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侵华日僧曾掠走大批中国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 [侵华日僧曾掠走大批中国古籍],第1张

  大谷光瑞,日本佛教真宗派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作为日本大正天皇的姐夫,他在日本曾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但作为一个随侵华日军一起踏上中国土地的掠夺者,这位披着文化考古外衣的僧人,给中国文物古迹造成的破坏之大,恐怕也无人能及。

对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学者来说,大谷文库是一个绕不开的名词,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的研究者眼中,大谷文库更是无法取代的经典。可以说,大谷文库已成为公认的一座中国古典小说的宝库,而这座文学宝库最初的建立者,竟然是一位日本僧人。

大谷光瑞,日本佛教真宗派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作为日本大正天皇的姐夫,他在日本曾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但作为一个随侵华日军一起踏上中国土地的掠夺者,这位披着文化考古外衣的僧人,给中国文物古迹造成的破坏之大,恐怕也无人能及。

偏爱文化考古的日本僧人

旅顺口区的太阳沟,在伪满时期,曾经一度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在太阳沟随处可见的古建筑里,我们仍能依稀领略到它昔日的繁华。

与肃亲王府、关东州厅等宏大的建筑物相比,太阳沟深处,山坡上那栋俄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并不十分起眼,但却非常别致。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坐在小楼阳台上,可以看到不远处海湾里的海鸥是如何觅食的。不过现在这座小楼已经久无人居,显得格外破败,以至于当地文保部门不得不对其进行紧急修缮,好维持它不至于坍塌。但若时光倒退到百余年前,这座小楼却一派风光,是许多政要名流们出入的场所,因为,那时这里曾居住着一位特殊的主人,日本佛教界最重量级的人物:大谷光瑞。

大谷光瑞1876年出生,因为他们家族世代为西本愿寺法主,所以大谷光瑞一出生,就注定要成为僧人。资料显示,大谷光瑞10岁出家,20岁之前,一直是西本愿寺里规规矩矩的宗教领袖继承人。改变发生在1899年,这一年大谷光瑞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中国内地游历一个多月。这次中国之行,深刻影响了大谷的一生,让他从一位超然世外的宗教领袖,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贪婪的掠夺者。

那次短暂的中国之行,让这位年轻的僧人对中国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正在伦敦留学的他,很快便出资组建起一支探险队,以探寻佛迹为名,从喀什米尔高原深入到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事实上,探寻佛迹与文化考古只是一个幌子,大谷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掠夺。大量的古城、古墓遗址,遭到大谷探险队的盗掘,他和瑞典人斯文·赫定的探险队一道,在中国新疆地区展开了一场“夺宝大战”。

需要说明的是,与斯文·赫定不同,大谷光瑞和他的探险队员们并没有受过任何考古训练,他们只懂得掘墓,却连最基本的记录工作都不懂得怎么去做。以至于在挖掘过程中,大量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还有很多珍贵文物连出土地点都说不清。

大谷曾先后组织过3支探险队,在中国掠夺走了数以十万计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多数是通过大连港登船运往日本,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当数汉籍图书与碑拓。据说这些图书中仅孤本、珍本就多达数千册,而总数则超过40000册。可以说,3次探险让大谷收获颇丰,可巨大的探险经费与后期分类研究费用,也让大谷陷入了沉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上大谷一心忙于在中国探险,导致寺规松弛,僧侣贪腐现象泛滥,大谷也因此受到舆论指责,被迫于1914年辞去法主和伯爵的爵位,并于第二年定居到大连,成为满铁公司的文化与宗教事务幕后顾问及大东亚建设审议委员会委员。

大量稀世珍宝被装船运至日本

大谷光瑞是一个狂热的侵华支持者,是日本殖民当局奉行扩张、掠夺政策的先锋人物。

1938年,他针对“七七事变”后的时局,写下《中国事变后对策》一书,极力主张扩大侵华战争,这本书也一度被日本关东军高层奉为经典,要求高级将领人人研读。此外,大谷还主编出版有《兴亚计划》《兴亚论丛》等丛书,不遗余力地鼓吹“南进”政策。

