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玉树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决定(2009)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玉树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决定
(2009年4月26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9年9月24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2009年9月2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对《玉树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作以下修改。
1、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藏语言文字”之后增加“(以下简称“藏语文”)”。
2、第二条的“自治机关”修改为“各级国家机关”;“民族语文政策”修改为“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使民族语言文字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修改为“使民族语言文字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3、第三条第二款、第四条、第五条、第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自治机关”修改为“各级国家机关。
4、第五条“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修改为“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汉语文和普通话”。
5、第六条修改为“自治州州、县人民政府设立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管理和监督藏语文工作。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为州、县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其职责的第三款修改为“检查和指导藏语文教学、科研、编译、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古籍整理和公务、市面运用等工作”;第六款修改为“承担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的主要公文、会议材料和有关资料的翻译,指导全州各级国家机关的翻译工作”;第七款修改为“审定自治州地理名称、机关单位名称、印章、牌匾、票据和产品名称等的标准译文”;第八款修改为“检查和指导全州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协调处理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第七条修改为“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将藏语文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7、第九条修改为“自治州制定、发布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决议、决定、命令、布告、通告等规范性文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下发农村牧区的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和宣传材料以藏文为主。”
8、第十条的“地方国家机关”修改为“各级国家机关。”并增加“奖状”和“标语”的内容。
9、第十一条第一款“自治州内”修改为“自治州境内”。增加第二款,即“自治州境内的地理名称、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介绍等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增加第三款,即“自治州境内的行政区域、城镇街道等命名、更名时应当采用能反映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名称,并规范使用藏汉音译法。”
10、第十二条“自治州内”修改为“自治州境内”。“藏汉两种文字”之后增加“印制或”。
11、第十三条“自治州自治机关召开的大型会议,必须同时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自治州内的工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召开的会议,根据需要,同时或者分别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
12、第十四条修改为“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在考录工作人员、招生、技术考核、晋级、职称评定时,应当提供藏汉两种文字的试题,应考人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使用藏语文应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兼通两种语言文字的人员。在技术考核、晋级、评定职称时,应考人兼通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可以免考外文”。
13、第十六条“自治州地方国家机关”修改为“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
14、第十七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审理、检察案件时”,修改为“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审理和办理案件时”。
15、第十八条内容修改为“自治州加强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教学,民族中、小学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加设汉语文课;普通中、小学以汉语文教学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藏语文课;幼儿园和学前班均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开设藏语文课程”。
16、第十九条修改为“自治州各类职业学校、职业班、专业班推行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兼通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
17、第二十一条修改为“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办好藏语广播、电视,增加藏语节目的播放时间和次数,逐步开播藏语节目固定频道;加强对影视作品的藏语文译制、配音和解说工作;重视藏语文的信息交流;加快藏语文远程教育、藏文网站建设;加强藏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工作”。
18、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内容修改为“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加强藏语文翻译工作,配备专职翻译人员;搞好译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从事藏语文翻译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评定职称,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
19、第二十四条“自治州内的各级工作部门”修改为“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部门”。
20、第二十五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对藏语文的基础研究和现代藏语新名词、新术语、科学技术用语的应用及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和推广”。
21、第二十六条在“保护藏族优秀文化遗产”前增加“抢救和”三个字。
