大金为什么要改名大庆?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大金为什么要改名大庆?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第1张

大金为什么要改名大清?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名?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看看。

中国所有的政权都有自己的国名,国名的由来已经解释过了。比如明朝的称号来自明教,来源于光明的意思。清朝的名字本来是大金。努尔哈赤在东西方建立了金朝。但皇太极称帝十年后,将“大金”改为“大清”。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什么是“大清”?

,《清太宗实录》,《满洲实录》等。在清初相关古籍的记载中,找不到清太宗更改国号的原因。所以有人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做了这样的解释,也就是说明代的“明”字是五行属火的意思。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中,火能控金,金能控水,水能控火。清的发音和晋语差不多,但是左边有三个水点,属于水。从此顺应五行,大清取代明朝成为天命。

另一种观点认为,皇太极把“卿”的国号改为“卿”只是为了洗刷“白”法。皇太极攻打锦州,劫掠士兵。他三天杀了13万人,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恐惧和仇恨,甚至谈金色变。当然,这不利于皇太极的统治,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理清与“金”概念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皇太极对天命五行的考虑,还是对“金”这一历史概念的否定,都表明皇太极对元朝的看法与努尔哈赤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元1636年,皇太极天聪第10年正式改称“清”。前年,李旦可汗的儿子二哲带着元朝的国玺下来了。自此,皇太极获得了元朝的法制。长期为努尔哈赤服务的金朝,相对于统一的元朝,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它只是一个小角落的地方政权。

需要指出的是,满语中的“青”字应来源于蒙古语“达”字,意为“精兵”。之所以成为清朝,应该是中国谋士对上述五行天命论的翻译。所以需要换人民币的应该是皇太极,前面用“清”这个名字,后面用汉字音译,以示天命。

总之,自从皇太极改元之后,明朝作为宗主的痕迹就彻底消除了。从“大金”到“大清”,既避免了汉人对“金”的仇视,又掩盖了女真各部作为明朝诸侯的地位。从此,清朝的君主在从满洲到蒙古的广大领土上成为大汗,用一个新的朝代名称征服了世界。

《聊斋志异之于去恶》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于去恶》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北平陶圣俞,名下士。顺治间赴乡试,寓居郊郭。偶出户,见一人负笈儴,似卜居未就者。略诘之,遂释负于道,相与倾语,言论有名士风。陶大说之,请与同居。客喜,携囊入,遂同栖止。客自言:“顺天人,姓于,字去恶。”以陶差长,兄之。

 于性不喜游瞩,常独坐一室,而案头无书卷。陶不与谈,则默卧而已。陶疑之,搜其囊箧,则笔研之外更无长物。怪而问之,笑曰:“吾辈读书,岂临渴始掘井耶”一日就陶借书去,闭户抄甚疾,终日五十余纸,亦不见其折迭成卷。窃窥之,则每一稿脱,则烧灰吞之。愈益怪焉,诘其故,曰:“我以此代读耳。”便诵所抄书,倾刻数篇,一字无讹。陶悦,欲传其术,于以为不可。陶疑其吝,词涉诮让,于曰:“兄诚不谅我之深矣。欲不言,则此心无以自剖;骤言之,又恐惊为异怪。奈何”陶固谓:“不妨。”于曰:“我非人,实鬼耳。今冥中以科目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诏考帘官,十五日士子入闱,月尽榜放矣。”陶问:“考帘官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无论鸟吏鳖官,皆考之。能文者以内帘用,不通者不得与焉。盖阴之有诸神,犹阳之有守今也。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再司簿书十数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阳世所以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者,惟少此一考耳。”陶深然之,由是益加敬畏。一日自外来,有忧色,叹曰:“仆生而贫贱,自谓死后可免;不谓迍邅先生相从地下。”陶请其故,曰:“文昌奉命都罗国封王,帘官之考遂罢。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宁有望耶”陶问:“此辈皆谁何人”曰:“即言之,君亦不识。略举一二人,大概可知:乐正师旷、司库和峤是也。仆自念命不可凭,文不可恃,不如休耳。”言已怏怏,遂将治任。陶挽而慰之,乃止。

 至中元之夕,谓陶曰:“我将入闱。烦于昧爽时,持香炷于东野。三呼去恶,我便至。”乃出门去。陶沽酒烹鲜以待之。东方既白,敬如所嘱。无何,于偕一少年来。问其姓字,于曰:“此方子晋,是我良友,适于场中相邂逅。闻兄盛名,深欲拜识。”同至寓,秉烛为礼。少年亭亭似玉,意度谦婉。陶甚爱之,便问:“子晋佳作,当大快意。”于曰:“言之可笑!闱中七则,作过半矣,细审主司姓名,裹具径出。奇人也!”陶扇炉进酒,因问:“闱中何题去恶魁解否”于曰:“书艺、经论各一,夫人而能之。策问:‘自古邪僻固多,而世风至今日,丑态,愈不可名,不惟十八狱所不得尽,抑非十八狱所能容。是果何术而可或谓宜量加一二狱,然殊失上帝好生之心。其宜增与、否与,或别有道以清其源,尔多十其悉言勿隐。’弟策虽不佳,颇为痛快。表:‘拟天魔殄灭,赐群臣龙马天衣有差。’次则《瑶台应制诗》、《西池桃花赋》。此三种,自谓场中无两矣!”言已鼓掌。方笑曰:“此时快心,放兄独步矣;数辰后,不痛哭始为男子也。”天明,方欲辞去。陶留与同寓,方不可,但期暮至。三日竟不复来,陶使于往寻之。于曰:“无须。子晋拳拳,非无意者。”日既西,方果来。出一卷授陶,曰:“三日失约。敬录旧艺百余作,求一品题。”陶捧读大喜,一句一赞,略尽一二首,遂藏诸笥。谈至更深,方遂留,与于共榻寝。自此为常。方无夕不至,陶亦无方不欢也。

