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订书器的欧洲古代,手工匠们是如何装订书稿的?
订书器可谓是现代文具的重要发明之一,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大都离不开订书器。订书器不仅可以帮我们把杂乱的文件通通装订好,而且还可以用订书器的钉子将一些重要的文稿订在特殊的桌面上防止吹跑,又或者是还可以用来装订书籍成册,以便阅读。订书器的这些作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然而在很久以前的欧洲古代,没有订书器,他们的书籍是怎么进行分门别类,又是怎么给书稿进行装订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在那个没有订书器的年代,人们发明了一种胶水,这种胶水不仅粘性极强,同时还能够承受住好几十页的粘性,使书籍不容易脱落。然而这种胶水又因为粘性太过强韧,如果粘错了书,那就不好挽回局面了。因此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粘性适度的胶水,使书籍可以在装订的过程中可以随意更改。
当然,胶水也有过期的时候,这时候书籍也会显得十分散落。因此欧洲人就从遥远的东方学习了一种新的装订方法,那就是用绳子将这些书籍装订起来,用针线穿过,在小心谨慎的程度下,给书籍进行装订。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弊端,要是书稿是布匹的话还好,要是用纸的话,就很难进行装订,因为只要稍一用力,脆弱的纸就会撕裂,书稿就会被撕毁,那可真是得不偿失。要想将书籍装订好,只能大都选择强韧的纸张或者是布匹来代替。
因此订书器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必要,订书器不仅能够用订书针很好的将书籍进行装订,同时还不用担心因时间问题造成书籍脱落的现象,同时还可以有不同的装订方式,使书籍在装订的过程可以随意更改,因此只能说工具的改变真的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喜欢研究文学的人们都会想要去购买一本真品。那么你知道应该如何去鉴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懂视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书鉴别真伪的方法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古书的纸质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如何通过字体鉴定古籍年代唐刻本
现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与中和二年(822)两种唐历和刻于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刚经》已流散异国以外,未见其他传本留存。所以说,唐代古书都是传说级别的东西。
宋刻本
前面说到,宋时刻书印书事业繁盛,两浙、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刻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但为何到今天宋版书寥若晨星呢因为即使排除战火、天灾的因素,一般纸的寿命也只不过千年而已。像唐代遗留下来仅存的那几本书,若不是纸张在湿度为零、几乎真空的敦煌戈壁滩的洞窟中存放,绝无保全的可能。
每一册宋版书都是艺术品,弥足珍贵,因此现代按页卖,且每页都在万元以上。其实早在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就按页购宋版书了。他在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宋代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由工于刻书前要请书法大家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元刻本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经手,流风所及,自然流行赵体,渐有颜体字,字瘦一些、圆劲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样横细竖粗。元代俗文化发达,故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许多简体字跟现代一致。
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元本墨色稍淡,刀法也显软弱无力。早期用纸,白麻纸、黄麻纸兼而有之,中期以后,则多用黄麻纸。元朝皇帝为蒙古族。人名汉字都是音译、无法避讳也不用避讳。元人礼制观念淡薄,查禁的也不严,元刻本中几乎没有讳字。
明刻本
明代刻书情况,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明初至正德一百余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代余韵,无论官刻私雕,概括起来讲,那就是“黑口、赵字、继元”。
