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典籍,第1张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是上古的一部奇书。书中主要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山川、河流、物产、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 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 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 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 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 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海内经》介绍了海内各国的 风俗习惯和上古的一些珍贵动物,以及古代的一些传 说,语言生动,情节离奇,阅后回味无穷。《大荒经》介绍了大荒外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奇风异俗等等,令人爱不释手。此外,《山海经》还介绍了上古的天外来客、异 邦奇兽等…… 搜神记》 :中国最早的古代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336)编撰。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史学家。曾以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已佚。《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

《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

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

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印度:

《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据说是印度传说中的大圣人毗

(pí)耶娑创作的,反映了古代印度各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长达20多万行,是荷马史诗的8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在印度一年一

度的庙会上,艺人们都要分段朗诵它,听众常常会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创作出了它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都有自己民

族的特点,但也都有共同的性质。无论是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印度神话、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甚至是地处偏僻,人数不多的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天界和它

的统治者,都有自己的冥界及其主宰,也都有各式各样,各司其职的神。然而在各民族神话中,希腊神话最为丰富和谱系化了。中国神话虽然多彩多姿,林林总总,

形象生动,极富想像力,但散见于经史子集,笔记、类书中,零碎芜杂,从未荟萃成书,更没有谱系化。希腊神话及其英雄传说,起于口传,之后见之于文字,到荷

马的两大史诗中,神的世界已经脉络清晰,英雄传说更为完整。荷马之后的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公元前8~7世纪),在自己的长诗<<神

谱>>中记述了许多神话,并力图把这些神话谱系化。在此之后,古希腊的诗人,特别是戏剧家,如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456)、索福克

勒斯(约公元前496~406)、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406)以及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385)把希腊神话和传说作为创作的题材,使神

和英雄的故事更为生动,形象更为丰满。希腊神话和传说到这时逐渐成为一个基本是完整的、谱系化了的神的王国和英雄的世界。

说“蚩尤”

田晓岫

一、蚩尤是农部落的名称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

历代史家为作注。首先想说清楚的问题是:蚩尤何许人也?

裴骃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达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之后,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对“天子”“与庶人”两说提出质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析其意,蚩尤非为天子,又引《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说明蚩尤并非庶人。进而提出“蚩尤盖诸侯号也”之说。

然则,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引述这一夹杂神话的民俗传说,显然对“诸侯”“天子”“庶人”诸说都有否定之义。因为,仅是一幅遗像便足以使“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其威风远非一般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黄帝而非助蚩尤之说,可见蚩尤亦与“天子”无缘。

诸学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显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会结构模式的认识框架,因而不能正确诠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身份及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蚩尤所处的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值“神农氏世衰”之时。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明农耕生产工具耒、耜的一个氏族。《易·系辞》记:“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许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族硌先后转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如《白虎通义》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这是对狩猎肉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追忆。又如《淮南子·修务训》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又是对采储果实及螺蚌之肉为主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记忆。

耒耜的发明是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础,导致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神农氏之世”的出现。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

在中华远古传说中,“皇”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有重大发明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发明个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燧皇”[2];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权力的早期原始社会,“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4],“烦一夫扰一妇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妇故为皇”[5]。其情景如《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农氏晚期,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6]。“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炎帝”之“炎”,其义有二:一是火光,焚烧。《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玉篇》释:“炎,热也,焚也”。这与原始农业离不开“火耕”有关。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是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视角而言,发祥于湖北厉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农氏当属南方无疑。

从被尊为“农皇”的“神农氏之世”,到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世衰”之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代。