22、第二十七条修改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在学习、使用、推广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对能够熟练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23、新增加了三条,即第二十八条“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使用藏语文而没有使用,或妨碍公民使用,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条规定的,由藏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上报其主管部门备案,并取消本年度评先选优资格”。
第三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24、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分别调整为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其内容未变。
25、第三十条调整为第三十三条,并修改为“本条例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根据本决定对《玉树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作相应修改并对条例顺序进行相应调整,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颁布实施。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藏族语言文字(以下简称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的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自治州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管全州藏语文工作。第四条 藏语文是自治州实行区域自治的主要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是自治州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应坚持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活动中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里应当加强藏语文的使用。第五条 自治州内通用藏语文和汉语文。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提倡藏民族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使用汉语文。鼓励其他民族学习、使用藏语文。第六条 自治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开展藏语文工作,应当为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为促进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第二章 藏语文的使用第七条 自治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
自治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公布法规和重要文告,应当同时使用藏文和汉文。下发文件和学习宣传材料,可以同时或者分别使用藏文或汉文。第八条 自治州内召开各种会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同时或分别使用藏语文和汉语文。
自治州内以藏族群众为主的各种会议,应当使用藏语文,同时做好汉语文翻译工作。第九条 自治州和州内藏族聚居的县、乡(镇)制定或颁布的选举文件、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名单和代表当选证书等,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第十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实际需要,同时或分别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审理和检察案件、送达法律文书、发布法律文告,应为诉讼参与人提供必要的翻译。第十一条 自治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在受理和接待不通晓汉语文的藏族公民来信来访时,应当使用藏语文。第十二条 自治州内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录用公务员和招工、招生考试时,应提供藏、汉语文两种试题,允许考生选择其中一种语文应试,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三条 自治州内各级国家机关应重视开展藏语文教学。
在藏族聚居区的中、小学校,应根据语言环境、群众意愿的实际情况实行藏、汉双语教学,州属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应开设藏语文课。第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的藏族领导干部应当提高使用藏语文执行职务的能力。自治州重视在藏族职工和成人教育中开展藏语文教育;在藏族聚居乡(镇)用藏语文开展扫盲工作,用藏语文宣传推广科普实用技术、卫生、计划生育等知识。第十五条 自治州的各级国家机关应重视发展藏语文文化事业,加强藏文报刊、音像制品、教材、图书的编译出版发行工作,发展藏语广播、电视、**,鼓励和提倡用藏语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
自治州内各级文化部门应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出版藏族民间文学。
自治州内各新华书店和邮电部门,应做好藏语文图书、中小学教材、报刊、音像制品的征订发行工作。第十六条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鼓励和支持学术团体开展藏语文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第十七条 自治州内各服务行业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为群众服务。第十八条 自治州内一切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章、牌匾,公共场所的铭牌,有重要意义的碑文、标语、广告牌,汽车门徽、路标等,应当同时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自治州内生产的工农业产品商标和商品说明书,应根据实际需要,同时或分别使用藏、汉两种文字。第三章 藏语文工作的管理第十九条 自治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加强对全州藏语文工作的统一规划、检查和督促。
自治州内各县应根据实际确定负责本县藏语文工作的部门和人员,第二十条 自治州编译局负责州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服务行业的藏文社会用字的翻译、书写、术语标准化审查,负责藏文古籍和藏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出版。
世界汉学——《世界汉学》是目前国内汉学方面唯一有正式刊号的学术刊物。她的编辑部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编刘梦溪,副主编任大援。《世界汉学》是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园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兰、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学机构,有广泛联系,并有许多资深汉学家出任国际编委。
《世界汉学》——办刊及其目的:是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世界汉学的刊首语是:“为了中国、为了过去与未来,为了东方与西方。”
《世界汉学》是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和传统,交流汉学研究的经验,传递汉学研究最新讯息的资讯性、知识性、研究性、国际性的学术刊物。选题包括:
l、研究与介绍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梳理传统,总结经验;
2、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汉学机构、汉学期刊和相关的出版物;
3、推介世界各国著名的汉学家,包括介绍其生平、履历和学术成就;
4、介绍和推荐不同历史时期具代表性的汉学著作、研究论文;
5、介绍和交流各国汉学研究的最新资讯、学术动态;
6、对世界各国汉学的传统、资源、观念、方法作比较研究;
7、探讨世界汉学在21世纪的走向及发展前景展望;
8、刊载与汉学相关的文物及机构、人物、刊物、著作的图版和书影。
