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秦朝到宋朝期间的主要烹饪饮食著作
《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
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本心斋食谱》
作者署名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作者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如: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这种记述方法,表现了作者富有文学素养,又因所用赞体简要,类似歌诀,容易背诵,所以就便于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南宋时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咱。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
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见是用纯药物加工和蜜制成,并加温酒后服用的一种保健饮料。总之,此书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吕氏春秋—本味篇〉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朝相国吕不韦众门客集百家九流之说编写的一部杂家著述。《本味篇》为《吕氏春秋》第14卷,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它的本义是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其中却保存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内容很广的食单,谈调味的要诀,说用火的功效,论天下的美味,分析肉质原料的优劣,评述质量高低等内容,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中国烹调理论的第一篇专著。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的美食。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烹饪史的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对膳食配置和饮食原则都有具体的科学论述。尚崇医食同道,食疗合一。如《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配膳原则,以及严格的月膳制度,注重五味调和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的重要农学书籍,作者是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的贾思勰,共十卷,九十二篇,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其中有27篇以烹调为主。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动、植物烹调原料的品种、性能、产地、和养殖方法;详细地记述了众多调味品的生产工艺;收录了众多菜谱;分析了不少烹调方法;第一次记录了中国面食制作技术。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最完美的一部古农书和古食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科学专著。
《能改斋漫录》
笔记集。南宋吴曾撰。吴曾,字虑臣,一说字虎臣(疑误)。崇仁(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博闻强记,知名当时。因应试不第,于绍兴十一年(1141)献书秦桧,得补右迪功郎,后改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玉牒检讨官,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后辞官。
下及元明,刊本又绝。今所见者为明人从秘阁抄出,共18卷,分13门:事始、辨误、事实、沿袭、地理、议论、记诗、记事、记文、类对、方物、乐府、神仙鬼怪。记载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资料丰富,援引广泛,且保存了不少已佚文献,因而为后世文史研究者所重视。其中卷十五“方物”门大多言饮食出产,关于食品名称的考订、唐宋及魏晋时代的饮食风尚等文字亦散见于其他各卷中。
《吴氏中馈录》
作者为浦江的吴氏,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版食谱的女厨师。浦江吴氏对当时婺州的民间烹饪进行总结和整理,著成了这本《吴氏中馈录》。《吴氏中馈录》将婺州古菜分为3大类:脯鲊、制蔬和甜食,其实就是鱼肉类、蔬菜类和面点类食品。可惜的是,有些制作原料和制作方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此书是研究唐宋时期饮食文化的巨大文献资料,《中馈录》为后人所推崇。明初,刘基《多能鄙事》、韩奕《易牙遗意》、高廉《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以及邝璠《便民图纂》等烹调名菜都采用过其中的经验。其中蒸鲥鱼、煮鱼法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这位名垂史册的女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烹调文化遗产。
