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华书局,针对历史古籍类书籍,还有哪些出版社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除了中华书局,针对历史古籍类书籍,还有哪些出版社值,第1张

历史古籍类出版社很多,中华书局属执牛耳,其它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在叫凤凰出版社)、三秦出版社、黄山书社、巴蜀书社、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等等。但在当下治愈系、网文、成功学等各类书籍的冲击下,古籍需求少了很多,很多专家学者也不愿意搞古籍(做古籍没什么钱啊),所以,到现在,还有名气的就是:

1、中华书局:有点校二十四史系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国学文库系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系列、中华经典藏书系列、理学丛书系列等。

2、上海古籍:有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系列(类似中华书局,不过古籍参考的底本不同)、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王阳明全集简繁系列、国学经典系列、唐诗学书系、历代笔记小说系列、明清小品丛刊等。

3、凤凰出版社:系列书比较少,我买过的只有“名家精注精评本”,更多还是单独出版的,如《李太白全集校注》、《郑板桥全集》、《赵翼全集》等。

4、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是系列较少,算得上系列有“中国古代名家集”、中国古典文学雅藏系列,以及“红楼梦古抄本”系列,包括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蒙古王府本、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等。其他的单独出版的也很多,比如四大名著、《杜甫全集校注》、《聊斋志异》(简繁皆有)、《清人诗集叙录》等。

5、浙江古籍出版社:系列较多,如浙江文丛、浙江文献集成、浙江历史人文读本等。其他的单本也有《渭南文集校注》、《于谦集》等。

6、巴蜀书社:巴蜀书社现在也是力不从心了,每年的精品有限,但也一直在专心做古籍,精品有佛典丛书、日本藏巴蜀珍稀文献汇刊、地方志、《苏轼文集编年笺注》,以及古籍研究。

7、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把这个单独拉出来是因为这个出版社出了两批好书,一是平装版的“艺文丛刊”三辑,共六七十册,也不贵;二是精装的“中国艺术文献丛刊”,这个品种少些,但也更贵,不过质量上乘,我买了《长物志 考槃馀事》和全二册的《弇州山人题跋》,非常不错。

8、其他。其他的古籍出版社在古籍方面都在走下坡路,比如黄山书社、三秦出版社,以前也出版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元稹集编年笺注》、《资治通鉴》、《三言二拍》等,现在基本也没什么精品古籍了,黄山书社都开始卖儿童读物了,三秦出版社虽然也出古籍,但水平太次。

艺文志第十

  说明本卷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刘散继承父业,又著《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1),七十子丧而大义乖(2)。故《春秋》分为五(3),《诗》分为四(4),《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5)。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6),礼坏乐崩,圣上唱然而称曰:“朕甚闵(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7),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8)。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9)。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1),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2),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3)。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14)。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欲卒父业(15)。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16),有《六艺略》(17),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数。大义:指诸经之义。(3)《春秋》分为五: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夹氏》。(4)《诗》分为四:谓《毛氏》(毛亨)、《齐》(齐人辕固)、《鲁》(鲁人申培)、《韩》(燕人韩婴)。(5)黔首:劳动人民。(6) 简脱:编简之绳断,则简脱落。(7)写书之官:指抄书者。(8)秘府:宫中藏书处。(9)谒者:官名。属郎中令。(10)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刘向:字子政。《楚元王传》附其传。(11)步兵校尉:官名。掌宿卫兵。(12)太史令:官名。掌天时星历。数术:占卜之书。(13)侍医:少府太医令之属官。方技:医药之书。(14)录:刘向的《书录》,附于原书的,谓之《叙录》;汇于一书者,则为《别录》,已佚。(15)侍中:加官。奉车都尉:官名。掌御乘舆车。歆:刘歆,字子骏。刘向之子。《楚元王传》附其传。(16)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略:概要。(17)《六艺》:《六经》。

  《易经》十二篇(1),施、孟、梁丘三家(2)。《易传周氏》二篇(3)。字王孙也(4)。《服氏》二篇(5)。《杨氏》二篇(6)。名何,字叔元,甾川人(7)。《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8)。《韩氏》二篇。名婴(9)。《王氏》二篇。名同(10)。《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11)。《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12)。《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13)。《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14)。《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15)。《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16)。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17)。

