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要怎么才能读懂啊,需要哪些工具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古书”要怎么才能读懂啊,需要哪些工具呢?,第1张

您好,我就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来回答你吧。要读懂古文,语感很更要,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如何培养语感呢?当然是多读古文,多背经典文章,这方面的书我首推《古文观止》,你每天研读一篇,最好熟读成诵。但学习古文光有语感还不行,你还得理解古文语法、句式。这方面的书我推荐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语法》。如果你的古文功底实在太差,我建议你先从浅文言入手,读读四大名著,这是最基础的。

学习古文没有工具书也不行,我遇到的最全的、收录字数最多的古汉语字典应该改是王力先生的《王力古汉语字典》。

古文学习主要是字和句,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句读”,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开始。我建议你平时多读古文,不多读这类的文章,你就是工具书再多也没用。送你一句,师说里面的“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否焉?”。

现代来说,对食确实是相对而坐,共同饮食,很简单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古代,对食的意思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我们都知道古代太监都是经过阉割了的,这样对皇帝的妃子就有了安全保障。而宫里面的宫女也是不能够找男人的,所以就形成了新的格局,出现了对食。

那么古代的对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太监和宫女之间相互解决性饥渴的问题。在深宫中,虽然太监的性饥渴会慢慢消逝,但是宫女并不会啊,所以总得要想办法解决吧,而太监在还没有失去性欲望的时候,也想到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宫中可不能乱搞,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就出现了宫女和太监之间对食,相互慰藉。

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很荒唐,这可是在古籍中是有相关记载的。根据清代文人笔记《浪迹丛谈》中记载,阉人近女,每喜手抚口啮,紧张移时,至汗出即止。盖性欲至此已发泄净尽,亦变态也。在这里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们相互慰藉的方法就是用手用口,不过被形容成变态。不过像这样的记载还是很多的,可见古代这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传世的金属工具,以铁制为多,铜制较少。主要有铲、镢、铧、锄、斤、锯、凿、锥、削等。(1)铲铲土除草用的农具。商代的铲形体较长,西周铲较小,战国时期的铲向方形演变。(2)锥穿孔用的工具。商代的锥形为细长扁条形或细长条形,战国和汉代时有的末端有环,可以穿系佩带。(3)镢破土起土用的农具。体较长大,单斜面或双斜面刃,顶端有长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装柄,柄与镢体成直角,有的铜镢上部装饰有花纹。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在古代男子束发的形式非常的多,包括簪、冠、冕、弁、帻五种形式,一般是先束发,将头发梳好,用发圈把发根缠住,然后是结发,即结成发髻,再用簪子将发髻稳住,最后再戴上冠或巾帻。

簪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头甚至木材、骨头、象牙等等,根据时代的发展,镂空、錾刻、镶嵌等做工越来越精致,只不过男式要比女式的更简单,簪子的长度比女式的长。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除了束发之外,男人的发饰还有“冠”、“头巾”、“弁”和皇帝的“冕”,明代的时候头上的发饰还是对身份的象征,平民老百姓必须要束发,还要戴上四方头巾。

扩展资料:

古代男子留长发的原因

其一,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若擅自损毁身体,则是不孝。而在古代,不孝会遭受到很严重的刑法的。

在秦朝,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么就是死罪;在汉代,对于不孝之子处斩枭刑!

其二, 古代把把头发剃光的刑法叫:髡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对他的一种羞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因为佛教徒是剃光头的,而且又不结婚,是大不孝行为,所以当时的人蔑称他们为“髡人”。

古有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

曹操自己没有下马(一说是一只雉从地里飞出),结果马惊了,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

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

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

在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有炫耀头发的风气,谁要是头发浓密,走起路来腰杆子都直了。当时无论男女都梦想有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秃顶和发量少的人会被认为长得丑。

春秋时期的先民每日梳头,每隔三日后洗发,成人后不再剪发,而且成年男性还用假发补充头发。当时的人们很看重浓密的头发,使用假发就是为了在视觉上增加头发的分量。头发的多少,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贤良的尺度。

-束发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在第4版的基础上修订。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先秦两汉传世文献比较常用的字一般都收入。

2、《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必备。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收词范围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宋文举要》。

3、《辞源》(第三版)

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一部兼收古汉语语词和百科的大型综合性辞书。阅读古籍必备,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常备。

《辞源》 之本在字。太初有字,道在其中,理在其中,文献语词在其中,百科名物在其中,五千年文化基因、文明传统在其中,某些外来文化元素亦在其中。只有明白字的文化功用,文化渊源,才可明白《辞源》 价值之所在。

我们看古代的影视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剧中的男子会手里拿着三尺,那么它这个三尺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古代的剑大约的长度也在三尺左右,所以人们也用三尺来表示剑。除此之外这个三尺还有别的引申寓意,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词语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三尺就是指古代的法律条文,所以这个尺其实是古代量长度用的,最早出现在商朝。

一、三尺的来源

三尺这个词是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长度工具。从历史上周朝的剑制来看,根据长度和重量的不同而有三种划分,分别是三种身份的人佩戴的。其中上士的剑长度约在三尺左右,所以这种剑的名字又叫做三尺。在汉朝的历史曾经记载着一句话意思是,我一介布衣的身份,拿着三尺长的剑夺取了天下。所以三尺剑最早的来源就是周朝的剑制中,因为周朝的剑长度正好是三尺。所以以三尺来代替剑的说法。

二、三尺的故事

三尺还有一个寓意就是音乐的准则,历朝历代的戏曲艺人必读的一本书就是沈璟的曲谱,也正是有这份曲阜的存在,所以才能让明清时期创作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这本曲谱就是一整套规范的系统的乐谱,非常的精妙绝伦,所以这套曲谱也被称为三尺法。也正是因为有这份乐谱的存在,所以才能让万历年间所有的艺术家共同探讨音律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时代艺术的发展。而这些现象也是对沈璟曲谱的实事求是的肯定。

 

三、三尺的引申寓意

三尺但是除了代替剑的称法和音乐的准则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自身,一般都是用来谦虚贬低自己的。还有另一个寓意就是法律,因为古时候人们会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面,因此法律也被叫做三尺法。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三尺逐渐成为规范人行为的一种度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