除了是一个狂热的侵华支持者外,大谷还有一个嗜好,那就是收集中国的古籍文献,大量珍贵的汉籍都成了他强取豪夺后的收藏品。在敦煌,他手下的干将吉川小一郎买通王道士,得以顺利地将敦煌藏经洞里的古籍洗劫一空。在楼兰,他手下的另一干将橘瑞超沿着斯文·赫定提供的地理坐标,找到楼兰古城,并从古城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李柏文书》。《李柏文书》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纸本书信实物标本,文书中出现的李柏其人,也是在楼兰所发现的全部文书中唯一一位史籍有载的人物。学界普遍认为,《李柏文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也是堪与《兰亭序》相媲美的书法艺术精品。并且,作为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人物,李柏高超的书法技艺也改变了我们过去“书法帖学起源于江南”的认识,侧面证明西北可能也是“帖学”的发源地之一。

但可惜的是,这些稀世汉籍多数已被大谷光瑞一船一船地运回日本,其中一部分被他占为己有,另一部分捐赠给了韩国总督府博物馆、日本京都博物馆、龙谷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各地的美术馆,还有一部分被卖给了文物商人。以《李柏文书》为例,如今已是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的收藏品。

大谷不仅是一个中国文物的贪婪掠夺者,同时还是一个疯狂的破坏者。由于他本人并不懂考古,他使用的考古队员也都是对考古一窍不通的年轻僧侣,比如发现《李柏文书》的橘瑞超,当时只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小僧人,他不懂得对出土时的情况做记录,以至于后人在研究《李柏文书》时,有很多疑团已无法破解。这些年轻僧侣在所谓的考古过程中,往往会雇用当地老百姓乱挖乱掘,其对遗址古迹所造成的破坏,甚至比盗墓贼还要严重。

古籍幸运地大规模回流

疯狂的掠夺,让大谷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私人拥有汉籍图书最多的人”,为妥善收藏这些图书,大谷甚至还斥巨资,在神户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私人书库“含秀居”,被当时人称为“山上图书馆”。

谁也不会想到,这些被大谷掠夺走的古籍,却因为一个特殊机缘,竟幸运地迎来一次大规模回流。

那是1915年4月,大谷光瑞再一次到达大连,出席本愿寺关东别院的落成典礼。在满铁高层的极力邀请下,这个刚刚辞去法主职务不久的日本名流,当场决定不再回国,从此定居大连。

厨房是家居的煮食场合,它与大门和主人房相同,对家居的风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厨房及其炉具的风水格式怎么,直接影响到居者的身体健康,工作和财气。因此,风水学把厨房列为阳宅“三大要素”(即门,主人房和厨灶)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厨房装修有必须知道的风水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厨房的方位

厨房是煮食之所,五行属火,合适的方位是住所的东部与东南部。因东与东南的五行均属木,与水,火都能和平共处。厨房不宜设在住所的南部,由于南面属火,厨房也属火,火上加火,则对居家晦气。厨房禁忌设在住所的,风水学有“水火不留十字线”之说,“水”即厕所,“火“便是厨房,”十字线“便是指住所的线,住所的方位禁忌受污染,受污主凶而不吉,需求避禁忌。

二、炉具的坐向

炉具是厨房重要的用具,它代表了发明和奉献的才干,在厨房风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安法准确可有利于健康,婚姻,工作和财气。

1、炉具宜“坐吉向吉”。“解凶灶法”指出:“灶乃养命之源,万病皆由饮食而得,灶宜安生气,天医,延年三吉之方,不宜凶方。“例如在坐北向南的坎宅中,生意即指东南方,称之为上吉;天医即指东方,称之为中吉;延年即指正南方,称之为小吉,这三个方位都是吉方。故有利于安顿炉灶。

2、炉具也宜“坐凶向吉”。所谓“坐凶”是指炉灶放在不吉祥的方位,镇压着凶神,但却一定要“向吉”,便是炉灶的火门一定要向着吉祥的方位,籍以收纳吉气。“八宅明镜”云:“火门者,锅底纳柴烧火之口,得向吉方,发福甚速,期月之间即验。”“火门”便是炉口,若是电炉,石油气炉即正面的开关便是火门,而火门面向吉方为吉。以坐北向南的坎宅为例,炉灶宜坐西北向东南,由于这坐“六煞“(凶方)想”生气“(吉方),符合”坐凶向吉“的要求,是归于”生气“吉灶,主大贵,平步青云,子孙荣显,其次,是坐西向东,便是坐“祸患”(凶方)向“天医”(吉方),是归于“天医”吉灶,主大吉,财路广进,健康长寿。