  (1)《易经》:即《周易》。至今尚存。(2)施、孟、梁丘三家:三家之传,已亡。(3)《易传周氏》:书己亡。(4)字王孙也:此为班氏原注,无“师古曰”三字,下同。(5)《服氏》书已亡。服氏:齐人,号服先。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6)《杨氏》:书已亡。(7)杨何:汉武帝时五经博士之一,宫至中大夫。(8)《蔡公》:书已亡。蔡公:其人无考。(9)《韩氏》:书已亡。姚振宗云:《韩诗外传》问有引《易》文者,亦《韩氏易》也。(10)《王氏》:书已亡。 王同:字子中,东武人,受《易》于田何。(11)《丁氏》:书已亡。《儒林传》云: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今小章句是也。姚振宗曰: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传”二字为文。 (12)《古五子》:书已亡。《初学记》文部引刘向《别录》曰: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篇》,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号曰《五子》。所谓“古”,是指用篆文字的书,以区别于用隶字写的今文书。(13)《淮南道训》:书已亡。(14)《神输》:颜师古引刘向《别录》曰:《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15)《孟氏京房》等:书残,《四库全书》著录《京氏易传》三卷,入子部数术类。京房:字君明,顿丘人,曾为魏郡太守。所谓《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氏之学。五鹿充宗:其为《梁丘易》。段嘉:《儒林传》作“殷嘉”。东海人,为博士。京房弟子。(16)《章句》:书已亡。章句:对经师教授经书分章、断句、释义之称。(17)凡《易》十三家等句:今计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此为《易》书之统计。《汉志》每书之后皆计之。

  《易》曰:“宓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2),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3),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4)。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5)。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6),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7)。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8),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9)。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10),或脱去“无咎”、“悔亡”(11),唯费氏经与古文同(12)。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所谓伏羲氏画卦,乃言《易》之创始。(2)物:万物,万事。(3)效:犹“见”。(4)六爻:指六十四卦。分上下篇。《经》文有《卦辞》、《爻辞》。(5)十篇:此言《传》文,实有七种十篇,除《象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一篇、《序卦》一篇外,还有《说卦》、《杂卦》各一篇。此十篇称《十翼》。(6)更:经也: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7)秦燔书,而《易》为篮卜之事,传者不绝:秦始皇焚书,命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8)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王先谦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易》惟杨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见《儒林传赞》。(9)费:费直,字长翁,东莱人。高:高相,沛人。两人同时,未立于学官。(10)中:指秘府。(11)“无咎”、“悔亡”:皆经文。(12)此段为《易》学之小序。《汉志》每种书后皆有之。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1)。《经》二十九卷(2)。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传》四十一篇(3)。《欧阳章句》三十一卷(4)。《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5)。《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6)。《欧阳说义》二篇(7)。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8)。许商《五行传记》一篇(9)。《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10)。《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11)。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12)。入刘向《稽疑》一篇(13)。(1)《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包括典、漠、训、诰、誓、命六种体裁。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从刊》本,是以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杂以《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伪孔安国的《尚书传》。(2)《经》二十九卷:书已亡。此是今文。(3)《传》四十一篇:此伏生《尚书大传》。已残。《四库全书》录《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4)《欧阳章句》:书已亡。杨树达引庄述祖云:欧阳《经》三十二卷,《章句》仅三十一卷,其一卷无章句,盖序也。(5)《大小夏侯章句》:书已亡。大小夏侯:大指夏侯胜,小指夏侯建。(6)《大小夏侯解故》:书已亡。故:同“诂”。(7)《欧阳说义》:书已亡。(8)《五行传记》书已亡。《五行传记》即《洪范五行传论》。(9)许商:汉长安人,字长伯,周堪弟子,位至九卿。(10)《周书》:书已残。今《四库全书》著录十卷,入别史类。(11)《议奏》:书已亡。汉宣帝时于石渠阁大集儒生讨论经旨异同,帝为称别临决。参与讨论者,有林尊、欧阳地余、周堪、张山柑、假仓等。(12)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陈国庆曰:“王氏《补注》本《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为一行,即作一家计算,则适符九家之数。大小夏侯《经》二十九卷,《章句》亦如之,若欧阳《经》作三十二卷,合计为四百二十二篇,多十篇。”(13)入:班氏新增入者。颜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人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撰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2)。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3),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4)。安国献之。遭巫蛊事(5),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6),《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7),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8)。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上》。(2)作意:作者之意。(3)武帝末:《论衡·正说篇》以为景帝时。(4)得多十六篇:此谓考见行世二十九篇外,多得十六篇。(5)巫蛊事:详见《武五子传·戾太子传》。(6)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经。(7)尔雅:近正之意。(8)古今语:古语为方言,今语指汉语。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1)。《鲁故》二十五卷(2)。《鲁说》二十八卷(3)。《齐后氏故》二十卷(4)。《齐孙氏故》二十七卷(5)。《齐后氏传》三十九卷(6)。《齐孙氏传》二十八卷(7)。《齐杂记》十八卷(8)。《韩故》三十六卷(9)。《韩内传》四卷(10)。《韩外传》六卷(11)。《韩说》四十一卷(12)。《毛诗》二十九卷(13)。《毛诗故训传》三十卷(14)。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5)。

