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针灸,方法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什么是中医针灸,方法是什么?,第1张

针,是指针刺;灸,是指艾灸。针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针刺①针刺的方法目前一般选用不锈钢针作为针具。针具及医生的手要经过消毒,患者平卧并选择好穴位进行针刺。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如持笔状,左手指甲尖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用指切进针,夹持进针、舒张进针或提捏进针等方法针刺。在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这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三种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血管、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平刺;也叫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的部位。

针刺的深度要根据体质、年龄、病情、部位而定。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讲,直刺多用于深刺,斜刺或平刺多用于浅刺。对于“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有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当往意要浅刺,以免发生意外。

将针刺入腧穴后,要行针(也叫运针)以使之得气,“得气”又叫“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贝”。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也会同时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甚至会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和传导。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此时医者就要施用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使之得气,也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针刺得气,才有祛邪扶正的作用。

将针刺入腧穴后,一般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寒证、顽固性疼痛等可延长留针时间,在留针期间可进行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之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休息一会儿才能活动。起针后要检查一下针数,以防遗漏。

针刺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①晕针:是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多汗、四肢发凉,重者甚至血压下降、二便失禁及脉微细欲绝。晕针的原因,多为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病之后、因体位不正、医者手法过重等。一般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并饮些温开水或糖水,注意保暖,即可恢复正常。严重不能复常者,要请医生诊治。

②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困难,病人觉得疼痛时,称为滞针。滞针的原因,多为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由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所致。一般处理方法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

③弯针: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其表现为,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困难,患者又感到疼痛。弯针的原因,多为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或用力过猛过快,使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留针时移动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压力等所造成。一般处理方法是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用手慢慢地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取出。若因病人移动体位所造成,则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的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将针取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于体内。

④断针:针体折断在人体内。断针的原因,多为针具的质量欠佳,或针身、针根有损伤剥蚀。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患者切勿更动原来的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血管钳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当立即请医生手术。

⑤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的肿痛。表现为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一般可自行消退。若严重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针刺的注意事项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开尽量选用卧位。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的患者尤当注意。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器官而产生严重的恶果。

灸法灸法是靠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施灸的原料主要以艾为主,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而成纯净细软的艾绒,然后制成艾柱、艾卷等。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和艾卷灸。

①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常用的艾柱,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大小不一。施灸时每燃烧一个艾柱叫做“一壮”。灸的具体方法有。

②隔姜灸。将鲜姜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然后将姜放在应灸腧穴的部位或患处,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再取一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③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捣成蒜泥亦可),然后放在应灸的腧穴或患处,将艾柱放在上面,点燃施灸。待燃尽,易柱再灸,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瘰疠(淋巴结核之类)、肺结核及疮疡初起等证。

④艾卷灸。使用艾条。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啊柱形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面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或到中药店购买现成的艾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多适于慢性病。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多用于较急的病证。

灸法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适用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及保健。

⑤灸法的禁忌。对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证,一般不适宜灸法治疗。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针灸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保健方法了,当然了,在生活中经常进行针灸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非常的有帮助哦,但是很多的朋友们对于针灸的方法不是非常的了解了,那么常见的针灸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传统针灸方法

 传统的针灸方法有很多,除了使用毫针刺法之外,例如一些拔罐、艾灸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中风或者是身体局部的疼痛都是有着很不错的治疗作用。

  毫针刺法

 所谓毫针刺法,指的就是通过针灸所特有的毫针,刺入特定的穴位进行治疗,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并不是说使用形状似梅花的针来进行针灸,而是指用五根或者七根的针来进行针灸,这个针灸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

  现代针灸方法

 我们大家一定知道了,针灸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我们现代医学不断的进补,现代针灸方法也是非常受人们的欢迎的,现代针灸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是用毫针或者艾灸等这些工具,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声波点针法、微波针法、激光照射法、穴位注射法等等各种现代针灸方法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并且现代针灸方法在我们的医学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了。

  毫针刺法

 针灸的刺法除了毫针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刺法,例如常见的火针刺法、芒针刺法、三棱针刺法等等。

 相信我们大家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对于针灸的方法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当然了,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针灸方法也是非常多的了,并且不同的针灸方法对于我们的保健功效也是不同的哦,所以我们可以将上面这些针灸方法记住哦。

1、速刺练习法: 右手持针,利用指腕力,垂直快速刺入,疾出疾入反复练习。

2、捻针练习法: 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将针刺入,然后拇、食二指捏持,向前、向后在原处来回捻转。要练到捻针的来回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一致,每分钟捻转150-200次为准。

3、捻转进针法和捻转退针法练习: 右手拇指向前,食指、中指向后捻转针柄,同时迅速刺入皮肤,先刺入浅层,然后进行多进少退的反复练习;当针达到相当深度时,将针以多退少进的方式退到浅层,如此反复练习。

4、提插练习法: 提插又称捣针,是连续直提直插的手法。右手持针,直刺入练习物,用中指垂直固定于针旁附近,只用拇、食二指捏针上下提插,但要做到针体垂直,同一针孔,同一方向,提插的深度距离相同,指力相等。