蚩尤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由于发明耒耜的功绩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7]。此所言“诸侯”,并非周秦社会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贵族,而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各部落酋长。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贬词。《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若今之詈辞“小爬虫”之类。《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尤”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为农。杨慎《丹铅录》云:“由与农通”。《韩诗外传》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请置以为大由’”。注:“大由,大农也”。《管子·省官》说:“相高下,视肥[],观地力,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诏期即《礼记·月令》所谓“王命布农事”之日期。由田即农田,亦农官之谓也。《钱谱》神农币文“农”作“由”。“尤”是依传闻所记部落名称,与“由”为同音异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农部落。贬之即谓“蚩尤”。中国古代对氏族及部落的名称与其酋长名称和氏族部落民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蚩尤”既为部落名,亦为该部浇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名。

二、蚩尤与炎帝、黄帝的关系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氵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与今山西运城市相邻的今河南三门峡市,也是农部落的聚居中心。数千年之后,这里仍有神农氏后裔。《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池”[]池即今渑池县,亦属三门峡市。灵宝县有金矿,至今仍有重大开采价值。其它如银、铜、铁、锌、铝等矿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该地区具有金属冶炼的必备条件。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即在灵宝县境内[8],其相对历史年代在轩辕与蚩尤之战后。这一地区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土地肥饶,盛产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黄苓、丹参等中草药,宜于农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蚩尤战败后的结果,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三、蚩尤的遗裔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

关于蚩尤冢的记载,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关于蚩尤祠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又,《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张[9])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宇”释为“边”。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汉造角[]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依上列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份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俨]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12]。《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发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还应当注意到,如同汉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样,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现出多元性。苗族古称“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农氏和蚩尤(农部落)与“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关系而外,黄帝之裔缙云氏、颛顼之裔驩头也都分别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14]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结语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头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各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

[1] 《白虎通义·卷一》。

[2] 《尚书大传·卷四》。

[3] 《尚书大传·卷四》。

[4] 《风俗通义》。

[5] 《白虎通义》。

[6] 《白虎通义》。

[7] 《史记·五帝本纪》。

[8] 《中国市县大辞典》第65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9] 寿良县即寿张县,东汉光武帝时避其叔父赵王良讳所改。

[10] 颜师古注:“(涑)亦济水字也。”

[11] 陶克涛:《毡乡春秋——匈奴篇》,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12] 龙伯亚待主篇:《苗族简史》第3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13] 杨汉先《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名传说》,载《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

[14] 同12一样。

(本文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上古十大神兽: 白泽: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 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轩辕本纪》有神兽白泽的故事:“(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夔: 出生于东海流波山,其形状如牛,无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只脚支撑,也叫独脚夔。 夔是一种恶兽,能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 凤凰: 凤为雄,凰为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雄性称麒,雌性称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龙首,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有两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 梼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偃曝馀谈》有载。 重明鸟: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现在,都刻木像、造铜像或画图像,故现在画鸡于门上。 毕方: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毕方。《海外南经》:「毕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而《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在文选.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而《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蛟龙,毕方并害。袁珂说毕方是凤,凤为太阳鸟,故「见则其吧有讹火」。《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大风为害,尧乃使羿...缴风于青邱之泽。」大风即大凤。《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玫,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附:狍(号鸟):《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号鸟),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忄林),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鸽子的异种) 《洞冥记》有载。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高级宠物)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语) 《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 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称**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左丘明的《左传·卷十二》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

意思是公元前481年春,在鲁国西部大野打猎时,叔孙氏的兵车武士鉏商,猎得一只麒麟。(叔孙氏)以为是不祥的怪物,就将麒麟赏赐给虞人(古掌山泽苑囿之官),孔子见到后说:这是麒麟啊。

孔子也曾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

相传麟是仁兽,圣王的嘉瑞。而孔子所在的时代因为没有明王,所以麒麟一出来就被捕获。也因此,孔子极为感伤,明白周朝之道已然不兴了,所以惆怅的说:“我推行的道就此完了。”那时孔子作《春秋》是为传周道的,现在因见获麟感到“道己穷”,于是孔子作《春秋》也至此而辍笔。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孔子获麟绝笔”。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田寺,获白麟”。