 朝代唐代古诗宋代古诗金朝古诗元代古诗明代古诗清代古诗文言翻译

 一夕仓皇而入,向陶曰:“地榜已揭,于五兄落第矣!”于方卧,闻言惊起,泫然流涕。二人极意慰藉,涕始止。然相对默默,殊不可堪。方曰:“适闻大巡环张桓候将至,恐失志者之造言也;不然,文场尚有翻覆。”于闻之色喜。陶询其故,曰:“桓侯翼德,三十年一巡阴曹,三十五年一巡阳世,两间之不平,待此老而一消也。”乃起,拉方俱去。两夜始返,方喜谓陶曰:“君不贺五兄耶桓侯前夕至,裂碎地榜,榜上名字,止存三之一。遍阅遗卷,得五兄甚喜,荐作交南巡海使,旦晚舆马可到。”陶大喜,置酒称贺。酒数行,于问陶曰:“君家有闲舍否”问:“将何为”曰:“子晋孤无乡土,又不忍恝然于兄。弟意欲假馆相依。”陶喜曰:“如此,为幸多矣。即无多屋宇,同榻何碍。但有严君,须先关白。”于曰:“审知尊大人慈厚可依。兄场闱有日,子晋如不能待,先归何如”陶留伴逆旅,以待同归。

 次日方暮,有车马至门,接于莅任。于起,握手曰:“从此别矣。一言欲告,又恐阻锐进之志。”问:“何言”曰:“君命淹蹇,生非其时。此科之分十之一;后科桓候临世,公道初彰,十之三;三科始可望也。”陶闻欲中止。于曰:“不然,此皆天数。即明知不可,而注定之艰若,亦要历尽耳。”又顾方曰:“勿淹滞,今朝年、月、日、时皆良,即以舆盖送君归。仆驰马自去。”方忻然拜别。陶中心迷乱,不知所嘱,但挥涕送之。见舆马分途,顷刻都散。始悔子晋北旋,未致一字,而已无及矣。

 三场毕,不甚满志,奔波而归。入门问子晋,家中并无知者。因为父述之,父喜曰:“若然,则客至久矣。先是陶翁昼卧,梦舆盖止于其门,一美少年自车中出,登堂展拜。讶问所来,答云:“大哥许假一舍,以入闱不得偕来。我先至矣。”言已,请入拜母。翁方谦却,适家媪入曰:“夫人产公子矣。”恍然而醒,大奇之。是日陶言,适与梦符,乃知儿即子晋后身也。父子各喜,名之小晋。儿初生,善夜啼,母苦之。陶曰:“倘是子晋,我见之,啼当止。”俗忌客忤,故不令陶见。母患啼不可耐,乃呼陶入。陶呜之曰:“子晋勿尔!我来矣!”儿啼正急,闻声辍止,停睇不瞬,如审顾状。陶摩顶而去。自是竟不复啼。数月后,陶不敢见之,一见则折腰索抱,走去则啼不可止。陶亦狎爱之。四岁离母,辄就兄眠;兄他出,则假寐以俟其归。兄于枕上教毛诗,诵声呢喃,夜尽四十余行。以子晋遗文授之,欣然乐读,过口成诵;试之他文不能也。八九岁眉目朗彻,宛然一子晋矣。

 陶两入闱,皆不第。丁酉,文场事发,帘官多遭诛遣,贡举之途一肃,乃张巡环力也。陶下科中副车,寻贡。遂灰志前途,隐居教弟。尝语人曰:“吾有此乐,翰苑不易也。”异史氏曰:“余每至张夫子庙堂,瞻其须眉,凛禀有生气。又其生平喑哑如霹雳声,矛马所至,无不大快,出人意表。世以将军好武,遂置与绛,灌伍,宁知文昌事繁,须侯固多哉!呜呼!三十五年,来何暮也!”

 译文:

 北平陶圣俞,名叫下士。顺治年间,他去赴乡试,住在省城郊外一家旅店里。

 这一天,他偶然出来散步,见一个人背着书箱在路上徘徊,样子像找不到地方住。陶生就上前与他搭话,那人放下书箱与他攀谈。说话当中,陶生见那人很有名士风度,心里非常高兴,就请那人与自已同住一个旅店;那人也很同意,便进了旅店住在一起。那人自我介绍说:“我是顺天府人,姓于,字去恶。”因陶生年纪稍长一点,于是就叫他兄长。

 于去恶性情喜静不喜动,常一人独坐在屋里,但他的桌子上又不见书籍。陶生不与他说话,他也不做声,就一个人默默地躺着。陶生觉得这人很奇怪,便看他书箱里有啥东西;但里面除了笔墨纸砚,其它什么东西也没有。陶圣愈感到很奇怪,因此就问于去恶,于笑着说:“我们读书人,哪能临渴掘井”

 一天,于去恶向陶生借了本书,自己关上门抄书,抄得非常快,一天抄五十多页,抄了后又不见他装订成册。陶生纳闷,就偷偷瞅他,见他每抄一页就烧一页,烧成的灰一口吃了。陶生越发觉得奇怪,于是便问他,于回答说:“我这是以吃代读罢了。”接着他就背诵所抄的书,一会儿功夫背了好几篇,并且一字不差。陶生十分高兴,要求于去恶传授这种方法,于说不行。陶生认为于太保守,不够朋友,就说话刺他。于去恶说:“老兄你太不谅解我了,有些事想不对你说,我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可是骤然与你说了,又怕吓你一跳,这怎么办”陶生一再请求说:“你说吧!不妨事。”于这才说道:“我不是人,而是鬼。现在阴曹中以考试任命官吏,七月十四日奉命考核考官;十五日应考的士子入场,月底张榜揭晓。”陶生又问:“考核考官干什么”于说:“上帝为了慎重起见,对无论什么样的官吏,都得要进行考试。凡文采好的便录用为考试官,文理不通的就不录用了。因为阴曹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神,就像人间有太守、县令一样。得志的人,便不再读古籍经史,他们只是以古籍当敲门砖以求取功名罢了。一旦敲开门,当上官,就全丢了;如果再掌管文书十几年就能当上文学士了,胸中哪还能留下几个字!人间之所以无才的人能当上官,而有才的人却当不上官,就是因为少者这一考试啊。”陶生听了,认为于说得很对。从此,越发对于敬重了。

 一天,于去恶从外面回来,面带愁容,叹了口气说:“我活着的时候就贫贱,自已本以为死后可以免于贫贱了,不料倒霉先生又跟我到了阴间。”陶生问他是怎么回事,于去恶说:“文昌星奉命去都罗国封王,考官的考试他暂不参加了。几十年的游神、耗鬼,都夹杂在考试官里,我们还有什么希望”陶生问:“那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于说:“就是说出来,你也不认识。只说一二人,你可能知道。譬如说乐正官师旷、司库官和峤就是那样的人。我自己想:一不能听命运摆布,二不能依仗文才进取,别又没有出入,还不如就此罢了。”说罢怏怏不乐,便整理行装要走。陶生一再挽留并诚恳地安慰他,于才又住了下来。

