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具体名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要一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具体名单?,第1张

这个链接里具体列出了2932种古籍: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a44f99e7697d67c010194381132ba1d70208d2843898732f40506793ac57290775d4d20c1616dc3e4beb802103361454c78cb9885dadca866f6fd6286e365ac45613a004b28e0360d620e70bb8f35ff0ba8767ceeac5d3a8050fd7194032caedce00505c9025b50953e1a69b4a1f5d11bae93467fb5b752d9b264bb040f8f7321951dca7&p=9b759a479f871bb943be9b7d0b42&user=baidu

由于复制字数超过了限制,请复制上面那个链接查看。

或者去百度搜索“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然后在第一个搜索结果那点“HTML版”查看。

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392种古籍中,计有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谢谢

分享到:

收藏推荐 在藏语书面语中,称为连词的暑工驾R q£等,作为虚词中的并列连词使用时,其语法意义完全一样。通常可以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或两个动词结构,在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时,所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次序可以颠倒,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成分恫一般都是并列关系。而在连接两个动词结构时,由于动词的时态变化,其语法意义则不象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那么单纯了,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成份,有的次序可以颠倒,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成份间仍是并列关系,但大多数蚵次序财不能颠倒,位置不能互换,随着前面动词时态的不同而连词窀c等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同了。 它们在连接动词结构时,既能连接两个词或词组,也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在句群中连续使用时,还可连接有多层结构关系的多重复句。它们既可单独使用,单独产生某秫语法意义,也可与其它关系词语相呼应,共同产生某种语法意义。所以,它们具有多种结构能力。它们在藏文典籍中的使用范围和语法意义,与现代藏语书面语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就其使用率来说,连接动词结构的远远超过连接两个形容词结构的。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蒙古新字”,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藏文字母影响下产生的。

藏文典籍的印刷首先要按传统方法刻板。刻板是用细密坚硬的上等桦木制作的,刻板制成后,灵巧的工匠便在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雕刻的文字图案,点画清晰,刀深光洁,功力深厚,堪称藏族文化一绝。经板的制作工序是十分繁杂的,主要 经过三道工序:一是把秋天刚落叶的红桦木伐来劈成一块块的板块,用桦木屑烧火熏干,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天,取出洗净,经水煮后,捞出烘干刨平,制成毛板。二是在加工好的板子上一刀一刀,一个字一个字一丝不苟的雕刻。为了提高雕刻质量,主管规定工匠们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板面。当一个板面刻完后,必须进行严格校对,如发现雕错,要及时进行修补。三是把雕刻好的经板在煮化的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晾干后,用“苏巴”草根熬成的水洗刷干净再晾干,此时,雕板加工才始告完毕。 印刷书籍的纸张是特制的,是用一种藏语叫“阿补扎补” 的草根皮制成的,其特点是纸质韧性强,有毒性,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书籍的印刷也是非常讲究的,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书籍也要用白桦墨印刷。木刻印版的板有一手柄,两面均雕刻有十分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这些板子,久藏不朽,久印不损,光洁耀目。印版的规格均根据佛教刻经量度而确定,长印版每块长110多厘米,宽70多厘米,厚约3厘米;中等印版每块长60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短印版每块长40多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尤其是雕刻卷首佛像和佛画时,必须严格遵循《丹珠尔工巧明》的准则。藏文书籍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卷本和梵夹本的形式,均采取横书右行,书面成长方条状,横行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翻页和诵读。十九世纪前的藏文书籍,一般均采用黑墨印刷,并没有彩色插图等文样之类的装饰,个别也使用朱砂印刷。其中,贵重的经典、卷首页各以花纹和佛像装饰,并配以插图,然后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印刷。书籍上下夹以木板,夹板均为红漆描金,制作精细,有的夹板还镌刻有佛像、火焰宝和吉祥八宝等彩色图案。在雕刻中莲花运用最为广泛,佛教把莲花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并有吉祥、神圣之寓意。此外,有些贵重的佛教经典用深黄的锦丝锻包裹数层,上下夹以檀香木板,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带捆扎,当作神品供奉。在携带经典书籍时,普遍取势胸前,托抱或肩托手扶以示恭敬。

青藏文化·雪国世界·文化起源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这已为众多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藏族文化也就起源于青藏土著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最初的文化起源地,然后通过起源地使其文化逐渐向四周扩散和发展。在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藏族最早的发祥之地,也是孕育藏族及其古代文化的摇篮。