大宋朝的夜市可谓应有尽有!你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反正比今天我们的夜市还要热闹而且花样更多。
东京城内较大的夜市有两处,一处是御街一带的州桥夜市。州桥又叫天汉桥,位于御街与东西御道的交叉口,横跨汴河。州桥夜市的范围从州桥南去,出了东京外城的正南门——南熏门,然后一直往北走,至朱雀门前的龙津桥。州桥东侧的沿街开满了店铺,各色商品应有尽有;桥的西侧则多是妓馆酒楼,张灯结彩,莺歌燕舞。沿街各处,有小贩贩卖干脯、肚肺、包子、鸡碎,各类小吃野食,好吃又便宜,每份不过十五文,而且东西环保,绝对没有添加剂,喜欢小吃的朋友可以放心食用。
州桥夜市的水果铺也相当有名。汴梁的水果来自全国各地,有河北的鹅梨、西京的雪梨、真定的浊梨、河阴的石榴、温州的瓯柑、福建的荔枝、江西的金橘、河东的葡萄、卫州的白桃、南京的金桃、洛阳的嘉庆子、岭南的橄榄等数十种,什么叫嘉庆子?你就来自洛阳,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原来,嘉庆子就是李子,因为当时东都洛阳嘉庆坊的李树产的果子甘鲜绝伦,所以称嘉庆子,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称谓了,所以你现在不知道也很正常!对了,各位朋友,建议你们尝尝江西的金橘,这玩意儿在宋朝可是稀罕货,因为江西离汴梁较远,那时候物流又没有现在发达,京城百姓一开始都没见过这东西,后来有人带了几颗到酒席上,樽俎之间光彩灼烁,宛如金弹子,吃起来又清香爽口,从此被京城人视为珍果,连仁宗皇帝的温成皇后都特别喜欢吃它,所以这东西的价格立刻飙升,文献记载说是“价重京师”,你们都听说过“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唐朝的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宋朝的温成皇后喜欢吃金橘,这玩意儿就是宋朝的“妃子笑”,所以,大家来了不可不尝尝,看看跟今天的金橘哪种更可口。
豪车、别墅、铂金包早已成了富豪们的基本配置,然而真正能不动声色地秀一把家底与品位的,还是在吃上。比起石崇王恺毫无营养的斗富,李白“五花马”“千金裘”的假嘚瑟,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不提金玉锦绣,却富贵之气尽显。
正如《红楼梦》里簪缨世家通过一道“茄鲞”就分分钟拉开了与庄户人的层次,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出宫巡游,紫薇就通过诗词报菜名拉了一波皇帝的好感……可见,真正高段位的炫富装腔,已经从拥有上升到了精贵。
中国 历史 上并不缺少吃货,但能吃出自己格调的人并不多见。
苏东坡被贬途中边走边吃,竟打造出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酥”等60多种品牌 美食 ;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 美食 如数家珍,堪称吃蟹骨灰级玩家;清朝大胃袁枚更是纵横吃货界40余年,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一本《随园食单》……然而,今天说到的并不是这些红透半边天的大佬们,而是一位小众的有趣吃货林洪。在宋朝,想要在 美食 界不从众,又能彰显个人品味,找他就对了。
单独提林洪这个人,很多人都会一脸懵逼,因为这个名字不仅烂大街,在 历史 长河中的知名度实在是忒低了。但其实,他有两个显著的身份:《山家清供》食谱作者、林逋七世孙(存疑)。
林洪此人,字龙发,号可山,是南宋时期晋江安仁乡人,宋绍兴年间(1137-1162年)进士。他青年时代曾游读于杭州,想在江浙一带跻身士林,却屡屡受到排挤打击。尤其自称为林逋七世孙,被当时的人们所取笑。传言林逋有终身“不娶不仕,梅妻鹤子”的轶事,怎么可能还有后人呢?不过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记载:嘉庆年间,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时,曾亲自主持重修杭州孤山林和靖墓等古迹,发现一块碑记,记载林和靖确有后裔。据施鸿保分析,林和靖并非不娶,而是丧偶后不再续娶而已。
不过说到底,林洪就算与林逋有亲缘关系,两人在对待梅花的态度上差距非常大:
在林逋心中,于梅花间吟吟诗就觉得人生多么美好,好像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但事实上,生而为人无论隐居何地,都必须要面对生计的问题。据说,林逋在房子前后种了几百棵梅花树,等到树上的梅子成熟了就卖掉。每卖掉一棵树的梅子,钱就包成一包,装在一个罐子里,作为生活费用,一年正好用掉一瓦罐的钱。
而自称为他后人的林洪,对梅花十分青睐,性格也有点孤傲,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林和靖是躲到孤山里与梅花、鹤鸟为伍,来躲避人类;而林洪更像是一个标准的文艺 美食 博主,在吃吃喝喝里,发现了别有世界,流连忘返,忘了人间是非。他写梅花不是写其在水里的倒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是写怎么把梅花做成美味吃了——“ 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酿酝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扫雪烹茶,风味不殊也。 ”
大抵在吃货的眼中,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哪怕是盛开的花蕊也能做成一道 美食 吧。而林洪所有对 美食 的感悟,都集中在了《山家清供》一书中。