 到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于去恶忽然对陶生说:“我要去考试了,请你黎明时,到东郊去烧上柱香,连叫我三声去恶,我就来相见。”说完就出门走了。陶生准备了酒、菜,等他回来。东方天亮时,陶生就去东郊烧了香,叫了三声去恶。不一会儿果然于去恶回来了,还领了一个少年来。陶问少年是谁,于去恶说:“这位是方子晋,我的好朋友,刚才在考场碰到,听见你的大名,很想认识一下,交个朋友。”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到了住处,掌上灯,见了礼。这个少年风流潇洒,态度非常谦逊。陶生对他十分尊敬,便问:“子晋的大作,一定非常满意吧”于说:“说来可笑,场上出了七道题,子晋已作了一半了,一下看到主考官的姓名,包起东西就退出考场,真是个奇人!”陶生一面在炉子烧酒,一面问:“考场出的什么题于兄定能考个一二名吧”于去恶说:“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一篇,以五经命题的八股文一篇,这个什么人也能写;策问文体中有这样几句:‘自古以来,邪气固然很多。到了今天,奸邪之情,丑恶之态,却越来越多得不计其数;不用说十八层地狱不能都用上,就是都用上也容不下这些罪人,到底有什么办法呢有的说再增加一二层地狱,然而这样太违背了上帝的好生之心。到底是增加地狱还是不增加或是还有别的办法能堵住犯罪根源,你们可以提出建议,不要隐讳。’小弟对上述策问,答得虽不够好,但却是非常痛快。还有拟表:‘拟天魔殄灭,赐群臣龙马天衣有差’再就还有‘瑶台应制诗’、‘西池桃花赋’这三种。我自认为考场上无人能与我相比。”说罢鼓掌。方生笑着说:“这时的快乐心情,只是你自己感觉如此罢了;过几个时辰后不痛哭,才算真正男子汉。”

 天明后,方生要告辞回去。陶生留他住下,方生不同意,陶生就要求他晚上回来。以后,方生一连三天竟没有来。陶生托于去恶去找方生。于生说:“不必去找,子晋很诚实,一定是有什么事,不然他绝对不会故意不来。”

 太阳快落时,方生来了,拿出一卷稿子给陶生,对他说:“三天没有来,我失约了。我抄了旧诗百余首,请你欣赏。”陶生接到手里,非常高兴,马上捧读,读一句赞一声,约读了一二首,就珍藏在自己的书箱里。当晚,他们谈话谈到深夜,方生便留下与陶生一起睡下。自此以后,方生没有一晚上不来,而陶生也是一晚上不见方生,便睡不着觉,他俩亲热异常。

 一天晚上,方生忽然怆惶进屋,对陶生说:“阴曹的地榜已接晓,于兄落第了!”于去恶正睡间,听到这话,立刻起来,十分痛苦,满脸是泪。陶、方二人极力劝他,安慰他,于生才止住了泪水。然而三人都心里难过,相对无语。待了一会,方生才说:“听说张桓候要来巡视,我想这可能是不得志的人造谣;若是真的话,这次考试可能有反复。”于去恶听说,脸上出现喜色。陶生问他为什么又高兴,于说:“桓侯张翼德,三十年巡视一次阴曹,三十五年巡视一次阳间,两世间的不平之事,等他老来解决。”接着起身拉着方生一起走了。

 隔了两夜,于、方二人又回来。方生对陶生说:“你不祝贺一下于兄吗桓候前天晚上来,扯碎了地榜,榜上的名字,只留下三分之一。桓候逐个看了一遍余下的`考卷,见到于兄的考卷很赞赏,推荐于兄任交南巡海使,很快就来车马接于兄上任。”陶生听了十分高兴,马上摆了酒席庆贺。酒过数巡,于问陶生:“你家里有多余的房子吗”陶生问:“你要做什么”于说;“子晋孤单一人,没有家,他又不忍心老麻烦你,所以我要借你的房子与他相依为命。”陶生非常同意,说:“这太好了。就是没有房子,咱们同床共寝又有何妨!但是家里还有父亲,必须先向他说一声。”于说:“早知道你父亲仁慈宽厚,十分可信,你马上就要应考了,子晋如不等在这里,就先回去怎么样”陶生留他们一起住在旅店里。等自己考完了试,大家一块回家。

 第二天,太阳刚落山,就有大队车马来到门口,说是迎接于去恶去上任的。于起来向陶、方二人握手话别。对他二人说:“我们要分别了,我有一句话要说,又担心这话会给你泼冷水。”问:“有什么话”于说:“陶兄命运不好,生不逢时,这一科考中的可能性只有十分之一;下一科,桓侯巡视人间,公道可能分明些,但成功的可能性也只有十分之三;再一科考试,可望成功。”陶生听后,觉得这科没有什么希望,就想干脆不考了。于去恶说:“这不行,这是天数,就是明知考不上,也要经历一下这命中注定的艰苦。”接着他又对方生说:“不要再久留于此,今天是个好日子,我马上用车送你回去,我自己骑马去上任。”方生欣然同意,拜别而去。陶生心中迷乱,不知怎么是好,只是哭着送他二人走。遥望车、马分道而去,陶生心里十分空虚。稍镇静了一下,才后悔子晋北去他家,没有向他交待一句话,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

 陶生三场考下来,考得不够满意,一路奔波回了家。进门就问方子晋是不是来了,可是家里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方子晋的。他便向他父亲详细说了在外面碰到的情况。父亲高兴地说:“若是这样的话,那客人早就来了。”原来在陶生未回家前,陶公白天睡觉,梦见一辆马车停在门前,一个美少年从车子里出来,到堂上来拜见。陶公问他从哪里来,少年回答说;“大哥允许借我一间屋住,因为大哥没考完试,所以我先来了。”说罢,要求进内房拜见母亲。陶公正推辞时,家中老佣人来报告说;“夫人生了个小公子。”陶公恍然醒来,觉得十分奇怪。今天陶生所说,正好与梦相符。才知到小儿就是方子晋来投胎托生的。陶氏父子非常喜欢这孩子,给起了个名字叫小晋。

 小晋刚生下来,半夜里好哭,母亲非常苦恼。陶生说:“他若是子晋,我见了他,他就不哭了。”可是当时有旧风俗,刚生下来的孩子不能见生人!所以没有让他们相见。后来,因孩子哭得实在不能叫大人忍受了,才叫陶生进屋看他。陶生对孩子说:“子晋不要哭,我回来了。”小孩正哭着,听到陶生说话,马上就止住了哭声,直瞪着眼看陶生,像在辨认他一样。陶生用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顶,就出去了。

