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视力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影响视力的病证 5 视力检查 51 远视力检查 52 近视力检查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视力 1 拼音

shì lì

2 英文参考

visual acuit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视力(visual acuity)又称视敏度[1]、中心视力。是指眼睛分辨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1]。反映黄斑中心凹处的视功能。5米以外的视力称远视力,30厘米处阅读时的视力称近视力。

要想分辨两个点,必须在视网膜上兴奋两个锥体细胞,而这两个锥体细胞至少要被一个不兴奋的锥体细胞分开。黄斑部中心凹处锥体细胞直径为1~15微米。正常人眼的分辨力是1′视角,相当于视网膜上496微米距离。视力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视角是指外界物体两端反射的光线通过结点相交而形成的夹角。物体越大,视角也越大。物体距离越远,则视角越小。视力是视角(以分角为单位)的测量:视力1/视角。如某人视角为1′视角,则视力1/1′10,某人视角为10′视角,视力1/10′01。当前常用的视力表图形的有C和E形两种,每种图形笔划为1′视角,每种图形含5′视角。

4 影响视力的病证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它是容易影响视力的眼部病变。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虽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则障碍视力明显;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对视力也无太严重的影响。正如《审视瑶函·诊视》所说:“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内障眼病自觉症状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等。内障日久,视力渐降而至失明者,多属气血两亏或肝肾不足。

5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检查黄斑部中心凹的功能,分远视力与近视力检查。

51 远视力检查

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将视力表挂在自然光线充足或日光灯照明的墙壁上,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米,表上第10行视标应与被检查眼向前平视时高度大致相等,也可在视力表对面25米处放一平面镜,病人坐于视力表下,自镜内进行观察。检查时两眼分别进行,遮盖一眼,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如戴镜者,先查裸眼视力,再查戴镜视力。嘱被检查者辨别视标的缺口方向,自视标01顺序而下,至患者不能辨清为止,记录其能看清最下一行的视力结果。此行如有几个视标辨认不清,或再下一行能辨清几个,则用加减法表示,如102(表明10视标还有2个辨认不清),10+2(表明12视标可以看清2个)。正常视力为≥10,不足10者为非正常视力。

若被检查者在5米处不能辨明01视标时,则嘱患者逐渐向视力表移近,至刚能辨清01为止,测量其与视力表的距离,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视力被检者与视力表距离(米)分数线5米乘以01

即为该眼视力。如被检者在2米处看清01,则视力为2/5×01004,余此类推。

若在1米处不能辨别0,1时,则嘱患者背窗而坐,医生撒开手指置被检眼前,由近至远,让患者辨认手指的数目,记录其能够辨认指数的最远距离,如指数乃0厘米。

若在最近处仍无法辨别指数,则改为检查眼前手动,记录其眼前手动的最远距离。若手动也不能辨别,则在暗室内以灯光照射(这时须用手掌将另一眼捂紧不让透光),检查患眼有无光感,如无光感则记录视力为无光感。如有光感,且又需要作光定位时,即可在暗室内用蜡烛光离眼1米处自正中、上、下、左、右、颞上、颞下、鼻上、鼻下方向进行检查,让患者辨认光源的方位。凡能辨认的方位以“+”表示,不能辨认的以“—”表示,分别填在“井”字图形或“米”字图形上。例如:如光定位准确,说明该眼视网膜功能基本正常,否则为不正常。

52 近视力检查

 中国古代残疾人及特殊教育政策 作者:李舒

  (一)古代残疾人的分类

 据陆德阳和日本稻森信昭先生的考证,在先秦两汉南北朝的诗集中就出现了“姬人荐初酝,幼子问残疾”这样的诗句。古代用来表示残疾的词很多,如“废、疾、伤、损”等,尽管内涵与外延略有不同,但残疾人都是指那些肢体、感官残缺不全或伴有机体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中国古代对残疾人有比较明晰的分类并与现在大致相同。

 1、盲、失明--视力残疾

 先秦古籍中多用“瞽”、“蒙”、“瞍”、“盲”、“眇”等单字词来表示视力残疾。照郑玄的区分于解释“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蒙,有目无眸谓之瞍”。盲多指双目失明;眇多指单目失明。由瞽字派生出来的词较多,

