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堂刊《一统志》中的“龙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万寿堂刊《一统志》中的“龙游”,第1张

        偶见明万历中万寿堂刊《一统志》两卷。《大明一统志》是现存最早的全本“一统志”,体现中国大一统的盛况,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必备资料。《大明一统志》自出版后有较多版本,如天顺五年内府刻本,弘治十年福建建阳慎独斋刻本,嘉靖三十八年归仁斋刻本,万历中万寿堂刻本,清初积秀堂刻本,康熙三十八年日本弘章堂刻本等。

        万寿堂本是其中比较流行的一个刻本,国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日本有国会图书馆、公文书馆、爱知大学图书馆、蓬左文库、大垣市立图书馆等收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一统志》、清初积秀堂《天下一统志》以及和刻本《大明一统志》多脱胎于此本。①

        观察这两卷刻本,其版框高215厘米,宽145厘米。每半叶10行,行22字,注文双行,字同。字形为宋体。上书口题“一统志”,中书口题“四十二卷”或“四十三卷”,下书口镌页码、万寿堂刊。卷之末页末行,分别书“一统志卷之四十二终”、“一统志卷之四十三终”。

        查阅资料可知,万寿堂刊《一统志》全本共九十卷,刊刻极佳,《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明确著录。此两卷只是残卷,并无卷首等。

      《一统志》卷四十二内容为金华府,卷四十三内容为衢州府,卷四十三中涉及龙游的文字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建置沿革”。

        卷四十三首页中记载: “《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春秋为越西鄙,姑蔑之地秦立太末县,属会稽郡。东汉分立新安县,仍属会稽。三国吴以二县属东阳郡。隋废太末入金华属婺州。唐时析婺州信安县置衢州……” 。可见,衢州府建置前的沿革,沿用姑蔑、太末的历史。另有“ 本朝改龙游府,寻改为衢州府领县五” ,具体时间查康熙《府志》:“明太祖于龙凤五年己亥改为龙游府,吴元年丁未,改为衢州府。”

      “领县五”按顺序分别为:西安县、龙游县、常山县、江山县和开化县。龙游县的描述为: “在府城东七十里,本秦太末县,东汉末孙吴分置丰安县,又改太末曰龙丘,晋省龙丘以丰安属东阳郡,隋省丰安入金华县属婺州,唐初复置太末县置縠州,寻俱废;贞观中复置龙县属衢州,五代唐改龙游,宋改盈川县,绍兴初复名龙游,元仍旧,本朝因之编户一百八十四里。” 其中“宋改盈川县”指的是宋宣和三年,因有诏讳龙字,改为盈川。这与如意元年析置盈川县有别。比较而言,本朝(明)龙游编户一百八十四里,这在五县之中人口是最多的。次之是西安县,为一百六十八里。最少的是常山,仅一百一十里。

        关于衢州“郡名”、“形胜”和“风俗”。

        “郡名”最早为“ 姑蔑,春秋时名” ,后名:“ 三衢”、“信安” 。姑蔑之名,民国《龙游县志·通纪》有载:“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吴五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左传》。案:此本县地名始见于书者,首载之。”故姑蔑不仅是郡之名,也为县之名。

        “形胜”: “姑蔑之墟,太末之壤。宋毛秆超览堂记郡即姑蔑之墟、太末之壤,东望九峰,西瞻灵王石,南临樵谷,仙圣之所游,神灵之所奥,有道者之所隐也。 ”可见,衢州自古便是仙圣之所游、神灵之所奥,有道者之所隐处。

        “风俗”: “其民轻死易发。(汉志吴越之习好勇,其地边楚,战斗兼并,是以民轻死易发。)其俗悍以果,其君子耿耿好气敏于事。(宋程俱保安院记)……”

        关于“山川”条目。共收录龙游名山九座。

        东华山:“ 在龙游县东二里下有姑蔑子墓。”

      岑山:“ 在龙游县南一十五里,其山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故号婺女照,台山邑中视之,如笔架又呼为笔架山。”

