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的唐伯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明史记载的唐伯虎,第1张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唐寅是一个天才,从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这样形容他,他确实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众人的夸耀使得到后来连他自己也信以为真,便不再上学,整日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在这位天才即将被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来拜访他,承认了他的天分,却也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题名。祝枝山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虽然他自己淡泊功名,却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唐伯虎听从了他的劝告,谢绝了来客,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这次考试,考试前,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好的三个朋友一起吃饭,在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个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有说这句话的资格。参加唐寅酒宴的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事实证明,唐寅没有吹牛,在这次的乡试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特意把卷子留下,给了另一个人看。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将给后来发生的事情布下重重疑团。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样,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后来做了李贤的女婿,平步青云,他看过卷子后也十分欣赏,并在心中牢牢地记下了唐寅这个名字。不久之后,他们将在京城相聚,因为第二年,唐寅即将面对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准备进京赶考,当时的他已经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唐寅也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他的目标已不再是考中一个小小的进士,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他已经成为了解元,以他的才学,会元和状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继商辂之后的又一个传奇!信心十足的唐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将在那里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誉。可是唐寅兄,命运有时候是十分残酷的。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

 徐经,江阴人,是唐寅的同科举人,他在赶考途中与唐寅偶遇,此时的唐寅已经是偶像级的人物,徐经对他十分崇拜,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唐寅的所有路上费用,只求能够与偶像同行。白吃白住谁不干?唐寅答应了。

 徐经这个人并不出名,他虽不是才子,却是财子,家里有的是钱。才财不分家,这两个人就这么一路逍遥快活到了京城。进京之后,两人开始了各自的忙碌,从他们进京到开考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空白,而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唐寅注定到哪里都是明星人物,他在万众瞩目之下进了考场,然后带着轻松的微笑离开。和他同样信心十足离开考场的,还有徐经。从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开始为最后的殿试做准备,因为考卷中的一道题目让他相信,自己考上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是名次前后不同罢了。可不久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唐寅落榜了!还没等唐寅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手持镣铐的差役就来到了他的面前,把他当作犯人关进了大狱。金榜题名的梦还没有做醒,却突然被一闷棍打醒成了阶下囚,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唐寅所不知道的是,这次倒霉的并不只他一个人,他的同期狱友还有徐经和程敏政。他们的入狱罪名是合谋作弊。唐寅的人生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罪魁祸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题目。

 在这一年的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让人十分费解的题目,据说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能找到题目的出处,还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两份卷子写出了完美的答案。主考官程敏政当即表示,他将在这两个考生中选出今科的会元。这两份卷子的作者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是徐经。其实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答出来了说明你有本事,谁也说不了什么,可事情坏就坏在唐伯虎的那张嘴上。这位仁兄考完之后参加宴会,估计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两句,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当时大家正在猜谁能够夺得会元,唐伯虎意气风发之下说出了一句话:"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话,很多人没有在意,但更多的人却把它记在了心里。这是一句让唐寅追悔终身的话,因为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首先这里不是吴县,说话对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征明,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更为重要的是,当唐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此次考试的成绩单还没发下来(发榜)。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当年的考生们对考试名次是十分关注的,由于进士录取率太低,即使是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也万万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够考上,更何况是考第一名?你唐寅虽有才学,也自信得过了头吧!所以当酒宴上的唐寅还在眉飞色舞的时候,无数沉默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这个人的自信里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告黑状从来都是读书人的专长,很快就有人向 反映这一情况,主考官们不敢怠慢,立刻汇报了李东阳。李东阳到底经验丰富,当时就已估计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马上报告了皇帝陛下。朱佑樘当即下令核查试卷,事实果然如传言那样,唐寅确实是今科会元的不二人选。而选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态严重了,成绩单还没有发布,你唐寅怎么就能提前预知呢?当年那个时候,特异功能似乎还不能成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此时这件事情已经传得满城风雨,整日探头探脑的言官们也不失时机跳了出来,政治嗅觉敏锐的给事中华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认为他事先出卖了考题,因此唐伯虎和徐经两人才能答出考题高中。