《世界汉学》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0028
国内刊号为CN11-2604/G2
国际大16开本
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30万字
分别于5月、11月出版
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世界汉学》杂志社
编辑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出版发行: 世界汉学杂志社
地 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美术设计:吕敬人 梁毅凡
排版制作:世界汉学编辑部
世界汉学-创刊号-目录:
世界汉学(第一期)
World Sinology( Contents of First Issue)
汉学新视域
本土经验的全球意义——为《世界汉学》创刊访杜维明教授 (周勤)
汉学与社会人类学—研究范式变异的概观与评价(王铭铭)
日本汉学专页
汉学的临界点——日本汉学引发的思考 (孙歌)
论竹内好——关于他的思想、方法、态度 [日]代田知明
日本文坛三闻人——近代日本儒学史主流派学者述评 (严绍璗)
日本的现代中国研究与现代中国学部
——访日本爱知大学加加美光行教授 (张萍 )
法国汉学
法国对中国哲学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迈 程艾兰
法国20世纪对中国史的研究 [法]鲁林
法国战后对中国占卜的研究 [法]马克
法国对汉传佛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法]郭立英
美国与中国
中国史大师费正清 [美]钱金保
理解过去的三个途径:
——作为事件、经验和神化的义和团 [美]柯文
汉学史研究
古代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论述 (万明)
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 [澳门]吴志良
汉学家
安特生在中国华北的考古活动 (张静河)
艾兰博士的汉学研究 (张海燕)
人物与书评
关于“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一些断想 (黄平)
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余英时)
《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寄语 [日]三浦国雄
为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因缘----译坛骁将耿升 (谢方)
汉学机构掠影
法国汉学研究所 (戴仁)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萧瑟)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及其汉学研究 (杨慧林)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在国古籍藏书 (沈津)
日本与中国学有关的学会和研究会 [日]代田智明
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 [日]绪形康
汉学研究动态
“现代中国文学场”国际研讨会 (荷兰)贺麦晓
“中西文化关键词”计划 (任可)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 (张西平)
80年代以来国内汉学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
(二)、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世界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中国学,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世界汉学,研究对象:从世界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世界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世界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世界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世界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世界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世界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世界汉学,学科历史: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1)世界汉学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2)世界汉学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3)世界汉学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4)世界汉学繁荣期(20世纪-现在)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1)、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2)、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该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3)、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词汇链接:
国学:该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又称国故,可译“ GuoXue ”(音译)、“ Sinology ”(意译,指中国学, 汉学 ,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 历史 、 思想 、 哲学 、 地理 、 政治 、 经济 乃至书画 、 音乐 、 术数 、 医学 、 星相 、 建筑 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 ,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20年代 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国故学:相对于洋学,而有国学,国故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中国学、汉学。国学一个特点是概念模糊性。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国学的外延。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国学、汉学、汉族学)。狭义: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中国皠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标化和学术成就,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都是国学范畴。国学严格定义,目前为止,学界没统一界定。
汉族学: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正面临着严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恢复和弘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追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社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汉族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经济或是文化上,汉族仍然属于弱势民族。不少汉人缺乏民族意识,对历史知之甚少,再加上当前社会思想衰微,学术陵夷,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是不绝如缕。因此提议,创建一门全新的学科——汉族学。汉族学的任务旨在研究汉族的过去、现状和将来。这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大体可分三部分:汉族文化学:汉族社会学汉族未来学。文化学研究汉人的历史与文化,继承并利用先人的文化遗产,塑造当代汉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学专门研究汉人的身体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展示汉族的生存状况,指出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未来学给合国际形势,探讨汉族今后的发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
