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周朝简介,第1张

在周代(1046-256 BCE)是中早期的中国朝代的文化最显著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任何在中国的历史上,分为两个时期:西方周(1046-771 BCE)和东周(771 -256 BCE)。它遵循商朝(公元前 1600-1046 年),先于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发音为“chin”),中国因此得名。

周发展出的商概念中包括天命——相信君主和统治者是神圣任命的——它会影响之后几个世纪的中国政治,周家援引它来废黜和取代商。

西周时期出现了分权国家,其社会等级制度与欧洲封建制度相对应,其中土地为贵族所有,受授予土地的国王有荣誉感,由农民劳作。西周就在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 772-476 年)之前灭亡,该时期以当时的国家编年史(《春秋编年》)命名,并以其在音乐、诗歌和哲学方面的进步而闻名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学派的发展。

东周迁都洛阳并延续西周模式,但随着中国帝国 的不断瓦解,导致声称周已失去天命。国王地位的弱点导致了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 481-221 年)的混乱时代,在此期间,中国的七个独立国家为了霸权而相互争斗。这一时期以秦国战胜其他国家和秦朝的建立而告终,它试图抹去周朝的成就,以确立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周朝在教育、文学、哲学思想流派以及政治和宗教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文化贡献。

周朝在农业、教育、军事组织、中国文学、音乐、哲学思想流派、社会分层以及政治和宗教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文化贡献。许多这些发展的基础是商朝奠定的,但它们被承认的形式完全归功于周。

他们建立和维持了近 800 年的文化促进了艺术、冶金和中国哲学中一些最著名的名字的发展,其中包括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和孙子。在被称为百家学派的时期生活和写作,在此期间,个别哲学家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周朝的贡献为后来者,尤其是汉朝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220 年)这将充分承认周朝的贡献的价值。

商亡周兴

在周之前是商朝推翻了夏朝(公元前 2700-1600 年),声称它已经变得专制,商朝领袖唐(日期不详)随后稳定了该地区并启动了鼓励经济和文化进步的政策 商人充分利用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壤,大丰收,粮食多于需要,多余的用于贸易。由此产生的繁荣促进了城市(一些大规模的,如二里岗)、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商人是专业的泥瓦匠、珠宝商和冶金学家,他们创造了青铜和玉器的杰作,并生产了优质的丝绸螺栓。他们发展了历法、甲骨占卜、文字、音乐和乐器、祖先崇拜的概念、道教以及声称君主由神的意志统治的天命的宗教概念。

诸神对君王的认可,体现在土地的繁荣和人民的普遍福祉上。任何一方的任何下降都被解释为君主违反了与众神的契约,应该被废黜。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周(也被称为辛)变得和早期的夏王一样残暴。他受到周文王(公元前 1152-1056 年在位)的挑战,被文的次子吴王推翻,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 1046-1043 年,成为周朝的第一位国王。

西周

武王起初效仿商朝的范式,在丰河两岸建立中央 ,称为丰浩。不久之后,吴死了,他的兄弟,周公丹(公元前 1042-1035 年在位)作为吴小子郑(公元前 1042-1021 年在位)的摄政王接管了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诗人兼战士,着有《易经》。他东扩疆域,恭恭敬敬,等到吴子成年后退位,即位为周成王。然而,并非周朝控制的每个地区都钦佩他们的政策,在希望统治自己的派系的启发下,整个广阔领域都爆发了叛乱。

中央集权的 无法维持被征服的大片领土,因此统治家族派遣可信赖的将军、家族成员和其他贵族建立忠于国王的小国。的政策封建(“建立”)被提起它分散了 和分配土地给谁承认周王的霸主地位的贵族。在封建政策建立了封建制度跑,从上到下社会等级:

贵族

绅士

商户

劳工

农民

每个贵族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税法、货币和民兵。他们向周王祭祀和赋税,并在必要时为他提供士兵。为了巩固国王的地位,天命理念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国王为人民在京城献祭,人民以他们的忠诚和服务向他表示敬意。

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情况之一。

在封建的政策是如此的成功,产生这样多的庄稼,使得到的繁荣验证了周为拥有天命。所产生的财富鼓励了所谓的井田制度,该制度将土地分为为贵族和国王耕种的土地,以及为农民工作并为农民工作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情况之一。