 中华这一状告得实在太狠,本来李东阳还想拉兄弟一把,让徐经和唐伯虎回家三年之后再考,把这件事压下去,可是这样一来,事情就搞成了政治阴谋、考场黑幕,只好公事公办,把这三位仁兄一股脑儿抓了进来。

 经过审理,案件内部判决如下: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但其仆人确系出卖考题给徐经,失察行为成立。结论:勒令退休。江阴举人徐经:购买考题查实,作弊行为成立。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吴县举人唐寅: ……。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当然了,这些都是内部结论,除处罚结果外,具体情况并未向社会公开。对了,还漏了一个:给事中华:胡乱告状,所言不实。结论:贬官。

1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唐伯虎卷入弘治会试泄题案,表面看起来,唐伯虎实在太冤枉了。一个学渣作弊,硬是把一个学霸活生生拖下水了。而且不单单毁了一个学霸,还毁了大明的另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程敏政。

这件事情当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要说在整个事件中,谁最亏?程敏政其实可能比唐伯虎更亏得慌。

要知道程敏政那才是真正的科大少年班的牛人啊,13岁就被钦点进入翰林院;19岁就中了顺天府乡试头名头甲;23岁就考中成化2年的1甲2名进士。44岁,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按说这就是未来内阁首辅的候选人啊。但是到了弘治年间,程敏政的仕途虽然也一直走上坡路,但实际上并不顺利。

弘治元年就当头一棒,汤燕刚保举程敏政“进贤”,结果就被王篙等人给参了。结果是相当可怕的,程敏政直接卷铺盖回家了,回家了……但是时隔5年,在一帮好基友郎中陆容、给事中杨廉、进士夏超、锦衣千户叶通的“申诉”下,程敏政又被起复了。而且逐渐又开始官运亨通了,弘治11年,又被提拔礼部右侍郎,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专门负责内阁的各类官方文书。

所以从程敏政的履历,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程敏政本身就是一个身在旋涡之中的人,朝局之中,波涛汹涌。

弘治12年春天,和大名鼎鼎的另一个科大少年班的牛人李东阳一起负责主考礼部会试。旋即便发生了著名的“弘治会试泄题案”。

其实弹劾程敏政卖题给唐寅和徐经的给事中华昶(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太师)有没有实锤呢?并没有!徐经有没有买到题呢?按道理学渣有钱,应该是买到的,但是是不是真的买的程敏政的门人的呢?未必!这个事情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但是从结果推导回来,背后逻辑异常清晰。

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唐伯虎只不过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而已。他并不是这件事情的主角,戏份甚至不如徐经。

事实上,同年正月,内阁的李东阳和刘健就被人参过“杜绝言路,嫉贤妒能”。3月份就出现了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的事情。那么华昶的背后究竟站着谁?可能未必真的就是那帮言官集团!

李东阳在弘治14年到弘治18年就一直玩上书要求退休的把戏,然后不断被弘治驳回。李东阳是真的也被言官们逼得不愿当着首辅吗?

但是这个案子的处理结果非常有意思,弘治让李东阳来查办这个事情,结果就是,徐经、唐寅都被踢出局,而且剥夺了他们科举考试的权力。并且将程敏政、华昶、徐经、唐寅全部下狱。这是三个神操作啊!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这不只是李东阳怕言官集团的疯狂舆论吧。

判决下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就是案情竟然没有最终清晰起来,反而越来越糊涂了。更关键的是程敏政尽然在监狱里长了个大毒疮,弘治皇帝派人送药慰问了一下,结果程敏政竟然死了,死了……所以炒米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场政治阴谋。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唐伯虎卷入这个事件呢?

唐伯虎有很明显的性格缺陷。这种缺陷却不独独是唐伯虎一个人的,他体现在很多文人身上。格狂傲又识人不明,酿成一生悲剧。唐伯虎出名太早,性格狂傲,容易受人嫉妒;平时不修边幅,不注重身边的细节,容易得罪身边的人,遭人记恨;识人不明,好好的学霸跟学渣做朋友,结果留人口实。

其实唐伯虎这次遭遇,其实是好事。因为就他这种性格,实在也不适合官场。他进入官场之后程敏政就是例子,下场只会比程敏政更惨。所以到了后来“宁王之乱”的时候,他只能装疯卖傻,逃出生天,但是看穿世事,追求精神自由去了!