3、炉具不宜“坐吉向凶”,更禁忌“坐凶向凶”,均为不吉。

三、厨房风水的“十二大禁忌讳”

1、禁忌大门冲灶。古籍有云:“开门见灶,金钱多耗”。炉灶火口若正对大门,主家中金钱难聚,更易令家人健康受损。以不吉论。

2、禁忌炉口向厕。作为一家巨细口福之源的炉灶,须纳吉气,如向着厕所,炉灶吸纳的是秽气,家人财气和健康运当然不如人意

3、禁忌厨厕同门。有些住所的厕所设在厨房里面,必经厨房门才干进入厕所,这种格式在风水上犯了“厨厕同宫,必有一凶”的禁忌讳,轻则夫妻反目,重则健康受损,破财败业。

4、禁忌水火相冲。炉灶属火,禁忌水冲,正所谓“水火不相容”,犯之会致使家口不宁,夫妻不好,金钱不聚。所谓“水火相冲”,主要有如下四种格式:

A、炉灶口向北。由于北方是“水旺”之地,炉口向北,首犯水火相冲,不吉。

B、把炉灶夹在两个“水性”的物件中心。例如夹在洗碗盆和洗衣机或电冰箱之间,主犯了水火相冲的大禁忌。

C、炉灶直对水笼头,电冰箱,洗碗盆或洗衣机,也是水火相冲。

D、把炉灶安放在下水的水沟上或炉灶底下有水管经过,也是水火相冲而不宜

5、禁忌背宅反向。即炉灶口与住所的坐向刚好相反,例如住所是坐北向南,而炉灶则坐南向北,这种格式多主家运反复,诸事不顺。

6、禁忌背面无靠。炉灶背面要靠实墙,不行空无。假使背面是通明的玻璃窗,也主不吉。有如传统风水所认为:“凡灶门,禁忌窗光射之,主凶。”这种格式对婚姻,工作和财气均晦气。

7、禁忌横梁压灶。炉灶若被上方横梁所压不吉,正如古风水书中所说:“栋下有灶,主阴劳怯。”指家人多病,特别对家庭主妇健康有损。

8、禁忌炉灶被尖角冲射。炉灶为养命之源,不宜被带有尖利尖角的墙角,家具,装饰物所冲射,犯之对家人健康晦气。

9、禁忌炉灶靠近睡房。炉火帜热,而煎炒时所发生的油烟对家人的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厨房门不宜正对房门,炉灶也不宜靠近睡房,特别是靠近睡床更禁忌。

10、禁忌厨房的地上高于厅、房地上。这种格式使厨房凌驾于厅、房之上,主次颠倒,又易致使污水倒流。厨房煮食,饭厅进食,本应厨低厅高而步步高升,如相反则有退财之虞。

11、禁忌厕所压厨。一些复合式住所,通常只思考楼层平面内各房间之间的调配,而忽视了上下楼层之间的关系,比方楼上厕所刚好压在楼下厨房之上,这是极为不吉的宅相,假如楼上厕所的马桶刚好压在楼下厨房的炉灶之上,则更为不吉。厕所的秽气,浊气降低厨房或炉灶当中,家人的健康和财气就可想而知了。

12、禁忌镜子照灶。厨房悬挂镜子是家居风水的禁忌讳之一,炉灶前后更不宜悬挂镜子,若镜子照到炉火,谓之“天门火”,易遭受火灾或意外。

宁波市图书馆肇始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宁波市市立图书馆,后易名鄞县县立图书馆。

1949年6月,宁波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鄞县县立图书馆。经清点,藏书15万余册,古籍占半。职员尚余3人。尔后经宁波市文教局组织整理其藏书,将可用之图书移交市人民文化馆阅览室,古籍移藏于天一阁古物陈列所。