追求仪式感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新鲜物,古代文人在吃上,对仪式感可谓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所谓《山家清供》,顾名思义便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时所用的清淡田蔬。林洪以此作为书名,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由衷的推崇与喜爱之情,也体现了追求清、雅的饮食美学思想。
首先在食材选择上,必须取自于山林。南宋崇尚清雅,因此林洪格外喜爱素菜,追求食物的新鲜与天然,这自然少不了花食。尤其是春分时节,花繁叶茂,摘一两支做茶辅饼再好不过了。书中就提到了一道“梅花汤饼”的菜,做法就是将白梅花、檀香末水和面制成馄饨皮,再用专用的梅花凿压制成梅花瓣状,煮熟过后用清鸡汤作汤底,每客只能食二百朵梅花。
而富贵帝王家更喜爱食用牡丹。南宋吴氏太后(高宗皇后)茹素,春天里最爱的就是这道“牡丹生菜”。做法简单,对食材的新鲜程度却要求很高。即用牡丹花瓣与生菜拌食,或把花瓣裹上薄面,在油锅里炸酥,起锅后装盘就能食用。
而其次,则是吃要得其法。 会吃的人,不是在珍奇里吃出好味,而是在平平常常的东西里,吃出不寻常的味道。 书中所提到的“松黄饼”就很有意思,简直是一场关于 美食 的行为艺术。
松黄饼制作非常简单:“春末,采松花黄和蜜模作饼,匀作如古龙涎饼状”。其香清味甘,充满了自然气息。而吃的过程就很有意思了:先让两个装扮清雅的童仆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再让宾客中在“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中佐酒享用,“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
而书中苏轼碧筒酒的饮用方法,更是风雅至极:“暑月,命客棹荡舟莲中,先以酒入荷叶束之,又包鱼酢他叶内,候舟回,风熏日炽,酒香鱼熟,各取酒及酢作供,真佳适也”。用荷叶盛酒包鱼,荡舟莲中,这道 美食 的制作过程充满风雅与浪漫的仪式感,品饮之间,仿佛误入藕花深处,见莲叶田田,闻清香阵阵。
宋朝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而有了这本《 美食 装腔指南》(误),仿佛隔着千年的时光又再次触到了食物的本味。它不仅是一本食谱,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是一本如何在家常的吃喝里发现美的书。
如果只是用简单的烹饪手法来命名各类 美食 ,似乎太暴殄天物了。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就演示了如何用菜名装腔的骚操作,所谓“斯文能当饭吃”,在文学家的饭桌,还真能成了一道至味。
1通神饼
有何讲究:通神饼其实就是姜饼而已,菜名据说出自朱氏《论语注》云「姜通神明」,一听就是文化人吃的。
怎么吃:姜薄切,葱细切,各以盐汤焯,和稀面,宜以少国老甘草也细末和入面,庶不大辣。入浅油炸,能已寒。
2蓝田玉
有何讲究:菜名出自《汉·地理志》,蓝田出美玉。魏李预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往蓝田,果得美玉璞七十枚,为屑服饵,而不戒酒色。而瓠子去皮晶莹似的,于是得此佳名。
怎么吃:将瓠子去皮后,切片蒸熟了吃。
3金玉羹
有何讲究: 听上去好像很豪华的样子,其实真身是山药煮栗子。
怎么吃:山药与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
4神仙富贵饼
有何讲究: 白术+菖蒲+山药+蜂蜜,古人相信这都是有仙气的食材,是神仙的最爱。
怎么吃:煮术与菖蒲,曝为末,每一斤用蒸山药末三斤,炼蜜水调入面作饼,曝收。
5忘忧齑
有何讲究:其实就是酱黄花菜,古籍中萱草与黄花菜为近亲,萱草别名「忘忧草」,故得此菜名。
怎么吃:春采苗汤瀹,以醯、酱作为齑,或燥以肉。
6真君粥
有何讲究:这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向游庐山,闻董真君未仙时多种杏,岁稔则以杏易谷,岁歉则以谷贱粜,时得活者甚众,后白日升仙,世有诗云:「争似莲花峰下客,种成红杏亦升仙。」岂必专于炼丹服气?苟有功德于人,虽未死而名以仙矣。因名之。
怎么吃:杏实去核,等粥熟同煮即可。
7石子羹
有何讲究:将石子吃出田螺味,此法得之吴季高,且曰:「固非通霄煮食之石,然其意则甚清矣。」
怎么吃:溪流清处取小石子,或带藓者一二十枚,汲泉煮之, 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气。
8梅粥
有何讲究:杨成斋有诗曰:“才看腊后得春晓,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怎么吃:扫落梅英,拣净溪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
此外,书中有很多 美食 以意境命名:如“雪霞羹”,即用新鲜芙蓉与豆腐一起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还有傍林鲜、玉壶冰、蜜渍梅花、樱桃煎等,这些典雅又有趣的名字,读到便令人心生向往。
也许,正如西美尔所说,吃吃喝喝是人类最共通的一件事,但正是在这一件最共通的事情里,每个人都显现了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趣味、情怀。我想,这大概就是《山家清供》为什么直到今天,仍充满活力的原因吧。
关注“全 历史 ”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下载全 历史 ,换个角度看世界↓↓↓
有一天半夜, 宋仁宗 肚子饿了。
他想吃烧羊肉,可不愿命御厨料理,以免此事成为贻害后世的常制,宁愿饥肠辘辘直至天明。
宋仁宗是个吃货,却厉行节约。
宫中生活精打细算,就连宋仁宗皇后 曹氏 ,想要做一道皇帝爱吃的糟制淮白鱼,还得亲自向大臣夫人讨要食材。
一次宫廷宴会上,御厨准备了二十八只蟹,宋仁宗还未动筷,说:“吾尚未尝,这蟹一只多少钱?”