新石器时代的西藏高原,存在着两种考古文化,一是藏北高原的细石器,二是藏南河谷的磨制石器和陶器文化遗存。其中,属于藏南河谷发现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文化遗址主要有昌都卡若、林芝县境内的云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墨脱县背崩村、墨脱村、马尼翁,拉萨北郊曲贡村,山南乃东县钦巴村,阿里扎达等。这些遗址当中,除卡若遗址外,其他文化遗存都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曲贡文化遗址出土有四具完整的人骨架,还出土有猕猴头像,这说明在距今三四千年时,藏族的先民就已生活在拉萨河谷地区。而藏族就是这些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长期融合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宗教作为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其他原始民族一样,藏族的先民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本教信仰。本教最初在古代象雄(今阿里地区南部)发展起来,后来沿着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于整个藏族地区。象雄地处藏西北高原,当时世界上的四条著名商道都靠近或横越藏西北高原,因此,对于象雄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使它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逐渐成为青藏地区的文化起源地之一。本教创始人辛饶米沃切对象雄原有本教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整顿,并著书立说。当时有十二辛,即分管十二门类的官员,其中,夏辛是藏族本教文化最早的体系化分类,它包括卦、占、禳、星算、医药学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被认为是“藏族‘五明学’文化结构模式的雏形”(参见《古老的象雄文明》,载于《西藏研究》1985年第2期)。本教的完整和传播,使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西藏高原上形成的另两大部落即苏毗和雅隆也很快接受了本教文化。特别是本教文化与雅隆政权的紧密结合,使本教更加强大,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雅隆部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使象雄文明转向雅隆文明。雅隆部落地区为代表的藏南谷地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也就成为象雄之后藏族新的发祥之地。

从历史发展和记载来看,藏族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起源和分布于藏南谷地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有:藏族关于“猕猴变人”的传说、藏族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四个氏族、吐蕃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为止的三十二代赞普的出生地、王都或王宫、王陵等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而且以雅隆(今山南地区)为其中心。迄今座落在雅隆河谷一座山岗上的雍布拉岗宫是吐蕃王朝的第一座宫殿,即雅隆部落首领聂赤赞普的王宫。据本教《拥宗本教目录》记载,聂赤赞普时,在这一带还建造了第一座本教寺院“拥宗拉孜寺”。到了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又在雅隆地区修建了秦瓦达孜宫堡,此后直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塞,秦瓦达孜宫堡一直是雅隆部落的王都。同时,据藏文古籍记载,当时,雅鲁藏布江流域经济已有一定发展,人们“烧木为炭,炼矿石而成金银铜铁,钻木为孔做成犁及牛轭,开掘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垦草原平滩而为耕地,因不能渡河遂于水上建桥”(《贤者喜宴》)。又据《贤者喜宴》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记载,藏族最初有“十二小邦”,后来又发展为“四十小邦”,这些小邦实际上是一些氏族部落集团。他们大部分都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围绕在雅隆部落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集团。由此可见,大约从公元前二三百年即聂赤赞普时代起,雅隆河谷便是藏族祖先的文化中心。到了公元6世纪以后,雅隆部落进一步成为统治西藏高原诸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迁都拉萨,从而加快了一统青藏高原的步伐及其文化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不仅解决了藏族族源问题,而且对青藏高原的文化起源,以及石器时代(即远古)的文化面貌和基本特征提供了补充和认识。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五至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青藏高原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他们无疑是我们所知道的藏族最早的土著居民。那时的旧石器文明不是一种孤立的文明,它已与黄河流域的旧石器文化有了某种密切的联系。到新石器时代,这种联系进一步加强。当时,青藏高原上主要有三支系统的原始文化,即藏东卡若文化,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土著系统的曲贡文化,藏北高原细石器文化。这三大原始文化基本代表了青藏高原新石器文化的总体面貌。其中,卡若文化是从事定居农耕经济兼有狩猎畜牧经济的卡若原始部族的文化,它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黄河上游南下的氐羌系统文化的影响;曲贡文化是以从事定居农业和渔业经济为主的曲贡原始文化,它属于典型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土著系统文化;藏北细石器文化则以从事游牧和狩猎经济为特征的藏北游牧原始群文化,它主要接受了源自华北的细石器文化传统经北方草原地区南下进入藏北草原后的深刻熏陶。(参见《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关系》、《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等)

青藏高原的几种起源文化,一开始就与外部(特别是东部)发生了深刻的渊源联系,因而,使青藏地区的原始文化在固有基础上呈现出丰富的多重性特征。与此同时,它又感受到了西亚、南亚、东南亚诸地文化的影响。随着吐蕃王朝的建立,以及佛教的传入,青藏文化即藏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本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0部古籍,包括3部汉文古籍和7部藏文古籍,分属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汉文1部藏文7部)、敦煌研究院(汉文1部)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汉文1部)。

我省本批入选的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和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加上此前入选的甘肃省图书馆(第一批)、兰州大学图书馆(第二批)、拉卜楞寺藏经楼(第二批)和天水市图书馆(第三批),全省已有7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