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为什么要把《大义觉迷录》毁版禁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乾隆帝为什么要把《大义觉迷录》毁版禁传?,第1张

很明显,雍正编《大义觉迷录》,发到全国各地,就是要为自己获得皇位进行辩护,表明自己得位的正当性。可为什么乾隆上台后,却要毁版禁传呢?他为何要这样做?

要搞清楚为什么两人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首先来说说《大义觉迷录》这本书的由来。雍正6年,湖南有一个穷书生曾静,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只中了个秀才。眼看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取功名,便想着剑走偏锋,反满抗清,企图一举成名。曾静早年受吕留良的影响较深,吕留良也是一个激进的反清人士。他的很多著作里充满了反清言论,深得曾静的赞同。但曾静只是一个文弱书生,除了一支烂笔头稍有杀伤力以外,一无是处。

于是,他就盯上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陕甘总督岳钟琪,异想天开的想拉他入伙。曾静修书一封,洋洋洒洒数千字。信中不但引经据典,阐述了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还历数雍正帝诸如“谋父弑兄、屠弟诛忠、贪财*色、好杀酗酒”等十大罪状。然后着其弟子张熙携书信前往岳钟琪处,希望岳钟琪能效仿其祖先岳飞,举兵造反,将满清赶回老家。岳钟琪何其聪明,见信后差点吓掉牙巴,他明白曾静给自己挖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坑。于是,他迅速扣下了张熙,着人火速报告雍正帝。

曾静下狱后,秀才的软骨头经不起折腾,立马改口自己受人蛊惑,称颂雍正帝是千古明君,主动提出以自己为反面教材,全国巡讲,为雍正帝正名。雍正帝针对信中所述的“十大罪状”,逐一亲自反驳,写成“上谕”。连同曾静的供状,编辑成《大义觉迷录》,大肆刊印,广发民间。雍正帝的意图很明显,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占领舆论制高点,挽回自己的声誉,收复民心。雍正帝内心实在很憋屈。

自上位以来,自己一直勤政爱民,恪尽职守。面对康熙晚年留下的烂摊子,他大力整顿吏治,反腐倡廉,推进改土归流,一举扭转了康熙后期吏治不清,国帑空虚的颓势。雍正帝曾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这样的帝王居然被曾静之流说成“十恶不赦”,雍正帝内心的委屈可想而知。所以,他没有杀掉曾静,他想把曾静作为证人,加上自己的“上谕”,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有证人地说服天下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法的、有爱心的好皇帝。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雍正忽略了老百姓们的猎奇心态。老百姓才不会管你谁对谁错,他们关心的是《大义觉迷录》里面记载的宫廷争斗、权术阴谋、尔虞我诈、后宫秘闻。因此,《大义觉迷录》大受欢迎,长时间成为了茶坊酒肆、街口集市上众人的谈资。明白内幕的人添油加醋,不明真相的人以讹传讹,以至于弄巧成拙,越描越黑。雍正帝还忽略了自己的身份。

封建帝王就应该永远是正确的,皇位的合法性是不容质疑的,皇家的事不应该用来讨论和争辩。而且在《大义觉迷录》中做作的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曾静的供词,“做”的漏洞太多。更何况这本书居然是由皇上御笔亲书而成,这难道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所以说,雍正的做法是落人口实,适得其反。乾隆帝正是看到了《大义觉迷录》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因此,一上台后,立即处死了曾静和张熙。下旨全国范围内征缴《大义觉迷录》,全部予以烧毁。任何部门和个人禁止刊印,一经发现,一律砍头。不过这事显然迟了。关于雍正继位是否合法的问题,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依然还被老百姓津津乐道。不得不说,这是当年雍正的普及和乾隆的禁毁这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奇妙效果。(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主要是发型、服饰以及历史典籍等。清朝一进入中原地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人,是打算对汉族文化进行修改的,想让汉族人也学习满族的文化。而最早实行的政策,其实是发型和服饰。

实际上,常见的旗袍其实就是从清朝的服饰上变化而来的。而我们对清朝人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的小辫子了。另外,清朝还打算控制读书人的思想,销毁了许多珍贵的书籍。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清朝所施行的政策。

1统一辫子发型。

说起清朝的辫子发型,现代人在影视剧中看多了,不觉得有奇怪的地方。但在清朝早期的汉人看来,是一种耻辱。清朝一开始入关的时候,就要求汉族人剃发,结果引发民间的大动乱,统治者只能停止这些改革。之后,还是因为一个官员强烈要求,才重新进行了改革。

这个官员就是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官员孙之獬,不知道是为了拍马屁还是想表达忠心,自己率先仿照满族人的发型,剃发留辫。结果上朝的时候,汉族官员和满足官员都不认可他,搞得他没地方站。因为当时的满汉官员是分列站队的,汉族官员看不惯孙之獬留辫子,不肯让他来汉族队伍;满族官员看不起汉族官员,也不肯接纳孙之獬。

孙之獬接连受到满汉官员的嘲讽,脸面全失,一气之下就呈了奏章,请求统一发型。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满汉之间的对立关系。统一发型,能打破两者的对立关系,起码不会用发型抱团,互相排挤。