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时期,近百年间,由于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刻书风格上,一洗前期旧式版式、行款、字体,全面仿宋。这一时期所刻的书,除了司礼监刻一遵旧式少有变化外,其余无论官雕私刻,完全变为另外一种风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颇有宋版遗风。
嘉靖六家文选字体
万历后期至崇祯(1628-1644)时期,刻书风气又一变,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更显死板,讳字也较以前为严。
清刻本
清代刻本繁多,综而观之,大致有如下特点:清代刻本以康熙为界,其字体变化分作两个时期,康熙以前是明万历后的风格,字体长方,横细竖粗。
猜你感兴趣:
1珠宝鉴定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2星月菩提辨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3古瓷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4哥窑鉴别真伪的技巧与秘诀
5鉴别红糖真伪的技巧与秘诀有哪些
活字本古籍的鉴定方法如下: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我帮你整理了如下:
1 什么是平装铁丝订工艺流程?答:一种用金属铁丝装订平装书书册的工艺流程。半成品印张开始:撞页→开料→折页→套、插、粘页→上蜡→配页→撞书、捆书、浆背→干燥分本→订书→半成品检查~→刷黏合剂→包封面→烫背干燥→切书→成品检查→包装贴标识。
2什么是平装无线胶粘订工艺流程?答:一种用胶粘装订平装书书册的工艺流程。半成品印张开始:撞页→开料→折页→套、插页→配页→(撞、捆、浆→干燥分本)上胶粘包本机→储书→振齐→书芯夹紧定型→铣背→涂胶→粘封面→书册夹紧成型→出书→冷却干燥→切书→成品检查→包装贴标识。
3什么是平装锁线订工艺流程?答:一种用锁线方式装订平装书书册的工艺流程。半成品印张开始:撞页→开料→粘、套页→粘环衬→配页→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撞捆书→涂黏合剂→粘纱布或卡纸→干燥分本→涂黏合剂→包封面(有勒口的书先切前口,包封面后再切两端)→烫背(或在包本机上用热熔胶包封面)干燥→切书→成品检查→包装贴标识。
4什么是骑马订工艺流程?答:一种用单机装订骑马订加工书册的工艺流程。半成品印张开始:撞页→开料→折页→套配页→撞齐→订书→捆书或压平→切书→成品检查(或抽查)→包装贴标识。
5什么是精装书工艺流程?答:一种用单机和手工制作精装书的工艺流程。其流程共分三条线,即书芯、书封和套合。书芯加工流程:半成品印张开始→撞页→开料→粘、套页→粘环衬→配页→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堆积压平→切书→捆书→涂黏合剂~→干燥分本→切书→ 涂黏合剂→扒圆→起脊→涂黏合剂→ 潮湿→粘书签丝带→粘堵头布→涂黏合剂→粘书背布→粘书背纸→涂黏合剂→粘筒子纸。 书封加工流程:计算书封壳各料尺寸→开料→涂黏合剂→组壳→包壳塞角→压平→自然干燥→烫印。套合加工流程:涂中缝黏合剂→套壳→压槽→扫衬→压平定型→自然干燥→成品检查→包护封→包装贴标识。
6什么是线装工艺流程?答:线装,也称古线装,工艺流程分三条线,均为手工操作。书芯加工流程:印刷半成品→理料(撞理)→(开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孔→穿纸钉定型→粘封面→切书→包角→复口→打孔→穿线订书→粘书签→印书根字。书函加工流程:计算配切书函各料→涂黏合剂→组壳→包壳糊函→开槽→制销孔、销带、骨签→涂黏合剂→裱衬条→涂黏合剂→粘内衬纸→压平→自然干燥→粘签条。套合加工流程:配册→检查→装函套合→包装→贴标识。
7什么是豪华装工艺流程?答:一种用贵重装帧材料和复杂制作工艺装订书籍的工艺流程。流程分书芯、书封、套合三部分。书有加工流程:半成品印张→撞页→开料→折页→粘套页→粘衬根料→包衬边→粘环衬→配页→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捆书涂黏合剂→干燥分本→切前口→蘸花口→切两头→→切书、滚金口→扒圆→起脊→涂黏合剂→粘书签丝带→锁绳头(或粘堵头布)→涂黏合剂→粘书背布和书背纸→涂黏合剂→粘筒子纸。书封加工流程:计算、配切书封壳各料→涂黏合剂→组壳→制竹节→包壳塞角→压平→自然干燥→烫印→涂黏合剂裱内衬。套合加工:涂中缝黏合剂→(有筒子纸的要涂中径黏合剂)套壳→压槽→涂黏合剂→粘衬根料并扫衬→压平定型→自然干燥→成品检查→包护封→包装贴标识。
8什么是无线胶粘订联动生产线工艺流程?答:无线胶粘订联动生产线是一条由三大机组组成的加工无线胶粘订书籍的生产线,其工艺流程是:配页机组:调定各挡现→储帖→吸帖→叼帖→集帖→进入包封面机组:进本与振齐→夹紧定位→铁背→涂胶→粘书背纸→二次涂胶→粘封面→夹紧黏合定型→下书翻转→传送并自然干燥→进入切书部分:分切→切成品→自动堆积→包装贴标识。
9什么是骑马订联动生产线工艺流程?答:骑马订联动生产线是一条由三个机组组成的专为装订骑马订书籍的生产线,其工艺流程如下。搭页机组:调定各挡规→储帖→吸帖→叼帖→挡帖→分帖→搭帖→传送→进入订书机组:输丝→切丝→成型→订书→紧钩托平→抛书→传送→进入切书机组:定位→切书→出书→计数→出成品→包装→贴标识。 不知道对你有帮助没
大部分古籍都采用了线装(订)
工序是先打孔 再穿(棉)线 后穿绕 绑紧 打结 最后裱糊绳结
现在很多城市的数码印刷企业都能提供仿(古)线装服务 大致同于古法步骤
图`不知道怎么弄上去`