中学:清末称中国传统的学术(区别于“西学”)。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当时先进人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根据。
公元1038年,在中国的西北部崛起了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西夏。西夏先后与同时代的北宋、辽和南宋、金两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曾经一度辉煌。然而,伴随着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长达20多年的军事征服和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这个统治了西北广大地区190年的王朝最终衰亡,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黑水城,西夏历史的见证者,一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近千年的古城,如今静静地倒卧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大漠中。
踏访黑水城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弥漫的沙尘中,经过一天多的颠簸,记者走进了一片文明的废墟,黑水城到了。
苍莽的荒漠上沙丘掩路,远处依稀可见一座矗立的佛塔。走近后,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座城池,它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近10米,东西两墙中部开设城门,并且加筑有瓮城。由于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城门已经被沙子埋没了。有些城墙一面与沙子平齐,另一面则是陡壁。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一座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的轮廓清晰,虽然是残垣断壁,但是还能让人想像到当时的繁荣景象。城的一角,城墙之上有一组佛塔群,这是黑水城的标志性建筑。记者听当地人讲述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当地有关部门为了加强对遗存佛塔的保护,曾经派人在塔体上刷油漆,结果导致佛塔失去原色。
黑水城中出土的众多文物,对于研究西夏历史、文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大多数文物都流失到了俄罗斯。
黑水城的所在地额济纳,西夏语意为“黑水”,它是至今唯一一个完整保留的西夏语音的地名。记者的每一个脚步,都踏在了千年的西夏文明上。这是一片历史遗存,美不胜收,它的苍凉之美,让人欲哭无泪。
黑将军的传说
1908年4月的一个黄昏,一支来自境外的骆驼队出现在我国西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处。领头的是一名俄罗斯海军中校,名叫科兹洛夫。科兹洛夫此次中国之行,名义上是受俄罗斯地理学会的派遣专程来进行科学考察,但是他真实的目的是为了考证一个传说:据19世纪末曾经到过中国的俄罗斯旅行家波塔宁记载,一个叫黑水城的地方藏有许多珍宝。
传说西夏末年有一个叫黑将军的西夏守将曾经在这里与敌军交战,由于寡不敌众被久困城中。敌军久攻不下,就切断了水源。黑将军率军挖井数丈,却没有找到救命的水源。绝望中,他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然后将府库中所藏80车财宝深埋井中,之后在城西北侧破墙打洞率军突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顾问、博士生导师史金波研究员说:“黑水城是西夏时期的一个北部重镇,也是连接河套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蒙古时期,成吉思汗的铁骑和西夏军队曾经在这里多次激战。”
在离黑水城不远处有一片枯死的胡杨林,被当地人称作怪树林。据说当年突围出城的黑将军就是在这片树林里与追杀来的敌军遭遇,经过殊死拼杀,黑将军的军队全军覆没……传说这片怪树林就是黑将军和他的将士们不散的阴魂和身躯变成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怪树林的传说连同黑将军藏宝的故事被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斗转星移,700年过去了,黑将军的故事始终是个传说,但是从20世纪初开始,这个故事却引来了一批又一批贪婪之徒,科兹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年来到额济纳的科兹洛夫在寻找黑水城的遗址时,被当地土尔扈特牧民一次次拒绝。土尔扈特人否认了黑将军的传说,没有人愿意给科兹洛夫带路,也许他们心里清楚:一批批来这里的所谓探险者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据为己有,这一点在土尔扈特人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据说有备而来的科兹洛夫找到了当地的蒙古王爷达西。达西王爷开始也并不打算告诉他,但是最终让达西王爷动心的是科兹洛夫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和俄罗斯驻北京使团转请清政府加封达西的信件。面对诱惑,达西王爷不但为科兹洛夫提供了前往黑水城的路线,而且还加派了向导。科兹洛夫终于来到了梦幻般的黑水城,后来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欣喜若狂的心情……”
疯狂的盗宝贼
据科兹洛夫本人记载,1908年初春,他第一次步入黑水城,在城内的街区、寺庙遗址上很轻易地就挖出了10多箱包括绢质佛画、钱币、妇女用品在内的各种文物。
科兹洛夫把这些文物经蒙古驿站运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这批文物中那些没有人认识的文字和造型独特的佛像让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地理学会当即做出决定:科兹洛夫探险队放弃原计划深入四川考察的行动,立即返回黑水城,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人力、物力对黑水城展开更大规模的挖掘。
对于俄罗斯地理学会当年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一直从事西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史金波先生这样认为:“当时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虽然不懂西夏文,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作出了一个正确判断,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所以他们命令科兹洛夫返回了黑水城。”
1909年6月,仅用了9天时间就从青海重返黑水城的科兹洛夫,对黑水城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盗掘。
由于在城区内收获不大,科兹洛夫便将目光投向了城外。一座距古城西墙约400米、位于干河床右岸的大佛塔,成为了他首先猎取的目标。当这座佛塔被打开后,科兹洛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座无法用金银财宝去衡量的历史博物馆。
据史金波介绍:“塔里面从上到下放满了西夏的文献和文物,有各种文书,世俗的,佛教的,还有佛像、唐卡。科兹洛夫不懂,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在盗宝时比较草率,记录也很不完整。”
正是这座后来被科兹洛夫称之为“伟大的塔”的佛塔内丰富的文物,为之后揭开西夏的历史之谜提供了详实的文献史料,从而也催生了一门新的国际学科――西夏学。
当年尝到甜头的科兹洛夫,自从发现了“伟大的塔”之后,盗掘行为变得更加野蛮,他几乎见塔就挖。可以这样讲,科兹洛夫疯狂的盗掘,给黑水城和离黑水城不远的同是西夏遗存的绿城后来的考古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由于失去了第一手发掘资料,让许许多多的历史之谜都无法破解。据额济纳旗旅游局的负责人介绍说:“黑水城周围一带,科兹洛夫应该是挖掉了近20座塔。在绿城还有其他地方,他应该是挖掉了30多座塔。科兹洛夫把黑水城周围70%~80%的塔都毁掉了!”