 自从陶生去看了小孩儿以后。孩子再也不哭了。过了半月,陶生就不大敢见他了;因为一见他,小孩就非要陶生抱着不行;不抱,就哭个没完。陶生也越来越喜欢他。小晋长到四岁,就离开母亲跟陶生一块睡。陶生出去有事,他就装作睡着了,一直等陶生回来。每天陶生都在床头上教他读《毛诗》,诵诗的声音呢呢喃喃,一晚上背会四十行。拿原来方子晋的诗教给他,他非常乐意读,一读就能记住。再试其它诗文,他就记不住了。八九岁时,长得眉眼明亮,很像方子晋的模样。

 后来,陶生两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丁酉年,考场作弊事件被揭发,考试官大多数诛杀或贬职,考试作弊的事得到肃清,原来是张桓侯下界巡视的结果。陶生下一科中了副榜,接着成为贡生。陶生此时对前程已灰心,便隐居乡间,一心一意教小弟弟读书。经常对人说:“我有现在这样的快乐,当官也不换。” ;

燕京称呼的来历: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可以说这位宝贝阿姨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晋代著名的方士和女灸专家。她的医术高超,与丈夫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爱好s名医葛洪,也就是带着我和他老婆飞的爱情。今天,我我说的不是葛洪的故事,而是包谷的传说。其实关于包谷的传说很多。今天,我就来说说其中的一个。

包谷画像

包谷s老头说今天天气很好,收药义诊回来。当她来到河边时,她看到一个女孩坐在河边的一块岩石上,看着水哭泣。她隐隐约约想跳下去。包谷房子是医生的心脏的父母。他不我什么都不在乎。况且他也发生过这种事。于是她二话没说就和女孩吵了起来。这个表情很亲切。语气很亲切。女孩敞开了心扉,没有地方让她因为痛苦而倒下。原来这个女孩身上有很多深棕色的赘生物的脸,哪能任何治疗都无法治愈。她原本美丽的脸庞就这样被毁掉了。见过她的人都说她丑,婚姻黄。现在她没有媒人了。她几乎是个老姑娘了。你知道那时不能结婚是多么可耻。

顾看着她的脸,却不她美丽的脸上长满了肿瘤。她突然看了看,真的很丑。但是包谷是谁?她是一名医生。她见过的不仅仅是丑陋恶心的那个。这还是小儿科。她父亲研究了这个女孩她仔细检查了病情,她的心沉了下去。她擅长的艾灸可以治好她的肿瘤。于是他告诉女孩,他想给她治病,她妈妈是个好妈妈。发生了这一切之后,试一试。于是包谷从药袋里拿出红脚艾绒,揉成艾绒。大火产生的烟被用来熏女孩的脸。经过几次熏蒸和烧灼,女孩s的脸刚开始觉得疼,疼消失后又痒。然后脂肪从她脸上掉了下来,女孩她的脸恢复了,她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女孩用礼物感谢包谷。结果,包谷没有我从她父亲那里什么也没得到。出于礼貌,她去拿了药。

这是包谷的传说之一,但传说就是传说。它听到一些伟人的故事是很好的。

古法元JIU

几千年来,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谁发现了这种疗法?发现艾灸的人是晋代著名方士、中医葛洪的妻子,也就是发明艾灸的包谷。她用艾叶给病人治病,对后世影响很大。

包谷医疗实践图表

包谷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就喜欢书,尤其是医学。后来她嫁给了葛洪,两人一起在广东救人。由此,包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从事艾灸的医学博士,也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博士。

包谷最擅长用艾灸治疗赘生物。她用一种叫红脚艾的物质做成艾条,然后熏蒸伤口。病人s的伤很快就能基本痊愈。这种待遇在一些古籍中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包谷最早将艾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并有多年的从医经验,才被人们所称道。艾芳因其艾灸疗法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其实,包谷发现这种艾灸方法不仅仅是因为之前的一些记载,更是因为她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医学的热爱,使得包谷敢于尝试一些新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她上山取药,不怕艰难险阻。为了治愈病人由于疼痛,她夜以继日地研究药物。今天,包谷艾灸在医学上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现代针灸提供了借鉴。

葛洪与包谷

葛和包谷现在被称为中医夫妻档案。晋代时,葛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医和保健专家。后来,他遇到了包谷,他们成了夫妻。后来,他们在中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一生都在研究医学以拯救人类。

葛雕像

葛洪在江湖行医的时候,发现很多民间疾病因为治疗费用高而被很多患者鄙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他开始进行临床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在传染病方面。后来葛洪和包谷甚至在临床针灸治疗上齐心协力。

当时的葛洪和包谷一样,非常热衷于行医救人。正因如此,他后来对结核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找到了病因。夫妻理想一致,所以一起行医。我恐怕历史上有两对著名的医学夫妇。

正是这两个人的相互鼓励,使得他们俩在医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包谷还教过几个弟子,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女针灸师。到目前为止,她非常有名。包谷和丈夫葛洪当时在广东行医,足迹遍布广州。他们在那个地区非常有名。到目前为止,关于他们的故事一直在不断地被讲述。正是他们拯救生命的理想使他们获得了现在的名声和成就。

1 关于丽江古城的诗词

1,《丽江古城雪景》 清代 牛焘

山城二月春正寒,香雾濛濛露未干。东风酿雨还酿雪,落皑满地玉栏杆。

译文:二月春初的丽江城中正是寒冷的时候,雾蒙蒙的露水一直未干。东风刮着酝酿着雨雪,满地皑皑白雪,雪映衬的栏杆跟玉似的。

2,《丽江雪山》 明代 程本立

玉龙峰高九千仞,日色晦明云气寒。

译文:丽江玉龙峰有九千尺那么高,阳光暗淡云雾笼罩,寒气逼人。

3,《送舒侍御》 明代 程通

东风收积雨,旭日丽江城。青丝系玉壶,送客上神京。

译文:东风里夹杂着积雨,丽江城内阳光普照。玉制的酒壶上系着青色带子,送你去京城上任。

4,《栖霞春游见怀次吴自湖韵》 明代 黄佐

风和鸟语合,日丽江烟分。

译文:风和日丽鸟语声声和鸣,丽江上的阳光与雾气分开,景色宜人。

5,《丽江游》 当代 傅义

滇西丽江乃古城,世界文化之遗产。虽云古城实全新,虽今犹古无须辨。

译文:云南丽江是一座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虽说古城其实是全新的,但从古至今无需争辩。