《唐伯虎点秋香》是周星驰主演的一部**,周星驰饰演的就是唐伯虎这一个角色,星爷在年轻时候的演技也是非常的灵动的,把唐伯虎这个角色演绎的十分到位,并且成为了一代经典。唐伯虎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的,在历史上是真正存在过的,并且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唐伯虎才华四溢,但是却一辈子与仕途无缘,甚至还被怀疑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本人的骄傲和自满,才让自己与为官这件事彻底断了缘分。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是明朝的一位画家,书法家,他的名气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同常人的聪颖和智慧。唐伯虎在小的时候可以说是从周围人的赞美中长大的,所以他早就已经听习惯了人们的赞美之词,觉得自己在才华方面真的无人能敌,这份自信还让他在参加乡试的时候夸下海口,说自己绝对是第一名,等到成绩出来之后,果然如唐伯虎所料,他是这场乡试的解元。

口出狂言

在他取得乡试的第一名之后,在周围人不断的钦佩和赞赏之声中,他的那一份自信变为了傲气,并且还口出狂言,说自己未来的目标就是连中三年的状元。乡试只是唐伯虎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去京城参加更大规模的考试,那就是会试,会试与乡试是不在一个级别的,但是唐伯虎却没有把会试放在心上,一路胡吃海喝,并且还遇到了自己的一个崇拜者徐经。

名落孙山

唐伯虎万万没想到这次的会试居然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败笔,在参加考试的期间,唐伯虎还与好友一起饮酒作乐,看起来似乎志在必得。考试中有一道题目非常的难,全场只有唐伯虎和徐经两个人没有交白卷,在考完试之后,唐伯虎又大肆宣扬,觉得自己肯定是第一,但是京城不比乡下,有心之人特别多,唐伯虎这种狂妄被别人看在眼里,于是就报告给了上级,结果上级顺藤摸瓜,发现徐经和主考官有勾结,唐伯虎也被牵连其中,被认定为是作弊,并且一生无法为官。

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一桩名动南北的“试题泄露案”。唐伯虎和王阳明都被牵连了进去,而王阳明被牵连更是无缘无故的,王阳明虽然这次榜上有名,但遗憾的是,未中状元,而是二甲。

要说这个案件,我们得拉出另外一个人—明朝才子唐伯虎。唐伯虎大家都不陌生,都知道他是个画家,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但其实在隐没于民间之前,唐伯虎跟当时大部分文艺青年一样,都有着功名之心,他于1499年去北京参加考试,只是后来却出了意外。

唐伯虎赴京的路上,无意结识了江阴县的富二代徐经,两人一路说笑,游玩至京城。有钱人总是与官员打交道。当时徐经花了很多钱去结识京城的达官贵人,其中便有礼部侍郎程敏政。当时会考的主考官还未定下来,但徐经得到内部消息称程敏政很有可能担任主考官兼出题员,于是他便花了重金,与唐伯虎一同拜在程敏政门下求学。

结果便如内部消息所说那般,程敏政果然是这年考试的出题者与主考官,李东阳为副考官。

考试的时候倒是特别平静,偏偏在阅卷的时候,李东阳给程敏政拿了一张卷子来,说:“老程啊,真有你的,这次题目出得可真难啊,全部的考生中也只有一个人知道《退斋记》的作者是刘静修啊!”

程敏政笑了笑,接过卷子道:“来,让我看看这考生答得如何。”阅过一遍之后,程敏政笑道:“这必是唐伯虎的卷子无疑了!”

