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庆祝登第升迁的“烧尾”有多奢侈,为什么说这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唐朝人庆祝登第升迁的“烧尾”有多奢侈,为什么说这是满汉全席的前身?,第1张

唐朝初期形成的烧尾宴,相当于现在很多人身份晋级摆桌庆祝以求彩头的宴请。烧尾的意思,取自鲤鱼跃龙门时被雷火击中尾部化龙飞升的意思。

古代的时候,一般将贫寒学子考中秀才或做官,通过不懈努力从贫寒阶层,晋升官宦贵族阶层成为烧尾。据《封氏闻见录》云,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级,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并把这类筵宴成为“烧尾宴”。

这个与我们现在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考上事业单位或考上公务员,身份发生改变,邀请亲朋友好聚餐庆祝是一样的道理。有的人,买了一辆新车,感觉自己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告别两条腿、两个轮轮的生活,也会在所在地域的知名酒店或酒楼、饭馆摆一桌,宴请朋友、伙计,吹吹牛!畅想一下美好的人生,同时与原来的苦日子说声拜拜。这也算是一种当今的“烧尾宴”。

其实,唐朝的烧尾宴,还有一种为皇帝进献美食,以求官运亨通的意思。每年到了进献烧尾宴的时候,正式各级官吏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往往从所属地域,积极搜寻美味与美食大师,积极制作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参加烧尾宴。

《清异录》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清单,其中有58款肴馊留存于世,这58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烧尾宴最后发展成了世界美食的大聚会,胡风与汉风、印度与东南亚、南国北国珍馐皆上榜,就像清朝的满汉全席一样。可以说唐烧尾宴是满汉全席的前身。

窥视古人前辈们吃什么一直是比较有趣儿的话题,古籍中对食物的文字及图画描述非常多,但毕竟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没看见真东西总感觉不够踏实,如果有实物呈现在眼前,那是最直接的了,毕竟耳闻不如一见嘛!

那么,考古发掘中能出土食物遗存就显得特别重要,那是最直接的证据呀。

2010年,考古学家咸阳挖掘一座战国秦墓,在铜鼎内发现了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头汤。对骨头样本的分析得出,锅中食材是一只未成年的小狗。

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吃狗肉了,现在拒吃狗肉的人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怀,吃和不吃都不应当视为野蛮。

荆州市在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一条鲫鱼干,这条“千年珍藏”已经被处理妥当,留给墓主黄泉路上祭祭五脏庙。

《西游降魔》 里的降妖道长只拿银两,可惜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宝物。

江苏容县西周墓中曾出土了一坛子鸡蛋,距今有2800余年,看模样和现代鸡蛋没啥区别,不知道是不是腌的咸鸡蛋。

中国临潼湾李村一座2000年前的古墓内,这些牛肉干被装在一个密闭的青铜罐中,因岁月的侵蚀,它们已经碳化呈墨绿色,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牛肉干。

当时的牛肉一定是稀罕物,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带着“路上”吃最能体现对死者的尊重。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下葬时就已经是正儿八经的牛肉干了。

汉晋时期的 比孜里墓 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洛浦县,属于古于阗国的管辖范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该墓地出土了一堆粉状物,是混合黍面和少量大麦面粉,并添加一些肉类,当时应该是烤制成饼状的食品。

宁夏汉墓曾出土过一些烤肉串,距今2000年。其实只加点盐的烤肉依然很浓香,具有原始野性的风味。

2002年在青海 和喇家遗址 发现了最古老的面条,距今有4000年,是用小米和黍(黄米)做的。装面条的盆底还有些骨头渣,这肯定是一碗“骨肉拉面”。

面条在魏晋时期叫汤饼,南北朝时期叫水引,唐宋时期叫冷淘,这可能和食用的方式有关。

《东京梦华录》 里记载北宋汴京食肆就有包子、馒头、肉饼等店铺,面食店专营几十种不同口味的面条。

元代出现过可以储藏的干面条(挂面)。

做面条的面粉,需使用到石磨,而石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此后不断地演化成现代的样子,但先辈们想要吃上一碗像模像样的面条,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作为粮食加工最重要的一环,如何能将一粒小种子的皮,省时省力的去掉确实煞费苦心,这道工序前后用掉了几千年时间。