      鸡鸣山: “在龙游县南三里,宋嘉祐末邑人吕防讲学于此,时登山见鸡鸣岩棘中罗得白金数十镒,输之官后,防三子皆高科,人以为祥。又西安县东十五里亦有鸡鸣山。”

      三叠山: “在龙游县东三十时里,中有石室又名相岩。”

      方山: 在龙游县东四十里,山形正如冠,产茶,味绝胜。”

        灵山:“ 在龙游县南四十里,旧名徐山,下有溪,溪外有徐偃王庙。”

      龙丘山: “在龙游县东四十里,东阳记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册白,远望之状肖芙蓉,故一名九峰岩山。汉龙茊苌隐居于此,与严子陵友善,终年百岁。山际有三叠岩穴,外如窗牖,中有石床。唐徐安贞读书处。宋赵抃诗‘龙丘石室人难继,安正书院世莫登;欲识松萝最高处,九峰排列一层层。’元焦鼎诗‘万山堆里九峰青,中有三贤著隐名,龙现石形千古异,虎跑泉眼四时清’。”

        而在卷四十二金华府“山川”条目中还有两处九峰山,其一: 九峰山,在兰溪县西南七十里,一名风子山,峰峦秀拔,昔葛洪来游,丹龟犹在。唐徐安贞肄业于此,后人号读书岩,木案石床尚在。 其二: 九峰山,在汤溪县南十里,高数百丈,峰峦秀拔,岩洞玲珑。昔龙丘苌、酆去奢皆居其下。 可见此二处九峰山即为龙丘山。在四十二卷“本朝改为金华府领县八”中记载: 汤溪县,在府城西南五十五里,本龙(空了一格)东鄙,金华西鄙,兰溪南鄙,遂昌北鄙。成化六年析置,县治官山,编户八十里。 龙丘山由此归属汤溪。

      白石山: “在龙游县南四十五里,山有圆石,宽二十余丈,其色纯白,故名。 唐曾以此山名县。”

        唐台山 :“在龙游县北四十五里,正有台山寺,宋王介诗‘天地凿开混沌国,鬼神剜搜骊龙窟。不知发秘是何年,欲扣山灵无处得。我来一见快平生,不觉清风生两腋。乘鸾归去梦魂消,白云依旧埋苍石。 ’”两旧志误将此诗名《白石山》,比较而言,此卷记录中在“欲扣山灵无处得”后面少了“遐想先生未仙时,此地绝无车马迹。穷幽山水有高人,踏破巉岩劳蜡屐。”两句。可见当时编纂者是简摘部分精要。

      收录龙游湖二,溪一,潭三,井二。

      西湖: 在龙游县治西南,宋马天骥仿杭之西湖开此以备游临览。

      五百人湖: 在龙游县北三十里,俗传昔有五百人于此竭水取鱼得异鱼及铜缶,既而水暴长,五百人皆没因名。溉田五百余顷。

      縠溪: 在龙游县北五里,汉志大末县有縠水,唐置縠州以此。宋汪佖诗‘波纹端与縠纹同,正倚阑于想像中,更被轻舠横截去,斜阳染出半江红。 ’若按此记载理解,縠溪或縠水应为龙游专用名。民国《龙游县志·文征·诗》中将此诗名《题瀫波亭》并按:“康熙《志》录于縠波岩下,而縠溪条下,复依万历壬子《志》重录之,题为《瀫水》。又题汪泌为明人,实即一诗也。当时编辑之疏略可想。”而此卷中可知汪佖为宋人,“佖”为单人旁。

      还有对柘溪的描述中,柘溪虽属府城,却有谚语与龙游余端礼有关。柘溪“ 名檫溪,谚云,檫溪通出相公,宋时水通,郡人余端礼果拜相。”

        杨侯潭: 在龙游县南五里,上有唐杨侯祠。 此区域现属衢江区。

        团石潭: 在龙游县西二十里,有石出潭上,古语云,团石圆出状元,宋绍兴中,大水石转,视之正圆。明年,郡人刘章果魁廷试。

        石壁潭: 在龙游县东三十五里,唐杜荀鹤诗‘有山有水堪吟处,无雨无风见景时,渔父晚船分浦钓,牧童寒笛倚牛吹。 ’民国《龙游县志·文征·诗》中将此诗名《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吕公井: 在龙游县治南,世传吕洞宾以杖卓地出泉,故名 。