2采用满蒙服饰。

服饰这一项就更不用说了。其实汉族的服饰在各个朝代的时候,款式造型都有一定的差距。清朝人入关,希望采用自己的服饰,也很正常。而服饰的推广,也比较顺利一些。因为人们对于穿什么样的衣服要求并不高。而在实行统一服饰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也吸收了明朝服饰的一些纹理,这样也算是文化融合。

3以整理《四库全书》为名,销毁大量历史典籍。

而清朝对汉族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销毁了很多历史典籍。《四库全书》大家都知道吧?是由纪晓岚主持编撰的,很多人都曾经读过。但是乾隆帝一边让人整理书籍,一边又悄悄将某些历史典籍销毁了。很可能是这些历史典籍的观点不利于清朝的统治,或者仅仅是统治者不喜欢那些书。

因为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读书人一个不小心就会得罪清朝统治者,而被处死。这就是当时牵连许多人的文字狱。不管读书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诋毁了清朝统治者,是会被处死,而且还会牵连许多无辜的人。乾隆帝会将不喜欢的历史典籍毁掉也是有可能的。

4禁止裹小脚。

这一项政策应该算是清朝颁布的一项比较合理的政策了。汉族一直以来都有裹小脚的习惯,这其实是对女性的身体伤害。清朝统治者是从草原来的,满族女性为了骑射是不可能裹小脚的,他们也觉得裹脚的习惯是很不正常的。不过禁止裹小脚的政策,反而是施行得比较差的。因为女性不管你如何禁止,她们就是要偷偷裹脚,官员们拦都拦不住。

总的来说,清朝入关后,为了统治汉族,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改革,比如改变发型、服装,销毁了汉族珍贵的历史典籍,同时也下令禁止裹小脚的旧习。

在中国学术史上,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时代,学术文化思潮的“回归”和“穴结”伴随“盛世”而悄然出现。而最能展现这一文化风貌的当是《四库全书》的纂修。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余嘉锡曾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 宋明人著作涉及辽金元少数民族史实,一概在查禁之列,投降清朝之人的文集因其人无节操在禁毁之列,一些戏剧、小说因为事关风化也不许留传后世。最糟糕的是,四库馆臣任意删改书籍,改变文献的原始面貌,而根本不加任何标注,现收入《四库全书》的有些书籍的可靠性遂成疑问。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的书约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约八万块。同时清政府还大兴“文字狱”,据《清文字狱档》记载,《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 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民谚云,贼偷三次不穷,火烧一次全光。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巨大的火灾,每一次火灾都是一次毁灭性的损失。尤其是那些直接焚毁典籍的大火,几乎毁掉了大半个中华文明,给文化传承带来断层和巨大的损失。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b8065380cd7912365deccbda6345982b2b7803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历史上有哪些直接焚毁典籍的大火?焚毁的典籍又有哪些?我们一起来梳理下。

1、秦始皇焚书大火、项羽火烧阿房宫:先秦诸子百家大部分著作被焚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ab5c9ea15ce36d337d7daf931f33a87e850b12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秦始皇焚书毁灭了先秦的许多典籍,包括各个诸侯国史官记录的历史,诸子百家的大部分著作,都被付之一炬。

虽然汉时秦国的典籍留有一部分备份,但后来项羽入咸阳,又放了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将秦宫之内收集的那些部分也付之一炬。这样一来先秦的典籍基本就损失殆尽了。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可用的史书基本只有秦记了。历史幸好有了司马迁。

2、梁元帝大火焚书,焚毁华佗医学典籍,后世医学损失惨重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8393b9c68c94a4c27c1e25d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梁元帝为了当皇帝一度投靠西魏,后来西魏进攻梁都城江陵,梁元帝知道大势已去。

书呆子梁元帝这时有了个大彻大悟:认为读书无用。便将自己收集的包括南朝的那些著作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大量的史书,甚至有华佗的医学典籍,最有名的是《青囊书》。华佗的医学典籍这的焚毁,损失堪称无可估量,如果华佗的医术能流传下来,那中国的医学研究会有更大的发展。

3、南京明故宫自燃事故,南宋到元末大部分历史记载焚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601a18b87d6277f00106af123381f30e824fcf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元朝的典籍都收集到了南京明故宫,这些典籍的数量巨大,包括了从南宋时期到元末的所有史书,还有明实录,存放在现南京明故宫遗址外的房子里。

南京的天气历来以炎热著称,加上种种不明原因,书库发生了自燃,导致了一场大火,一直烧了两天两夜,库房中的大量书籍被烧毁。

4、乾隆焚书,历史上焚书之最,余万卷典籍焚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636afc379310a553102863dbc4543a9832610d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清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大兴“文字狱”的同时,编纂《四库全书》。然而,在编撰这部冠绝古今的丛书的同时,编纂书籍的文士依照乾隆的旨意,将收集而来的书籍中那些诋毁清朝的书籍全部挑出焚烧毁灭,有些与时政无关的典籍也未能幸免于难。

据统计,清朝乾隆皇帝所下令焚烧的书籍多达71万卷,为中国历史上焚书之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