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历史是什么时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8收藏

荔枝的历史是什么时候?,第1张

荔枝”两字出自西汉,而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古名离枝,意为离枝即食。

荔枝栽培史可上溯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已有记载。因其风味绝佳,深受喜爱,唐代或更早即已列为贡品。杜牧名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古传诵。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同样风靡至今。

10世纪前后荔枝传入印度。17世纪传入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和缅甸等许多国家,被誉为“果中之王”,近年引种至南美等地。

一骑红尘妃子笑,天宝荔枝何处来

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大大有名,驿传千里,真正弄了个“人仰马翻”。可是,贵妃爱吃的荔枝如果真的产自岭南,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到达长安断断无法保鲜。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解决了这段公案,他画出了一条“天宝荔枝道”———千载之后,此道犹存。

七月仲夏,又到荔枝上市时。因现代交通的便利,北京街头水果摊上,上好的荔枝也不过几元一斤,暗红色的外壳,晶莹剔透的白色果肉,清香扑鼻,甘甜适口,我总要吃到嗓子冒火才能停下来。

小时生活在东北,没见过鲜荔枝,只在课本中读过作家杨朔的《荔枝蜜》,知道那是一种好吃的南方水果。再大些读历史,又知道唐明皇为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动用战时驿道的快马传递,以致差官累死,驿马倒毙。此事经晚唐杜牧一首《过华清宫绝句》的渲染,更留下了杨妃红颜祸水的骂名。那首诗是这样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有一品种即名“妃子笑”,可见其影响之深。但是,当年诗人并没有说荔枝自何处运来,史书也没有确指荔枝的产地。所以,杨贵妃爱吃的荔枝产自何处,竟然成为一段历史公案。

今年奥运会马术比赛选址香港,受友人之托为当地出版社编《马的中国历史》一书,翻阅史料和研究信息时,方知唐皇杨妃驿传荔枝一案,经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考据,早已有了新解。那便是先生六巨卷学术代表作《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的《天宝荔枝道》一文。

编辑于 2013-08-1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2021全新荔波景区_去贵州必看的自由行攻略

荔波景区景点相关信息推荐

荔波景区—准备去贵州旅行必看哦!!本攻略包含西江千户苗寨+小七孔+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荔波景区热门景区攻略

gzlytgslytop广告

荔枝冻南红了_就选微拍堂_百种珍品_0元起拍_保真不贵

根据文中提到的荔枝食材为您推荐

微拍堂荔枝冻南红了,万种文玩,低价捡漏,正品保证还不贵,新人专享好礼!荔枝冻南红了就选微拍堂,源头直供,一手货源现场鉴定,买的放心!

杭州微拍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广告

更多专家

荔枝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法律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旅游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数码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评论详情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山荔枝怎么吃_炎炎夏日,教你在家自制荔枝冰棍,做法简单,清凉解暑

山荔枝怎么吃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山荔枝怎么吃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广告2021-07-20

荔枝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荔枝的确原产于中国,英文是用荔枝的广东话谐音变成的, 荔枝原名离枝,因其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得名。意思是果实离开枝头后会很快变质。 虽然离枝这种叫法生动形象,但在中国的文化意识里,离枝和别离相似,不吉利,后来人们就改叫荔枝了。