左右答道,一千钱。
宋仁宗颇为不悦,说:“我多次告诫你们,不要奢侈浪费,一下筷就二千八钱,吾不忍也。”他将此菜放置一旁不吃,作为警示。
宋代是一个 美食 盛世,中国饮食的发展至此已进入“鼎盛时代”。上至庙堂,下至市井,煎、烹、煮、炒、烧、烤、炖、熘、煸、蒸、泡等几十种烹饪方式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我们熟悉的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出自宋代的《梦粱录》。在堪称宋代穿越指南的《东京梦华录》中,更是描写了东京汴梁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的盛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代的文人墨客颇有当大厨的潜质,北宋的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与南宋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是有名的“吃货”,常将饮食生活写入诗词中。
这其中有一位勇于承认自己是“老饕”的 美食 家 苏轼 ,他在一篇《老饕赋》中点评杏仁浆、蛤蜊、蟹、葡萄酒等 美食 精萃,最后“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说起吃的就来劲。在《东坡志林》中,还留下了不少其研究 美食 的记载。
这位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不仅擅长发掘 美食 ,还为 美食 代言,以苏东坡名号命名的菜有N种,如 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酥、东坡肉 等。
若说宋词饮食美学的极致,更不得不提苏轼的这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 (1084年) ,春寒料峭,苏轼与好友同游南山,在山林间野餐。在宋代,立春有馈送春盘的习俗,即以蔬菜、水果、饼食等装盘赠送亲友。
春盘中的蓼茸与蒿笋等果蔬鲜脆可口,滚烫的水在茶具中冲起雪花一般的乳白色泡沫,待浮沫退去,就是一杯沁入心脾的春茶。
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道出了清旷淡泊的人生境界。
苏轼常以品茶、饮酒为乐,自称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他认为,煮茶的灵魂在于水,以雨雪之水为最佳,井泉甘冷者为其次,而关键在于温度,精妙在于器皿。
他还有一首记咏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过程的《水调歌头》,颇有一番闲趣: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就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纵使人间万苦,一句“吃茶去”亦可自得其乐。苏轼大半生都在贬谪,尝尽了漂泊的苦,却始终怀着一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中一大原因或许就是有 美食 相伴。
政敌看不惯苏轼苦中作乐,将他不断贬谪,从黄州赤壁矶到西湖之畔,从岭南海滨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但无论去到哪儿,苏轼身边都少不了 美食 。
苏轼在黄州 (今湖北黄冈) 时,当地猪肉价格低廉,富贵者不食,老百姓买得起,却不知道如何烹调,浪费了大好的食材。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轼便亲自下厨研制猪肉,做出了“东坡肉”,并写下自己的 美食 秘方,在民间大力推广:“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道传世名菜,就此诞生,而其制作的初衷,其实是苏轼在地方为官的利民之举。
后来被贬惠州 (今广东惠州) ,苏轼不因地处边远而苦闷,却只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时,苏轼又学会烹饪牡蛎,尝到了其鲜美后,还写信让朝中大臣酸一酸,说: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这是自嘲地说,如果让他们知道了,我怕他们都争着要来南方。
为了吃,苏轼连死都不怕。
当春江水略带寒意,江中嬉戏的鸭群已经在江水中感觉到春天的到来,这个季节是吃河豚的好时节。河豚是一道 美食 ,也是苏轼的心头好,因此他才在诗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但河豚内脏有毒,如果稍有不慎、处置失当,食用后可能毙命,别人吃饭要钱,这玩意吃起来要命。
有一次,苏轼冒死品尝河豚,别人问他味道如何。
苏轼淡定地说:“值得一死。”
这老饕,太仙了。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尽管有 美食 相伴,苏轼在漫长的漂泊岁月中仍不免有背井离乡的孤寂之感,如这首《南歌子·游赏》所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即粽子,因菰叶可以裹粽而得名。这阙词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在端午节登上当地的名胜十三楼时所作,宴席间除了粽子,还有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制成的昌歜 [chù] ,以及玉壶、玉杯盛装的美酒。
端午节在宋代已经有了多元的文化意蕴,不再只是躲避灾祸的恶月。宋人在端午祈求袪灾, 纪念屈原,共饮菖蒲酒,同食粽子。
宋代粽子以糯米为馅,种类繁多,有筒粽、团粽、九子粽等,不过那时还没有甜党和咸党之争,宋人食粽,大都喜欢蘸糖而食。
宋代夏天的另一个 美食 ,是以夏初竹笋制成的 “傍林鲜” 。
宋代山间隐士不需要特意上山采摘,只需在夏初林笋正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 ,其味甚鲜。
这道被称为“蔬食中第一品”的 美食 ,就记载于南宋隐士林洪所著的 《山家清供》 中。
林洪 是一个奇人,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却不愿为官,只求在山林过幽隐生活。他所著的《山家清供》更是一部奇书,融饮食、 养生 、文学为一体,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一百余种宋代 美食 ,涉猎广泛。
在传统士大夫看来,林洪的人生可谓特立独行,是个毫无存在感的边缘人。
可他怡然自得,把家搬到山里,称呼自己的妻子为 “山妻”,一生游离于世俗之外,投入到 碧涧羹、槐叶淘、山家三脆、黄金鸡 等山野之菜的 美食 世界中,以苏东坡等文豪为偶像。
在一个内卷的 社会 ,他始终在坚持做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一次,林洪闲暇无事,去拜访好友陈介。陈介头戴角巾,超凡脱俗,一边请林洪饮酒,一边让两个童仆唱起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奉上 “松黄饼” 佐酒。
松花饼取松花黄和炼熟的蜜拌匀而成,有着特殊的清香。林洪认为,世人所艳羡的驼峰、熊掌等贵重名菜的味道,也远不如这山野间的松黄饼。
还有什么比精神的愉悦与满足更重要?这也是 美食 存在的意义吧。
除了取自山林的 美食 ,在宋代的夏天,由于藏冰技术的进步,民间已经有冰雪可以食用,甚至有人沿街叫卖冰饮。
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的冰饮号称“京都第一”,大概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网红店。据记载,他们家的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在当时大受欢迎。
宋代冷饮店兴起的背后,是坊市界限打破后,市民阶层的崛起。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旷世杰作 《清明上河图》 中,中小商人遍布于街道两旁,可以明确认定为经营餐饮的店面有45家,还出现了各种特色招牌,堪称广告带货的鼻祖。据宋朝宫廷统计,当时著名面点和糕点有86种之多,另有人统计,宋代的酒名多达100余种。