 如瞽人、瞽工、瞽师、瞽夫等表示各类不同身份的盲人。

 2、聋、聩--听力残疾

 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明确指出:“聋聩不可使听”“耳不辨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聩”(《国语·晋书四》)可见,当时对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的区别已有初步的认识。

 3、喑、哑--语言残疾

 语言残疾是指不能正常地使用发音器官进行口头语言交流的生理缺陷。先秦时多用喑来表示,后来用哑来表示。如《韩非子·六反》曰:“人皆寐,则盲不知;皆嘿,则喑不知。”

 4、瘸、跛、孓孑、挛嬖--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包括上肢残疾和下肢残疾。《说文》的解释是“孓,无右臂也;孑,无左臂也”,是指上肢残疾。腿脚残疾,走路不平衡谓之瘸和跛,是指下肢残疾。挛嬖则指上下肢的混合残疾。如宋朝陆游《剑南诗稿·养生》中就提到“挛嬖岂不苦,害犹在四支(肢)”。

 5、驼、偻、佝偻、侏儒、偏死--躯体残疾

 驼背,是指一种人的脊椎向后隆起,不能挺直的躯体残疾。先秦时代,古汉语中常用偻或佝偻来表示驼背。

 侏儒,是指身体异常矮小的人。偏死,多指因中风引起的麻痹和瘫痪。

 6、痴、呆、愚、疙--智力残疾

 古汉语常用痴、呆、愚等单字词或痴呆、愚蠢等双字词来表示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智力残疾。如《说文》指出:“痴者,迟钝之意,故与慧相反。”“愚蠢,生而痴呆懵懂,不辨南北东西。”疙,则是指当今的轻度弱智,故有“小痴谓疙”之说。

 7、癫、疯、癫狂、狂疾--精神残疾

 古人常用癫、疯、癫狂、狂疾这些词语来表示精神失常之类的精神残疾。《太平御览》中提到“阳气独上,

 则为癫病”。这些词语的用法和现代已没有太大的出入。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对各种残疾人给予一定的关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古人用来描绘残疾人的用词丰富,能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进行清晰的分类。这些为后来对各类残疾人的安抚、治疗和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对待残疾人的政策

 在古代的欧洲,人们把各类残疾人看成是“魔鬼缠身”、“上帝的惩罚”,残疾人可被人任意再次伤害,其处境十分悲惨,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相比而言,古代中国对残疾人的态度还是比较文明的,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有时多少能得到一些救济、帮助和同情。

 从记载夏、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史料中,可看出当时已提出了减免残疾人税收的具体政策,如“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福”。(《周礼·地官·大司徒》)这里提出的六养,除“宽疾”与残疾人有最直接的关系之外,其他的如“养老”、“振穷”、“恤贫”都与残疾人的生活有一定的间接的关系。上述政策并不只是想法而已,当时还能指派小司徒、乡师等地方官“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具体执行鉴别残疾人,减免残疾人税收和安排残疾人生活的相关事宜。

 沿袭夏、商、周时代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小国在进行改革时也开创了问疾、养疾之举,所谓“养疾”,就是将残疾人“收而养之,官之衣食”。秦汉、三国、南北时期,某些开明的皇帝还派大臣优恤残疾人,对“六疾不能自存者,人赐谷五斗”并“设立别坊,遣医救护”(《北史·魏本纪·高祖孝文皇帝》)

 为了使优恤残疾人的举措能够实施,从隋唐开始,就不同规模地设立了“悲田制”(隋朝),“福田制”(唐朝),以便从这些田产中得到比较固定经济支持,此外,还设置“普救病坊”(隋朝),“惠民药局”(元朝)和“养济院”(清朝)这类具体给残疾人提供救济的机构。

  (三)奴隶社会的残疾人教育

 在古代中国,残疾人不仅能得到同情和施舍,有时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据记载,周代的瞽蒙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一支300人的盲人乐队分成上瞽(40人)、中瞽(100人)、下瞽(160人)。由2名大夫和4名上士分别担任大师和小师。这些大师和小师本身也是从优秀的盲人乐师中提拔出来的,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有作为盲人的亲身经历。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据推测已采用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周代除了瞽蒙教育之外,还有对哑人(聋聩、喑哑)、肢残人(跛、断)等其他类型(侏儒)的残疾人的教育。例如:“古者以废弃之人,主卜巫祝之事”。(《荀子·王制》)当时的巫祝是为许多重大的决策服务的,上到国家出兵打仗,下到平民百姓的婚丧大师都离不开巫祝主卜。因此,这些残疾人也就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在周代,残疾人的教育已不是一种盲目的实践,而是开始形成了最初的理论。例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儿学,非学不入”,残疾人只有通过一定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一技之长和谋生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时,人们已朦胧地意识到残疾人的教育比正常人都教育更为重要。