6赞·31浏览2020-04-30

荔枝的来历?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离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三世纪时张勃着的《吴录》有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又《西京杂记》所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裁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在今日的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及台湾都有种植荔枝,大约是从北纬18度至北纬28度都有。中国以外很多国家亦有种植,近者东南亚大部份国家如越南,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远者地球另一方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加利福尼亚,及澳洲的昆士兰亦有引入荔枝裁种。 解释一、水果 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 别名大荔、丹荔 科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 特性与特征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不裂。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4月,果5~8月成熟。喜暖热湿润气候,喜光,怕霜冻。生长发育期间要求高温多湿,最适生长温度23~29℃,10~12℃生长缓慢。需要充足水分,要求年雨量1200mm以上。土壤适应性强,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有机质2%以上、土壤疏松以及能促进根菌繁衍的酸性(pH5~6)砂壤土为好。 分布状况原产于我国南部,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18世纪末向世界各地传播,现栽培面积较大并已发展成为商品性生产的国家有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南非等。 作用荔枝果实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效和滋补作用。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荔枝干、糖水荔枝罐头、荔枝汁、速冻荔枝、荔枝酒等。荔枝花量多,花期长,泌蜜量大,是良好的蜜源果树。 荔枝药用 性味归经 根:微苦、涩,温。 假种皮(果肉):甘、酸,温。 核:甘、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 根:消肿止痛。用于胃脘胀痛。 假种皮(果肉):益气补血。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 核:理气,散结,止痛。用于疝气痛,鞘膜积液,睾丸肿痛,胃痛,痛经。 用法用量果、果核:3~5钱。根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荔枝剥皮前后,和中间果实的样子荔枝(学名 Litchi chinensis)是中国南部出产的一种热带水果。果子是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挂在树上,一般是一寸左右的圆球形状,外边是薄薄的红色硬壳,里面包着白嫩透明的果肉,中心是深棕色的核。荔枝是华南的重要水果农作物,每年产量超过一百万吨。 历史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离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三世纪时张勃着的《吴录》有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又《西京杂记》所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裁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在今日的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及台湾都有种植荔枝,大约是从北纬18度至北纬28度都有。中国以外很多国家亦有种植,近者东南亚大部份国家如越南,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远者地球另一方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加利福尼亚,及澳洲的昆士兰亦有引入荔枝裁种。 保存 未经保存处理的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特点。荔枝的保鲜相对较为困难。传闻唐代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从岭南(亦有说是四川)把荔枝送到长安,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树砍掉然后以快骑驿送。现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选易于保存的品种,以低温高湿(摄氏二至四度,湿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气调,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或配合药物来杀菌防腐。 新鲜的荔枝每年五开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当造的时节。产地附近的城市经常可以买到刚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至于离产地较远的地方,便只可以买到冰冻过的。荔枝罐头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壳去核,泡在淡糖水里。味道和新鲜的差的很远,经常用来作冷饮或甜点。 种类 荔枝有多个品种,当中桂味,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种,亦是鲜食之选;挂绿更是珍贵难求的品种。“罗岗桂味”,“笔村糯米糍”及“增城桂绿”有“荔枝三杰”之称。 挂绿:因外壳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都有一圈绿线而名。据《广东新语》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当中增城挂绿历来都是皇帝的贡品。据闻乾隆年间,增城人因为不堪每年纳贡之扰,把百棵挂绿砍掉,只存一棵母树现仍存在增城荔枝镇挂绿园,称”西圆挂绿”。西圆挂绿每年仍有结果,2001年便有一颗西圆挂绿荔枝,在拍卖会中创下”最贵水果”的世界纪录。 桂味:特点是有桂花味,肉爽而清甜。果皮浅红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脆;核有正常发育的大核,亦有退化的焦核。桂味中有一种叫”鸭头绿”,有墨绿色的斑片,是特佳的品种。 糯米糍:特点是肉厚,多汁,浓甜如蜜。果皮鲜红,皮薄,皮上裂片无峰尖。核小,更有退化成无核的。 其他常见的主要荔枝品种还有: 三月红:是最早熟的品种,每年五月左右就会上市。 妃子笑:较早熟的品种,皮淡红。传说当年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 怀枝:传闻古时有尚书路过岭南,把乡亲送的荔枝入怀中,故名。 黑叶 白糖罂 白腊 玉荷包:结果硕大,肉厚核小。 营养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高达20%;每一百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柠檬酸、果酸、磷、钙、铁等成分。 不过荔枝火气很大,有些人吃多了会烂嘴巴或流鼻血。广东人有一句话,「一只荔枝三把火」。