  (1)《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书已亡。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2)《鲁故》:书已亡。《鲁故》,申公作。所谓“故”,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比(颜师古说)。(3)《鲁说》:书已亡。王先谦据《儒林传》云:《鲁诗》有《韦》(韦贤)、《张》(张长安)、《唐》(唐长宾)、《褚》(褚少孙)之学。此《鲁说》,弟子所传。(4)《齐后氏故》:书已亡。后氏:后苍,字近君,辕固生再传弟子。所谓“后氏故”盖后苍子弟所推说。(5)《齐孙氏传》:书已亡。(6)《齐后氏传》:书已亡。(7)《齐孙氏故》书已亡。(8)《齐杂记》:书已亡。(9)《韩故》:书已亡。王先谦曰:此韩婴自力本经训故,以别于《内外传》者,故《志》首列之。(10)《韩内传》:书已亡。(11)《韩外传》六卷:今存。今本作十卷。(12)《韩说》:书已亡。此书为韩氏徒众所传。(13)《毛诗》:今存。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云:《毛诗》经文二十八卷,其序一卷,则为二十九卷。(14)《毛诗故训传》:今存。作者为毛亨(参《四库提要》)。毛氏传诗多古文,其释实兼诂、训、传三体,故名其书《故训传》。(15)六家:指鲁、齐、韩、后氏、孙氏、毛氏。今计六家、四百一十五卷,少一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1)。”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2),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3),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4)。

  (1)《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虞书·舜典》。(2)《春秋》:泛指古代的史书,非专指鲁《春秋》。(3)与:如也。(4)毛公之学……未得立:汉代有两个毛公,作《训故传》者为毛亨,为河间献王博士者为毛苌。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1)。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2)。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3)。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4)。

  《曲台后仓》九篇(5)。

  《中庸说》二篇(6)。

  《明堂阴阳说》五篇(7)。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8)。

  《周官传》四篇(9)。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10)。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11)。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12)。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13)。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14)。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15)。

