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有那些
1、鲁迅逝世一世纪。(打一成语)谜底:百年树人
2、建国方略。(打一字) 谜底:玉
3、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 谜底:六神无主
4、拍一个巴掌。(打一地名) 谜底:五指山
5、什么动物行也是坐,坐也是坐,睡也是坐? 谜底 青蛙
6、石头旁边有块皮。(打一字) 谜底:破
海棠开后落残梅(字)淌
〔注析〕在这条谜中,谜面的“海”、“棠”二字系离合之母字,“海”字、“棠”字拆开(“开”)后,计得“氵”、“每”、“尚”、“木”四部。其中,“氵”与“尚”组成“淌”,“每”与“木”组成“梅”。题面“落残”,既可理解为从“海棠”里凋落摧残去一个“梅”字,更可理解为“海棠”若除开了假设的底字“淌”之后,落得一残存的“梅”字。
〔点评〕这是一则字谜创作中具有无上境界的通灵神品。就目前而言,面上母字离合形扣住底字以后,馀部仍能成一字,并又巧妙地在面上揭示而出者,于作者止此一谜而已,于谜坛亦仅此一例而已。本谜“外极其像,内极其意”(借用作者《灯下偶拾·制谜》语),兼有千思所得之“奇”与妙手偶得之“巧”,故能赏之清丽芊眠,诵之攡振金玉,味之齿颊留香!
桃花潭水深千尺(成语)无与伦比
〔注析〕李白《赠汪伦》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为李白漫游安徽泾县时所作。汪伦,泾县桃花潭人,常以美酒招待李白,二人情谊甚笃。谜底启下相扣,将“伦比”之“伦”借作汪伦之名,意指桃花潭之千尺深水,也无法与汪伦对他的深情相比。
情急无心垂钓钩(字)静
〔注析〕“情急无心”别义指“情”、“急”二字除去“心(忄)”部,馀下为“青”、“刍”;“垂钓钩”象形。底字“静”,由“青”、“刍”与一活灵活现的竖钓钩三部分组装而成。
九九数完魔灭尽(书名)八十一难经
〔注析〕题面采《西游记》第九十九回目,意谓唐僧师徒一行,历尽九九八十一次魔障灾难,终于获得正果。谜底为中医古籍,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后世亦略称《难经》、《八十一难经》。此书旧题战国秦越人撰,共有八十章,以问答体裁解释《黄帝内经》关于脉法、经络等方面的疑义。入谜乃将“八十一”映合“九九数”。作“灾难”义,“经”则别解为“经过”。
〔点评〕谜贵有精神,所谓“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所谓“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总在于取造化之文,为我之文也。
风雨空中雁阵斜(字)佩
〔注析〕题面别义:“风”字、“雨”字空去其中间笔画后,所馀为“几”、“币”。雁阵本作“人”字,倾斜之,当是“亻”。合“几”、“币”、“亻”三部,遂成底字“佩”。
未意刘禅亡蜀国,何因孙皓丧吴都(唐诗)只是近黄昏
〔注析〕面言三国末期之事,分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与一百二十回中。刘后主亡国,乃为溺爱中贵黄皓;吴末帝孙皓之丧吴都,是因宠信中常侍岑昏,故题面发问“未意”、“何因”,谜底则作答云:“只是近‘黄’、‘昏’!”底诗见李商隐《登乐游原》。
〔点评〕谜面出于作者杜撰,然句式之工整、意味之深远,丝毫不逊于成句。多少兴亡之事、盛衰之叹,悉凝结于此两句之中。然而作者却不发惊人之论,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以蜀吴亡国丧都之事,诘问缘由,答案却故意漫不经心,以“只是”面对,真可谓至炼之笔。“黄昏”一词在借指人名的同时,又映衬谜意——帝王昏聩,溺于酒色,于是帝业亦如同西山日薄,庶几黄昏之时了。
此类神品,足可传世!