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还是在办公室,有很多同事都好奇地问道:“老程啊,这试卷都是经过密封处理的,大家都看不到姓名,你怎么知道这是唐伯虎的卷子啊”

程敏政一愣,打了个哈哈,说这唐伯虎文采不凡,自己也是猜的。但却已有人起疑,并且这样的说辞跟刚才他一口咬定这是唐伯虎的试卷的语气截然不同,肯定有内情。

于是有人暗地里向皇上说,这次考试唐伯虎有作弊之嫌。科举是选拔国之栋梁的重要手段,此等重要的事情谁敢儿戏。皇上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事,于是唐伯虎、徐经和程敏政被初步查出有通弊嫌疑,被关进了大理寺监狱。

程敏政一口否认自己泄露试题给唐徐两位考生,然后又说试题自己很早便在家中构思妥当,有可能是家中小厮被富二代徐经重金收买,把纸篓里的草稿给偷了出去。徐经一开始死不承认,后来被屈打成招。这下京师一片哗然,因为当时卷子都已经批阅完毕,名次都排了出来即将发榜。

为此,朝廷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推迟发榜,之前由程敏政批阅的卷子再由他人重新批阅一遍,并且这之中的卷子都不能入前三名。而王阳明,虽然发挥良好,却因此被降至二甲进士第七名。

至此,这个案件还没有落下帷幕,因为虽然程敏政怀疑是家童泄露试题,而徐经也被屈打成招,但朝廷经过一番盘查,却并未找到有泄露试题之嫌的家憧,而案件牵涉人唐伯虎更是否认买过答案。案件扑朔迷离,最后只好交三法司全权审理。三法司身为专业审判机构,在收集了各方证据与证词之后,在宫殿午门前开始了公开的审理与对质,最后终于挖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程敏政在给唐伯虎和徐经讲课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近期的一些思想表达出来,甚至包括他想要出的考题,这应该是不经意的,因为大部分文人都有类似的毛病,喜欢在他人面前吹嘘显摆自己最新思考出来的知识理论。既然程敏政没有刻意去泄露试题,这个案件又该如何判呢

最后三法司经过研究讨论,决定革去程敏政的官职,因为他虽然没有刻意泄露试题,但试题毕竟是由他泄露出去的,罪责无法推脱。而徐经与唐伯虎两人,虽然没有主动索取试题,但在临试时期主动用金钱去巴结官员,以谋取考试便利,其舞弊的心思已是路人皆知,所以最终他们被革去举人身份,终生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据说当时有官员觉得这两个年轻人虽然犯了错误,但学识与才华还是明摆着的,便为他们求了情,而皇上也应允了让他们去地方做县长。偏偏狂傲不羁的唐伯虎拒绝了这一安排,回到了水绿灯红的江南,找到了志同道合之辈,组成了四大才子团体,从此放浪形骸,乐于市井的繁华,对官场再无牵挂。

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作弊事件有: 唐代的礼部侍郎钱徽作弊案、明代的唐伯虎作弊案、清代的一品大员柏葰作弊案等

隋唐时期,是我国国力鼎盛时期,也正是那个时期,国家推行了科举制度,在选官过程中,需要进行科考。

于是一时间,通过科举考试,一举高中状元郎,成为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考试作弊是伴随着考试产生的,下面来列举一下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作弊事件:

一、唐代的礼部侍郎钱徽作弊案

公元821年,唐穆宗年间,国家举行进士科的考试,礼部侍郎钱徽任主考官。

这位侍郎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在选晋选人员名单时,利用自己职权,竟选中的都是无真才实学的纨绔子弟。

后群臣向皇帝打报告,皇帝下诏名王起和才子白居易担任主考官重考。

挽回了国家颜面。

此次作弊案直接后果是钱徽被贬。

自此以后,防止作弊提上了日程。

二、明代的唐伯虎作弊案

明代的这个作弊案和唐伯虎有关。

1499年,唐伯虎连中秀才、举人,正打算进京赶考。

有人举报唐伯虎作弊。

当时的皇帝明孝宗特别重视,将唐伯虎严加审讯,唐伯虎交代了自己向当时考官程敏购买试题的作弊经过。

这成为唐伯虎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从此一蹶不振。

三、清代的一品大员柏葰作弊案

这场作弊案件,发生在咸丰年间。

一个戏子,居然高中了第一名。

而十年寒窗的人却名落孙山,一时间哗然。

咸丰帝命人组成调查组,进行细致调查。

经审讯一品大员,当时的宰相柏葰参与了这场舞弊案。

东窗事发后,柏葰被杀,这是历史上舞弊案件中被杀的管制最大的朝廷大员。

不得不令人唏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