  (四)封建社会的残疾人教育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帝王为了得到民心,巩固自身的统治,也采取了一些抚恤与救济措施,但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能系统地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多生于官宦富豪之家,而一般平民百姓是望尘莫及的。

 清朝政府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小学章程》中明确规定:凡(1)资兴太低,难期进益者;(2)困于疾病者都应退出学堂。在第二年发布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中仍然规定:“学龄儿童,如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具不能就学者,本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其察实,准免其就学。”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是把残疾儿童的教育排除在外的。

 据记载,清朝还有公开“以貌取人”的授官制度,“举人三科会试不中进士,可于榜后应答挑,授以官职。不考文字,专取状貌”。这对读书的残疾人来讲,就更为不利了。

 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并学有所成的残疾人却层出不穷。自古到今,有许多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使得人生的价值大放光彩。例如,左丘明失明,却写出两本历史著作《左氏春秋》与《国语》;孙膑刳刖去双腿却能以奇谋打败敌人并写下著名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但忍辱负重以残疾之躯,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此外,发明纸张的蔡伦和率队远航的郑和也都是遭受宫刑之苦的宦官。他们的毅力和才能为世世代代的残疾人书里光辉的榜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特殊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虽然起源很早,在周代就以其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前列。但是,特殊教育业和其他学科一样,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无论是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还是特殊教育的立法与发展都渐渐地和同时代的西方世界拉开了差距。

1、凤眸

凤眸是汉语词语,读音是fèng móu,指细长,眼角有些上挑的眼睛。

出处:《再生缘》第六二回:“螺黛蹙,凤眸凝,想罢机谋叫圣君。”

2、杏眼

杏眼又称杏仁眼,如杏子形状的眼睛。眦角较钝圆,黑眼珠及眼白露出较多。眼睛比较短,睑裂比较宽,眼型圆圆的如杏仁。

出处:《平鬼传》第三回:“幸遇着这个小低搭柳眉杏眼,唇红齿白,处处可人。”

3、桃花眼

桃花眼是一种眼型,因为眼型酷似桃花且旺桃花运而得名。桃花眼四周略带粉晕,眼型似若桃花,水汪汪的,眼尾呈平行、微垂、微翘,笑起来则像月牙一样下弯,眼睛黑白并不分明,给人一种似醉非醉的朦胧感。

4、丹凤眼

丹凤眼是凤眼的一种,严格来说应该是狭义的。并不一定指单眼皮 其型极细长、内勾外翘,延伸到太阳穴附近,开合而有神光逼人。

古籍记载:(见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第145页)。女人,有了一双凤眼,就天生有了美丽聪慧的资本。凤眼须清。若眼光暗淡朦胧,则不智。凤眼须与人的整体形貌联系起来看。

只有美的形貌中的凤眼,才有上述之美和聪慧性格。有一些人若孤立看他(她)的眼睛,确是凤眼,但其整体形象不美,甚至是丑、俗、愚,则其眼仅是形似而已,不足道也。只有内外双修,才能使凤眼大放异彩。

5、双凤眼

双凤眼就是指:双眼皮的凤眼。

双凤眼代表人物:

她有一双清澈无比 不带任何欲望的眼睛。眼睛成了汤唯一夜成名最惹人的一处。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有那暗送秋波 欲说还休的劲儿。那双凤眼勾魂 眼尾带出的慵懒,还有眼波流动,成了众多整形女性的所求。

仓颉(历史上的造字的人)为什么长四只眼睛啊

仓颉造字shi一个来自于传说时代的故事!当今汉字为何这么形象?都是仓颉四只眼的功劳,额上两只观天上飞禽浮云宇宙形态.眉下两只眼看天下走兽游鱼大地模样.每个人之所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的道理,说到不同~我想应该是方便他观察,以更好的造字!