汉武帝在十月隆冬前往雍地打猎,在五田寺祭拜,获得了瑞兽白色的麒麟。

另外《孝武本纪》和《封禅书》中也有记载:“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

意思是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在雍地打猎,猎得一角兽,像“麃”(即狍子)一样的野兽。

在获得此兽后,经过一番争议,“有司”最后确认为麒麟,认为这是上天的赏赐。汉武帝为了图吉利,就改年号为“元狩”,并作“白麟之歌”来记述这件事情。

扩展资料:

麒麟的首似龙,形如马,状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毛。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

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参考资料:

――麒麟

为什么上古大神都是蛇身

 为什么上古大神都是蛇身。古老典籍中记载的神灵形象,都与人类差异很大,不过我发现,中国这些古老的神灵有一个共同的形象特点,一起了解更多为什么上古大神都是蛇身。

为什么上古大神都是蛇身1

 在《山海经》中,描绘了大量“人首蛇身”的上古大神,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伏羲、女娲、共工等等,都是以“人首蛇身”这种奇特的身体构造出现的。

 其中,共工不但自己是“人首蛇身”,他的部下也是如此:

 共工之臣名曰相县,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同时,书中还描绘了大量我们所不知道的神,他们也多以这种特殊形态出现,比如:

 轩辖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有人日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一曰威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

 在我们的生活中,蛇往往是负面形象的动物。蛇是让绝大多数人恐惧的生物。在野外,一条蛇的突然出现,往往令人惊出一身冷汗。

 在民间文化中,蛇与龟、黄鼠狼、狐狸等动物一样,都被认为是有灵性的不好惹的高冷生物。

 在西方文化中,蛇被“黑化”得更加彻底: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正是被伊甸园中的一条蛇所诱惑,偷偷吃了禁果。

 那么,既然如此,伏羲、女娲这等人文祖先和创世大神,以及《山海经》中提到的其他一众神人,为什么都会以人蛇结合的怪异形象出现呢?

 有人说,伏羲、女娲其实都是外星人,而人类其实是外星人的后代或者创造物。因为他们具备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科技,所以被上古先民们崇拜为神。这种说法十分开脑洞,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我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从上古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则能得出如下几条理由:

  1、蛇是令人恐惧的存在

 刚才我们提到,蛇在最令人恐惧的动物排行中,往往能拔得头筹。对于缺乏科学知识的上古先民们来说,蛇因为让他们恐惧、不敢靠近,因而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他们的心里,蛇经常出没的地区,既是让人恐惧的存在,也必然是神圣的地方。而它们所守护的主人,也就是神。

 所以,人们把对于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寄托于蛇的身上,就让它们成为人、神交流的中介。

  2、蛇是死而复生的象征

 对于上古先民来说,蛇有两大生活习性,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是蜕皮,一是冬眠。在古人的认知里,这两项本领,都好似神迹一般。

 蛇皮与人身上的指甲、毛发一样,剪了可以再生,而且,蛇每经历一次蜕皮,就仿佛死过一次,又获得了重生。

 蛇的冬眠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寒冷的冬天,它们走入地下,好似人进入了墓穴或阴间,而等到春暖花开,蛇类又重新出现在地面,游走自如,好似起死回生,这种“超能力”,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古人啧啧称奇。

  3、蛇是水之神灵的化身

 在农耕时代到来之前,我们的祖先们多逐水草而居,过着漂泊无依的渔猎生活。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大部分蛇都具有习水性,上古先民们也常常将蛇与龙划为同类,认为它们都共同生活在水中。

 因此,蛇与龙一样,也常常被他们认为是水神、水之精灵。我国神话体系中的“水神”共工,就是一副人首蛇身的样子。此外,《山海经》中还记叙了一个叫“雨师妾”的雨水神: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从这段形象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雨水神身上竟然有4条蛇,两手各持1条,两耳上还各挂了1条。

 正因为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先民们也相信:与水有密切关系的蛇,也必是神的使者,或者说,蛇类本身,就是神灵的一部分。