  (1)《礼古经》、《经》:其书有存有亡。陈国庆曰:“《礼经》即《仪礼》。初名《士礼》。盖古人进退揖让之节,婚丧宴饮之道。十七篇,在汉代凡有三本:一、戴德本;二、戴圣本;三、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所注本,亦即现今通行本。”其作者,有二说,古文学派以为是周公,今文学派以为是孔子。还有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早已亡佚。(2)《记》:书已残。《记》,即《礼记》。钱大昕曰:“此云‘百三十一篇’者合大小戴所传而言也。《小戴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以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实止四十六篇。合《大戴》之八十五篇,正协百三十一篇之数。”陈国庆曰:“《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已不全,存者十三卷四十篇,亦不尽皆戴德之旧,多系后人杂取诸书,弥缺补遗。其势甚微,不通行于后世。有明嘉趣堂袁氏重刊宋本。”“《小戴》四十九篇,本《志》无专录,或即包括在百三十一篇之中。……此四十九篇,盖皆孔门七十二子后学所记者。清《四库全书》著录《礼记正义》四十九篇六十三卷。”(3)《明堂阴阳》:书已亡。(4)《王史氏》:书已亡。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5)《曲台后仓》:书已亡。当作《曲台后仓记》。颜师古引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曰《曲台记》。”(6)《中庸说》:书已亡。此非今存《戴记》中之《中庸》(顾实说)。 (7)《明堂阴阳说》:书已亡。(8)《周官经》:书存。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宫》,以《考工记》充之。”唐贾公彦《周礼义疏》云:“以设位言之,谓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谓之《周礼》。”此书的来源与作者,诸说不一。(9)《周官传》:书已亡。(10)《军礼司马法》:书残。清《四库全书》著录《司马法》一卷,入子部兵家。(11)《古封禅群祀》:书已亡。 (12)《封禅议对》:书已亡。汉武帝时设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见《儿宽传》)。(13)《汉封禅群祀》:书已亡。 (14)《议奏》:书已亡。(15)凡《礼》十三家等句:陈国庆曰:“今计《司马法》一家为新入者,如未计在内,正十三家。四百五十二篇。少“一百零三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锗(1)。”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2),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3)。”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4)。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5),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6)。

  (1)《易》曰等句:引文见《易·序卦》之辞。错:置也。(2)曲:犹事也。(3)“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刘光汉《古书疑义举例补》曰:“古籍以三字形容众多之词。其数之最繁者则拟以三百之数,以见其多。其数之尤繁者,则拟以三千之数,以见其尤多。‘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犹言数百数千耳。不必以三为限,亦不必定以《周礼》、《仪礼》沽之也。”(4)《土礼》十七篇:陈直曰:“1957年7月,武威磨咀子六号墓中,出现汉代竹木简所写仪礼,包含三部分,甲本是仪礼士相见之礼等七篇,乙本是丧服传一篇,丙本是丧服经。甘肃省博物馆定为是汉代今文经,疑为庆普所传之本。”(5)淹中:里名。(6)愈:胜也。

  《乐记》二十三篇(1)。

  《王禹记》二十四篇(2)。

  《雅歌诗》四篇(3)。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4)。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5)。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6)。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7)。

  (1)《乐记》:书残。顾实《汉志讲疏》曰:《小戴记》有《乐记篇》。孔颍达曰,“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入《礼记》,在刘向前也。至刘向为《别录》时更载所入《乐记》十一篇,又载余十二篇,总为二十三篇也。”惜此十二篇不入《戴记》而竟亡也。”郭沫若《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曰,《乐记》的主要文字,“采自《公孙尼子》”。(2)《王禹记》:书已亡。(3)《雅歌诗》:书已亡。(4)《雅琴赵氏》:书已亡。(5)雅琴师氏:书已亡。(6)《雅琴龙氏》:书已亡。师古引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7)凡《乐》六家等句:所计家数、篇数不误。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1)。”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2)。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二者相与并行(4)。周衰俱坏,乐尤微吵(妙),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5)。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6),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7),而不能言其义(8)。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9),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10),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11),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2)。

 

  

  

这里有全文

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48b00b5a15aspx

楼主是否要问“中国古代艺术在哪些古籍上有记载”?

二十四史的内容以政治为主线,对于与政治没有直接联系的艺术史,基本上是没有收录的。正如梁启超所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由于中国的史学传统,野史中也没有完整系统记载艺术史的书籍。中国古代艺术主要散见于各类古籍之中。今人编辑的中国古代艺术史,其史料都是从各类古籍中汇编而来。

楼主要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我建议你读一读《中国全史百卷本》。这本书虽然内容略显浅陋,但是胜在全面。编者将各朝代的艺术史分别列为一卷,且卷中提到的古代典籍都与艺术有关,可作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入门书。此外,目前网上可以下载一些艺术门类的专门史,也可以读一读。例如,中国古代的音乐史、舞蹈史、戏曲史、杂技史、绘画史、书法史、雕塑史、建筑史,乃至棋艺、印章、谜语史等等,都可以从网上下载。这些专门史中也都提到了相关古籍。