开卷惊蝶舞,舒页展龙鳞。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可以记录的文字,是一种文明能够得以延续的种子,而书籍就是这枚种子得以生长的土壤。
浩繁卷帙,“甲金篆隶草楷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绵延而不绝,包罗万象的文字记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实用艺术的书籍装帧也与书籍内容同生共长,并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现代社会,工业化机械批量生产的现代书籍,让一本书少了“书墨味”,那是一种笔墨混合植物纤维的味道,这便是所谓的“书卷气”。
所以说一本书是有灵魂的。其实跟人一样,不一样的书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装帧样式有着不一样的风格韵味。
蝴蝶装
起舞蹁跹,一页一两金,流芳百世。
书页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集齐后的书叶背面相对,折口处每边涂上2至3毫米的浆糊,依次粘好作为书背。切齐其余三面,再用一张比书叶稍长点儿的厚纸作为书皮,书皮正中间和整个书背粘紧,把所有书叶包裹起来。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大量宋前古籍,保留了丰富的古籍装帧形态。“一页一两金”的宋版书多属此装,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或简精装书。当我们打开书的时候,书页就向两边张开,宛若蹁跹起舞的美丽蝴蝶。
龙鳞装
逐叶翻飞,形似旋风,鳞次相积。
在熟悉的卷轴装的底线下,把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从右向左卷收,展开时宛如旋风,所以也叫“旋风装”,而整卷都展开后页纸错落相积形似鱼鳞,又叫“鱼鳞装”。虽然保留了卷轴装书的躯壳和外观,但书页容量却大了很多。
这是宋代宣和年间的装裱工匠,为修复书叶两面都有字的书籍而创造的装订形式。在书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书页子的概念就是从旋风装开始的,对册页书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是如今唯一一件龙鳞装书籍。
粘叶装
这种装帧形式会根据书叶纸张薄厚产生不同做法。书叶纸薄的就单面书写,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无字的一面依次粘连,把全部书叶连接起来成为一册。纸张较厚的则在没写字之前先对折一下,折口向右,分成四面,依次按纸背、纸面、纸面、纸背顺序书写,然后排好粘接起来。这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便于翻阅而特意设计的,因为要经常随身携带、翻阅,书的四个角也大多被剪切成圆弧形,在唐末、五代时期非常流行。
缝缋装
“缝”就是用针线连缀,“缋”原是指成匹布或帛的头和尾代指书背,它和线装书最大的差别是在缝线的方法上,线装书订线的方法主要是缠绕书背,而缝缋则是在书页折缝处连缀。
数页为一叠对折成长方形,确定叶码顺序,再按顺序抄写,然后几叠放在一起用线串连,以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现在书籍印刷前的排版,它从制作的过程、装订的成品和现在流行的精装书非常相似,是现代精装书籍的前身。
梵夹装
古代印度,人们习惯把佛教刻、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并把这种写有佛经的贝叶称为“贝叶经”。梵夹装是贝叶经特有的装订形式,因其上多书写梵文而得名,隋唐时期传入我国。
把书页码放整齐,前后各用一块与贝叶规格相同的薄木板夹住,,木板中心两侧各钻一个直贯穿木板和全部贝叶的小孔,再拿一根长绳分别从两个洞中穿出,把木板和贝叶串连在一块并捆扎起来。
除了以上几种特殊的装帧,卷轴装、线状、经折装这三种形态也非常经典,而这些别出心裁的装帧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一页一线的变动都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而非随意为之,从色彩调赋到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不把装帧当成一种美化,一种外加的装饰,一种锦上添花,而是将自己的感受、情感、思考投入其中,再一并升华出来。”
冯骥才老先生的这句话是对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最适当的诠释,而古籍装帧之所以可以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姿态,就是因为那种手工时代特有的人情味和匠人心。
古籍设计叶子特点有。
1、封面,通常使用汉籍的封面,以古典的精美图案装饰。
2、页边缘,一般使用绿色、紫色或金色的花纹,并用漆面保护。
3、书页,书页常常采用特制的纸张,比一般书籍厚一些,其质地细腻。
4、文字,古籍文字艺术格外精美,采用规范的楷书或行书。
5、装订,一般以锦线骨架缝装,有的古籍还采用特殊的装订方式,如铁钉装订,滑箱装订。
本文2023-08-07 02:21: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