1953年10月29日,宁波市图书馆在中山公园旧馆址重新成立,工作人员6人,馆舍面积660平方米,藏书8946册,部分为宁波市文化馆交回来的前鄞县县立图书馆藏书。采用《全国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设外借室、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采编)室。

1954年1月1日,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年末藏书18985册。

1956年,设专职馆长,工作人员11人,增设科技图书资料室。

1957年,整理前鄞县县立图书馆移藏于古物陈列所之古籍,于尊经阁设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出借处。同年,增设农村图书流通书库。

1958年3月,开始建立中共宁波市图书馆党支部。

1962年9月9日,迁馆于药行街桑园巷前仁慈堂旧址,设于尊经阁之古籍阅览处和设于儿童公园内之儿童图书室同时迁入。馆舍1400平方米。工作人员10人,设采编室、外借处、古籍部、少年儿童阅览室、流通辅导组。“文革”前,藏书159249册,内古籍73000册。“文革”期间,古籍和许多名著被禁锢,不少借出图书收不回来。

1969年10月,馆舍被占为市文化系统“斗、批、改干校”、图书馆关闭。

1970年2月21日,宁波市图书馆建制撤销,组成宁波市图书文物馆。

1978年11月5日,宁波市图书馆恢复建制,工作人员14人,启用前被禁锢之图书,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全部馆藏开始整理改编,开办图书馆专业函授班、电大班、短训班,培养青年骨干。

1983年,工作人员24人,藏书316万册,设古籍书库、采编组、社科组、科技组、宣传辅导组、少年儿童图书室、后勤组等机构。

1985年,新建4300平方米的阅览大楼,馆舍面积达6288平方米。

1988年11月,迁入位于永丰路新落成的宁波市包玉刚图书馆。

1989年5月1日正式开馆。新馆地处姚江南堍,面临江滨公园,交通便利,环境清幽宜人。

2001年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再次进行扩建装修,总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 。

字画保管不妥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因季节更替产生的温差变化,干、湿不匀,阳光紫外线辐射,环境空气尘埃的污染等等,由此而发生虫蛀、霉变、褪色等现象,使一幅完整的字画面目全非,失去其艺术价值。如果我们了解到字画容易受损的弱点,采取一些有效地防止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变旧破损进程,从而使字画寿命延长,能保持其原貌。

字画,不论是立轴、屏、对联、手卷、册页、还是扇面、斗方,基本上属纸质品和丝织品两种,因为都含纤维质,所以具有吸湿性。装裱字画用过的糨糊,含有蛋白质和糖,这又是蠢虫赖以生存的食粮。一幅字画若不精心保管,就很容易遭受各种侵蚀,从而损坏变质。

凡收藏的字画,最好放在封闭的箱、橱、柜内,使字画能拥有一个稳定的有限空间,避免直接受侵蚀和污染。但这并不是说一旦放进去就万事大吉,因为它还是会受到侵蚀的,保存久的辽画被虫蛀是常见的一种毁坏现象。这种蛀虫,人们常称“蠢”虫,呈灰白色,身体短小。大约每年五月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蠢虫也大量繁殖。防止的办法,可用樟脑丸或上海产的樟脑精块等类药物驱虫。这种樟脑药主要通过其自然挥发出特殊的气味来防虫,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使用时可以将樟脑药放在收藏字画的周围。此药一年之中最好分期放二次,第一次在3至4月,第二次在10至11月,这样防虫效果更好。

放在箱、橱、柜内的字画除放药外,还要做到勤翻动,及时清除不洁之物。每隔半年左右就要展开看看,特别是梅雨季节过去之后,最好能分批将字画取出来挂几天这称为“晾画”,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字画生霉。

霉菌在潮湿、温暖和黑暗条件下最易繁殖,因此,字画的贮藏空间,温暖应保持在14℃~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因为室内相对湿度偏高,容易引起纸张受潮而滋长霉菌。而太干燥又容易引起字画的翘曲变脆,一般的家庭遇天气干燥时,可常用湿墩布拖地,或在房内放盆水,天气潮湿时,尤其在雨季,尽量少开窗户,这样可以使房间的湿度得到相应的控制。