2 描写边塞古城的诗句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这首不知合楼主意否?边塞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 从 军 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从 军 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塞下曲六首(选一)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望 蓟 门祖 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军 城 早 秋严 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塞 下 曲(二首)卢 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征 人 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陇 西 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己 亥 岁曹 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边塞诗鉴赏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陇西行 作者: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关山月 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出塞 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凉州曲 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

3 有关平遥古城的诗句

1,《送王子寿之平遥 其一》 金朝 段成己

卜筑谋南迈,回辕遽北之。有情惭见厚,无语只空悲。

译文:南行寻找定居之地,调转车头匆忙的往北走。心中的感情越来越压抑不住,默默无语只能在心里哀伤。

2,《归平遥》 宋代 颜奎

少年湖上风日,问天何处觅。 湖山画屏晴碧,梦华知夙昔。

译文:少年在湖面上风吹日晒,问着天何处寻觅去处。湖光水色像画屏一样晴空万里,梦中年华回想着前夕。

3,《平遥夜坐》 明代 韩邦奇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4,《游平遥城》 近代 朱帆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

译文:平遥城很小但城墙坚固,有千年的历史如今还存续。新的风景是观看闹市,遗迹可以看见衙门。

5,《与斗全、时新登平遥古城》 当代 熊盛元

古愁莽莽集平遥,雁断虚空梦寂寥。风满吟襟尘满面,不因醉酒也魂销。

译文:无边无际的古代惆怅聚集在平遥古城,大雁的踪迹消失在天空梦中寂寞无聊。大风吹着衣襟尘土满面,不是因为醉酒但是也很销魂。

4 写古城的诗歌

诗意绍兴 yVA<-PlS 作者:周江 风月无边 DY2r6bcn` 951"0S`Lo 绍兴 \hGo D 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卷 ",wvz)_> 装满了密密麻麻的心事 !OwRx5 从童年的闰土 ^7Sk`V 到被风雪吞噬的祥林嫂 &)F8i# M 梦靥在黑暗中惊醒 H/!_D f 现已无法寻找 aD yHIh8 不知失落在哪个季节 8yr_A[S8 三味书屋里 L,!3 依稀听到“之乎者也” V}d ,m`{ 6Y!hz7 D 踏进咸亨酒店, MQD%m ;[s 便踏进了古老的历史。

$nR1AOm}B 窗外飘来臭豆腐的余香 N}ur0 'J0 店前站着那尊“破旧青衫” Y\e,#y 或许至今还欠着十九文旧账, Jjt'R`t%t F$TNYZ 有一种情,注定是伤心; XXbA n-J 有一种爱,永远是悲剧; q}-q[p 5 EdQ:8h 有一种守侯,注定是距离; W/2I3a 有一种期盼,永远无回音。 ')pXQ sZ`C "1cX 河道中,轻舟载酒; aAHx^X^ 店铺里,酒瓮飘香。

oqzx}0 醉里泛舟, BE n$~4- 那点缀着古藤野花的古城门, Wj2s+L7, 与斑驳的寺塔相依而成 nic7RNF< 一幅古韵悠远的画卷, asTZ"/Q! 添上岸边花白色的酒坛, XA`<QC< 在水中零乱的倒影和柔橹划水的声音, @^47Qgj8 U 让人如坠梦中。 7CfHL;+m<4 NYwE=b~I 白墙黑瓦 Y8IB =7 清水涟漪 r+8%oWj 推门就是碧波 d! 0p^!3 开窗便有月亮 n[Jpy[4g 泛舟于烟花三月的江南 eil"1$k 拥有天空一样玲珑澄澈的春水 YXCfP~i 一路浮行在 M7R nk 粉墙竹影、岸柳依依的水墨淡彩中 \(9hgE Obd@#uab 不知不觉便到了日暮。

,v;P@RL|g “渔舟唱晚归来近,水阁人家尽卷帘。” PqFK^)s 长长的古纤道, D$|@: mW 静静地躺在河里; PPiN`GM 在落日的余晖下, m Cvgs 诉说着历史的沿革和岁月的变迁。

tHez S~t_ 遍如蛛网的江河湖荡, X-$~j+YC 是一组流淌的音乐, [R$iX 诉说着小桥流水的故事。 <-xI!o"} 船泊石桥下, sJ{S(wpi" 画船共燕眠。

$@t]0 sTx23RJ9 黄昏的呢喃, !9yOFd_ 早已化作黛青的夜色, cE3g7(a 滋润着古琴的弦韵。 ~(Wq 5<v p="" 浸在诗意里把你远远地眺望。

pFWxB)4 与千年前散落在洛水边的古歌同韵, !zco~z 风情万种地舞一曲翩跹, xnJT2uu' 轻轻叩击尘封的帘栊; Li[ :L 悠雅的舞步, luNEgCq 敲碎了万年的思念…… x+niY;Z E 不闻画角悲吟, IGKF&s;{[ 不见花落花残。 KxZup\\:v 黄藤酒、宫墙柳, NGsG4y^gz 引我踏入梦中的沈园。

CKoRq|QG_ :xd)]Ns 夜的露水,是心事的傀儡, Yz 6+ x] 晃动晶莹, QLr5Wcg> 隐藏着春天的秘密。 )zU bMzF 一曲缠绵的月夜笙歌, &w4~0J>v! 穿越袅袅的轻烟, o\Fj}l- 于千古宛转的杨柳江堤, JerueF;J 唤醒沉睡忧悒的韵律之魂。

H Pvs~`>V 岸边,手指划过碎银的河水, x^0MEsR 幸福的声音, Z4@%0mFll 四处涓涓漫溢流淌。 ~Vh< mt 都在回响着一个酣然的田园之梦 y5oC|v7 ——美丽、温馨,却不乏自然天籁的意趣。

x'OYJ>l| T~&9/%$F 今天, -YC 1DbKz 悲哀的语声已归沉寂, Imv ]V6"D= 破毡帽也成为镜头前的点缀。 iS/faXe5 黄酒是这般甘甜, xzI'du C 滤去了昔日的苦辛。

u)NmjW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 Uu}a! V 何必再为往事伤怀! dc]D 8KX 好日子依旧是她最诗意的眺望和幸福的等待。