        龙井: 在龙游县南有两处,皆深不可测,林木幽僻,上有瀑,泉遇旱取其水以祷用。

        关于“土产”、“学校”、“书院”、“宫室”、“寺观”、“祠庙”、“陵墓”、“古迹”等。

      记录衢州“土产”共四种,其中茶:“ 出龙游县,方山者佳。” 这与“山川”条目中描述方山时同,且有“ 味绝胜” 。

        另有狮橘: 西安县出。

        砚: 常山、开化二县出。

        藤纸: 开化县出。

        龙游县学: 在县治西,宋至和初建,元末毁于兵,本朝洪武中重建。

        “书院”条目中记载了 清献书院、柯山书院、包山书院和明正书院 ,但龙游的鸡鸣书院不在其中。

      “宫室”条目中,龙游只有瀫波亭列入: 在龙游县北五里,宋建,吕防诗‘地轴抽不尽,风梭织又成。’郑元诗‘江神若计分寻尺,待着青钱买取归。’

        “寺观”条目中中龙游有二寺二宫。

        灵矅(耀)寺: 在龙游县西,晋时建,本姑蔑故宫遗迹犹存。

      乌石寺: 在龙游县北四十五里,宋绍兴中岳飞闭过宿于此题:“岳飞奉旨趋阙,复如江右,假宿幽岩。游上方,览江山之胜,志期为国,扫平胡虏,恢复舆图,迎二圣沙漠之还,辅圣主无疆之休,因结缘佛事,以记岁月云。”

        崇仙宫: 在龙游县东,梁大同中建,相传即酆去奢升仙处。

        集善宫: 在龙游县治西,梁大同中建 。

        “祠庙”条目中排首位的是徐偃王庙: “在龙游县西四十里徐山下,刺史徐放重修,唐韩愈撰碑,谓:衢州,民多姓徐氏,支县龙江(游)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

        “陵墓”条目中排首位的是“姑蔑子墓”: 在龙游县东东华山下,宋庆元间为人所发并志,石击碎之。

      “古迹”条目中排首位的是“姑蔑城”: 在龙游县,縠溪之南。《左传》: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五孙弥庸观见姑蔑之旗。杜预注,姑蔑,越地,今东阳太末县也。相传此地即其故城。

        另在“废盈川县”中记载: 在府城南九十里,唐析龙游县置,寻省入西安。“ 九十里”应有误。

        关于“名宦”、“流寓”、“人物”、“烈女”和“仙释”

        自唐至本朝(明),龙游名宦唯有宗泽: 知龙游县,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 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流寓”条目中,无龙游人物记载。

        “人物”条目中,排首位的是汉龙丘苌: 太末人,隐居山中,义不降辱,连辟不至。更始初,任延为会稽都尉,掾吏白请召苌。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原宪之节’遣功曹奉谒使相望于道,岁余,乃请府拜议曹祭酒。

        三国时徐陵次之: 龙游人,东汉末为吏。虞翻一见即与友善。仕吴历三县长,所在著称。迁零陵太守,子平。亦仕吴为武昌左部。

        南北朝徐伯珍: 龙游人,少孤贫,以箬叶学书,积十九年,遂究经史。南齐辟召不起。兄弟四人,俱白首这,时呼四皓。

        唐徐安贞: 龙游人,应科制,岁三上俱及第,官至工部侍郞,封东海子,卒赠尚书。

        唐及以前记载“人物”共八人,龙游占四人。

        宋时龙游有吕防: 龙游人,熙宁中进士,有学行,龙游士子发举自防始,累官至太中太夫。 吕防是龙游县学培养出的第一位进士。

        刘章: 龙游人,少警异,日诵数千言。绍兴中廷试第一,居馆职。秦桧恶其不附己,讽言者劾出之。桧死,召还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章容状魅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靖文。