本身火气大的人吃了十来个就会有反应。民间流行的解决方法是喝适量的淡盐水或蜜糖水。 俗语谓:「一啖荔枝三把火」,别以为是夸大其辞,对于阴虚肝热者来说,真是证据确凿。我有位病人就是因为跟团啖荔而弄出火。 须知荔枝是补血、壮阳火之物,面对这白玉凝脂般的佳果,热症的人惟有忍忍口。痛风、糖尿患者尤其不宜多吃。 假如荔枝吃多了,可服用以下一款茶,可收「降火」之效;用玄参3钱(9克)、麦冬3钱(9克)、灯芯花3个,以3碗水煎成一碗。或者吃性寒的西瓜,喝一碗荷叶冬瓜水,也可稍降过盛之火。 传说荔枝壳煮水可治吃荔枝所致的身体不适,杨贵妃就是用这独步单方消除恶心、肢软乏力、头晕目眩等啖荔枝的后遗症。大家亦不妨一试。实热或阴虚肝火旺之人,切记少吃荔枝为佳,多吃不妙。体质平和或虚寒者,能饱享岭南佳果而无后顾之忧。 荔枝简介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岭南佳果,色、香、味皆美,驰名中外,有"果王"之称。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园锥花序,花小,无花瓣,绿白或淡**,有芳香。果园形,果皮肯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属无患子科植物。 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据分析,每一百毫升果汁中含有维生素丙1320~7172豪克,含有可溶性固形物129~21%,为增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据《本草纲目》载:荔枝可"止渴、益人颜色……,通神、益智、健气(补脑建身)、治瘰疬、瘤赘……"等病。 荔枝具有栽培粗放、寿命长的特点,经营荔枝有耗工少、成本底、收入大的好处。其产值在果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鲜荔枝和荔枝干远销国内外。荔枝除鲜食、干制外,果肉还可罐制、渍制、酿酒和制成其他加工品,是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荔枝核含有57%的淀粉,也可酿酒,每百斤可制酒十多斤。花芬香多蜜,为发展养蜂业提供了很好的蜜源。果皮、树皮、树根含有大量单宁,是制药的原料,种子亦可入药。荔枝树干细蜜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舟船、桥梁和制造家具的优良木材。枝叶可作燃料。所以,荔枝全身是宝,可以综合利用,是一种发展前途广阔、实用价值很高的果树。 到目前荔枝共有六十多个品种,其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有十几个。如桂味、妃子笑、糯米糍、三月红、白腊、灵山香荔、南局红等。 吃荔枝 要适量 据知名的保健专家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的苏祥主任介绍,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果肉营养丰富,含有葡萄糖66%、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以及大量的维生素C,实为水果之上品。但在荔枝飘香季节,如果连续多日大量地食用鲜荔枝,不少人往往会产生头晕、心慌、脸色苍白、易饥饿、出冷汗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抽搐、呼吸不规则、脉搏细弱,甚至突然昏迷等类似低血糖的病理表现,这就是荔枝急性中毒,也叫荔枝病。那么如何对付荔枝病呢?遇上荔枝病,病人应立即平卧,然后喝一杯浓糖水即可恢复,但重患者应及时送医院医治。 什么人不宜吃荔枝? 荔枝属性温燥,阴虚火旺的人最好少吃(一次最好在025公斤以内)。如果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时,则不适宜吃荔枝,否则会加重病症。但身体虚寒、胃寒的则适宜多吃。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便有栽培荔枝的记载。如今海南岛还有野生的荔枝林,是中国原产的明证。自古以来,荔枝被列为珍贵名果,素有着“果中之王”的美称。唐代(618一907),荔枝曾作皇室贡品。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唐玄宗皇帝为了使杨贵妃吃上鲜荔,每年不惜飞马传送,从数千里外把荔枝送至长安,致使人马多毙。既说明了荔枝的名贵,又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奢侈生活。 中国的荔枝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这些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温热湿润,土壤多属冲积土和沙黄土,最宜荔枝生长。尤其是广东地区,栽培面积占全国的70%。目前,世界上荔枝有300多个品种,中国广东省就占170多种。荔枝树是一种四季常青的乔木,生长缓慢,树冠较大。一般四月上旬开花结果,到六月成熟上市。一棵小树从生长到开花结果大约需10年,盛果期约30年。荔枝树龄可达千年。福建莆田县宋氏祠堂里有一棵“宋家香”荔枝树,树龄已有1300多年,每年仍开花结果,呈现出一派生机。一棵大荔树每年可结果千斤以上,多的可达3000斤。荔枝皮壳带有鳞突形,直径约3一4厘米。皮红肉白,肉质似凝脂,呈半透明。吃荔枝贵在新鲜,果肉饱满多汁,入口即化,香甜爽口。人们为保“鲜”,在采摘荔枝时有意带上些枝叶,不带枝叶的荔枝称作“离枝”,色香味则稍逊。荔枝除鲜吃外,还可晾晒成干荔枝,或制成罐头运往国内外销售。由于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蛋白质等,对贫血、心悸、失眠、哮喘、疝气痛等病均有一定疗效。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产我国南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果王荔枝,特别是俗称“糯米糍”的品种,核尖小,肉芳洌清甜,完全可以想象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情流露的满足样子。 荔枝属常绿乔木,野生树高可达30m,胸径1m。树皮灰褐色,不裂。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4月,果5~8月成熟。喜光,喜暖热湿润气候及富含腐殖质之深厚、酸性土壤,怕霜冻。目前我国荔枝品种有100多个,广州就有60多个,盛产于广州从化、增城二市和市内几个城郊结合区。 荔枝以果形致、色悦目、果肉状如凝脂,甘软滑脆、清甜浓香、色味具佳而著称,优良品种有糯米糍、桂味、挂绿、妃子笑等,而以淮枝、黑叶数量最多,大约占总产量的七八成。 荔枝品质则以桂味和糯米糍最佳。桂味以肉脆清甜诱人,而糯米糍则以核小肉厚汁多味浓著称。旧以"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号称"荔枝三杰"。三杰中以"增城挂绿"至为珍贵,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增城挂绿"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荔枝都环绕有一圈绿线,果肉洁白晶莹,清甜爽口,挂齿留香,风味独特。现存活在增城荔城镇挂绿园的那株挂绿树是挂绿荔枝品种的老祖宗,有400多年树龄,高5米多,已由它成功培育了好几代的挂绿子孙树种,共100多株,在增城几个乡种植。 荔枝营养丰富,果肉中含糖量高达20%,在每百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成分。荔枝不仅是鲜食佳果,还可烘制成荔枝干、罐头,浓缩成为果汁、酿酒、煮荔枝胶等。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荔枝属常绿乔木。又名离枝。本属有2个种,主要分布于北纬20°~28°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原产中国。汉武帝元鼎年间 (111)即有移植荔枝的记载。栽培历史已达2000多年。宋代蔡襄的《荔枝谱》(1509)是最早的荔枝专著。10世纪以前传入印度,17世纪又陆续由越南传到马来亚半岛和缅甸,此后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竞相引种。