仓颉怎么会有四只眼睛,在传说中他有什么神通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为什么67造字的仓颉不是近视眼,却有四只眼睛

仓颉不是四只眼睛,是目生重瞳,即每只眼睛两个瞳孔,这是由于眼部被蝇类幼虫寄生或者虹膜粘连造成的特殊病例,不是不可能出现的,重瞳后由于光的衍射左右所以基本不会影响视力

仓颉有四只眼?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

古书记载,恐怕有夸大之嫌,跟神话差不多,不可信

传说仓颉四目,是不是带眼镜

四目是四只眼睛,重瞳是双瞳孔。仓颉按《尚书》是说四只眼睛还都重瞳。重瞳是古代对目光如矩,智慧过人的一种神话表现,传说圣明天子都是重瞳的,所谓”重瞳亲照“就是天子亲自处理了。而四只眼睛则是为了形容他遍查万物而造字

仓颉创造了文字,这种说法对吗?(判断题)

相川仓颉长著四只眼睛,看到鸟儿在沙滩上的脚印,收到启发,创造了由笔画组合成的汉字。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 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这是历史问题吗?如果是,那就判错。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劳动人民的智慧长期积累发展而来。

关键是从哪个角度来看。

缪天荣教授1913年12月出生于瑞安,只是对数视力表的发明人,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起草人。 1834年,荷兰眼科医师 (Dutch ophthalmologist) 赫尔曼·史乃伦 (Herman Snellen) 发明了我们现今相当熟悉之视力测试图 (visual acuity eye chart),该图又常称为史乃伦氏视力表 (Snellen’s chart)

由于现在电子产品的风靡(您上地铁公交看看,清一色的低头看手机党),这近视眼的数目是嗖嗖的往上窜,我们可以想象要是没有眼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多大的麻烦,那咱们古人也没有眼镜,万一得了近视眼该怎么办?

首先,咱们古代识字率普及情况低的可怜,能读得起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还是耕作务农为主,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给眼睛的压力并不大,那古代的读书人挑灯夜读会不会把眼睛给熬坏?那得分家庭,对于一般人家,家里有张不干活只吃饭的嘴已经足够艰难,估计是没有多余的力量再供孩子晚上熬油点灯;而富贵之家要是夜读也不会用昏暗的油灯,也不太担心眼睛会用坏。其实近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古人压根就没有电脑、电视和手机这些娱乐消遣项目,所以眼睛压力比起现代人来说小多了,古人们的近视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保养得宜,古人真得了近视眼该怎么办?

还能咋办?笑着活下去呗

就算是您得了高度近视眼前雾蒙蒙一片不分东南西北都得忍着,冯梦龙就写了这么一首诗道尽了近视眼的心酸:笑君双眼太希奇,子立身旁问是谁?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近视眼连站在身边的人都看不清,那想看清怎么办?凑上前去看呗!所以就出现了磨伤了鼻子(趴着去看壁画),烧伤了嘴唇(因为吹灭灯火时无法控制)等搞笑的事情。

欧阳修老兄可能就是个近视眼,这位老哥在送别朋友时写了一首诗引起人们的猜测:欧阳永叔送刘贡父守维扬,作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文人雅士们就开始琢磨了,这平山堂离江左诸山这么近,一眼就能看全的玩意怎么欧阳修老爷子还写什么“山色有无中”呢?难道他是个近视眼?—“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为永叔短视,故云。”,苏东坡听了觉得很好笑,人家那说的是在烟雨朦胧中这山色也模模糊糊,你们这些家伙怎么扯到人家近视眼了?于是苏轼还写了一首诗嘲笑:“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可见古人对于近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近在咫尺的山也看不清),那要真近视到了这个地步那得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啊!

不便也得忍着,有的读书人有办法,近视眼看书又不方便怎么办?找书童,让他给我念书不就行了。不过这条件还挺严苛,首先是这书童得识字,而且真要读起古籍来这位除了会很多字外还得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得学会断字断句,口齿清晰明朗。真要有那实力都能去考秀才了,人来给你当书童干嘛—“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所以大部分近视的古人就像是我们这些没有眼镜的现代人一样,算半个睁眼瞎