周文化自然在这种合作中蓬勃发展。青铜器的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商代的冶金技术总体上得到了改进。中国文字被编纂,文学得到发展,如《诗经》(《诗经》,创作于公元前 11 至 7 世纪),中国文学五部经典之一。《石经》的诗会在宫廷中广为传唱,被认为鼓励对社会各阶层成员的道德行为和同情。

然而,这个繁荣和相对和平的时期无法持续下去。学者帕特里夏·巴克利·埃布里评论:

西周的分权统治,从一开始就蕴藏着诸侯势力强大到不再听从王命的危险。随着几代人的流逝,忠诚和血缘关系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确实发生了。公元前771年,周王被[部落和诸侯的]联盟所杀。(38)

西周沦陷,最有可能是被称为西戎(或融)的民族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贵族将都城迁往东部的洛阳,这使得下一个周历史时期被称为东周。

东周

众所周知,东周时代是混乱和暴力的,但设法产生了惊人的创意和实质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开始东周时代的春秋时期,还保留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礼节和礼节,但不会持续太久。楚国、汉国、齐国、秦国、魏国、燕国、赵国,此时在洛阳都比周强。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周有天命,所以各个国家都试图证明自己是周的继承人。

春秋初年,尚有征战骑士精神,七国战法相通,相持不下,互不相让。久而久之,这种看似无休无止、完全徒劳的战争,在现在被称为战国时代的时代,变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孙子兵法(公元前 500 年)的著名著作《孙子兵法》(公元前 500 年)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记录了可以用来战胜对手、赢得战争、建立和平的戒律和策略。

当时《孙子兵法》的阅读量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但孙子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通过策略结束暴力的人。和平主义哲学家墨帝(也被称为墨子,公元前 470-291 年)前往每个州,提供他在加强城市防御以及战斗中的进攻战术方面的知识。他的想法是为每个国家提供完全相同的优势,中和所有国家,希望他们意识到进一步战争的徒劳并宣布和平。然而,他的计划失败了,因为每个州都像一个顽固的赌徒,相信他们的下一次进攻会带来巨大的胜利。

阿琴政治家称上杨(d。338 BCE),之后太阳Tzu的领先地位,主张全面战争,不考虑骑士的旧法律,并通过自己支配的任何手段强调胜利的目标。商鞅的哲学被秦嬴政采纳,他开始了一场残酷的屠杀,打败了其他国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石黄帝。周朝灭亡,秦朝开始统治中国。

周来稿

秦会抵消周的许多进步,但不能完全改写历史。周朝借鉴商朝的功绩,秦朝也借鉴了周朝的功绩。例如,周朝在农业上的进步得到了保持和改进,特别是灌溉技术、水坝建设和水力技术,这些都有助于石黄帝修建大运河。

中国战争中骑兵和战车的使用(也是商代的发展)由周进一步发展并由秦保留。周人将马术提升到如此高的水平,以致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教育王子的必要条件。马被认为非常重要,他们经常与主人一起埋葬或牺牲,以获取他们的能量可以为死者提供的精神力量和保护。

最著名的例子是齐景公墓(公元前 547-490 年),公元 1964 年在山东省发现,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挖掘,但据信其中包含 600 匹马的遗骸陪伴公爵进入来世。各国都借鉴了周国的马术,嬴政,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周国发展起来的战车和骑兵来制服他国。

周将军队分成单位,在战斗中部署在不同的方向,秦也维持了周冶金。石黄帝充分利用了周代的金属加工技术,迫使被征服的国家交出他们熔化的武器,并变成了庆祝他统治的雕像。

被秦国抛弃的周氏贡献,都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春秋时期及其百家思想的时代,产生了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主要的思想流派由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创立,其著名的儒家戒律继续影响中国文化,老子(公元前 500 年)编纂并创立了正式的道教,以及韩非子(公元前 280-233 年) BCE),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还有许多鲜为人知但仍然很重要的哲学家,例如诡辩家滕施(公元前 500 年)、享乐主义者杨朱(公元前 440-360 年)和政治家和哲学家严英(公元前 578-500 年)公元前)。最著名的后期哲学家中有著名的孟子(也被称为莽子,公元前 372-289 年),他将编纂孔子的著作,以及荀匡(公元前 310 年 - 公元前 235 年)的著作《荀子》,以更悲观、务实的眼光重新构想儒家理想。除了韩非子的法家被秦国定为国策外,所有这些哲学家的著作都被下令销毁;任何幸存下来的人都被神父和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藏了起来。