目前作为经济栽培的国家有美国、印度、南非、泰国、马达加斯加、菲律宾、越南、毛里求斯、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中国的主产区为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云南、贵州和浙江也有少量栽培。 ◇形态和品种 树高可达20米。根系强大。压条繁殖苗无主根,成年后逐渐形成深而广的根群;嫁接苗主根深而发达,进入结果期后逐渐分生侧根。须根上有菌根真菌共生。树冠开阔,冠幅可达30~40米。树皮棕灰色,枝干多弯曲下垂。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革质,色浓绿,长圆或圆披针形,长6~12厘米。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核果状果实圆形、卵圆形或心脏形,直径25~45厘米,成熟后深红色。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龟裂片是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可食部分是假种皮,乳白色或黄蜡色,半透明。种子多为椭圆形,褐赤色有光泽。主要栽培品种有100多个,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 3种类型,其中以香甜、核小的中熟种“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晚熟种“香荔”等品种最为名贵。 ◇生物学特性 荔枝喜光,要求长日照。 23~26℃为生长最适温度,日平均气温达17℃以上新叶开始伸展,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长,-4℃时发生冻害,花期气温低于8℃时花药不开裂,但1月份花芽分化的关键季节,需15℃以下零度以上的低温。生长结果期一般需水分较多。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pH45~6)砂壤土为宜。壮年结果树枝条每年抽梢3~4次,形成浓荫的叶层,花芽在早春抽生的新梢顶部腋芽中形成,雌雄花同株异熟。雌花授粉受精后约70~90天果实成熟。 ◇栽培 传统的繁殖方法采用高枝压条或高接。20世纪70年代后多用 1~2年生干径粗约08厘米以上的实生苗进行片芽接或合接,方法较简易且可节省接穗。采穗前先将母枝环剥,有利于积聚养分,提高成活率。幼苗定植时尽可能带土,减少伤根。春植以2~5月、秋植以9~10月为宜。株行距一般为 5~6米。在主栽品种中配植5~10%花期相近的授粉树,可提高座果率。除一般肥水管理外,采果前后需重施一次以有机肥为主的混合肥料。冬季进行一次园区犁耙,有利于根系更新和抑制冬梢萌发。修剪时期一般在采果后一个月内进行,以通风透光为度。采果时须对结果母枝和结果枝交界处的芽眼妥加保护,以促进春梢萌发。主要病虫害有疫霉病、炭疽病、荔枝蝽和爻纹细蛾等。 ◇用途 荔枝是珍贵热带果品,除鲜食外,可制荔枝干和果汁,并可罐藏和用于酿酒。果壳可提取单宁;根可入药。荔枝开花多、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但大小年现象严重。果实不耐贮藏。 ■番荔枝 Annona squamosa;sweetsop 番荔枝科番荔枝属半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佛头果 。以其独特香味,被列为热带名果之一。原产热带美洲,约17世纪传入中国,现在台湾、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均有少量栽培。除中、南美洲外,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产量较多。用种子繁殖 。一年可成苗出圃。一年可开花3次,开花至采收需时60~ 70天,以6月上旬结果最多,5月下旬所结的果最优。番荔枝适合温暖和干燥气候,耐寒力不如荔枝,低于0℃即冻死。对土壤选择不苛,种植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较快,3~4年能结果。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乔木或灌木,有时攀援状。单叶互生,全缘,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通常单生,生于叶腋或腋外生,与叶对生或茎生花,下位花,辐射对称,花被由3轮组成,每轮3片,外轮形成花萼,萼片离生或在下部合生,镊合状排列,内面2轮形成花瓣,花瓣通常 9,稀3或 4片,镊合状排列,在花被上方,有大而隆起或稀凹陷的花托,花托上螺旋地排列着多数雄蕊,中央着生多数心皮;雄蕊较特殊,有一短而粗的花丝,花丝上方有一对外向的花药,花药上方是药隔,药隔在不同属中各异,倒生胚珠通常多数,在心皮腹缝上排成 2列。果实肉质,形成分离的浆果,或与花托合生 成一肉质球状浆果;种子通常具假种皮。共120属约2100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中国有24 属120种,分布于西南至台湾,大部产于华南及云南南部。生于气温较高而潮湿的林中。 该科的暗罗属、野独活属等,材质坚韧,南美产的矛木,以坚韧而富于弹性的木材著名,用于弓柄、弹子杆等特殊用途。 该科的有些植物的花可提制高级香精油,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重要的日用化工原料。番荔枝,果供食用,外形酷似荔枝,为热带地区著名水果。树皮纤维可造纸,根和果实可药用。 番荔枝科具有比较原始的性状 ,被达尔文称为 “活化石”。在白垩纪与第三纪已有化石发现。该科与木兰科亲缘最近。该科包括2个亚科,5个族:番荔枝亚科,心皮螺旋状排列,离生。分4族:①紫玉盘族;②番荔枝族;③野独活族;④四瓣木族。单兜亚科,心皮环状排列,合生,侧膜胎座。1族:单兜族。 《荔枝谱》 中国古代有关荔枝的专著。北宋书法家蔡襄(1012~1067)撰。成书于1059年。书中论述了福建荔枝的栽培、服食、加工和品种。全书按专题分为以下 7卷。①阐述天下荔枝唯福建、广东、南粤、巴蜀有之。真正良种产于福建的4个郡,其中福州最多,兴化军特奇,泉州和漳州亦知名。②介绍兴化军的风俗,凡园池胜地,只种荔枝,其中陈紫品种色香味最佳,天下第一。③叙述福州种荔枝最多,甚至一家有万株的。商人将荔枝加工品外运,陆路至京师、北戎、西夏,船行到新罗、日本、流求和大食,莫不爱好。④认为食荔枝对人体有益无害,有人一天吃千颗,也不生病。⑤介绍种植技术。例如荔枝新苗畏寒,冬季要覆盖;长成后,春天开花,色白,每隔一年开花一次,叫作歇枝。⑥介绍加工方法。有红盐法、白晒法和蜜煎法等。其中白晒法的制品色黄白而味美,用于进贡和销往外地。⑦列出福建32个荔枝品种的成熟期、果实大小、颜色、香味浓淡、酸甜程度等。按品质排列顺序,领先的12个优良品种是陈紫、江绿、方家红、游家紫、小陈紫、宋公、蓝家红、周家红、沙家红(前 9种以种植者的姓命名)、法石白、绿核和园丁香。其余20种未按品质排顺序,它们是虎皮、牛心、玳瑁、硫黄、朱柿、蒲桃、蚶壳、龙牙、水荔枝、蜜荔枝、丁香荔、大丁香、双髻、真珠、十八娘、将军、粉红、中元红、火山和绿荷包。书中对每一品种的特征都有简要的说明。 ■荔枝的吃法 因为荔枝与高粱酒泡出来的酒色呈金黄,加入冰块是一种很棒的喝法,冰凉的甜香味便成为许多女性朋友的最爱,所以它有另一个浪漫的别称——冷金香,也就是专门给女人喝的另类伏特加。 此外,据古传秘方,以荔枝壳煮水成荔枝茶,对吃荔枝容易上火气、流鼻血的人,能达到降火的功效;没想到被丢弃荔枝壳,也有这样的用处吧! 荔枝茶口味很像青草茶,虽然有点苦涩,味道比较淡,但加了蜂蜜后会变得非常可口好喝;如产妇在产后坐月子时,很多凉性生冷的食物不能吃,若遇有“月内火”,就可以喝一杯荔枝茶,整个人顿时舒畅。现在,谁敢再冤枉荔枝不是好水果了呢! ◆冷金香 ˙材料:荔枝1斤、高粱3瓶、玉兰花五、六朵 ˙作法: 1,荔枝剥壳去籽,与高粱酒、玉兰花泡在一起封好。 2,密封3个月后再开封。 ˙叮咛: 1,泡得越久,喝起来越顺口。 2,拿冷金香里的玉兰花来泡澡,不但可消除疲劳,全身上下也会有玉兰花香味。 3,喝完冷金香,千万别将荔枝果肉丢弃掉,做菜时无论清炖、红烧,放一点冷金香代替料酒,菜的味道立刻不一样,还能飘着淡淡的清香。 ◆荔枝茶 ˙材料:荔枝壳约10个、水300㏄、蜂蜜1茶匙 ˙作法: 1,荔枝壳用清水洗净,再放入水中煮滚。 2,水滚后再以小火煮10分钟。 3,放