长期悬挂在外面的字面,会受到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使字画颜色褪淡,字迹模糊,发生纤维的老化、变脆。因此,一般不要将珍贵的字画长期地挂在厅室里,更不要挂在太阳能直射到的壁上。应挂一段时间再收藏起来,若字画数量多,则可以采取轮流悬挂的办法,这样做,既能展开收藏字画的不同风格,欣赏佳作,又能延缓老化变色过程。

尘埃也是字画的大敌之一。挂在墙上,或存放在箱、柜中的字画,同样会受到尘埃的影响,细小的尘埃沾在字画表面,遇到一定的湿度,它能成为不洁净的小颗粒,等小颗粒的水分蒸发,会在画面上留下**斑点。

除此之外,对字画保护还应注意,在欣赏观看时,不要用手指指点点接触画面,唾沫沾染。展开和收卷时不要将画折坏留下折痕,因收藏的字画由于年久而变得较脆,容易弄折裂,所以一般不要随便动手,就是收、拿、卷、挂等动作,也一定要格外小心,做到轻手轻脚。

以上介绍的几种保管字画的简易方法,仅供一般爱好字画的收藏者参考。

“古籍的修复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你想象用浆糊粘贴那么简单。不同年代、不同损毁程度,乃至不同纸张和印刷方式的书籍都有不同的修复方法。就拿最简单的浆糊粘接来说吧,用浆糊粘接书,其黏稠度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依纸而定,否定的话很容易造成书页走形、卷边。粘接也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越牢固越好,因为过稠的浆糊会让附着在上面的已经很脆的书页板结,甚至开裂。”

“干我们修复古籍这行,每拿到一部需要修复的古书籍,都会非常小心地斟酌着适当合适的修复方法。如果书的四边适中,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往往会在书页中间加一层棉质的衬纸,就像一个支架一样把它撑起来,然后再把书页裁齐,用砂纸打磨光滑。而如果留下的空间不大,为了不损伤到书的印刷内容,我们往往就会采取金镶玉的修复方法。”说着,余国同随手拿起放在桌上正准备修复的棋谱,“你看这是旧纸,旧纸泛黄似金,而新纸则色白如玉,如果把旧书的纸页用新纸加边,不就成了金镶玉吗?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金镶玉的办法来修复一部内涵丰富的古书籍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

 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厨房是家居的煮食场所,它与大门和主人房一样,对家居的风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厨房及其炉具的风水格局如何,直接影响到居者的身体健康,事业和财运。因此,风水学把厨房列为阳宅“三大要素”(即门,主人房和厨灶)之一。下面,小编告诉大家厨房装修必须知道的风水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家居的厨房风水重点讲究如下:

一、厨房的位置

厨房是煮食之所,五行属火,最适合的方位是住宅的东部与东南部。因东与东南的五行均属木,与水,火都能和平共处。厨房不宜设在住宅的南部,因为南面属火,厨房也属火,火上加火,则对居家不利。厨房最忌设在住宅的中央,风水学有“水火不留十字线”之说,“水”即厕所,“火“就是厨房,”十字线“就是指住宅的中心线,住宅的中心方位最忌受污染,受污主凶而不吉,特别需要避忌。

二、炉具的坐向

炉具是厨房最重要的器具,它代表了创造和贡献的能力,在厨房风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法正确可有利于健康,婚姻,事业和财运。

1、炉具最宜“坐吉向吉”。“解凶灶法”指出:“灶乃养命之源,万病皆由饮食而得,灶宜安生气,天医,延年三吉之方,不宜凶方。“例如在坐北向南的坎宅中,生意即指东南方,称之为上吉;天医即指东方,称之为中吉;延年即指正南方,称之为小吉,这三个方位都是吉方。故有利于安置炉灶。