周朝的音乐贡献也被秦国低估,尽管后来被汉朝充分承认。周代价值观的核心是礼(礼)和乐(音乐和舞蹈)的概念,通常被称为礼月。正如学者 Johanna Liu 所解释的那样,音乐被认为具有变革性:

自周代以来,音乐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包括四门学科,以培养皇室的儿子和国家的杰出人士成为未来的杰出领袖。在礼记,有人说“音乐的方向了所有的荣誉,以它的四个科目教学,并在他们安排的教训,诗歌,历史,礼仪,和前国王的音乐,为了密切关注以完成其学者。(沉,65)

每首乐曲都有相应的舞蹈,这些舞蹈的结合被认为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平衡宇宙的本质。孔子认为音乐是培养良好品格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统治者身上,热爱音乐的人会行事公道,行事公道。

刘所引用的《礼记》是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创作于周代百家时期。四书五经——在秦国焚书后幸存下来——成为中国教育的标准文本。他们是:

《礼记》(又称《大学之书》)

中庸之道

论语

孟子作品

易经

诗歌经典

礼经

历史经典

春秋编年史

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作品今天仍在继续研究:它们被认为不仅可以教育个人,还可以提升灵魂并改善一个人的整体性格。

结论

这些作品只有在周朝文字发展的推动下才成为可能。周将商文字 甲骨文发展为大篆、小篆、隶书,以供其他文字的发展。周对祖先崇拜的提升促进了宗教思想的发展,他们对天命的愿景将继续影响中国历代数千年的王朝。

如果周朝只培养出孔子等哲人,那已经足够了,但他们做的远不止这些。在西周时期,他们建立了一个分散但有凝聚力的国家,尊重和激励所有社会阶层的人,而不仅仅是贵族和富人。他们不断地改进他们从商族那里继承的东西,并寻找其他方式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东周时期,即使战乱不断,他们仍继续发展最高品质的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事实上,周朝近800年的统治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秦朝的破坏政策也无法抹去它。秦灭汉后,周的文化贡献得到复兴,如今已与中国文化无异。

大周王朝791年。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武王发周灭商之后,分封有功之臣,同姓王族自己五帝后人。其中以同姓王族最多。中央一方面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一方面加深王权神话思想。

各个诸侯国对于中央的感情不同,有亲有疏,为了利息,以尊崇中央的目的相互牵制。春秋五霸时期,每一个霸主的出现,都需要中央形式上的认可。

齐桓公在具有了称霸实力之后,由中央赐予方伯称号,才真正称霸。最不把中央放在眼里的秦朝也多次获得祭肉的赏赐。

在春秋乃至战国前期,各大诸侯国由于实力相近,以尊崇中央的名义,各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东周可以获得生存。战国后期,实力平衡被打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家独大,最终灭掉了东周。周朝灭亡。

事实上,西周末期,各大诸侯国就已经从实力上超越了中央。几百年的尊崇中央思想深入民心和分封国的相互牵制,延续了周朝几百年国运。

扩展资料

周朝国运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八百年国运,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应该归功于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设计。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

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西周灭商之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第二,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周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公损益夏商旧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守。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第三,周公及时在东方区域建立政治和军事存在,为日后的迁都奠定了基础。西周初年,周公为了防备东方的殷顽民反抗,营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谓的成周。成周的营建,为周王朝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日后,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得以东迁,到洛邑继续延续国祚。

第四,周天子并不强大的王权,使得虚君成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个诸侯不会轻易去篡夺中央王权。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没有强力控制能力,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恰好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在周天子强大时,他对诸侯国有很大的约束能力。