导语:霜降节气听说过吧,熟悉吧,这是年年都会和我们见面的节气,但是如果问你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或者换个说法,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你还能做肯定的回答吗。如果在北方的孩子说不定还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霜是在秋天,但是在南方的孩子看来能结霜的时候估计都是冬天了吧!

霜降发生在什么季节 霜降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霜降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所以霜降发生在秋季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的习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4、霜降到了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这段时间的饮食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5、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不但鸭子浑身都是宝,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着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凡身体虚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为相宜。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但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胆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蛤蜊的别名 4 《辞典》:蛤蜊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蛤蜊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化学成份 48 性味 49 归经 410 功能主治 411 蛤蜊的用法用量 412 各家论述 413 备注 414 摘录 5 蛤蜊使用提示 6 蛤蜊的营养价值 7 蛤蜊的选购 8 蛤蜊适合的人群 9 蛤蜊的食疗功效 10 与蛤蜊相克的食物 11 蛤蜊的食用建议 附: 1 用到中药蛤蜊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蛤蜊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蛤蜊 1 拼音

gé lí

2 概述

蛤(Clams)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

3 蛤蜊的别名

花蛤、文蛤、西施舌

4 《辞典》:蛤蜊

41 出处

《本草经集注》

42 拼音名

Gé Lí

43 蛤蜊的别名

吹潮(《动物学大辞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44 来源

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45 原形态

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外韧带小,淡**,内韧带极发达,黄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矶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水管为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