此间乐,不思蜀(红楼梦人)长安守备之子
〔注析〕《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文王,司马昭。谜底人物亦作“长安守备公子”。今据题面蜀汉后主刘禅之答语,将底顿读如“长安守/备之子”。“备之子”,乃言刘禅是刘备之子;“长安守”,意犹长期安乐(禅降魏后亦被封为“安乐公”)而守于魏国,绝不思念故土。
胡服(唐诗)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析〕我国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装称“胡服”。如战国赵武灵王就曾“胡服骑射”,采用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饰,教人民学习骑射。“胡服”亦可别解:胡,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服,穿衣服也,或是吃、食用也(如“服药”。一般只限于服食药物)。题面问:什么叫着“服”谜底作答:身上着衣和口中进食叫着“服”。底诗见诸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点评〕一箭双雕,一石二鸟;自问自答,情趣盎然!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成语)赞美备至
〔注析〕谜面为襄阳属邑新野县人民赞颂刘备之歌辞,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文中。谜底别解“备至”为“刘备到此”之意。
织杼半融读书声(字)纾
〔注析〕“织杼半融”之双关意为:“织”、“杼”二字拆开,各融合其半——此可得一“枳”字,一“纾”字。“读书声”别义犹:读作“书”字之声调。“枳”与“纾”中,“枳”读如“只”,不符“书”音,故排除;而“纾”正读“书”字音,因此即是谜底之字。
〔点评〕领会谜面,唧唧杼声与琅琅书声交织出一幅旧时男读女织的生动图景。仅此恬适优美之意境已颇足使人陶醉其中而散虑逍遥,何遑再论其谜技神乎其神、谜味谏果回甘乎?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谚语)英雄难过美人关
〔注析〕唐·杜牧七绝《赤壁》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谜底据诗之末两句,亦即题面作两段理解:“英雄难过”是谓若无东风之助,则赤壁无功,其后果将令大英雄周瑜特别心伤、无比难受——此“难过”已非“难以过去”之本义;“美人关”则指曹操灭亡东吴后,掳走美女大乔与小乔姐妹,关在铜雀台内——此“关”字亦不作“关口”释,实为“关锁”之义也。
〔点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此谜,难免使人兴“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之幽叹。
休教前约束奴心(电视剧名)女权
〔注析〕面句似言旧时女子欲罢除前之婚约而另择佳配。其实取:教“休”字前半部“亻”裁约去,所馀之“木”,则捆束于“奴”字之中心部——恰成谜底“女权”也。
与吾同伴入林间(木名)梧桐
〔注析〕当题面读作“与吾同/伴入林间”时,会其义可指“吾”、“同”二字相伴进入“林”字之间;而谜底“梧桐”,恰是“吾”、“同”、“林”各部参差组成。
似镜、似梳、似弓、似钩、似眉(商业用语)本月盈亏
〔注析〕谜面所述,系古人以物状喻月之词。“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此“似镜”也;“殷勤一梳月,十里伴还家。”(陆游《游山》)此“似梳”也;“初月如弓未上弦。”(唐·缪氏子《新月》)此“似弓”也;“坐见如钩月。”(唐·顾况《望初月简于吏部》)此“似钩”也;“初魄似蛾眉。”(北周·王褒《咏月赠人诗》)此“似眉”也。谜底据此以作别解:本就是月亮由盈满到亏缺(的过程)。其“盈亏”,非为盈亏互见,盖面上罗列之序,实为由圆满渐次缺损也。
池影疏梅景也虚(植物类苔)杉海
〔注析〕“疏梅”别义,谓“梅”字疏散开,作“木”、“每”两处。“池”、“影”二字中,虚化去“景”、“也”两部分,馀为“氵”与“彡”。合“木”、“彡”、“氵”、“每”四部组成谜底“杉海”。
〔点评〕拟面得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句之风神韵致,扣底精谨洗练,浑化无迹。就中尤以“也”字之明为虚词,暗作销脱,如“白山隐隐峰无限”,于人不经意处最为惑人。
不信中原不姓朱(文告用语)郑重声明
〔注析〕民族英雄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末句为郑氏对收回中原、光复大明的誓言,气势豪壮,雷霆万钧。谜底别解,以“郑”谓诗作者郑成功、“声”释“宣告”、“明”指大明国。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浙江山名二)四明莫干
〔注析〕《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新任东莱太守,上任时,“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之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题面即采自杨震语。今以“天”、“神”、“我”、“子(你)”皆知,释谜底“四明”之意为“四者都明晓”;“莫干”,则拟口语,犹“莫要干这种事”也。
水没尾生犹抱柱(字)汁
〔注析〕面借“尾生抱柱”典故。据《庄子·盗跖》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实取“水”为“氵”,“生”字尾部为“一”,“柱”象形作“|”。“氵”、“一”、“|”三部合成“汁”。