为什么上古大神都是蛇身2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神作为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生命层次远在人类之上,因此神的形象也是千奇百怪的、与人类不同的,比如埃及众多神灵,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越古老的神,与人的形象差异越大。

 我们中国的神话体系也有这个特点,古老典籍中记载的神灵形象,都与人类差异很大,不过我发现,中国这些古老的神灵有一个共同的形象特点,那就是跟蛇关系密切,古籍中关于人面蛇身神灵的记载非常多。

 比如著名的女娲,就是人面蛇身,女娲的哥哥伏羲自然也少不了这个特征,除此之外,还有水神共工、火神祝融等等,都是人面蛇身的特征,尤其在《山海经》中,记录的神灵大部分都是人面蛇身,比如钟山之神烛龙等等。

 可见人面蛇身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特征,就算身体不是蛇,也要在手里拿两条蛇,甚至把蛇当耳环装饰,比如四季神句芒、蓐收、禺强等古老神明,那么为什么这些大神们这么喜欢蛇呢?

 从现实的角度说,蛇具有神秘、冷血、危险等特点,人类在面对蛇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因此对于古人来说,对蛇的这种神秘和敬畏,与对神的感觉差不多,难免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此古神大多是人面蛇身的形象。

 还有一种是蛇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窝最少也能生十几二十个,这种生殖能力古人很羡慕,因为人口是古代部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女娲这种蛇身,就体现了母系社会,古人对女性生殖能力崇拜,而经典的女娲伏羲蛇尾相交的图案,就象征着人类的起源。

 还有一种说法,在2012年曾经十分流行,那就是说中国这些古神是外星人的产物,大约是一个叫做天龙星人的外星种族,他们擅长基因改造,把自己的基因和人类结合,创造了很多蛇身人面的人类,具有很高的智慧或能力,因此被古人称为神。

 天龙星人或许就是一种具有龙蛇特征的外星人,龙图腾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蛇形就是龙形,后来他们又创造了很多带领人类进步的圣人和首领,只是去掉了半蛇的特征,十分接近正常人了,这也是为什么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原因。

 当然这种外星人理论,还缺少很多证据支持,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也算是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就会解开很多谜题。

 在文字发明以前,很多人类的见闻和事情无法记录,就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历史的源头其实就是这些神话传说,在其中蕴含着很多可以发掘的秘密,这都是我们文化的财富和底蕴。

为什么上古大神都是蛇身3

 提起女娲,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会说女娲是中国人的始祖,女娲造人,才有人类的产生;而有人却会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后来嫁给了他做了他的妻子,才有了中国民族的始祖。可以看出对于伏羲和女娲的关系,是有演变的,但是女娲为什么会从金光闪闪的创始大神,降低为伏羲的妹妹、妻子呢?

  女娲、伏羲最初的形象

  1、女娲

 对女娲的记载,最早的文献是《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文献。《山海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说女娲是最早的创世神中的一人,在后世的注解中,女娲是"神"的身份,而且还是帝王。

 而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做的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可以看到,女娲的形象从女神变为了女帝,人面蛇身,甚至每天有七十种变化。虽然是不同的称谓,但是女神、女帝可以暂且做统一的解释,那就是她的地位非常的高,是个金光闪闪的大神。

 而西汉的《淮南子·览冥篇》则首次记载了女娲补天:"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在刘向编辑的《淮南子》中,女娲不仅仅是创世大神,甚至还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补天大神,地位依然是十分的尊崇。而这一神话,不仅表现的是女娲的地位,还有在早期社会中,人们治水的经历,面对洪水的可怖之心。更重要的是,至此,中国的创世神话完全的形成,与《山海经》的零散不一不同,从天地初开到女娲补天,表现的也是中国神话和历史"合二为一"的特点。