此外,宋人吃五谷杂食、饮酒饮茶的种类都比前代丰富,且逐渐普及了三餐制,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可以有一日三餐的生活。
正因民间餐饮业的发达,宋室南渡后,许多开封的老字号也随之迁移,宋高宗还时不时命人到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饮食店采购 美食 。
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皇帝经常到宫外取食,一不小心就吃坏了肚子。宋高宗的养子 宋孝宗 是个蟹痴,有一次就因为吃多了蟹而腹泻不止。
秋天,是吃蟹的最佳季节,尤其要选秋季的母蟹,若是结霜时节后的螃蟹则更肥美。
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水道密布,还有海洋贸易,河鲜、海鲜更是取之不尽。《武林旧事》等记载以蟹为原料的菜品就有 鳌供、蟹羹、酒蟹、醉蟹、蟹生、洗手蟹 等数十种。
出生于绍兴江阴县的 陆游 ,就是一个吃蟹达人。即便是在年老失意时,吃蟹品酒仍然让他眼前一亮,如他在诗中所说, “团脐霜蟹四腮鲈,樽俎芳鲜十载无。塞月征尘身万里,梦魂也复醉西湖。”
前有苏轼,后有陆游,作为南宋吃货的代言人,陆游诗词中涉及饮食的篇目数以千计,他更喜欢家乡的江南 美食 。
在数十年的宦游生活中,陆游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壮志难酬的忧虑,寄托于对 美食 之中,如这一首写给老朋友范成大的《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鲈鱼、菰菜都是典型的江南风味,晋代张季鹰就有著名的莼羹鲈脍之思。陆游心怀北定中原的壮志,在宦海之中沉浮,无法如张翰一样驾车返乡,就只能在秋风中思念鲙美菰香的美味佳肴,空怅望。
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
宋人“尚羊”,倡导以羊肉为主的肉食消费,将羊肉与人参并列,认为羊肉 “味甘,大热,无毒” ,适合在虚劳寒冷时食用,可说是一道冬季的 美食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以羊肉为原料的 美食 就有炖羊、闹厅羊、入炉羊、蒸羊头、煎羊白肠等数十种。
前文提及的宋仁宗、苏轼都是爱吃羊肉的同好。
苏轼还是烹羊的好手,有一道祛除羊肉膻味的独家秘方:“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熟,然后开锅,毫无膻气。”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藏男孩吧。
宋仁宗虽厉行节俭,且不愿为半夜吃羊而劳师动众,但宋仁宗一朝有过宫中一日宰羊多达二百八十余只的记载,可见羊肉在宫廷饮食中的地位。
靖康之变前后,两宋宫廷却早已抛弃北宋前期诸事尚简、自我约束的生活作风。
文艺皇帝 宋徽宗 在位时,每次宴席八珍罗列,而无下筷之处,可见饮食的铺张豪华。宋徽宗本人还经常亲自指导宴设,对饮食器皿尤其讲究,所用的材料有玛瑙、琉璃、水晶、翡翠等。
在极尽奢华后,他与儿子宋钦宗一同被金人俘虏而去,受尽屈辱,金樽美酒、玉盘珍羞从此只在梦中。
到了南宋,宋高宗绍兴年间,大臣 张俊 为皇帝办了一桌史无前例的豪宴,广纳190余种菜品,其中仅羊肉佳肴就有 羊舌签、片羊头、烧羊头、羊舌托胎羹、铺羊粉饭、烧羊肉、斩羊 等7种,其余奢侈菜品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宴席与唐代烧尾宴、清代满汉全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俊供奉宋高宗的这份“大宋第一菜单”,被全文收录于《武林旧事》中,宋高宗君臣并没有因为这场饕餮盛宴而名垂青史,反而因此为人不齿,备受嘲讽。
帝王、官僚速朽的腐化生活不值得歌颂,只有苏轼、陆游、林洪等真正爱 美食 、爱生活的文人雅士会被人记住,他们的作品与精神将流传千古。
本已归隐山林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曾讽刺地方为政者只顾大吃大喝而荒废政事: “世之醉醲饱鲜而怠于事者视此,得无愧乎!” 可见,这样的不良风俗已经从宫廷传播到各地。
南宋宰相 史浩 在其所作的《声声慢·喜雪锡宴》中,也曾描写临安宫廷宴会的奢靡:
风收淅沥,雾隐森罗。群山万玉嵯峨。禁街车马,银杯缟带相过。胥涛晚来息怒,练光浮、都不扬波。最好处,是渔翁归去,鼓棹披蓑。
况是东堂锡宴,龙墀骤,貂珰宣劝金荷。庆此嘉瑞,明岁黍应多。天家预知混一,把琼瑶、铺遍山河。这宴饮,罄华戎、同醉泰和。
富而节俭,往往才是真正的强盛,相反,宋朝的宴会越豪华,朝廷就越颓靡。南宋权贵“直把杭州作汴州”,换来的是北伐的荒唐,与崖山的血泪。
参考文献:
[宋] 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
[宋]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20
[宋] 周密:《武林旧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宋] 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
[元]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宋徽宗赵佶绘画的《文会图》,描绘了宋代士大夫的“舌尖上的盛宴”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在北回归线温暖的阳光下,农作物创造出更丰富的食材,并通过发达的市场网络输送到各地。平民的饮食习惯在这个时期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东坡肉与火腿是宋人发明的
湖北黄州,在十一世纪还是一个“蛮荒之地”。“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低潮期,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一个低微而没有多少实权的闲职。但这位乐天派的诗人决心从平淡的生活找出人生的乐趣。品尝一次美食,显然可以让黯淡的世俗生活焕发出舒心的光彩。
红烧肉,中国人食谱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式,以味醇汁浓、肥而不腻、入口香糯而让吃货们食指大动。今天的人们相信,这种成功地将猪肉中的油腻转化为醇厚美食的烹饪技术,正是苏轼在黄州发明的,人们将这道美食命名为“东坡肉”。东坡,是黄州的一块撂荒旧营地,苏轼在这里开荒耕种,亲近自然,自号“东坡居士”。
宋朝的黄州人,尚不知道经过神奇的烹调,一块普通的猪肉在火与酒的复杂作用下,可以发出诱人的美味。“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美食家苏轼看来,这无异于暴殄天物。
东坡肉的做法,说来并不复杂: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一寸许的方块,加入酒、酱油腌渍,装进陶钵,再加小许水,在炭炉上细火慢炖,注意把握火候。苏轼用一首《食猪肉诗》来说明烹制东坡肉的关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黄州寂寞的岁月里,每天一碗红烧肉,将诗人的“一肚子不合时宜”替转成“一肚子美味”,人生和胃都获得了充实。
后来的美食家根据各自的厨房经验与味觉偏好,改良了制作红烧肉的工艺,比如将明代才开始传入中国的辣椒运用于调味,但关键的烹调步骤,还是遵循苏轼的指导。
火腿,另一种取材于家猪的中式美味,相传也是苏轼发明,不管此说真伪如何,但“火腿”一词确实产生于北宋,苏轼也制作过火腿:“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油尽去。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在漫长的腌制与贮藏过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将猪肉中的蛋白质分解,转化出独特而美妙的味道,比新鲜的肉类更具风味。
火锅与豆芽是在宋朝诞生的