你就比如说明末清初的丁药园先生,这位老哥就是个地道的高度近视,他的《眉庐夜话》就真实的想让我们这些近视眼流泪。

一天有个客人来探访这位老哥,发现他正趴在桌子上,人还以为他在睡觉呢,仔细一看是在读书,不过因为近视看不清,这位老哥得把头趴到距离书本一寸(也就是两三厘米)的位置看书(近视眼的同志们是不是觉得很真实?),听到声音丁药园把头抬起来看,结果又看不清是谁来了客人看他眯着眼睛的样子好笑,于是嘲讽他说:“老哥,你和丁仪也差不多了(曹魏奸臣,是个著名的眼病患者,这句嘲讽够狠,颇有点像现在的你打球像某某某)”,丁药园一听拿着拐杖就要抽他,结果因为近视眼看不清反而追着自己的奴仆到处跑家有揽云楼,三丁读书处也,客乍登楼。药园伏案上,疑昼寝。迫而视之。方观书,月去纸才一寸。骤昂首,又不辨某某。客嘲之曰:“卿去丁仪凡几辈?”药园戏持杖逐客,客匿屏后。误逐其仆,药园妇闻之大笑。

丁老哥这天娶了个小妾,丁老哥趴着面前看这小妾长得如此靓丽青春心里美啊,迫不及待的出门和客人们喝酒赋诗,等到喝得烂醉回房,一夜无话,结果第二天天亮了才发现和自己一夜春宵的是家里干粗活的丫头,原来自己被老婆给戏弄了,不过您老人家连枕边人都分不清,可见都近视到了啥地步啊!—夕娶小妇,药园逼视光丽,心喜甚,出与客赋定情诗。夜半披帷,芗泽袭人。小妇年无语,洁旦视之,囊下婢也。知为妇所给,药园又大笑。

近视眼也给丁药园做官带来很多不便,这天他去办公正好碰到了侍郎李爽棠(一人从中门进,一人从东门出),丁药园想看清楚对面是谁但又看不清,只能死命的睁大了自己的眼睛瞪着李爽棠,李爽棠也奇怪这人怎么眼睛瞪的跟铃铛一样,难道跟我有仇?于是让仆人来问丁药园,丁药园这才知道是自个上司,赶忙跑过来请罪,李爽棠看到丁药园哈哈大笑,说知道你这个货是个近视眼,算了,这次就不用道歉啦!丁药园自己想想也好笑,说我这个近视眼的名声都快跟我的诗名齐平啦!—晨入东省,侍郎李公爽棠从东出,药园从中入,瞠目相视。侍郎遣骏卒问讯,药园趋谢,侍郎笑日:“是公耶?吾知公短视。奚谢为!”药园退而笑回:“吾短视与诗名等”

号称“四大才子”的祝枝山也是个近视眼,这位老哥有一次赶路,看见一群蚂蚁蜿蜒而行,他还以为是一根线结果想拿起来拿不起来于是感叹说好好地一个线就坏成这样—见蚂蚁摆阵,疏密成行,疑是一物,因掬而取之。掬之不起,乃叹息曰:“可惜一条好线,毁烂的蹙蹙断了。”

可见要是古人得了近视,就算是生活的不方便闹笑话也得忍着不便生活下去。不过从明朝开始眼镜就逐步的传入咱们中国,仇英所作《南都繁会图景物图卷》中就有一位老哥戴着眼镜,这也是咱们中国最早戴眼镜的画像之一了。无独有偶,清代雍正皇帝就是个正儿八经的眼镜控,康熙晚年得到了两广总督进献的水晶眼镜,老人家老眼昏花,戴上眼镜后效果非常好,于是就把眼镜赐给了勤于政务的四阿哥胤禛,老四早从康熙时期就是个干活不要命的主,视力自然也不咋地,自动带了父皇御赐的眼镜后这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从此之后四爷就成了眼镜的忠实拥簇,在奏折中不停地指出:给老子做眼镜!从雍正元年开始说做两副,再到雍正二年说做十副眼镜,雍正眼镜几乎到了无处无在随手可取的数量,最少有35副之多!

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近视了戴眼镜才是王道啊!最后提醒诸位,电脑好玩,手机好看,眼镜作为咱们心灵的窗户也得要好好的爱护啊!

古籍中是这么说的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可见,仓颉是有4个眼睛的,而且很多古籍中流传下来的画像中,仓颉也是四目。有关文献记载,所谓的目生重瞳其实是一种返祖现象,即眼睛内有两个瞳孔,呈上下粘连。也有一说是眼睛内,一个大的瞳孔里包含一个小的瞳孔。又据中医药史记载,这又是一种病,即“重瞳症”。 可尽管如此,不过更多的人却相信,这目生重瞳就是帝王的象征,象征着此人能大富大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