2、炉具也宜“坐凶向吉”。所谓“坐凶”是指炉灶放在不吉利的方位,镇压着凶神,但却一定要“向吉”,即是炉灶的火门一定要向着吉利的方位,籍以收纳吉气。“八宅明镜”云:“火门者,锅底纳柴烧火之口,得向吉方,发福甚速,期月之间即验。”“火门”即是炉口,若是电炉,石油气炉即正面的开关即是火门,而火门面向吉方为吉。以坐北向南的坎宅为例,炉灶最宜坐西北向东南,因为这坐“六煞“(凶方)想”生气“(吉方),符合”坐凶向吉“的要求,是属于”生气“吉灶,主大贵,青云直上,子孙荣显,其次,是坐西向东,即是坐“祸害”(凶方)向“天医”(吉方),是属于“天医”吉灶,主大吉,财源广进,健康长寿。

3、炉具不宜“坐吉向凶”,更忌“坐凶向凶”,均为不吉。

三、厨房风水的“十二大忌讳”

1、忌大门冲灶。古籍有云:“开门见灶,钱财多耗”。炉灶火口若正对大门,主家中钱财难聚,更易令家人健康受损。以不吉论。

2、忌炉口向厕。作为一家大小口福之源的炉灶,须纳吉气,如向着厕所,炉灶吸纳的是秽气,家人财运和健康运当然不如人意

3、忌厨厕同门。有些住宅的厕所设在厨房里面,必经厨房门才能进入厕所,这种格局在风水上犯了“厨厕同宫,必有一凶”的禁忌,轻则夫妻反目,重则健康受损,破财败业。

4、忌水火相冲。炉灶属火,最忌水冲,正所谓“水火不相容”,犯之会导致家口不宁,夫妻不和,钱财不聚。所谓“水火相冲”,主要有如下四种格局:

A、炉灶口向北。因为北方是“水旺”之地,炉口向北,正犯水火相冲,不吉。

B、把炉灶夹在两个“水性”的物件中间。例如夹在洗碗盆和洗衣机或电冰箱之间,主犯了水火相冲的大忌。

C、炉灶直对水笼头,电冰箱,洗碗盆或洗衣机,也是水火相冲。

D、把炉灶安放在下水的沟渠上或炉灶底下有水管通过,也是水火相冲而不宜

5、忌背宅反向。即炉灶口与住宅的坐向正好相反,例如住宅是坐北向南,而炉灶则坐南向北,这种格局多主家运反复,诸事不顺。

6、忌背后无靠。炉灶背后要靠实墙,不可空虚。倘若背后是透明的玻璃窗,也主不吉。有如传统风水所认为:“凡灶门,忌窗光射之,主凶。”这种格局对婚姻,事业和财运均不利。

7、忌横梁压灶。炉灶若被上方横梁所压不吉,正如古风水书中所说:“栋下有灶,主阴劳怯。”指家人多病,尤其对家庭主妇健康有损。

8、忌炉灶被尖角冲射。炉灶为养命之源,不宜被带有锋利尖角的墙角,家具,装饰物所冲射,犯之对家人健康不利。

9、忌炉灶贴近睡房。炉火帜热,而煎炒时所产生的油烟对家人的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厨房门不宜正对房门,炉灶也不宜贴近睡房,尤其是贴近睡床更忌。

10、忌厨房的地面高于厅、房地面。这种格局使厨房凌驾于厅、房之上,主次颠倒,又易致使污水倒流。厨房煮食,饭厅进食,本应厨低厅高而步步高升,如相反则有退财之虞。

11、忌厕所压厨。一些复合式住宅,往往只考虑楼层平面内各房间之间的搭配,而忽视了上下楼层之间的关系,比如楼上厕所恰好压在楼下厨房之上,这是极为不吉的宅相,如果楼上厕所的马桶正好压在楼下厨房的炉灶之上,则更为不吉。厕所的秽气,浊气下降厨房或炉灶之中,家人的健康和财运就可想而知了。

12、忌镜子照灶。厨房悬挂镜子是家居风水的禁忌之一,炉灶前后更不宜悬挂镜子,若镜子照到炉火,谓之“天门火”,易遭受火灾或不幸。

台海网4月26日讯 (记者 詹文) 在市图书馆旧馆“等候”已久的5万册古籍将得到彻底“净身”。这是记者昨日从市图书馆获悉的。

  尽管市图书馆于3月份迁入艺术中心新馆,但其中的古籍却留在老地方。因为担心它们把蛀虫带到新馆。很快,近40万元购买的杀虫设备到位后,这些古籍就要彻底 “净身”,重回组织怀抱,搬入新家。