刚好比苏轼晚生了一百年的南宋人林洪,是宋朝的另一位美食家。他自称是“梅妻鹤子”的北宋隐士林和靖七世孙,但与和靖先生寡淡的生活方式不同,林洪热衷于舌尖上的探险,曾流连于山野寻访美味的食材。《山家清供》是林洪记录美食的著作,书中收录了各种以山野所产野菜、蕈菌、水果、动物为原料的食物,并介绍了这些山家美食的用料与烹制方法。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丰富的山珍野味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慷慨馈赠。林洪曾经在冬季的武夷山内,捕获一只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没有厨师,林洪不知以什么烹饪方式来处理大自然的这份馈赠。一位老食客告诉他:“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一撩拨,马上变出云霞一般的色泽,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更鲜美泼辣的味道立即便激活了味蕾。
林洪将这种烹饪方式命名为“拨霞供”。随后“拨霞供”从山野间传入市井,人们从中得到创造美食的灵感,将“涮”字诀广泛应用于餐桌之上,不独兔肉,其他肉片与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酱食之。此法传至今天,人们称之为“涮火锅”。
林洪还在他的《山家清供》记录了豆芽的制法:“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铺沙植豆,用板压。及长,则复以桶,晓则晒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宋人的菜谱中,黄豆、绿豆、豌豆、芽蚕、赤豆均可发成豆芽食用。
在人类的饮食史上,中国人曾经以天才的烹饪技术,从单调的豆类食材中开发出变化莫测的美食,从豆浆到豆腐,从腐乳到腐竹,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蛋,通过一系列物理性与化学性的反应,变成各种形态与不同口感的美味。豆芽是中国人对饮食的另一种天才性发明。一粒晒干的豆子,几乎不含维生素C,但它发芽之后,豆中的淀粉就会水解成葡萄糖,并合成维生素C。
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C,极容易发生坏血病。西方的大航海时期,曾长期被坏血病困扰,无数水手死于坏血病。而中国的海商与水手,长年累月出没风波里,却很少得坏血病,后来人们发现,原来中国人带着绿豆出海,随时都可以将豆子发成豆芽,从而得以补充到充足的维生素C。
油条与汤圆也产生于宋代
中国人很早就在北方种植麦子,在南方种植水稻,依靠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天恩赐的阳光雨露,以及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发展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农耕文明。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麦面与大米只是充当满足口腹之需的主食。两宋时代,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人们的饮食需求开始从胃的低层次上升到舌尖的高层次,麦面与大米逐渐被开发成口味更加丰富的风味小吃。
宋朝的面食点心花样繁多,面条类有晻生软羊面、桐皮面、盐煎面、鸡丝面、插肉面、三鲜面……;馒头类有羊肉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糖肉馒头、裹蒸馒头……;烧饼类有千层饼、月饼、炙焦金花饼、乳饼、菜饼、胡饼、牡丹饼、芙蓉饼、熟肉饼、菊花饼、梅花饼、糖饼……
油条,一种利用油炸的高温将面团迅速膨化的小吃,相传产生于南宋。它的诞生,跟宋人对一个奸臣的痛恨情绪有关。秦桧,南宋的主和派宰相,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宋人以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对此表达义愤:用面条捏成秦桧的模样,放入滚油中炸,借此解恨。所以油条又称“油炸桧”。从庖丁解牛,到油炸桧,饮食之于中国人,从来就富含情感,蕴藏着人们对于人生的顿悟、对于人间的爱憎。
大米也不仅仅是用于裹腹的主食,宋人还用它来制作各式糕点: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栗糕、麦糕、豆糕、小甑糕蒸、重阳糕……著名的苏式点心,好以桂花、玫瑰调香,口味香甜,在两宋时期已经形成流派。
汤圆,这种用糯米包裹上糖馅煮熟的甜点,也是发明于宋朝,南宋词人姜白石有一首诗写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宋人用吃汤圆的方式,含蓄地寄托情思,期待与亲人团圆相聚。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就如一个人每一天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热量,以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饮食也提供了历史推进的驱动力。人类社会的文明,正是从我们的祖先学会生火烧熟食物开始的。两宋时期,中国人的饮食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国食物》中描述说,“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调法已被充分确证。”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这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对此,我们不必惊奇。
1关于美食的诗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释义: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
2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唐代李白《客中行》
释义:兰陵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3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
释义: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4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明代丘浚《咏荔枝》
释义:世上的珍果没有比它更好的,它像雪一样的肌肤罩着一层红纱。
5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释义: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6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
释义: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7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
释义: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8 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宋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释义:君返乡后,黄鸡白酒庆祝秋社。
9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释义: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10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释义: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2关于美食的古诗句一、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翻译: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