        余端礼: 龙游人,少读书一过目即成诵。累官左丞相,封郇国公,在相位恪守法度,务行故事。

        马天骥: 衢州人,绍定二年进士,历官秘省,假司马光五规之名条上时弊,词意切直,仕至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察院事,封信安郡侯。 马天骥为龙游人,或因其封信安郡侯之故,将其记为衢州人。

      元代及本朝(明)均无龙游人物记载。

        “仙释”条目中有鄷去奢: 龙游崇仙宫道士,刘宋初,隐于处之卯山。一夕,天神谓曰:‘石下有天师佩剑。’去奢修练三年,果得之,乃得道仙去。

①巴兆祥 《大明一统志》内府与万寿堂刊本比较研究[C]// 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

1 息庵翁传 文言文翻译

息庵翁,名叫志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别号。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县人,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吴中很有名。息庵翁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他祖父身边磨墨,伺候祖父写字,仿着祖父的字体写字,字写得很有精神且遒劲。他祖父非常惊讶,就教授他写字的方法。息庵翁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礼法规定的不说、不做,亲朋好友都特别尊敬他。

息庵翁特别喜欢看书,一旦知道别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马上去借阅。他把自己的小屋装饰好后独自居住,在桌上点一炉香,放一瓶水,早晚抄录借来的书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壮志,为自己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而感到羞耻,听到秋风就不禁为这萧瑟所感染,马上扔掉笔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等心情平复后却又继续抄书,最后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志,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黄山。息庵翁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子孙都很贫困,他的坟因此得不到修缮儿破败,坟周围种的树也很少,后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一生所抄录的书籍却都完好保存。

2 英语翻译东海钱翁以小家致富,欲卜居城中或言菜房吉,众已偿价七

东海钱翁以小家致富,欲卜居城中或言某房者,众已偿价七百金,将售矣,亟往图之翁阅房,竟以千金成券子弟曰:“此房业有成议,今骤增三百,得无溢乎?”翁笑曰:“非尔所知也,吾侪小人,彼违众而售我,不稍溢,何以塞众口?且夫欲未餍者,争端未息此翁似闻道者吾以千金而获七百之舍,彼之望既盈,而他人亦无利于吾屋歌斯哭斯,从此为钱氏世业无患矣”已而,他居多以价亏求贴,或转赎,往往成讼,惟钱氏帖然译文东海人钱翁,从小户人家发财致富,想在城里选一个居所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说:“有一处住房,许多人已出价七百金,就要出售了,您赶快去看看吧!”钱翁看了房子后,竟用千金将房子买了下来子弟们都说:“这间房子已达成七百金的定价,你却突然再加三百金,他们不是获利更多了吗?”钱翁笑着答道:“这当中的道理你们就不能明白了我们是小老百姓,房主得罪了众人把房子卖给了我,若不多花点钱,他拿什么话去堵住众人嘴巴?况且那些想得而又没得到的人还会来争我用千金买下出价七百金的房子,房主的愿望既得到了充分满足,其他人对这座房子也无利可图了无论他们哭也好,笑也好,反正这处房子从此就是我钱氏的世代家业,我再也没啥隐患了”不久后,其他房产多因售价太低而争要补贴,有的卖主又转手赎回,往往造成诉讼,打起了官司,唯独钱氏的房子住得安安然然的。

3 < >的译文是什么

先说〖存斋晦静息庵学派〗 南宋末汤千、汤巾、汤中三兄弟创立的学派。

汤千号“存斋”、汤巾号“晦静”、汤中号“息庵”,因称所创学派为“存斋晦静息庵学派”。 汤中号“息庵”,所以息庵翁就是汤中老人的意思了,翁就是尊称。

< > 就是汤中老人的传记。 通假字: 古文通假字例: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 “案”通“按”。