46 生境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7 化学成份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48 性味

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大寒,无毒。"

49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410 功能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癣块,瘿瘤,崩、带,痔疮。

①《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③《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411 蛤蜊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412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413 备注

本动物贝壳制成的粉(蛤蜗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414 摘录

《辞典》

5 蛤蜊使用提示

每次约50克

6 蛤蜊的营养价值

1 蛤蜊具有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的营养特点;

2 蛤蜊肉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

3 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对解除一些烦恼症状无疑是有益的。

7 蛤蜊的选购

1 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贝类,以免传染上肝炎等疾病;

2 贝类中的泥肠不宜食用;

3 选购文蛤时,可拿起轻敲,若为“砰砰”声,则文蛤是死的;相反若为“咯咯”较清脆的声音,则文蛤是活的。

8 蛤蜊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高胆固醇、高血脂体质、患有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为适合;

2 有宿疾者应慎食,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9 蛤蜊的食疗功效

中医认为,蛤蜊肉性寒,味咸;

能滋阴、化痰、软坚、利水,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

10 与蛤蜊相克的食物

蛤蜊忌于田螺、橙子、芹菜同食。

11 蛤蜊的食用建议

蛤蜊等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蛤蜊最好提前一天用水浸泡才能吐干净泥土。

用到中药蛤蜊的方剂 生明散

法用量:用骨簪点眼。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大活蛤蜊1个,将药末入蛤蜊内,又将蛤蜊放净碗内,上盖竹纸

蛤蜊散

十二引初虞世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四:蛤蜊散:别名:蛤粉散处方:蛤蜊壳灰(火烧)。制法:上为末。

气块石燕散

híyànsǎn《直指》卷五:组成:车蛾壳1两,蛤蜊壳(并烧存性,为末)1两,干姜(生)1分,官桂1

附姜汤

外,外显假热躁烦。用法用量:用水2大盏,煎至1盏,略加猪胆汁1蛤蜊壳,浸和温冷服。摘录:《法律》卷二

油调散

:腊茶末2钱。主治:积痢。用法用量:食空服之。制备方法:用热汤7分盏调,倾1蛤蜊壳生麻油在内,搅匀。

更多用到中药蛤蜊的方剂

用到中药蛤蜊的中成药 黛蛤散

丸作散剂,治证同。中成药黛蛤散的主要成分为青黛、蛤壳。具有清肝利肺,降逆除烦的功效。用于肝火犯肺所

海蛤散

下购买和使用。《仙拈集》卷二:方名:海蛤散组成:蛤蜊壳(醋炙5次)。主治:胃气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

青蛤散

san标准编号:WS3B175094处方:蛤壳(煅)600g石膏(煅)600g黄柏300g青

一捻金

矾1钱,朱砂3钱,红信6钱,麝香6分,蟾酥1钱,蛤蜊肉2钱,蜈蚣3钱,甲片(炒)3钱,僵蚕1钱,川乌

蛤蚧定喘丸

:蛤蚧定喘丸为中成药,是一种内服丸剂。主要成分为蛤蚧、瓜蒌子、紫菀、麻黄、鳖甲(醋制)、黄芩、甘草

更多用到中药蛤蜊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蛤蜊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蛤蜊

名时珍曰∶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集解机曰∶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亦作为酱

《医门法律》:[卷二中寒门]中寒门方

(炮各五钱)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略加猪胆汁一蛤蜊壳,浸和温冷服,不用葱熨及艾灼。附姜归桂汤治暴病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

洗晒干,另研。又有造成者,汤、丸俱宜。八月取紫口蛤蜊,火为末,取黄栝蒌皮、子共捣和为饼,阴干,次年听

《校注医醇剩义》:[卷一中寒]直中厥阴

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姜归桂参甘汤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附子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四]汤火疮

芦根,别称芦茅根、苇根、芦头、芦柴根,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也是中药名,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芦根 别称 :芦茅根、苇根、芦头、芦柴根 界 :植物界 科 :禾本科 属 :芦苇属 分布区域 :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 植物形态,药材概述,药品简述,芦根的作用,临床套用,化学成份,功效,药理作用,中药鉴别测定,古籍摘要,民间传说,常用配方,人工栽培,食用方法, 植物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期9~10月。 药材概述 芦根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新修本草》曰:“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本草图经》谓:“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上述记载及《本草图经》附图,均与本品相符。 鲜芦根 活水芦根。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气无,味甘。 干芦根 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药品简述 药名:芦根。拼音:Lú Gēn。 英文名:Reed Rhizome。 别 名:芦茅根、苇根、芦头、芦柴根、芦菇根、顺江龙、水蓈蔃、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 类 别:清热泻火药。 基源:本品为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经、胃经。 功 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 治: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60~120克);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 生态环境: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芦根 采收和储藏:本品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鲜芦根 《医宗说约》:捣汁用。现行,取鲜品,除去残茎、膜质状叶片、须根及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段或捣汁。 芦根 《雷公炮炙论》: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须根,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鲜芦根埋入湿沙中,防干。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克;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芦根的作用