楼主如有需要,给我一个QQ邮箱,我也可以发给你一部分。

已发送至邮箱,请查收

目录学·史志书目

史志书目是指史书里面记录图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东汉班固在编撰《汉书》时,依刘歆《七略》改编成“艺文志”,作为《汉书》中的一篇,开创了根据官修书目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书目。班固从《汉书》的具体写作情况出发,对《七略》进行了“删其要”的加工,从而使《汉书·艺文志》在体例上和史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史志书在编撰上的特点。班固在“艺文志”中表现出创新和继承两种思想。他把《七略》中的“辑略”删除,把其内容分别放于各略、类之后; 把《七略》 中的 “叙录”删除,改换成简明的注语,用以说明图书的作者、时代、内容、真伪等;调整了《七略》中一些图书的类目,用“出”、“入”、“省”加以注明;增加了《七略》成书后刘向、扬雄、杜林的著作,以表明时代的完整性。这些改编方法反映出班固的史家目录学思想。但是,在书目分类体系方面,班固没有像因袭《史记》中的材料而改变它的体例那样,另起炉灶,而是完全因袭了《七略》的分类体系。这是因为:首先,这部分类体系汇总了先秦尤其是汉代文化学术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术文化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秦代焚书坑儒,除一些医药种树等书籍没有受损失外,其它诸子经传遭到严重损失。到西汉末年编撰《七略》时,则形成了六大部类三十八小类的分类体系,并因以著录了数以万卷计的图书,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正是西汉一代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在概括和反映这种历史方面,这部分类体系既直观又系统,形象全面地描述了它的成就特点,给班固“艺文志”的直接因袭提供了内容方面的条件,没有必要重创一体,或是改编成其它表达形式来完成这一记述文化史的历史任务。班固的这种因袭,表现了他以书目形式反映文化史的卓见学识。其次,这部分类体系体现了汉代的正统思想。刘向、刘歆编撰《七略》,所以整个分类体系贯穿着封建正统的思想。在类目次序上,它把《六艺略》列在首位,其它诸子与技术等则被列入从属的类目中;在评论中,《七略》把六经看作是万世不变的经典,五经代表“五常之道”,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作用是“相须而备”的,而在整个世事变故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的是讲阴阳变化之道的《易》,这种神学思想正是当时盛行的历史循环论的思想。另外,它还把诸子百家说成是“六经之支与流裔”,这里又贯穿了崇尊儒术的思想。《七略》中的这些思想给班固的直接因袭又奠定了思想方面的基础。第三,这部分类体系反映了当时各个学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例如,它在类属上反映了有关门类之间的联系,《六艺略》除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类经书外,还包括了论语、孝经、小学三类书。这是因为论语、孝经是孔子所阐述的言词,可以与六经相表理,作为经学的入门书;小学是字典等文字学方面的书,不仅是读经启蒙的基础,而且被认为是治经的根本。《六艺略》把论语等三类书附于六部经书之后,反映了它们在思想内容上的从属关系。《七略》的这种以类次图书的形式来描述文化学术之间的一些关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给班固的直接因袭在学术质量方面提供了因素。至于班固为什么在正史里增设“艺文志”专门记录图书,历来语焉不详。从当时的情况看,班固编撰“艺文志”的思想,一是为了借书目形式反映一代文化的历史,以弥补《史记》中没有文化史的不足。二是为了保存古代图书的记载,给后人的稽查提供依据。三是《七略》的思想体系符合《汉书》的史学思想,改编成“艺文志”以为他的断代史学思想服务。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在史书中编撰书目的先例。此后,史书中编撰“艺文志”的有:《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史书中没有“艺文志”的,从清代开始补撰,使二十多部正史基本上都有了“艺文志”,从而形成了一个史志书目流派,连贯起来就成为中国古籍的总目,可全面反映从古代至清代的著述情况。