到了东周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势力衰微,但是他仍然是宗法分封制的核心,是诸侯的大家长,这种近乎虚置的君权却没有人有能力去篡夺。

如果哪个诸侯有野心篡夺这个似乎已经不强大的君权,势必遭致别的诸侯群起而攻。所以,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很有市场,而楚国的问鼎轻重则会遭致群攻!周朝能够延续国运800年,源自落后的生产力,道德至上以及分封制度。

-周朝

  周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无法蓄养大量的常备军以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那你知道周朝著名的 历史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周朝著名的 历史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向东开拓疆土的战争。东征之后,扫灭了殷商贵族残部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顽固反抗武力,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 政治 意义。

 周公东征

 周武王死后,幼子周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诸侯不满周公独掌大权,遂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宣扬周公将欲篡位,故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以武力证清白,力劝召公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内弭(mǐ,安定)父兄,外抚诸侯”,出兵东征。东征历时3年之久,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贬为庶人,平定了叛变,又挥兵继续东进,征服的国家有殷、东、徐、熊、盈、攸、商盖(奄)、九夷、丰、敷古(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尚书大传》有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为消除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建东都雒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

 封降周的商宗室微子于商朝固有疆域建宋,封武王少弟康叔于殷建卫,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建鲁,分治殷遗民。

 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 军事 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历史评价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没,成王幼孤。周公摄政,负扆据图。

 《毛诗正义》:武庚与淮夷叛而作乱,将危周室。周公东征而灭之,以救周室之乱也。

 朱熹:既破我斧,又阙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宋伯姬: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

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封邦建国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封邦建国及宗法制度

 第一次封建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武王克殷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公东征平乱

 西周建立四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及武庚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并将其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又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且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周公又制定礼乐制度,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情况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其中如将姜尚之子吕伋封在山东的齐,召公奭之子于燕,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分封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五十三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 命令 ,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徐智认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宗法制度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猜你感 兴趣 :

1 周朝历史故事有哪些

2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

3 周朝的历史故事

4 周朝重要的历史典故

5 关于周朝的故事

我国历史从商朝晚期过度到信史时代,三皇五帝、夏朝没有留下可考的文字记录,更不用说史书了。商朝文字逐渐发展,人们会把文字记录在甲骨及重器上面,用于占卜和记事,所记之事也仅是一个片段。周朝开始设太史记录国家史事,史书在当时属于官书。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可见先秦史书除了秦史都已被秦火烧尽。所以先秦之书,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

东周时代学者或行走天下,或著书立说,或广收弟子。留下的经、子、集中可以找到许多前朝史事的记录。这也是后人了解周朝之前历史的根据,至于越往后来,杜撰越多。相关书籍:《周书》、《尚书》、《管子》、《吕览》等。

要从这些古书中获取周前历史可以说事倍功半,更方便的是从后人所著史书中了解。其中圭臬当属《史记》,因司马迁时代距古史较近,所考事迹较为可信;还有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此书也载录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史事;魏晋谯周《古史考》,为考订《史记》所载周秦以上史事之误而作;《竹书纪年》争议较大,真伪未可知;南宋罗泌撰有《路史》,详述了有关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和传说,虽然资料丰富,但取材芜杂,很多材料来自纬书和道藏,神话色彩强烈,故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近代有吕思勉先生《先秦史》,史料详实,非常有用。

找到个参考书目,不妨看下:先秦史研究参考书目

楼上的有点~~~~~~~

有两个周朝

严格说是1个

首先是西周和东周(这两个都算是一个周朝)东周时期是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叠的(一般所说的周朝是指西周)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周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zhidaobaidu/question/2674321

第2个是 武则天的大周朝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摄政5年之后,正式废掉唐朝国号,改元天授,建立周朝,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5年的统治生涯。

://zhidaobaidu/question/3046649

一般人们谈论历史会把这个武则天的周朝忽略掉

只有这两个可以称得上是(朝) 一个时代的意思

还有几个以周为国号的小国家

例如 北周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宇文氏创立

后周 五代十国时期郭威创立

吴周 吴三桂所创立

其他的资料都好找

吴三桂的吴周资料在此

://lzbooksohu/chapterphpid=1784&volume=13&chapter=3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