4/_@F>I_ 花样的年华似水般流逝,等你的心事, /kK% }L_D 就如环城河边 =x QLf4> 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瓣, x{|`q9V~ N 繁华或萧瑟,花开或花谢。 CcDi65s 更如那两千五百年前的第一块青石板, 7UVhyrl 早已发出了饱含勤劳、坚韧和智慧的呐喊。

qhIO7h +6i~Rx> 绍兴, D=!e6E>@ 你给了我江南所有的娟秀和浪漫, cD!y d^QE 河流般滑行的温柔, @a[Y[F S 绵延水乡素雅的情怀。 5VLJ:I0O 我骄傲, l&2}/A 我生在绍兴, @y+Hb@ > 可以日日与先人为伍, 3Ag6YI0N 可以传承先人的气息。

h^`!kp W/\8AE 我庆幸, _$f XK 我长在这个时代, |J_kS90= 四大组团的规划, FK:Tni 让两千五百年的绍兴, 6Z,j^: B 青春永驻。 'T_Vm% \) Js'#= 我讴歌, 13lJq:bM 我爱的绍兴, L)!9+!PKD 虽然所有的词语, 1(;_1@P 在你面前都会失去色彩, #+ !OW2q0D 我爱你, Z_tK3kQa@& 我的故乡——绍兴。

5 描写古镇的古诗词

请楼主注意,一楼的很多词句,并不是江南的风景。

如天街小雨,那首是说长安的。

好雨知时节,那首是说成都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那首是说塞风的……

关于江南的:

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关于古镇的:

杜荀鹤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描写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你喜欢诗词,喜欢江南吗?

有空发消息联系吧!

或者我的 QQ:书剑怀茗:450842297

其实我个人也写过一些江南诗词的。

6 有没有关于“平遥古城”的诗句

1、《平遥夜坐》[明]韩邦奇。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译文:广漠的荒城的晚上,飘来阵阵旅客哀鸣的笛声。独坐着看着寒烛燃尽,满心惆怅夜色更是漫长。

2、《平遥古城》[当代]谢虹。一本典藏的古籍。吹动了历史。一百零八年的是非恩怨。谁来诠释。光阴阻滞。收拢于风雨之后的古城。被喧哗惊扰了。打磨得又黑又亮的漆器。端坐在货架上。睁着眼睛。找不到自己的出处。

3、《平遥古城》[当代]范国栋。平心凡人走春秋, 遥征远途记初心。古圣前贤留遗产, 今才后杰营新城。

4、《沁园春平遥古城》[当代]李生荣。三晋大地,百花飘香。看太、吕二山,生机勃勃。汾河两岸,春意滔滔。商道先驱,文明故里,历史名城声誉高。

迎友人, 赏文化遗产,无不妖娆。风水宝地藏娇,激千年寿龟舞身腰。历六朝五代,诉说文明;千秋百世,引领风骚。一睹芳容,为之倾倒,大笔如椽恣意雕。好去处,赞平遥古城,能有今朝。

5、《吟平遥市楼》[当代]李生荣。镇城之宝井上楼,历经沧桑岁月稠。每当回忆峥嵘史,早有印记刻上头。今日雄姿重抖擞,继往开来写春秋。无限风光填新意,笑迎宾客到此游。巍峨秀挺拱北斗,大名兆起四海酬。绝好胜景长看取,彪炳青史千古留。

6、《平遥三宝》[当代]范国栋。推光漆器,传承千年,描金彩绘,独具匠心。平遥牛肉,古法炮制,色香味美,誉满华夏。古陶山药,地方小参,滋补圣品,传世佳肴。美哉!平遥古城,晋商之心,世界遗产,中外驰名。叹哉!三晋大地,晋善晋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哉!盛世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雄于地球。

要分朝代:

清代以前:老王妃或太妃,这要看情况,若王爷与皇上同父异母称太妃,而事实上,老王妃会比较好说,因为可以用于多种情况,包括了异姓王爷、同宗王爷、同父异母王爷的情况。若是有封地,就称王太后。

到了清代,就要称老福晋。

希望能帮到你,O(∩_∩)O~

以下小资料:

上古时期,妃是用来称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 在后字用于称呼君主正室后,妃的使用等级下降,不再如往前用以称呼君主之正室。

所以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秦汉时期将皇太子正室称为妃,如太子妃,后世沿用。亲王的正室亦称妃,如唐广平王妻崔氏称崔妃。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

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还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有:“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倢,有容华,有美人。”

魏晋时期,魏明帝设淑妃,位次于皇后、夫人和贵嫔。晋武帝时,淑妃为九嫔之一。

唐宋两朝时,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

金朝: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且仅次于皇后。金宣宗贞佑年间改为:贵妃、真妃、淑妃、丽妃、柔妃等。

明朝时,后宫位号分别不严密,以皇贵妃为众妃之首并仅次于皇后,其余宫妃以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为妃的徽号。

清朝后宫,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康熙帝时定制,皇后以下为皇贵妃、贵妃、妃、贵人。其中妃定员四人。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也有此古籍简称为“后”;而尊称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则尊为太皇太后。

在清朝,亲王的妻子分为四个等级,除了侍妾外,统计位一正二侧四庶,一正为王爷的正妻——正福晋;二侧位王爷的妾——侧福晋;四庶也为王爷的妾(地位却比侧福晋低)——为庶福晋;当然,还有其他的侍妾全部会被册封为格格,这格格之名不同于王爷的女儿,她们的地位很低,只同于一个暖床的人。

汉朝称夫人,唐朝后都称王妃 ,清朝称福晋

秦前的王爷相当于秦后的皇帝,所有秦前的王夫人就是本宫。(秦后)王爷在皇帝面前还是得称愚巨,在儿女面前称父王(汉)或阿玛(满)…… 同样,王爷的夫人在王爷面前当然是称巨妾(秦前)妾身(秦后),在儿女面前称王后(秦前)额娘(满)。

清以前汉人建立的王朝中叫王妃。福晋是满人对亲王夫人的称呼。

“天风海涛”四字是元人郝经(1223—1275)的临终遗言。苟宗道《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载:

(至元十二年)秋七月十有六日,疾革。其子采麟问以后事,仍以纸笔呈公。公执笔,目半瞑,但书“天风海涛”四字,余无所言。少顷,终于所居之正寝,春秋五十有三,天下闻而哀之。(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1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不仅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最大作为是向忽必烈进陈立国、治国方略并多被采纳,以及在得到蒙哥汗驾崩钓鱼城的消息后,力劝忽必烈从鄂州(今属湖北)即刻班师北上,使其得以成功夺位;最引人注目的事迹则是出使南宋被扣留真州(今江苏仪征)十六年,而这成为元朝出兵灭宋的理由之一。郝经被扣之事还衍生出真实性存在争议的“雁足帛书”故事,该故事从元中期开始即屡见记载,清人许云峤还编有《雁帛书》杂剧加以搬演。可以说,郝经是了解蒙元初期政治、思想、文学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然而,这个遗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 郝经之父的遗言