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妆品·卷帘格)爽身粉
〔注析〕明·于谦《石灰吟》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底依格倒卷为“粉身爽”,“粉身”直承题诗上句意,“爽”则谓豪爽磊落。
〔点评〕一“爽”字力透纸背,神采飞扬!晋·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此语亦正涵盖、伸张了谜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途径和这类“言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言其上下察也(明人)谭启宗
〔注析〕面出《中庸》第十二章:“《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借之别义作:说它是“察”字的上下部位。底人名中,“谭”乃“言说”之义;“宗”字上部“宀”、下部“示”,正是“察”字之一上一下。“启宗”,犹言“宀”与“示”上下一结合,便启导“宗”字成立也。
〔点评〕清·企杜氏《龙山灯虎》中载有以“宗”射四书句“言其上下察也”一谜。此作则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传统而不为传统所囿,大胆开拓,刻意求变,遂使旧的构思焕发了新的生命,诚可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山径一弯带雨痕(字)函
〔注析〕题面“山”字中一竖笔象形作路径,“一弯”则如“了”;“雨”中四点,既是“雨”字之残痕,复形似雨痕。引带“雨痕”进入“径”弯曲后的“山”字里,乃成底“函”字。
〔点评〕山雨洒衣,空翠粘鬓;不丰而腴,不刻而隽;气厚则苍,神和乃润;妙化既臻,匠心斯印。
冲冠一怒为红颜(《红楼梦》人)吴贵之妻
〔注析〕清·吴伟业长篇叙事诗《圆圆曲》中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盖吴三桂引清军大举入关,明为君亲复仇,实为其爱妾陈圆圆被夺而泄愤。诗中“红颜”即指圆圆。谜底“吴”借指吴三桂,“贵”作“贵重、特别看重”义释,“之妻”犹言“他的妻小”。底人原为程伟元本《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是晴雯的表嫂,亦可称“吴贵媳妇”、“吴贵妻”。
〔点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陂讨源,虽幽必显;词旨调畅,不蔓不枝,非佳构而何
偏安一隅召归师(字)嫔
〔注析〕题句“偏安”,别义指“安”字上下两部偏斜;“师”字换置义为“兵”,“召归师”即是要召还一个“兵”字;此“兵”归入何处呢乃在偏斜后的“安”字之一隅——右下角疏落处,如此组成谜底“嫔”。
客心还系灞桥头(字)涤
〔注析〕灞桥,一作“霸桥”,在今西安市之东十公里处。《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唐人亦因循其风,又谓之“销魂桥”。将谜面“客”字之中心部“夂”,“灞”、“桥”之先头部“氵”、“木”,相系在一起,即得底字“涤”。
手可摘星辰(机械工具)轻便抓斗
〔注析〕宋·李颀《古今诗话》载:“杨文公(亿),数岁不能言,一日家人抱登楼,忽触其首,便能语。家人曰:‘既能言,可为诗乎’曰:‘可。’遂吟《登楼》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上注此条云:“《西清诗话》谓此乃李白诗,首二句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与此少异。”故题面句应判为宋人杨亿幼时所吟。谜底“斗”字别解作“星斗”,以扣面之“星辰”;又以面之随“手可摘”,见底“轻便抓”之意。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医学名词)临床经验
〔注析〕面出明·朱柏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今取谜底别解,“临床”指夜晚上床休息之前,“经验”则谓“经过点查、检验”。
天街分象见奎光(古代科学家)一行
〔注析〕天街,星名。《史记·天官书》:“毕、昴间为天街。”《正义》云:“天街二星,在毕、昴间,主国界也。”奎光,指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为首的奎星之光。分象,犹言区分星象。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处于“昴”、“毕”间的“天街”离“奎”不远,其“光”自然可见。由此知题面撰述有据。谜则取题面之别义相扣:从“天街”二字的笔画中,分步拆光一个“奎”字后,正合谜底“一行”。亦即“天”去“奎”上部之“大”,馀“一”字;“街”去“奎”下部之“圭”,馀“行”字。
〔点评〕二字词汇类的底材,如以离合手法制成七言面句,一是讲究离与合于表义上一定稳含不露,在二层义上则清晰通透,毫不粘皮带骨;二是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字须带双关,句须见圆融,意须有别寓。似此谜,便是既能参透个中三昧、复能造就传世精品。
老子一气化三清(作曲家名)聂耳
〔注析〕面系《封神演义》第七十七回目。“老子”即李耳,因以其名“耳”代之。据该回故事述:老子与通天教主会斗于诛仙阵时,“把鱼尾冠一推,只见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此“三清”,乃指上清、玉清、太清三位天尊,连老子本元在内,共为四位,亦即四“耳”。谜底“聂耳”,析之也正是四个“耳”字。
〔点评〕老子元道合一,才能无上神通;作者“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始可生此佳制!