  市图书馆拥有5万册线装图书,其中近2000册善本,这些古籍大多有数百年历史,年纪最大的有600多岁,都属于文物。

  由于旧图书馆环境比较恶劣,只适合办公,不适合藏书。没办法恒温恒湿,雨天有些房间还漏雨,房子木质结构的地方本来就滋生了白蚁,古籍图书无法避免地出现蛀虫。

杀虫方式1

灵香草晒干 香气可达20年

  “图书最大的天敌就是蛀虫”,市图书馆陈红秋说,早期,市图采用的防虫措施是最传统的放置樟脑。不过,樟脑味道很重,相当刺激,工作人员常常被呛得流眼泪。1996年开始,市图从广西买到一批晒干的灵香草。这种草味道浓郁,却不刺激,和书香味混合在一起有很温和的味道,环保无毒,却能很有效地防虫。“这种草生时没有香气,干燥后越来越香,香气可达20年。几年后如果不香了,拿出来晒半小时太阳,香味马上恢复。”

  隔一段时间,每袋灵香草药包周围,就会有死去的带甲壳的小虫。不过,虫卵和大面积的蛀虫,却是无法杀除的。

杀虫方式2

罩上“金钟罩” 喷敌敌畏

  为了杀灭蛀虫,市图书馆采取了不少办法,包括化学杀虫。翻动古籍图书,把虫卵、虫屎、成虫都抖入水桶和水盆里。密闭窗户,将敌敌畏兑水后用小茶杯盛放,放在书柜里。再用喷雾器将敌敌畏喷洒在角落和空气中,用胶纸密封房门,熏蒸一星期。

  “敌敌畏的毒性很大,工作人员操作时都要戴上口罩、手套。不过,这种方式虽然能杀灭不少蛀虫,但许多钻在书里的蛀虫却非常顽固,死不了。”陈红秋说。

  2001,市图又用了一个办法,用磷化铝杀虫。这可是毒性非常强的化学药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能自己动手,要由防疫部门的专业人员操作。专家到图书馆一看,不行,还不能在这里杀虫,房间密闭性太差,万一飘出去,污染了空气,可是会出事的。于是,图书打包后,被带到一个专门的大仓库,做了个塑料“金钟罩”把书罩在里面。专家戴上了防毒面具杀虫,杀完后,图书还在仓库里放了好几天散味道。

杀虫困境

目前还没有最有效的办法

  “化学药品虽然杀虫比较彻底,但国内有一些专家顾虑,担心化学药品会对古籍造成破坏,损坏纸张、字迹。”图书馆副馆长付虹说,国内一些古老的藏书阁,至今都在用最传统的方式保存古籍。比如天一阁,使用的就是灵香草,天气好的时候,就把图书搬出来,抖一抖翻一翻,晒晒太阳。

  但这种方式对周围环境要求很高,天一阁周围有很大的院子可以晒书,并且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厦门却没办法。如果晒在马路边,灰尘、水泥本身就有很大的污染,并且古籍都是文物,随便晾晒很不安全。

  如何杀灭蛀虫,全国各图书馆都在头疼。目前,全国还没有发现哪种最有效、最安全的杀虫防虫办法。

新式武器

让蛀虫缺失水分 干燥而死

  目前,市图书馆购买了一套近40万元的自控式档案杀虫防霉机,很快就可以到位。这套设备以前在厦门还没有过,非常环保,采用物理方式让蛀虫缺失水分干燥而死,不会对图书造成破坏。

  “3月份市图迁入艺术中心新馆,但5万册古籍却还留在旧馆,因为担心它们把蛀虫带到新馆。设备到位后,这些古籍就要进行彻底杀虫,再搬进新馆。”付虹说,新馆里专门规划了恒温恒湿的密闭书库,为了避免紫外线照射导致书籍变黄、变脆,书库里采用了特制的电灯。彻底“净身”后的古籍,分批进行修补后,将进入量身定做的书库保存。

  “四部”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

  如最著名的《四库全书》的收录书籍如下: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