郝经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六世祖郝从义曾在晋城(今属山西)跟随程颢学习。曾叔祖郝震将郝从义的学问发扬光大,昆季七人皆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声誉越来越高。到祖父郝天挺一辈,每任陵川县官到任即上郝门礼谒,县学中总有郝门成员任教。郝氏家族在当地赫赫有名,是文化、教育世家,却或因不屑仕进,或因欠缺运气,无人走上仕途。

郝经的父亲郝思温(1191—1258)曾与元好问一起从学于郝天挺,本想在金朝局势动荡时有番作为,却由于时世的动荡和疾病的折磨,不得不放弃。去世前夜,郝思温给郝经等留下了遗言。郝经《先父行状》记载:

戊午(1258)冬十有一月二十六日,增剧。二十七日夜,忽命经等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人惟恒久,乃有前程。天下事何尝不因不恒坏了。”整衣冠,强为之起,咄唶曰:“发志气!”遂瞑,不复语。二十八日终于寝,年六十有八。(《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所引郝经文均出自《全元文》第4册)

其实,郝思温临终遗言也有含混之处,须联系其平日对儿子、门人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郝思温曾亲手抄写张载《西铭》交给郝经,指为“入德之几,造道之要”;对门人的教育,也是“以《小学》为本……而寖致之《大学》”。可见郝思温对为人格局与践履的重视。在他的教学中,那些为科举作准备的内容以及诗文创作等不是没有,而是被放在次要位置,这与其父郝天挺的教学理念显然是一致的。刚卧病时,郝思温还曾教育郝经说:

汝祖父有言:“士不能忍穷,一事不能立。”汝曹毋以浅功近利有速售之心也。慕利则败义,欲速则不达,汝能勤则功自至,汝能俭则利自来,故立身行己,在夫坚忍而已。能坚忍则能任事,历大患难,处大富贵,决若长河而不回,屹若泰山而不移,然后可谓大丈夫。(郝经《先父行状》)

于此可见,郝思温的临终遗言不会是要求郝经等混个一官半职发家致富,而是要他们做大丈夫、立大事功。其门人苟宗道等感慨:“先生不苟禄仕,困而不挠,临终而犹以志气为言,不亦卓乎!”(郝经《先父行状》)郝思温的遗言,应该对我们理解郝经遗言有所帮助。

然而,郝经即将永远平息波浪的脑海,为何突然涌现“天风海涛”四字,并被他用最后一点残存的力气写了出来?这当然是一个谜。

二、 赵汝愚的诗

马瑞江、田同旭等学者认为“天风海涛”四字可能出自南宋赵汝愚《同林择之姚宏甫游鼓山》诗(马瑞江《天风海涛——郝经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感悟》,《天风海涛:中国·陵川·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版;田同旭《郝经去世另有隐情》,《2016年全国元代文学及阴山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6年7月,内蒙古包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因缺乏资料支撑,难以坐实。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太宗赵光义之八世孙,居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乾道二年(1166)状元,官至右丞相。赵是光宗、宁宗两朝的风云人物,在废除精神病人宋光宗、拥立宋宁宗之事上起到关键作用,后被外戚韩侂胄排挤出朝并害死。该诗云: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4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赵汝愚《忠定集》十五卷现已亡佚,《全宋诗》只收其诗八首。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九月二十日,第二联是名句,流传较广。其年赵汝愚以福州知州被召为吏部尚书,故此诗当作于入朝之前。然而,为何春风得意之时,此诗却拖着一条灰色的尾巴?是未能遇上鼓山寺旧时相识的禅僧?禅僧是远游了,还是圆寂?此诗重在表达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出彩的地方却是对于天地永恒的体认。“江月”二句使这首诗摆脱了李清照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小女子情调,多了许多雄浑的气概。

“江月”二句因一个人的喜爱而扩大了影响,该人就是朱熹(1130—1200)。朱赵二人友善,朱熹能够出任经筵待制,正是赵汝愚力荐的结果。据宁宗朝以来的多种文献记载,朱熹摘出“天风海涛”四字书写,被刻石立在闽县鼓山的顶峰——屴峰上。又,鼓山半山腰有天风海涛亭,朱熹为之题匾。由于有了赵汝愚的诗和朱熹的字,从此鼓山上就有了“天风海涛”刻石和天风海涛亭,诞生了两处名胜。蒙元初期已有一些北方文人游览过,比如王恽就作有《游鼓山五首》。

郝经是否到过鼓山?肯定没有。是否读过赵汝愚此诗?无法确定。即便郝经有“半轩流水移天去,满榻雄风送雨来”(《南堂即事》)这样有点相似的诗句,仍难坐实。然而,赵汝愚一家与郝经一家各自发生的一些事,联系起来看,倒也颇有意思。

三、 赵善应庇母与郝经救母

赵善应乃赵汝愚之父。《宋史·赵汝愚传》载:“(赵善应)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赵善应的孝行令人感动,其母子角色的反差也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闻雷犹起”四字,极为传神,动人心弦。

赵善应庇母,郝经则救母。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郝经出生在许州临颍的城皋镇(在今河南许昌市境内)。就在这一年,他的家乡陵川继贞祐二年(1214)之后,再度遭到蒙古军的血洗;就在这一年,宣宗驾崩,哀宗继位,金朝更进一步跌入堪哀境地。正大八年(1231),蒙古兵攻打河南,郝经随父母避难鲁山(今属河南):

与众数百,皆匿于窟室。居无何,敌人索知,气熏穴而死者殆尽,太夫人亦因咽塞而绝。时公甫九岁,匍匐摸索,得黄齑一瓶,又得蜜一器,随用太夫人所佩剪刀抉其齿,以蜜和齑汁饮之,少顷而苏。静直君(按:即郝思温)异之,虽奔走濒死者数,爱公不忍弃也。(苟宗道《郝公行状》)。

如果将末句反过来理解,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郝经是有可能被托养或遗弃的,就像当时逃难途中许多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从郝经《先父行状》《棣华堂记》看,他还有两个弟弟(郝彝和郝庸)、一个妹妹,都是其父母壬辰(1232)北渡至保定之后所生。而郝经北渡时已10岁,与大弟弟郝彝之间,恐怕应该还有其他孩子。又,其母许氏(1198—1246)“既笄”而嫁,但生郝经时已26岁,在郝经之前,恐怕也有其他孩子。设想一下:郝思温北渡定居保定之前的其他孩子,或夭折,或被掳,或万般无奈下托养或鬻卖而去?