通过练习,在具备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基本的针刺手法后,可先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以便体会进针、运针时的针感变化,得气的感觉等。技术熟练后,方能在病人身上操作。

针灸书籍《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灵枢经》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图中有两个中医书籍的截图,注意看的右下有或者左上角,图中的这两个地方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全部针灸书籍,而且都是电子版的,是你学习针灸非常不错的参考

其它针灸书籍目录:

中医民间灸法绝技林红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

中国微针疗法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针刺手法技巧与应用解剖

针刺治疗功血病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

针挑疗法

针术临床实践

针法灸法图解(

针灸七字经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

针灸三绝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

针灸与按摩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学

针灸临床治疗学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针灸临床选要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

针灸临床问答

针灸临证精要

针灸五输穴应用

董氏奇穴处方学

董氏奇穴治疗学(扫描版)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上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下

袖珍针灸(超清版)

超简单针灸疗法(超清版)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

近四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精要

邬品嘉针灸精义(超清版)

中国手针疗法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

中国特种针法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中国足针疗法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中国针灸处方学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

中国针灸奇术

中国针灸学术真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

针灸保健学

针灸保健防病

针灸健身术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法是指把毫针刺入患者某些穴位,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用燃烧着的中草药熏灼身体某些穴位,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项古老且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传有一个樵夫得了头痛病,有一天,他头痛得走路都困难,结果不小心摔倒了,他的小腿被路边的一块尖尖的石头磕出了血,但他发现头居然没那么疼了。樵夫感到很纳闷,不过也没有多想。有一天樵夫又患病了,想起那天的事,他就找来一块石头刺小腿的那个部位,结果头痛减轻了很多。樵夫发现这也许是个治疗头疼的好办法,于是不停地用石头刺激小腿,渐渐地头痛症竟痊愈了。慢慢地,这个方法传开了,大家试着用磨尖了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个部位,以减轻病痛。这就是最早的针灸,而尖尖的石块叫做砭石。最初的砭石都是用石片磨削而成的,后来逐渐变为比较先进的骨针、陶针、铜针、金针、银针等。

医学的发展,必定需要许多医学家的贡献。相传在晋代,有个名叫皇甫谧的人,他特别爱看书,一拿到自己喜爱的书就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长时间的苦读,使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疾病的折磨并没有打倒他读书的意志,反而更坚定了他学习医学的决心。从此皇甫谧苦读医书,并对照医书自己进行针灸治疗。随着病痛渐渐减轻,他的临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于是,皇甫谧萌发了一个想法:要详细记录人体的穴位。皇甫谧开始研究医书,并将自己对针灸的研究写成文字。经过努力,他终于写成了《针灸甲乙经》。在这本针灸专著中确定了人体的394个穴位,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针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受到国外医学界的重视。现在,古老的针灸医术已经走向世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用各种特制针具,施行一定的刺激方法作用于经络穴位,灸法主要是用艾绒等物薰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

上古时,人们以草熏体表,以砭石或荆棘、骨针等刺激人体,是最早的针灸术。《淮南务修训》记载有“庖牺(伏羲)制九针”。“所谓九针,为镌、网、鍉、锋、铍、圆利、毫、长、大针”,除用于外科、按摩外,也有用于针灸者。针灸针主要内容是通晓经络,选取穴位,控制深度与针灸时间等。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先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书中记载有齿脉、耳脉、肩脉等,可知扁鹊用针灸等法治虢太子尸蹷时,医家已善用针灸术。书中还专门记述了用灸法治疗各种疼痛、各部位痉挛、烦心、恶寒等多样病症。战国时代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多方面记述了针灸的适应症,并论述了各种脏腑疾病的针灸疗法。目前所知最早的金针实物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金针。

医籍中的《灵枢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东汉末皇甫谧编著了一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它是以古代的《针经》(后世认为即《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书汇集整理而成的。全书总共12卷,128篇,是皇甫谧对针灸古书“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辛勤劳动的结晶。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全身6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是一部系统地总结前人用针灸治病的临床经验的著作。唐代孙思邈、王焘绘制的彩色针灸挂图有重要学术价值。宋元太医设有针灸科。天圣间(1023~1032年)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周身651个穴位,并设计监制两具铜人以测试考生。元末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成为日本针灸取穴的依据。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收古籍、家传,为针灸学的重要文献。

针灸术简易、方便、应用范围广。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显著的、迅速的疗效,没有或很少有副作用。

针灸术不仅对我国医疗事业有很大影响,而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宋元以后,随着海路航运事业的发展,针灸术也被介绍到欧洲一些国家去造福人类。

1958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古代针灸术的基础上。用针刺麻醉代替药物麻醉施行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引起国内外医务界的极大兴趣。针刺麻醉是以针刺穴位,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局部麻醉方法。它不用麻醉药,病人神态清醒,能主动配合,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不宜进行药物麻醉的病人。针刺麻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没有痛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