例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炎”通“焰”。

例如: 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芸”通“耘”。

例如: 植其杖而芸。(《荷丈人》) “”通“纤”。

例如: 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论积贮疏》) “淬”通“”。

例如: 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函胡”通“含糊”。

例如: 北音清越,南音函胡。(《石钟山记》) “板”通“版”。

例如: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火”通“伙”。

例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辞》) “不(fǒu)”通“否”。

例如: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雷”通“擂”。例如: “得”通“德”。

例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殴”通“驱”。例如: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 “振”通“震”。例如: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 “”通“”。例如: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 “亡” 通“无”。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帖”通“贴”。例如: 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 “缪”通“穆”。例如: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通“帜”。例如: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与”通“欤”。例如: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廪”通“懔”。

例如: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还”通“环”。

例如: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陵”通“凌”。

例如: 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厝”通“措”。

例如: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趣”通“促”。

例如: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庭”通“廷”。

例如: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通“志”。

例如: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向”通“响”。例如: 砉然向然,奏刀然。

(《庖丁解牛》) “直”通“值”。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 “离”通“罹”。例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通“隙”。例如: 令将军与臣有。

(《鸿门宴》) “齐”通“剂”。例如: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通“谪”。例如: 发闾左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邪”通“耶”。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通“现”。

例如: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盖”通“盍”。

例如: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而”通“尔”。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反”通“返”。

例如: 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灌”通“盥”。

例如: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戒”通“诫”。

例如: 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熙”通“嬉”。

例如: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质”通“”。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通“又”。例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 “决”通“诀”。例如: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裁”通“才”。例如: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指”通“旨”。例如: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菁”通“精”。例如: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具”通“俱”。例如: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兵阳楼记》) “生”通“性”。例如: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乡”通“向”。例如: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 “翼”通 “翌”。例如: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 “濯”通“浊”。例如: 自疏濯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 “干”通“岸”。例如: 置之河之干兮。

(《伐檀》) “属”通“嘱”。例如: 属予作文以记文。

(《兵阳楼记》) “止”通“只”。例如: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距”通“拒”。例如: 距关,毋内诸候。

(《鸿门宴》) “支”通“肢”。例如: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唱”通“倡”。

例如: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息庵翁传》从文中息庵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 。

曾经游走的了荆楚 这个地方,一次,他遇到了有人传授古带造墨的方法, 于是说:“吾 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 何必像现在这样切切地到处奔走呢?” 于是就回家了, 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 字身 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 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 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

人们望见他, 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他 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所制墨,有 一定的价钱。 报酬不合适,辄 不卖。

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满,而 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有一乡客讥讽 他说:“ 你的墨汁做得虽然好, 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 说:“ 唉!吾 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 特别勤苦, 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 所以我不 想 卖出它太容易了 啊。

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 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 在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 土炭一般, 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 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 ,那就是 对外 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 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墨出卖, 这么做可以吗? 在说, 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 可是看我的箱子中, 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 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那乡客 听到这些话后说:“ 我们这类人 吟诵着圣人的言论, 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5 请问《息庵翁传》从文中息庵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 。 曾经游走的了荆楚 这个地方,一次,他遇到了有人传授古带造墨的方法, 于是说:“吾 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 何必像现在这样切切地到处奔走呢?” 于是就回家了, 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 字身 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 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 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 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 他 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所制墨,有 一定的价钱。 报酬不合适,辄 不卖。 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满,而 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 他说:“ 你的墨汁做得虽然好, 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 说:“ 唉!吾 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 特别勤苦, 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 所以我不 想 卖出它太容易了 啊。 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 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 在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 土炭一般, 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 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 ,那就是 对外 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 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墨出卖, 这么做可以吗? 在说, 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 可是看我的箱子中, 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 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那乡客 听到这些话后说:“ 我们这类人 吟诵着圣人的言论, 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苏询门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这与他的教诲当然分不开。

据说有一天,苏询买了一幅画,打算配一副对联,但他把对联拟好后,不写中间一字,抄出来,让儿女们去填,借此考一下他们的才学: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轼(东坡)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两个字,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哥哥所填,固然不错,但所用的词不够精彩。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询问老二的看法,苏辙赞赏小妹,说:“这是炼字,用‘扶’字,更显得风之温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苏询也认为小妹的好,苏轼也很佩服小妹的才华。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