救母之成就感足以影响郝经一辈子。在不寻常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寻常的事,可能会有不寻常的影响。郝经在险境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救活濒死的母亲,这种积极的 对郝经形成勇于担当的个性特征无疑有极大的作用。这一经历给郝经的影响至少应该有以下三点: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自信;二,拯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情结;三,有用才有价值的认识。这无疑是他后来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出使南宋以求促成两国和平的行动基础。而提倡有用之学,是十三世纪中期北方儒士一股普遍的思潮,其中郝经的呼声最高。郝经《志箴》云:

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欲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达必先天下之忧,穷必全一己之愚。贤则颜孟,圣则周孔。臣则伊吕,君则唐虞。毙而后已,谁毁谁誉?讵如韦如脂,趑趄嗫嚅,为碌碌之徒欤!

志气如此,难怪后来被俘北上的南宋理学家赵复一见郝经,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苟宗道《郝公行状》)而赵汝愚常说“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学务有用,常以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宋史》卷三九二),也与郝经相似。因此,不管郝经是否读过赵汝愚的诗,二人在精神层面可以说是颇为契合的。

四、 郝经诗文中的风涛

要理解“天风海涛”遗言,相对有效的办法可能还是从郝经的经历和作品中去找。不过,郝经的人生经历相当丰富,前文虽有所涉及,但限于篇幅,难以一一交代。像“天风海涛”这样的遗言,感性色彩相当浓厚,因此,从郝经诗文(特别是注重形象思维的诗歌作品)中去品味其“风”“涛”意象,也许有所帮助。

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陵川集》统计,其正文使用“风”字共650处,“涛”字31处。为了更有针对性,本文将范围缩小到以“风”“涛”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为研究对象。剔除表示人的风度、品格、社会风气、习俗等的词组(如“英风”“士风”“淳风”“流风”等等)后,带“风”的偏正词组有43个,共出现239次;剔除明显写云气的词组(“云涛”)后,带“涛”的偏正词组有9个,共出现12次。然而,其中“天风”只出现过4次,可视为同义的“天地风”1次;“海涛”则未曾出现。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风”是出现时间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而“涛”意象的出现则相对较晚(《诗经》《楚辞》中均未见),频率也相对低一些。对此,学界的关注度也与之相符,到目前为止,以“风”意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二十多篇,而探讨“涛”(或浪、波)意象者尚未见到。郝经《浑沌砚赋》讲“水无风而不波”,涛为 ,可见他也和一般人一样,认为风是波涛的成因。那么,在郝经所运用的“风”“涛”意象之间,更该重视的无疑是“风”,这一点从上表的数量对比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具体来看,郝经笔下的“风”“涛”意象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雄壮如“绝岸断鳌立,崩涛高觜吐”(《青山矶市》),轻柔如“翠波漪风,绿阴锁日”(《临漪亭记》)、“花落深庭步晚风,雨苔生绿上幽丛”(《晚步》),严酷如“海立阴风黑,冰床报雪威”(《十二月十七日大风雪》)、“惊风吹沙暮天黄,死焰燎日横天狼”(《居庸行》),寒湿如“铿铿急雨射狂澜,两岸阴风蔓草寒”(《长芦舟中遇风四首(其二)》),和暖如“南风吹绿满庭槐,门巷翛然绝点埃”(《静香亭二首(其一)》);或用于衬托描写对象的超逸:“振长风而一嘶,凡马喑而不鸣”(《虎文龙马赋》)、“嵩高看山色,杳杳乘长风”(《寓兴》其三十三);或形容动荡局面:“北风吹海氛,雄鲸偃修鳍”(《赠青社诸公》);或借喻军事威胁:“北风长驱,肆其威灵”(《北风亭记》)、“北风吹尘,戈矛斗纷”(《程先生墓铭》);或描写战事的酷烈:“逆风生堑人自战,冰满刀头冻枪折”(《三峰山行》)、“黑风裂天灰烬飞,红雪乱攓深数尺”(《汝南行》);或借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悲风射关,枯石荒残”(《琼花岛赋》)、“淅沥生悲风,惨淡动游子”(《浮山堰》);或借以抒发豪迈之情:“万里长风扫阵云,浩歌一曲倒清樽”(《秋兴五首(其五)》)、“会须散发沧溟上,鞭击鱼龙舞碧涛”(《秋兴五首(其一)》)等等,不一而足。即便同是写西风,传达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萧索的,有劲爽的,有静寂的,有轻柔的,有高旷的,也有喜悦的。不过,和前人相比,郝经在“风”“涛”意象的运用上,其进展与成就如何,还需要另行讨论,这里只说其富于个人特色,与“天风海涛”遗言的关系可能较为密切之处。

郝经临终前,如果脑海闪现平生所历,哪些风涛会是他印象最深的?是读书铁佛寺时深窗外的依依北风,还是与友人漫步南湖时的飒然清风?是北经黄金台前的萧萧西风,还是东游泰山顶上的万里冲风?是随忽必烈南征扎营独山时吹拂牙旗的猎猎秋风,还是出使南宋时被拘真州馆内的墙外江涛?我觉得,相比之下,长达十六年的拘禁,应该是更为刻骨铭心的吧。

(一) 墙外风涛与墙内心潮

有郝经这种体验的人应该极少。郝经自中统元年(1260)九月抵达真州后,即被困在忠勇军营内。苟宗道《郝公行状》记载:“公在真州所居之馆,故总制厅事也。馆门扃牢固,无故不复启钥。院中旧有大树数株,尽皆斫去。墙高丈余,上则树以芦栅,下则荐之以棘,外则掘濠堑,置铺屋,兵卒坐铺者恒百余人。昼则周围觇伺,夜则巡逻击柝,所以防闲挫抑者无所不至。”这是在旧馆的情形。至元三年(1266),因久拘生变,随从斗殴死伤多人,郝经与苟宗道等另外六人被移至新馆,“片天之下,四壁之内,秋霖夏暑,不胜其苦”。就这样,郝经前后被拘十六年,由一位三十八岁的青壮年变成了齿发稀疏的老翁。

真州濒临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