从1909年6月12日开始,经过9天的掠夺式挖掘后,科兹洛夫怀着从没有过的满足感,带着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比第一次挖掘更为丰厚的文物、文献悄悄地离开了黑水城。
据说科兹洛夫当年除了把能够运走的文物运走外,一些大件文物不便运走的都就近埋在了古城的周围,但是究竟埋在什么位置,埋了多少,至今还是个谜。史金波说:“科兹洛夫挖掘了很多东西,现在根据他的日记记载来看,大部分文物他当时就带走了,还有一部分文物属于不能带走的大件,比如泥塑像,被他埋在了黑水城的南墙根。1926年,科兹洛夫又来到了黑水城,这些文物他是不是拿走了,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科兹洛夫一生中应该是3次涉足黑水城,前两次有明确记载,那么第三次他又是受谁的指使为何而来的呢?他此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有关他的所有记载里人们没有发现答案。也许,这是科兹洛夫的个人行为。对于科兹洛夫来说,黑水城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抹不去的记忆。
失踪的骨骸
据当年俄罗斯地理学会记载,在1909年的那次挖掘中,科兹洛夫还在被他称为“伟大的塔”的塔内发现了一具坐姿骨骸。骨骸被运回俄罗斯后,经鉴定为女性。之后,随着俄方考古人员对黑水城文物的逐步破译,一位汉学家发表文章说,这副骨骸是西夏第五代帝王李文孝的皇后罗氏,她极有可能在宫廷争斗中落败并被发配到黑水城,死后就葬在了那座塔里。塔内发现的文物、文献应该是这个女人的私人藏品。
对此,史金波提出了不同见解:“作为一个皇后,她是怎样到了黑水城的,历史上没有记载。说骨骸是罗氏的,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
说法也好,争论也罢,这都是后话。可惜的是,这具保存在前苏联科学院内的骨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神秘地丢失了,这给西夏学研究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来自黑水城的文物在俄罗斯存放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人识别西夏文,俄罗斯人并不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转机出现在1909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伊凤阁教授在成堆杂乱的黑水城文献中发现了一本西夏文、汉文双解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西夏人和汉人相互对照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出现,无疑成了一把打开西夏历史之谜的钥匙。至此,俄罗斯的学者们才明白,原来科兹洛夫用骆驼驮来的是中国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
史金波说:“黑水城所发掘出来的这些历史文献数量很大,而且基本上集中在一个朝代,完整的版本很多。它的文献大部分是用西夏文写的,对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与西夏同一时期的宋、辽、金,还有元代,都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科兹洛夫因为黑水城文物的挖掘而声闻海内外,他从此在考古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年,科兹洛夫曾经在沙皇居住的夏宫向尼古拉二世用幻灯片展示了他在黑水城的发现,尔后又在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首次向世人展出了他的战果。
就在这次展示中,一位美国人被深深吸引了,他就是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华尔纳。离开圣彼得堡的华尔纳,1923年冬天急不可耐地沿着科兹洛夫走过的路线来到黑水城,华尔纳的运气远不如科兹洛夫,古城内外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科兹洛夫挖掘过的痕迹。愤怒的华尔纳大骂科兹洛夫和后来也到过黑水城、曾经盗窃过大量敦煌文物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是“两头野猪,把这里啃得一干二净”。失望的华尔纳最后只带着几个破损的陶罐离开了黑水城,之后在敦煌重演了和斯坦因一样的盗宝丑剧。继华尔纳之后,日本人也介入了对黑水城的文物掠夺。
千年的时光弹指间就流逝了。黑水城在荒漠里沉默着,无语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贪婪的欲望,中国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被列强的走卒盗走了,此事给西夏学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成了诸多西夏研究学者和社会各界心头永远的痛楚。
发掘黑水城
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然而只有西夏,他多次御驾亲征却未能征服,后来在征服西夏后竟然身死。此后蒙古铁骑横扫西夏全境,西夏文化近乎消亡。元代人编修了《宋史》、《辽史》,却没有编修西夏史。然而,一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近千年的遗址――黑水城,却弥补了这个遗憾,让西夏文明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专家对黑水城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特别是1983年~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先后两次、历时3个多月对千疮百孔的黑水城做了首次全面的发掘考察。黑水城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掀开,它的历史面目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史金波先生一直关注着黑水城的发掘工作,他说:“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把黑水城的街区、道路、寺庙遗址都进行了清理,清理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清理遗址280多处。”
通过这两次发掘考察,考古专家们弄清了黑水城的地层关系和城市布局情况,发现了大量文书和文物,文书中有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总计编号达3000余号,并且将汉文文书中主要部分整理编辑成《黑城出土文书�9�9汉文文书卷》公开出版发行,为研究黑水城以及西夏、元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出土的西夏文字典籍,人们解读了西夏文,黑水城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考古队在对黑水城的两次挖掘中,共清理出西夏文献3000多页,但是大多数文献以残页为主,这和当年科兹洛夫掠走的文献相比,无法同日而语。