二、唐代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翻译: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三、宋代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翻译: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四、清代符曾《上元竹枝词》: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翻译: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五、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翻译: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3关于美食的诗句有哪些1,《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鸡肉鱼肉丰盛美味。
3,《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唐代 杜甫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4,《江上渔者》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寄胡饼与杨万州》唐代 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译文:这里的胡麻饼的模样学着京城的样子制作的,新出炉的面饼酥脆,香气四溢。
4关于美食的古诗友朋设宴庆云楼,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错杯杯尽,
门前石狮口水流
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关于“鱼”
鱼
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从古至今都深得人们的喜爱。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宋朝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疱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在干什么?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早点品尝鲈鱼的鲜美。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
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
儿孙吹火荻花中。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5描写“美食”的诗句有哪些1 《初到黄州》
宋代: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2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
唐代:杜牧
捧诏汀洲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清尚宁无素,光阴亦未晞。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
3 《西江月(茶)》
宋代:黄庭坚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4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唐代:李白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5 《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宋代:贺铸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6形容美食的古诗句有哪些1、《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
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2、《猪肉颂》宋代:苏轼
原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3、《惠州一绝》宋代:苏轼
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4、《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
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5、《初食笋呈座中》唐代:李商隐
原文: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译文:幼嫩的箨,香美的苞——新笋刚出竹林。拿到於陵市中议价——贵重胜似黄金。京城附近竹林多得无数,怎忍剪断凌云的新笋一片心。
蒸、煮、烤、炒、脍,宋人制作美食有着自己的妙招
现在我们网络流行的一个词语吃货,其实,我们如今的吃货跟宋朝的吃货相比,还是有些距离。
毕竟,宋朝的吃货更加的专业,他们不仅能吃到美食,而且有一个整体的体系来维持对于吃货的供给,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宋朝,去探索宋朝人的吃货生涯。
一.宋代“厨娘”精湛的烹饪技巧
01宋代厨房分工明确
说起吃,那么一定离不开烹饪。其实,烹饪无非就是两部分,第一是后厨,第二是具体的制作食物。
在宋朝的后厨分工是极为明确的,这也是宋朝提高制作食物效率非常普遍的方法。
宋朝的烹饪过程是多么的分工明确呢?比如并说做一道我们如今都非常普遍的菜,西红柿炒鸡蛋。那么首先需要有一个人生火,毕竟当时宋朝没有煤气灶,也没有天然气,更没有电磁炉,所以用比较原始的方式柴火做饭成了他们的首选。
除了一个人来烧火,另外还需要有一个人去洗西红柿,一个人切西红柿,还有一个人来打鸡蛋顺便进行搅拌,最后将食材放到厨师面前,来做西红柿炒鸡蛋的最后一道工序,入锅炒。一道简简单单的西红柿炒鸡蛋这需要多少人来参与呢?一共需要五个人来参与。
但是其实,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将西红柿炒鸡蛋送到桌前的人也算是一个,还有刷锅的人,以及擦桌子的人都没有被我们考虑在内。
当然,做西红柿炒鸡蛋只是我们取得一个简单的小例子,除了这种小菜简单的小菜之外,还有做包子,饺子,鱼等大菜,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了。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宋朝的餐饮业分工的明确程度,详细程度,足以让我们在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当中窥得一二。
其实我们看似宋朝厨房分工极度明确,甚至明确得有些繁琐,但是,在做更多的菜的时候,由于分工明确,可以极大的提高宋朝人的做饭效率。毕竟,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是保证整体效率的前提。哪怕是对于如今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02烹饪方法多种多样
其实宋朝的烹饪手法和我们如今很是相似,无非就是分为主食和副食两种操作手法。
宋朝的主食一般是针对谷物类的加工。比如说,像我们现代人餐桌上非常普遍的,蒸米饭蒸馒头,还有烙的葱油饼,在宋朝餐桌上也不是陌生的新物种。而且,由于宋朝的谷物是没有进行农药的侵袭和化肥的催生的,做出来的美味更加独特,让我们不由得垂涎三尺。
至于对蔬菜畜肉等副食的制作,宋朝人的烹饪手法让我们现代人重油重肉的快餐生活不由的汗颜。
原来,相对于我们餐桌上动不动的油炸烧烤,宋朝人的饮食普遍更偏向于清淡和养生。
宋代人可是很是惜命地过日子,他们甚至将食物跟中药巧妙地结合,成为了药膳探索的在一把钥匙。
其实,宋朝的饮食观念非常符合我们现在人,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好好吃饭,重油重肉,终有一天身体垮了,后悔莫及。
所以,来到宋朝吃一顿,不仅仅能满足我们吃货的心里,而且还能让我们吃得健康和养生。
二.为何宋朝厨娘致力于研究厨艺?