 到了东汉时期,《说文解字》记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可见女娲的形象还是万物的创造者,身份依然是神女,与伏羲没有关系,也未曾提及她的丈夫。这是中国早期母系社会下的产物,当时的人们主要以采摘为主,女性可以采摘还可以缝制兽皮作为御寒的衣物,"衣食住行"这样的生存必须条件,靠女性而来的就占了两份,所以女性在当时的地位比较高,而女娲以女性形象,作为独一无二的创世大神,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

  2、伏羲

 而关于的伏羲的记载,最早的却只有他出生的由来。神话上说他的母亲叫做华胥氏,长得很漂亮,一天她外出游玩,到了一个叫做雷泽的地方,见到了一个脚印(一称是天神的脚印),好奇之下,就踩上去看,然后就怀孕了,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产下了伏羲,但是伏羲也是人首蛇身这倒是和女娲的最初形象一致。

 据史学家考证,伏羲出生的地方叫做成纪,而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仅有的神话记载中,伏羲是独个一人,出现在神话中的,并未有什么妹妹和妻子。可见,当时还没有以男子为核心的家庭观的形成。

  3、女娲、伏羲最初形象一致的方面

 伏羲、女娲两人最初虽然没有什么交叉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神话讲的都是"人是怎么来的" 。女娲造人、伏羲母亲怀孕生子的方式之奇特,都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还不充分,不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但是却忍不住好奇,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神话,可见先民们的好奇心和可爱。

  第二、伏羲、女娲变为兄妹

 到了西汉,伏羲和女娲就开始一同出现了。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讲了伏羲和女娲一个是鳞身,一个是蛇身,虽未言明二人的身份,但是,二人却第一次一同出现了。而且一个是"鳞身"一个是"蛇身",都与中国古代的图腾"龙"有关,表现的是龙崇拜。因为龙是有鳞片的,伏羲的“鳞身”和这一特点相对应;而民间又将"蛇"称作"小龙",女娲的蛇尾和这一名称相对应。两位大神分别拥有龙身上的不同特点,表现了人们在当时,已经有了龙崇拜的思想,“龙”已经成为了具有精神象征意识的图腾,高高在上,连神都与之重合。

 后来《后汉书人表考》记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两人开始以兄妹的身份出现,第一次有了亲缘上的关系,是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的象征,因为兄妹就意味着同宗,而宗族是以父系为代表的。此外,苗族也有"伏哥伏妹治人烟"传说,布依族、瑶族均有"伏羲兄妹"传说。

 这个观点也和统治者利用神话,来实施自己对人民的统治有关。因为在西汉,已经出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说君主之权是上天思想在民间的延续,女娲、伏羲同时出现龙的部分象征,与君主试图通过神话来统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关。

  女娲、伏羲变为夫妻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事情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化。到了唐代李冗的《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於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对女娲和伏羲的关系从兄妹到夫妻的原因、经过丢进行了记载和描述,还写到二人因为最初的羞耻,用青烟散与否来请示上天,最后青烟未散,他们才担任了传播香火的重担。

 女娲和伏羲彻底地变为夫妻,但是在讲到二人结为夫妻的时候,还提到了两人曾以此为耻,可以知道人们的人伦观已经彻底的形成,同宗不婚的观念也已经形成。也是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中国创世神话和历史融合的表现。将《史记》《山海经》《淮南子》这三本著作观点的融合。

 综合来看,汉代及以前女娲地位更高,后来变为伏羲之妻(在两汉墓葬艺术中到最佳体现),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神话变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女娲、伏羲这样的大神渐渐的变为兄妹,甚至结为夫妻,有了龙的特征,也随着中华民族这一"龙"图腾,渐渐的传扬上千年。神话和历史融为一体,女娲和伏羲也有了人的烟火气。

阿特姆(ATUM)

他是众神中最悠远的神灵,被称为“众神之神”,其地位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朱彼特。传说阿特姆创造了世界。

他是埃及的第一位神,在他的时代,没有天空、大地,没有人类、生灵。众神也不存在。他创造了自己,独自一人在“努圣水”中生活了很久,渐渐感到寂寞。于是他念起咒文,世界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天空由一位女神构成,大地上出现了生灵,而阿特姆的双眼就是太阳和月亮。