魏徵等编的《隋书·经籍志》是依据《隋大业正御书目》编撰而成的,同时又补充了唐代初期整理出的隋代藏书。共著录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在分类上参照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和荀勗的四分法,根据当时藏书情况,将图书分为四类,并首次以经、史、子、集作为部名。在分类上,魏徵提出了“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的理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在著录方面,魏徵为了完成《隋志》记录一代藏书的任务,采取了“今考现存”的著录方法;为了记载六朝时代图书的变动及存佚情况,采取了“约文绪义,各列本条之下”的附注方法。这种著录方法是《隋志》的创新,对于研究唐代以前古籍流传情况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凭据。

《唐书·经籍志》系刘昫等依据唐代官修书目《古今书录》等编撰而成的。改编的方法较为简单,即删除《古今书录》中的类序及提要,著录《古今书录》 中的所有图书。其目的是“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以表艺文之盛”。对于开元、天宝以后的图书没有补录。作为一部全面反映唐代藏书的目录,显然是不够的。它的这一缺憾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得到弥补。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艺文志》,所依据的书目是《唐书·经籍志》、《古今书录》。它的最大特点是补录了《唐书·经籍志》未录的唐代人著述近三万卷,为了以示区别,每类图书分“著录”与“未著录”两项。“著录”指《唐书·经籍志》、《古今书录》中原有的图书,“未著录”指上述两部书目中没有著录的新增录的新书。两部唐书艺文志相互补充,可反映出唐代藏书及唐代人著述的情况。

托克托编撰的《宋史·艺文志》与以往史志书目不同,所依据的不是宋代的官修书目,而是宋代的国史艺文志。根据宋制,宋代国史中编有艺文志,这些书目体例完整,不仅每类有序文,而且每种图书均有提要。国史艺文志所依据的是官修书目。国史艺文志有:吕夷简等编的《三朝国史艺文志》(太祖、太宗、真宗)、王珪等编的 《两朝国史艺文志》 (仁宗、英宗)、李焘等编的《四朝国史艺文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及《中兴国史艺文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宋史·艺文志》就是根据上述四部国史艺文志删去重复合为一“志”的,对于国史艺文志以外的图书,则采用《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的方法加以注明。共著录宋代藏书九千八百一十九部、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卷。

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艺文志》,几经修改,创立了记录一代著述之盛的书目体例。在此以往的几部史志书目,都是以记一代藏书为范围,《明史·艺文志》另创一体,仅著录明代人所编撰的著作是有其时代原因的。首先,明代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印刷术的发明及普及,使得图书数量大增,如果仍按《汉书·艺文志》等史志书目记录藏书,其书目的内容范围就显得过分庞杂。其次,宋代以来,官修书目之外,又产生了许多私人藏书目录,通史性著作中也有书目方面的专篇,各类书目的出现,使得史志书目记录藏书的作用有所丧失。所以,专门以明代人著述为限的书目更能起到反映一代文化学术史的作用。第三,清初成立明史馆时,明代的官修书目比较疏漏,又没有南宋、辽、金、元四朝的现成书目可为凭据,与其不能反映明代的全部藏书,还不如以明代为限,这是促使《明史·艺文志》断代为 “志”的客观原因。《清史稿·艺文志》仿效《明史·艺文志》的体例,记录清代一朝人的著述,“艺文旧例,胥列古籍,兹仿《明志》为志,凡所著录,断自清代。唯清人辑古佚书甚多,不可略之,则附载各类之后”(清史稿·艺文志序)。

正史中的上述七部书目,或记一代藏书,或记一代著述,但在编撰方法上均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基本上依据前代的官修书目编撰而成。作为反映一代文化学术史的专篇,根据前代书目改编是可行的,它能如实反映前代的图书文化和学术思想状况。二是对所依据的书目有所增补。前代书目的断限不可能与史书的时间断限完全一致,故对后出的图书进行增补著录,表明了使史志书目完整反映前代文化的思想。三是对前代书目所录图书的存、亡、残、阙给予注明。朝代更替,图书的散亡不可避免,注明图书的历史及现存情况,对了解图书文化的发展有帮助。四是删除所收录书目的提要,而代以简明注语。这一改动是史书体例所决定的,因为史书编者要保持整部史书各篇章的均衡,不能使书中有更多的叙述和重复的内容。这一作法不仅体现出史志书目编撰者的目录学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史志书目在编撰方法上的特点。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