“淄水至,则汝残矣”“淄水至,流子而去”(历史名词)土木之变
〔注析〕《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桃木刻成的偶人)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谓捏制)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这段虚拟的土偶人与桃梗之对话,原是苏秦借打比方而劝阻孟尝君勿轻率入秦者。此亦见载于《战国策·赵策一》及《史记·孟尝君列传》,然“桃梗”于彼处均直作“木偶人”也。谜底“土木之变”,本指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役,今据面语别解其意为:土偶、木偶都起了变故(被淄水冲残毁坏)。
双钩大戟飞刀剑,马勃车前粤地黄(成语)草木皆兵
〔注析〕谜面两句,系由六味中草药名并联而成。此中既有“草”本者,亦有“木”本者;且又借称军械车马,隐含肃杀交兵之象。
〔点评〕刘彦和《文心雕龙·总术》有云:“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借之以言此谜之构思,不亦可乎!
叉手旋成五首绝(字)擎
〔注析〕面之“叉手”,本为唐诗人温庭筠事。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两手相拱曰叉)而八韵成”。于谜,“叉手”当暗示底字中必有一“手”字。“五首绝”,五首绝句也;绝句每首四句,五首计二十句,亦即“廿(艹)句文(攵)”,此恰可组装一“敬”字。“旋成”则取别义,指“手”、“敬”两部经旋合以成“擎”。
沐李荣桃处处春(字)楞
〔注析〕析底字为“四方木”或“木四方”,以之回应谜面,可知“沐”、“李”、“荣”、“桃”四字中均有一“木”,且按或东西南北,或左右上下之“四方”位置而分居;“处处春”,则提示面句前半段“沐李荣桃”中到处有“木”——此系以“春”借代“木”,本于《幼学琼林·岁时》:“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字)姓
〔注析〕魏文帝曹丕之《燕歌行》,写女子怀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缠绵悱恻,是一篇言情名作。题面即采自其诗的结尾两句。今将底字拆为“女”、“牛”、“一”三部。“牵牛织女”别义作:牵来“牛”字,交织“女”字。“河梁”乃以物体状摹为“一”。“尔”代指“姓”字中的“牛”与“女”两部分,谓独限于“一”之隔阻,只落得“遥相望”也。
〔点评〕此作迷离者不间,切实者不尽,广大者不廓,精微者不僻,已把取前人诗句作面的字谜发挥到了极致。
禾(明人评点语)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
〔注析〕底文见诸明·李贽《焚书》卷五,原系李卓吾高度评价魏晋嵇康、阮籍之人品风骨为世所希之揄扬语。入谜实取句中“千”字、“人”字之形体笔画。乃就面一“禾”字作申说:若于“千”字之下载以字部,还当想见那个“人”字——“千”与“人”可组成“禾”字。这里,“载”字须由名词转为动词。
〔点评〕“犹可想见”四字虚拟作者口吻,作凭空构架;然此等空中楼阁,却是础皆贴地,户尽通天耳。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词牌二)十六字令 满江红
〔注析〕题面为《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孔明所开出的说是“便教都督气顺”的药方,实亦是用火攻破曹之大计谋也。谜底据此连缀读如“十六字/令满江红”,意犹:正是谜面这十六个字,让整个长江都被战火烧得通红。
骄嘶过,沽酒楼前(围棋名家)马晓春
〔注析〕面出南宋淳熙太学生俞国宝词《风入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湖边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在,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亦载:“一日,御舟经断桥,桥旁有小酒肆,颇雅洁,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光尧(按,指高宗赵构)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谒(谓脱去布衣换上官服)云。”今题面即撷自其词之上半阕。骄嘶而过者,玉骢“马”也;为何骄嘶而过?因惯识湖边路,知道酒楼位置,“晓”得近“春”便驻蹄也。“春”字,自唐人起即以之代称酒,杜甫《拨闷》“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玉壶买春”、李肇《国史补》 “酒则有……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均以春代酒。
关河不可共相叙,分定三秦入汉中(字)溆
〔注析〕题面似说楚汉相争之事,又似说光武西击公逊述之事,其实却是在反复演绎底字。上句“关河不可”意谓去“河”字之“可”部,馀“氵”;“共相叙”乃指“氵”相共一“叙”字,成“溆”。下句“分定三秦”犹言去“秦”字上部之“三”笔画,馀“余”;“入汉中”则作“余”加入“汉”字中间解,此亦成“溆”。
〔点评〕此作便置入《韵谜三百则》中,亦未必减色。妙在面上两句反复声明谜底一字,细微密栗,窈窕而不犯,妥贴而不痴,且发古论势,俨然史家笔墨!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渡荆门送别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对“送别”的不同理解: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
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理解。“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显示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说认为山西村坐落在花团锦簇之中,“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围的环境;一说认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说法,“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花明”比喻终于找到了山西村。
25 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指洛阳。一本作“郡”,郡指扬州。扬州是当时淮南节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隶属于淮南道的。