祭司们把他推上了众神之首的位置,但是这一切却被太阳神拉夺走了。

对于这位创世者,与俄塞里斯一样,被古埃及人当作永不物化的大神。

拉(RA)

拉是阿特姆创造的第一位神,即太阳神。他在众神中的地位也是高高在上,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神。古埃及人每日要向拉奉拱祭品,祭祀地点就在荷里奥扑尼司城——也就是今日的开罗。每一个时期,人们对太阳神的朝奉都极其盛行,尤其是叙利亚一侧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然而,尼罗河上游的地区却并不如此。那里的人崇拜月神,而非太阳神。

下游的人们如此崇拜太阳神,与祭司们影响时局有关。比如公元前5世纪的法老便是太阳神的祭司。

当时太阳神的塑像有很大的方尖碑。人们认为只要把祭品献于碑前,拉神便会从石像中显现。祭品通常是人的心脏,包括战俘、异族人,甚至本族人。

埃及神话中的拉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他乘做着太阳船划过天空时,这就是白天。夜间他的太阳船在阴间航行,为亡灵带去阳光、空气和食物。

舍,即俄塞里斯 (SER)

阴间的主宰者,掌管死者之神。何露斯之父,伊西斯之夫。他通常以木乃伊的形象出现,头戴表示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握三柄权杖——弯勾样的权杖,表示“至高无上”;农具状的权杖,象个打麦子的连枷;以及一柄带有神话中怪兽头像的权杖,代表“繁荣昌盛”。

关于俄塞里斯,还有一段传说:他原本是一位受人民拥戴的法老。他的兄弟塞特出于嫉妒,设计杀害了俄塞里斯,并将他的尸体肢解抛入尼罗河。他的妻子伊西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丈夫的遗骸,把它们拼凑在一起,俄塞里斯复活了。但是他已经不能留在人世。此后俄塞里斯就统治着冥冥地府,主持对死者的审判。

这仅仅是众多传说中最广泛的一种。最初阶段,俄塞里斯被认为是尼罗河洪水的化身。后来,有人把他象征为无情的亡灵。而后又有人把他与月亮等同。但是在大多埃及人眼中,俄塞里斯是永生的象征,是亡灵审判的主持者。也因此,在《死者之书》中有大量对他的赞美诗,以企求自己能够顺利通过审判,获得“永生之躯”。

何露斯 (HORUS)

俄塞里斯与伊西斯之子,通常形象为鹰头人身,手握象征“生命”的昂克,头戴太阳型装饰物。

荷露斯是父亲的复仇人。传说伊西斯将他隐藏在地中海边一片叫“奢糜”的沼泽地里,避开塞特的耳目,将他抚养成人。荷露斯长大后,为父报仇杀死了塞特,并继承了俄塞里斯法老的职位。

也有人说荷露斯是太阳神,他不同的形象代表太阳不同时期的形态。如“金色的荷露斯”、“荷露斯住在黑暗中”,等等。

您问的是:远古神话中的神灵是否存在?

那是当然的,肯定存在,原因如下:

1 神灵的一个含义,就是高于人能力的生命,比人强大,所以称其为神,因为比人强大的生命多得是,所以神灵是存在的。

2 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任何物质都有生命、都有灵魂,那么其实任何物质中、任何生命中,都有神灵安住,其实它们都是神,即使是微小的沙粒、尘土都是。

3 狭义的神,就是具有超能力的、大能的生命;那么,大小其实是相对的,人心目中的神灵广大无边、能力无限;那么同样的,一头猪对比与细菌,猪也是大能的、能力无限的,猪就是细菌的神;其实人也一样,也是比他低的低级、更低级生命的神。

4从以上论点看,神也就不稀奇了,到处都有神,从远古到未来,那遍满宇宙虚空的到处都是神。

中国古代的四大神兽:

青龙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慑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慑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