记者在内蒙古文物部门看到了一件黑水城出土的文献,文献已经残缺不全,它被精心装裱后,那些断断续续的文字无言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也让每一个看到它的炎黄子孙痛心疾首。
黑水城附近还分布着许多与它同时代的文化遗址。有成片的村落,有独立的农舍,有佛教建筑。由于风沙侵蚀,有不少遗址被深埋沙中,有的近年来又从沙中暴露。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经从沙包中发掘清理出一座新露头的庙宇,发现了一批元代工匠们的杰作――彩塑佛像。
丰富的历史文献
据专家介绍,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文献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0%;汉文文献次之,不足10%;也有零星的藏文、蒙古文、回鹘文文献。
西夏文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可分为5类:
一是语言文字类。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有关西夏文的字典、辞书、语音表等资料,如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释西夏文字形、音、义的韵书《文海》,西夏文字书《音同》等,对于研究西夏文无疑是至为珍贵的资料。
二是历史法律类。西夏王朝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汉文史料失于记载,黑水城西夏文献中却保存着多种西夏文法律文献,最为著名的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部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宋刑统》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律宋律的精华,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法律条文形式。
三是文学类。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诗歌的写本和刻本,保存有数十首诗歌,反映了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西夏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有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族羌族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四是古籍译文类。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孝经》等。特别是唐代于立政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敦煌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在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五是佛教经典类。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法,在境内大力推行佛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抄刻佛经。这些佛教经典有的译自汉文大藏经,也有自己编纂的文献,是研究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王朝重视刻印事业,政府机构专门设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献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西夏文佛经里的版画刀法娴熟,印制精美,场面恢弘,风格独特。西夏文文献版式多种多样,规格不一,大的盈尺,小的寸余。其装祯方式有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书籍装祯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近代西方探险队依据黑将军的传说多次来黑水城遗址探宝,从这里掠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重要典籍。他们的行径也被他们的同族所不齿。英国彼得�9�9霍普利先生所著的《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一书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文化强盗劫掠我国文化珍宝的历史,书中写道:“这些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盗窃行为,反而感到心安理得,毫无愧色。这些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者盗走西夏文物壁画、手稿、塑像、铸像和其他珍宝,总数可以以吨计算。这些西夏珍贵文物至少分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里。”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有不少学者呼吁通过外交手段索回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夏文献,目前看来这只能是以个海市蜃楼般的幻想。
目光投向海外
在西夏学的研究方面,一直又一个奇特现象,这就是西夏遗址在国内,西夏学研究在国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就是国内西夏学学者缺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那么,黑水城到底丢失了什么?这是留给国内几代西夏学者的一个悬念。1963年,前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一书,公布了科兹洛夫劫走的部分西夏文献目录,计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著作60多种,合计405种。
史金波有一个心愿,就是把俄藏西夏文献整理出版,为此,有关学者们决定去俄罗斯。史金波说:“通过前苏联专家整理出版的黑水城文献的目录,我们了解到俄罗斯有哪些从黑水城盗走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目录之外还有哪些东西,我们九羹不清楚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考察的东西。这是我们区俄罗斯的重要目的。”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当中国西夏学者第一次站在金碧辉煌的东方研究所内,站在黑水城被盗文物与文献面前时,他们的心颤栗了!