01各个饭店通过美食吸引客人
为什么宋朝厨师对于深入研究饭食那么执着呢?这离不开各个饭店之间的美食竞争。
对于各个饭店来说,如何让更多的客人来他们的店铺消费,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从第一眼店铺瞩目的外观,还是进入店铺后所观察到的各种装饰,都是他们所注意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个店的饭食特色。因为宋朝饭店主打的大多是特色产业,这就意味着倘若宋朝的饭店带到了现在,似乎每家都有可以申请专利的必要。
而且,相比于模仿,他们更加专注于开发新花样。一方面比如说卖馒头的。给沈城的馒头配方,比如卖馒头的店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卖馒头,却在为了生计忙碌的同时,不断改进制作馒头的方法,呈现出更高的产品。
在宋朝,能经营下去并且红火的吃食店铺,无论是从店铺外表,还是店铺内部的饭食
都是经得住考验的。
在现代,我们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宋朝各个饭店的主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客人的认可,也在不断的研修开发新的饭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竞争优势呢
02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
宋朝人那么爱研究美食其实和宋朝上流社会对于美食要求更为精致的奢靡之风是分不开的。
早在宋朝刚刚成立的时候,整个宋朝自上而下都是很穷的,所以说在这个时候,连帝王都舍不得奢侈吃喝,更不要说唯帝王马首是瞻的贵族们了。
但是,随着宋朝经济的不断发展,宋朝整体开始呈现出富裕的局面,在这个时候,从帝王到整个上流社会,都开始在吃食上讲究起来。他们对于吃食有非常精致的要求,比如说,他们爱吃的牲畜,不再是牛羊肉,而是钟情于鲜嫩的鹿肉,有权有势的人甚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搜罗全国各地的野味,来满足自己一时的享受。
比如,有一个高官,他喜欢吃鹌鹑,他的一碗粥是用数百只鹌鹑的小命换来的,他的饭食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在宋朝,那些贵族吃货们吃的东西,虽然没有清朝。满汉全席的种类那么多,但是,在宋朝贵族阶级的饮食中的精致程度比起满汉全席毫不逊色。
所以说在如此奢靡的贵族阶级支持下,厨师们不断的钻研美食,使得宋朝美食发展非常迅速。
03南北美食大融合
相比于其他封建社会而言,宋朝的美食完成了南北之间的大融合。
因为随着宋朝人口的迁移,北方人们习惯吃的食物逐渐地流到了南方,南方人们喜欢吃的食物也随着南方人口的向北发展而传到了北方。
所以说,倘若生活在宋朝,在南方人的饭桌上,吃到西北的手抓羊肉一点也不稀奇。而
在北方没有海的地区,也能够吃到南方特有的海鲜等美食。
甚至,有一些厨师完美地将南方的饮食特点和北方的饮食特点相结合,比如制作鱼肉馅的饺子,北方的面食和南方的海鲜完美地结合,如此精致的美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
在宋朝,通过人口的迁移,南北方的美食进行了完美的大融合,不得不说身在宋朝的吃货们非常有口福。
三.结语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最幸福的穿越就是穿越到宋代,因为宋代好吃的真的是太多了,那么,是什么形成了宋朝好吃的如此之多的局面呢?总结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宋朝经济的普遍富裕,只有在百姓都能够吃饱肚子的情况下,才能够将饮食玩出花样来。所以说,宋朝政府当时的普遍富裕,是吃食能够如此丰富的前提所在。
然后就是在烹饪方面的研究,在宋朝,由于烹饪分工明确使得饭食的创新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因为很多东西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从而达到完美的地步,就像是庖丁解牛,分解牛的屠夫只有在斩杀了无数头牛,解剖了无数头牛之后,他才能够在闭着眼睛的情况下,对于牛的解剖
本文2023-08-07 01:57: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