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为什么不杀掉明英宗,而是放了回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也先为什么不杀掉明英宗,而是放了回去?,第1张

一、也先不杀掉明英宗的原因,有价值的俘虏。

也先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可惜明朝在送去一次财物之后,就拒绝再次缴纳财物,而且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二、也先放明英宗回去的原因,谈判的结果。

1、英宗到瓦剌之后,所显露的真龙异象和个人魅力征服了也先君臣。

2、虽然土木堡大胜,但瓦剌对明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优势,而且瓦剌内部也矛盾重重。最后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瓦剌和明朝进行了谈判,英宗的回归是谈判的结果。

扩展资料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参考资料:

-朱祁镇

1、《明实录》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头,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抄本校勘,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21册,共183册,经过校勘之后的这套书依然是影印本的,没有标点。市面上也买不到的。线装书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实录》,定价过万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册。常见,也容易阅读。

3、《国榷》,有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私修的纪传体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删改,故保留了不少满洲人早期与明朝关系的史料;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史料价值较高,也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岳麓书社的点校简体字本,册数仅3册,便于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册本为影印本。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但建国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中华书局版本因出版较早,又无重印,故不易得。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目前,市面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_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今天,校易搜向你展示为什么明朝是一个倒退的王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校易搜。

小农经济又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和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的小农经济。有的是自有土地经营,有的是租赁土地经营,有的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牛耕铁犁的背景下产生的,甚至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自然经济。众所周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主张重视农业,在农业的基础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可以说,这种“重农抑商”、“以农为主、以商为主”的政策深刻地制约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因为中国古代大多以小农经济为特征,几乎每个朝代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然而宋朝就不一样了。建国初期,不仅计划放弃小农经济,而且重点发展工商业经济。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商业繁荣的措施,最终将宋朝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其中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建议值得一提,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商业社会,不再是小农经济。从今天的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其实是中国古代商业建设的高峰期。因为明朝开始采取倒退的步骤,所以被称为“高峰期”。

朱元璋上台后,很快又回到了小农经济的道路上。可以说他在短时间内放弃了宋朝的一切努力,轻易放弃了稳定的商业化局面,着实让后人扼腕叹息。据记载,朱元璋痛恨王安石变法。他曾视王安石为“小人”。

就连朱元璋也认为:“这种经济政策迟早要亡国灭民,商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天下大乱。”朱元璋赞同重农抑商。换句话说,他想以最稳定的方式获取利益。他不在乎利润,只在乎他的统治是否坚不可摧,他的人和副手的言行是否在他的掌控之中。

最后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从那以后,明朝的统治者都遵循了这个不成文的原则。

这些统治者尽力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更讽刺的是,明朝为了抑制工商业的发展,禁止商人穿丝绸和薄纱衣服。此外,统治者在限制商人的同时,也不忘限制普通百姓,下令禁止航海,但几乎从不让人远离港口一万里。

用更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小农经济,就是把整个国家看成无数村庄的集合。国民经济的一切来源只有农村税收,国民经济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有整齐的方格,每个方格都是小农户。在这样的经济政策下,每一笔收入都一目了然,不出意外。

在此期间,每个公民都与国家直接沟通,没有从中获利的中介,也没有复杂的商业组织。

可惜这种方法看似简单明了,却没有给统治者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

明末统治者对商人的权力略有放松,商业经济显著发展。即使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中国,但在所有情况下,这仍然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永久的解决方案。所以说,说到商业化,明朝后期是赶不上宋朝的,因为明朝的铸币量和北宋没法比

政府找不到合适的方向去关注,却想尽办法放弃企业管理的手段。简化社会组织,当发现没有实际作用时,就开始改变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加强对群众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可惜这个方向还是错了。

明朝本来应该用法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情发生了,一切都得往道德伦理里塞,用伦理原则来解释发生的事情。可能是重文轻武的战略影响,文人阶层过于强大。不管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儒生,只要提一提仁的一些方法就能有所贡献。明朝后期,很多文人都可以左右皇帝的指示。

可以说,正是这种虚伪不切实际的想法,逐渐将明朝拖入了泥潭。这样,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

可以说,这是明朝摒弃技术,以德代法的必然结果。

明朝统治者的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看似让整个国家处于稳定的控制之下,实质上却是严格的约束和固化了整个王朝的血脉和精神。其实停滞就是倒退,就是提倡小农经济。事实上,这意味着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根本没有提高,但没有以数量表示的增长的真实幻觉。

毫无疑问,这是缺乏安全感的统治者缺乏长远眼光的愚蠢行为。经济在一个国家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政治稳定而打压经济,弊大于利。从长远来看,倒退的不仅仅是经济形势,还有政治形势、思想文化、民族文明。

这是我们的后代最应该得到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