诗的颈联,紧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就是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价的。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义与刘禹锡的本义不完全契合,这是不奇怪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在欣赏特定时代的某一具体作品时,思想感情上会产生某种基本一致的艺术感受,人们称之为“共鸣”。但文艺欣赏中的共鸣是十分复杂的,不同时代的人,欣赏某一作品时所产生的共鸣,不会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例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名句,是出于其不得“致君尧舜上”的感慨;三十多年后,领导政治革新运动的王叔文,读杜甫的这两句诗,“欷泣下”,则出于其与宦官、藩镇斗争失败的哀思。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2.赤壁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把同情放在吴、蜀一边。因为有这倾向,也便把这场战争的胜负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引起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史论有如此气魄,而其表述方式却那样风流潇洒。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处,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铜雀,使人联想到曹操纵欲的这一面;铜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层风流温馨。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把如此重大的历史大事件写得如此蕴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他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便表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过零丁洋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30 诗五首
1.饮酒(其五)
《饮酒》诗共二十首,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为“饮酒”。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马喧”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之居处,只是结一草庐,然而在他的周围是蓬勃生发、活泼宽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间,物我两忘,中情欣乐。而陶渊明所托,亦不专在其屋与其耕。耕种之余还读吾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谈在昔”、“登高赋新诗”、“言笑无厌时”。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从其短暂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触到自有人文以来的千载人生。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2.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人四章
咏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
咏昭君
环佩归不得,塞外草如烟。犹恨汉宫月,时时照胡天。
咏貂禅
一许董相国,再许吕温侯。汉祚移难复,奈何寄女流。
咏玉环
菡萏不须发,何如解语花。霓裳空自舞,舞到日西斜。
卓文君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般无聊,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一、西施
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 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杨玉环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羞花”一词由此而来。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故里位于广西容县离县城5公里左右的杨外村。唐代许子真在《容州晋宁县杨贵妃碑记》一文中记述,杨贵妃的出生和籍贯是今日容县。村里有杨贵妃庙遗址,贵妃井,县城东还有杨 贵妃梳妆台遗址。 今陕西兴平县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三、王昭君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在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再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昭君出塞」是汉匈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有诗云:“昭君出塞万马惊,匈奴单于喜相迎。弱女力挽民族怨,落雁佳人垂世间”。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在湖北秭归县城内立着两块清代石碑,一碑题刻“楚大夫屈原故里”,一碑题刻“汉昭君王嫱故里”。其实,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西香溪河畔的宝坪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诗中所指的就是这里,昭君故里有昭君宅、楠木井、梳妆台等名胜古迹、供人凭吊。通往梳妆台的台阶正好16级,表示昭君在这里生长了16载。楠木井因井中有一段古楠木而得名,为昭君汲水之处。
四、貂禅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据说貂蝉拜月时,月亮也被她绝色的容颜所折服,躲到了云彩的后面不敢与她争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人中吕布,女中貂蝉,马中赤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山西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平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
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絮醪跸癖��谄����拢�醪醪铰南醒牛�鼓榷嘧耍�逃小氨赵滦呋ā敝�病D显航ǚ鹿沤ㄖ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五、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
本文2023-08-07 02:00: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