就当时的感受,史金波有过这样的描述,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下子进入了西夏时代,眼前是一幅完整而又生动的西夏历史画卷。高大的书架上,依然透着黄沙气息的西夏文物,仿佛向来自故乡的亲人们倾诉着许多年来对故乡的思念,悠扬的西夏乐曲,独特的西夏语言和低沉的诵经声,仿佛就萦绕在学者们的耳边,久久不能消逝。
史金波深有感触地说:“每一个从事西夏学研究的人,都非常希望看到这批珍贵的文献。当我有幸看到这些西夏文献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久已向往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死也瞑目了!”
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有西夏文文献8000多个编号,其中有不同版本的佛经近千种。文献中有党项人编纂的中国最早的双节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有我国中古时期唯一保留原件的内容丰富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有以韵为序、将所有西夏文字按韵排列,并对每个字型、字义和字音都作了注释的《文海宝秘》;有全面记载西夏自然、社会的类书和西夏军事法典等重要文献。
这还不是它的全部,在距离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不远处同一条街上的圣彼得堡博物馆内,同样藏有黑水城出土的大量西夏时期的雕塑、壁画、唐卡、绘画等珍贵文物。
在这些文物中,放置在馆内首要位置的是一尊彩塑双头佛,它非常精致,是佛教中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史金波说:“这种双头佛像,在印度的佛经中有记载。传说有两个穷人,他们都想请一个画家来画佛像,但是又没有钱,结果这个画家就画了一幅双头佛像。除了这个记载,我们所知道的双头佛像作品,只有黑水城出土的这一件,所以它非常珍贵。”
当来自故乡的学者们伴随着他人警惕的目光走近这些成就于中国大地上的灿烂文化时,一种揪心的酸楚感让他们近乎窒息。把俄藏全部西夏文物整理出版,弥补中国历史的缺憾,使在场每一个中国西夏学者的梦想。
史金波担任《俄藏黑水城文献》主编一职,他表示:“这些西夏文献流失在国外,我们专业研究工作者心情是非常沉痛的,就像我们的敦煌文献流失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一样,我们要看这些东西,还要不远万里花钱坐飞机跑道外国去看,你想我们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药吧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这个事情做好。”
抢救西夏文献
1992年,史金波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俄罗斯与俄方接洽,联系出版事宜,经过反复磋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同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合作,整理出版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珍藏的全部西夏文献,合作协议于1993年达成。
从199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史金波等4人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专家4次赴俄罗斯,对俄藏西夏文献进行整理和拍摄。
此时的中国学者们心里清楚,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有利用有限的时间和难得的机遇,全力以赴地完成好这项历史工程。
面对着一件件西夏文献,史金波感慨万千,他说:“我们接触西夏文献遗产,是在阅读西夏的历史和文化。每天工作完以后,一看到我们身上还有黑水城七八百年前的沙子,我们都感慨万端,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享受!”
在前后4次累积约1年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们整理登记、拍摄了差不多3/4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这些大概都是极有价值的精品。截止目前,史金波他们已经编辑出版了11册《俄藏黑水城文献》,其他的文献仍然在整理、编辑过程中。
《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圆了中国几代西夏学学者的梦,它成了中国学者研究西夏历史的可靠依据。这对填补历史的空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久前,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在北京签订了合作编纂出版《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类似的《俄藏黑水城文献》11册,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积累了成熟的编辑经验。
英藏黑水城文献是近700年以前以西夏文为主体的写本和刻本,是关于宋夏元时期宗教、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第一手资料,总量4000多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14年从黑水城遗址所劫取,现藏于大英图书馆。近年来,宁夏学者对这批材料进行了考订研究,基本完成了识别和定题工作。此项目得到了大英图书馆授权,由宁夏和国家民委提供出版资助,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协助编纂并实施出版,在2004年底以前完成。《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是继《俄藏黑水城文献》之后最大宗的海外西夏文文献以出版形式的回归。
魅力黑水城
黑水城是西夏北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绿洲,是一个牛羊成群、五谷飘香的好地方。至今历史上留下的条条古渠,块块农田,还有成了残垣断壁的座座村庄,似乎都在顽强地显示着它曾经有过的繁荣。
然而眼前的景象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这里的辉煌逝去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的水断了,人散了,地荒了,黑水城变成了一座死城?