小弟曾试着将小米去皮熬粥,用手搓掉米粒,再用捣蒜的蒜臼子碾压,最后用簸箕筛掉皮糠,然而根本弄不干净,最后煮的粥那叫一个难吃,本着不能浪费粮食的精神,想着几千年前的古人,含着眼泪,一口就咽下去了,从此再没勇气尝试了。

这一碗面条聚集了多少前辈们的智慧和汗水呀,所以中国人吃面条一定要低着头,是对祖先的感谢!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菱角,这在当时有可能是极重要的主食。

唐代诗人王维:“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新疆吐鲁蕃 阿斯塔那墓葬群 出土过花样众多的点心,看着就美,美而不能食之的美。

还有饺子,形状和现在没啥两样。对了,还有这千年葡萄干。

苏轼《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这里面的“檾”指的就是苘麻,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苘麻种子,7000的古人是怎么烹饪这些吃的呢?

1993年,张家口发掘了一座大型辽代墓葬 ,这座古墓是辽代氏族张文藻夫妻的合墓,墓中一桌酒席令人瞠目结舌,满座的食物也依稀可辨,有栗子、豆子、胡饼等,盘盘碗碗的摆了一桌子。

在湖南武陵山 里耶古城 出土大量食物,有水稻、核桃、梅子、酸枣等,这可都是当年秦代人民吃的食物,相当丰富了。

在这其中,有一种叫 藠(jiào) 头的东西,这玩意长得和大蒜差不多,但和大蒜是两码事。

当时估计是一种佐餐的辅食,应当是蘸酱食用的,现在网上有得卖,酸甜、香辣各种口味,有心的可以尝尝。

山东烟台出土陶片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的157粒水稻种子,还有若干黍、粟种子痕迹。

考古学家曾在一座1000多年前的唐代古墓中出土过古代的馕,这种囊和现代的囊已经很相似了。

70年代,长沙市的郊外发掘出三座汉代大墓,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辛追墓,出土的食物非常丰富。

畜类有兔、家犬、猪、梅花鹿、黄牛、绵羊。

禽鸟类有雁、鸳鸯、鸭、竹鸡、家鸡、环颈雉、鹤、斑鸠、火斑鸠、猫头鹰、喜鹊、麻雀。

水产类有鲤鱼、鲫鱼、刺鳊、银鲴、鳡鱼和鳜鱼。

谷物类有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

蔬菜有葵、芥菜、姜、藕

水果有甜瓜、枣、梨、梅、杨梅

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随葬品的清单(遣册),出土的312枚竹简中,还记载调味品、面点,甚至是做好的佳肴。

大名鼎鼎的海昏侯墓葬出土的青铜蒸馏器里装满了板栗、荸荠、菱角、花生等果实。

古人烹饪食物做法无外乎蒸、煮、烤、煎、腊,据说炒菜始于秦汉时期,但普及在魏晋时期。这和铁器大量应用、动物油脂与植物油脂的提取有不可分割的因素。

食物能保存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只是代表了我们先辈食谱中的一部分,至于味道大可不必担心,我小时候过年吃带肉的三鲜馅饺子便感觉是天低下最美味的佳肴了。

看看菜谱的面积就知道了,厨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尺子,美味是丈量文明深度最可靠的依据。

看看欧洲,到了十九世纪仍然没有啥像样的菜谱,而东方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关于美味佳肴的诗歌了。