芦根治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

芦根治热病烦渴:芦根性味甘寒,

芦根治热淋涩痛:芦根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

1、芦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金匮玉函方》) 2、芦根治百日咳,咯血:(芦根)30g,卷柏6g,木蝴蝶6g,牛皮冻7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芦根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5、芦根治胃气痛吐酸水:芦根15g,香樟根9g。煨水服,一日2次。(《贵州草药》)6、芦根治妊娠呕吐不食,兼吐痰水:生芦根十分,橘皮四分,生姜六分,槟榔二分。以水二升,煎取七合,空腹热服。(《经效产宝》)

7、治肺痈吐血:鲜芦根1000g,炖猪心肺服。(《重庆草药》)

8、芦根治咽喉肿痛:鲜芦苇根,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临床套用 1.热病烦渴。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用煎浓汁频饮(《肘后方》)。 常配麦门冬、天花粉等药用;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如五汁饮(《温病条辨》)。 芦根 2.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千金方》);也可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入肺经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热咳嗽,常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药用。若治风热咳嗽,可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药用,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肺痈吐脓,则多配薏苡仁、冬瓜仁等用,如苇茎汤(《千金方》)。 4.热淋涩痛。本品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 化学成份 根茎含多量的维生素B1、B2、C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合物51%,天冬酰胺01%。又含胺基酸,脂肪酸,甾醇,生育酚,多元酚如咖啡酸和龙胆酸。还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松柏醛,香草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及二氧杂环已烷木质素。后者的氧化降解产物为苯丙烷的愈创木酚基,丁香酚基和4-羟基苯基的衍生物。另含薏苡素,小麦黄素,β-香树脂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寒酮和由阿拉伯糖,木糖和葡萄糖 尔比10:19:94所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的多糖。又含游离的脯氨酸和三甲铵乙内酯类化合物。 芦根 功效

芦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1、芦根清中兼透风热,治风热咳嗽可用,常配桑叶、菊花、桔梗等药,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芦根用于热病烦渴。

3、鲜用药力更强。

4、芦根用于热淋涩痛。

5、小儿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可以芦根配薄荷、蝉衣,疏风清热,宣毒透疹。

6、芦根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清泄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咳吐脓血,治前者,常配桑白皮、黄芩、贝母等药,以清热化痰止咳;治后者,常配桔梗、鱼腥草、生苡仁、金银花等药,以清肺排脓,解毒疗痈。

7、芦根兼透散之性。

8、芦根还可用于河豚鱼中毒。单用捣汁,或配生姜、紫苏叶等,煎水饮。

9、芦根用于胃热呕吐。芦根既能清热和胃止呕,又不滋腻碍胃,故为治胃热呕哕之要药。轻者单用即可,重者常配竹茹、生姜、粳米等,以增强清热降逆,和中止呕之功,方如《千金要方》芦根饮子。

类别:清热泻火药。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经、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