如今,黑水城又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的目光,成了人们向往的神秘地方。随着对黑水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和修复,这里已经成为魅力独具的旅游胜地。
截止2013年,承担厅、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教职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0余篇 ,出版专(译)着80余部,主参编教材119部,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3项,获得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70余项。
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图书出版项目《藏传佛教寺院志·(甘肃卷)》等科研项目4项,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概论》等专译著6部。编纂400万字的《赛仓·罗桑华丹文集》(1-6卷),该文集,荣获甘肃省高校2000—2001年度社科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校教师贡巴扎西发表在《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上的论文《藏族古代仪轨诵辞研究》荣获“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藏文学术论文类三等奖,这是该校教师首次在藏学研究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藏文版)
《甘肃高师学报》(学校和省内五所师专合办) 至2012年,有教职工570人,专任教师43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0%,硕士研究生占50%。 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1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另外有外聘兼职教授50名,外籍教师2人。
教授名录: 姓名 专业 姓名 专业 张俊宗教育学杨 文历史学赛 仓藏语言文学王德瑞数学道 周藏语言文学王 纬教育学杨世宏藏语言文学常毓巍化学贡巴扎西藏语言文学王发斌体育学龙布杰藏语言文学桑吉克藏语言文学拉加才让藏语言文学陶柯汉语言文学樊丁机械李彦荣音乐学田卫戈美术杜国祯生态学客座教授名录: 姓名 专业 姓名 专业 樊 丁 电气自动化 杨晓霭(女) 汉语言文学 张君仁 音乐学 陈忠祥 地理学 斑斑多杰 藏语言文学 李积顺 历史学 扎西才让 藏语言文学 魏新民 教育学 才让草(女) 藏语言文学 丁志刚 政治学 李彦荣 音乐学 张文礼 经济学 陈保华 化学 谈振好(女) 政治学 田卫戈 美术学 王宗礼 政治学 韩高年 汉语言文学 郭绍青 教育技术学 柯 杨 汉语言文学 杜国祯 生态学 李晓卫(女) 汉语言文学 院系名称 专业分布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教育、应用语言学(藏汉双语)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 、数学与应用数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戏剧影视文学(藏语) 、应用语言学(汉藏翻译)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 体育教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理科教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物理学(藏汉双语)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汉双语)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学前教育(藏汉双语)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
小学教育(科学与数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英语、英语(旅游英语方向)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 历史学、历史学(藏汉双语)、地理科学、酒店管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水电工程系 物理学、水利水电工程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系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方向)、财务管理、社会工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民族工艺)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化学、生物科学、动植物检疫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音乐学、舞蹈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藏汉双语、法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 历史学、历史学(藏汉双语)、地理科学、酒店管理专科专业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旅游管理预科 预科教学部文史预科、理工预科 教学措施
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推行三学期制,实行单休日制。
教学成果
201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汇总表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1创新活动课程模式,构建“两个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2“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3聚居区民族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4面向民族聚居区培养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5高校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6民族聚居区高校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7“高等代数”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8民族高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9以《文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为锲机,全面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0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民族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11藏语类专业课程系列教材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获奖级别 1 美术课程评价基本要素改革研究 张小兵 省部级奖 2 对该校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资源的思考 乔大林 省部级奖 3 寓平淡的书法教学于趣味之中 马麟 省部级奖 4 “前卫艺术”之审美 樊莉 厅级奖 5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之我见 汪效华 厅级奖 6 藏数学专业教材《解析几何》 薛德军 厅级奖 7 小学数学提要与检测 吉喜 厅级二等奖 8 分层教学法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巩巧梅 厅级奖 9 甘南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王文浩 行业学会优秀论文奖 1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法指导 赵俊生 学会三等奖 11 民族院校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马振新 厅级二等奖 12 学校体育课教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魏曙光 厅级二等奖 13 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 赛仓·洛桑华旦 厅级奖
(集体奖) 14 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 拉高 15 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 罗藏嘉措 16 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 贡巴扎西 17 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 龙布杰 18 让民族学生轻松掌握英语语法的尝试 杨华堂 校级一等 19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杨士钰 校级二等 20 民族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法改革探索 赵云 校级二等 截止2013年,有化学、物理、计算机等58个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室44个,教学计算机955台,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9个;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报告厅和语音室等教学实践场所20余处。学校还设立了普通话测试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点等4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
本文2023-08-07 02:41: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