在唐代,皇帝制度达到成熟,宫廷之中的饮食起居都有成套 礼仪和规矩。宫中有专门掌管御膳的机构尚食局,属殿中省,设置奉御、 直长、主食、主膳和食医等官,由宦官担任。作为技术官主食有 16人,而主膳多达840人。同时后宫宫闱中还专设尚食、司 膳、典膳、掌膳等官。他们负责日常把饭菜食品从采购食料到灶台炒制,再到分别食类,向各殿分发等各项工作,一定要把饮 食准时、安全地送到皇帝和后妃们的眼前。宫中非常讲究饮食的丰富、新鲜、卫生及养生作用,不但天下山珍海味可以随时供 应,而且食医门会根据气候节令搭配食谱,调配各种合适的食平时皇帝居住在太极宫,这里位居宫城正中,外侧有郭城从 东、南、西三面环抱,犹如众星拱月,衬托出皇帝高高在上、与众 不同的地位。太极宫中的太极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稍北有两仪殿是皇帝休息和接见大臣的地方;向南正对宫城正 南一门承天门,门前横街宽广,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可以聚集万 人之众,因而就成为皇帝举行朝贺、庆典和接见外使、百姓的地 点。宫城后半部分称作寝宫,是皇帝日常娱乐、寝宿之处。内设 诸多宫院,各居后妃以服侍皇帝。该处管理最严,侍卫守护,黄 门监督,臣民不得无故入内,即使百官应召入宫也要详细记录下 其姓名、官爵、年貌等,并验证牌符,以防假冒。寝宫往后出玄武 门是皇家禁苑,这里可不像北京故宫里的御花园那么狭小,而是 绵延百里,极尽山水园林之美,是皇帝和后妃们休闲娱乐的洞天 福地。

1、冰糖葫芦的由来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那是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

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就成了冰糖葫芦。

2、年糕的由来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没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3、巧克力的由来

最早出现的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让巧克力“甜”起来,他们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不久之后,又有人想到,将液体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巧克力糖。

4、北京烤鸭的由来

烤鸭的祖先是西方的烤鹅。烤鹅技术被两次传入中国,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时候,蒙古帝国占领了很大的地盘,从中国的东部,到地中海地区,都是他的地盘。所以西方人如马可波罗可以到中国来。他们带来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括大炮,也包括烤鹅。在元大都就有了烤鸭店。为什么从烤鹅变成烤鸭?这是因为鸭子是中国的特产。在清朝末年,烤鸭的方法改变了,从焖炉改为挂炉,而且吃法也带有明显的山东的特色,实际上烤鸭店就是山东荣城人开办的。其特点是用饼、大葱或黄瓜、酱和鸭子一起吃。饼卷大葱黄瓜和酱,是山东最常吃的东西。而且这时候,烤鸭的鸭子也从一般鸭子变成填鸭。填鸭的方法也来自欧洲烤鹅的方法。

5、糖炒栗子的由来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食品,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

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笑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

6、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很有名气,究其来历有段“古”: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王家原以做豆腐饣胡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艺,于是留京以磨豆腐谋生。一日,遇到豆腐滞销,积存不少,王生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谁知过了一些日子坛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臭气熏天。王生试尝之,其味鲜美。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

7、豆腐的由来

1959年到1960年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曾发掘了两座汉墓。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画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制成副食品的生产图像。考古专家认为,此刻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据传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

8、火锅的由来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五千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大诗人白居易喜欢邀友至家吟诗赋词,他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的“红泥小火炉”,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来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9、涮羊肉的由来

史书记载,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之一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相传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炖羊肉了。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探马报道:“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兵贵神速,眼看清炖羊肉吃不上了,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了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饭勺草草地搅一下,便急急忙忙捞在碗里,加了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返朝后,重赏了厨师,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10、“比萨饼”的由来

“Pizza”,即比萨饼是意大利的著名食品。凡到过意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如今比萨饼为世人所喜爱,并走进了中国。

11、春卷的由来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12、月饼的由来

据说,月饼在唐代就曾出现,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13、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日备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见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许时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快,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人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从杨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14、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除这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被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15、元宵的由来

元宵,南方人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宵最初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氏灭亡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