来源:本品为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芦根。 药理作用 对骨骼肌有抑制作用 芦根 能抑制蛙神经肌肉标本的电 所引起的收缩反应及大鼠膈肌的氧摄取和无氧糖酵解,并能抑制肌动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统的反应,还有比较弱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对大鼠及小鼠均有镇静作用,并能与咖啡因相拮抗。在家兔的脑电图上,出现波幅增大,频率减少,显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有抑制现象。在大鼠尾部电 试验中,有镇痛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似。有解热作用,对TTG(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体的精制复合多糖类)性发热的解热作用较好,对二硝基酚引起的发热无甚作用。对多突触反射(猫腓神经-腓肠肌标本)有短暂的抑制作用。静脉注射可引起家兔血压短暂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及离体兔肠均呈抑制作用,对兔耳血管无明显影响。其毒性很低,小鼠口服05g/(kgd),lmo未引起异常改变。 对离体豚鼠肠管有松弛作用 在2×l0(-5)浓度时,能显著抑制离体兔小肠收缩。4mg注入在位兔小肠腔,可使蠕动收缩减慢。每天给于大鼠口服2mg,可使血中甲状腺素显著增高。并有轻度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尚有抗癌作用,6和125mg对小鼠P388的T/C为133和174%。 中药鉴别测定 性状鉴别 鲜根茎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折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无臭,味甘。 干根茎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处较硬,红**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无臭,味微甘。 均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构成,长细胞壁波状变曲,短细胞成对,一个为矽质细胞,腔内含矽质体,另一个为六角形栓化细胞。表皮内为3-4层下皮纤维,微木化。皮层宽广东省,有类方形气腔,排列呈环状;内皮层不明显。中柱维管束3-4环列,最外列维管束较小,排列于气腔间,外环的维管束间和内环的维管束间均有纤维连成环带,维管束外韧型,周围有纤维束,原生木质部导管较小,后生木质部各有2个大型导管,韧皮部细胞较小,中央髓部大,中空。 套用鉴别 芦根与葛根,皆能解表热证。然芦根清热力胜,葛根解肌力强。芦根入阳明胃经,降气止呕,生津止渴;葛根入膀胱经。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矽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萤光斑点。 鉴别用药 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药市中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古籍摘要 1、芦根《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芦根 2.《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3《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4.《本草经疏》: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人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5.《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好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6.《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7.《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8.《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9.《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10.《医学衷中参西录》:《千金》苇茎汤,释者谓苇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而愚则以为不然。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11.《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12.《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13.《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14.《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15.《山东中药》:治浮肿。 16.《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17.《本草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民间传说 相传从前有一户姓田的穷人,有一年在秋冬之交,由于孩子受了风寒,烧得满面通红,昏睡不起,穷人急忙去镇 上的药铺买药。外号叫刀黑心的药店店主慢悠悠地对穷人说:“要退烧,就得吃羚羊角,离了羚羊角,发烧退不了。”穷人急忙问道:“那羚羊角需要多少钱?”刀黑心说“退烧需要五分羚羊角,名贵药材,一分一两,五分五两银子。”穷人哪里有这么多银子,便向刀黑心哀求能不能少要点钱。刀黑心把脸一沉说:“穷鬼,买不起药就别来,我还不想卖给你呢!”穷人听了非常气愤,但又没有办法,无奈之下只有忍气吞声走出药店。穷人刚一迈出药店店门,就碰见了一个叫花子。叫花子同情地对穷人说:“退烧不一定要吃羚羊角不可,我教给你个法儿,不花一分钱,就可以退孩子的烧。”穷人听了非常感激,急忙问道:“好师傅,什么法儿?”叫花子说:“你赶快到池塘边挖些芦根,用水洗净后,给孩子煎成汤药喝,烧就自然退了,”穷人听了连忙到村外池塘边上挖了些鲜芦根,用水洗去根上的泥沙,切成半寸长,煎成汤给孩子灌下去。果然,三剂过后,孩子烧退病愈。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知道芦根能解大热,是一种退烧药,谁家有发高烧的病人,便去挖些芦根,再也不去药店求那个刀黑心了,芦根也就成了一味不花钱能退烧的草药。 芦根 常用配方 1消渴:芦根15g、麦门冬、地骨皮、茯苓各9g,陈皮45g。煎服。(《安徽中草药》) 2.治百日咳,咯血:(芦根)30g,卷柏6g,木蝴蝶6g,牛皮冻7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大叶性肺炎,高热烦渴,喘咳:芦根30g,麻黄3g,甘草6g,杏仁9g,石膏15g。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4.治肺痈吐血:鲜芦根1000g,炖猪心肺服。(《重庆草药》) 芦根饮品 5.治肺痈咳嗽吐腥臭脓痰:芦根30g,薏米、冬瓜子各15g,桃仁、桔梗各9g。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6.治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芦根(切讫秤)、麦门冬(去心)、地骨皮各500克,生姜500克(合皮切),橘皮、茯苓各250克。 7.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250克,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金匮玉函方》) 8.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150克。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千金要方》芦根饮子) 9、治小儿呕吐,心烦热:生芦根50克。净洗,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红米一合,于汁中煮粥食之。(《食医心鉴》生芦根粥) 10.治妊娠呕吐不食,兼吐痰水:生芦根十分,橘皮四分,生姜六分,槟榔二分。以水二升,煎取七合,空腹热服。(《经效产宝》) 11.芦根治产后吐利,霍乱,心腹痛:芦根、人参、枇杷叶各50克。上捣筛,每服25克,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普济方》芦根饮) 12.治胃气痛吐酸水:芦根15g,香樟根9g。煨水服,一日2次。(《贵州草药》) 13.治麻疹不透: ①芦根 30g,柽柳9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芦根 ② 芦根、芫荽各适量。水煎浓液擦身。(《青岛中草药手册》) 14.治猩红热:鲜芦根、鲜白茅根各30g,白糖适量。水煎,当茶喝。(《河南中草药手册》) 15.治咽喉肿痛:鲜芦苇根,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16.治口疮:芦根200克,黄柏、升麻各150克,生地五两。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含,取瘥。含极冷吐却,更含之。(《外台》引《集验方》) 17.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18.治风火虫牙:鲜苇根60g,柳树根60g,黄荆根、路边姜各30g,二月泡根、薅秧泡根各18g。水煎服。(《重庆草药》) 19.治目暴肿:芦根250克,甘草(炙)50克,粟米三合,甜竹茹鸡子大。上四味,锉如麻豆。每用25克,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芦根汤) 20.治大便燥结:芦根、夏枯草、蜂蜜各15g,土大黄、皂角、银花各6g。煨水服。(《贵州草药》) 21.治白带:芦根(干)15g,五指毛桃根30g。煎服。(《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草药》) 22.治河豚鱼中毒: ① 芦根120g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