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丛书典籍是如何进入全盛时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清代的丛书典籍是如何进入全盛时期?,第1张

古代丛书的编刻,到清代进入全盛时期,其数量和质量皆远胜前代。由于丛书的功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于是清代出现了官修丛书,清官修丛书自康熙年间开始,规模巨大,卷帙多达千万卷。如康熙时编刻的《御纂七经》、《律历渊源》等,皆为丛书的兴盛生色。而乾隆时所编修的《四库全书》更是煌煌巨编,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丛书编集工作的进展。《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十年而成。同时并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和抄录八部《全书》、二部《荟要》,全部工作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告竣。每部《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装三万六千余册;《荟要》每部收书四百七十三种,一万七千九百三十卷,分装一万二千余册。这部巨型综合性丛书的编纂,不仅对我国十八世纪以前许多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起到流传和保存的作用,而且在长达十五年的编纂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学者,使版本、目录、校勘、考证等专学得到发展。由于这部丛书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后世学者多藉此进窥古代学术之堂奥。此外,乾隆中还编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收书一百三十四种,同样以经、史、子、集四部为编。由于用武英殿特制的木活字印行,故称为“武英殿聚珍版”。这部丛书校刊精审,被视为善本,因此清代各省先后据殿本翻刻刊行,但各省印本收书总数有所增删。除以上几部重要的综合性丛书外,乾隆时还刊行了一些专类丛书,如编印正史丛书《二十四史》,从此才有“二十四史”之名。另外,又诏刻《十三经注疏》等。总的来说,康乾时期官修丛书规模大、质量高,又因国家编修,号召力强,影响较广,对于清代丛书的迅速发展,确实是强有力的推动。

丛书典籍的种类,首先可以分为“综合丛书”与“专类丛书”两大类。“专类丛书”的细分自然可按其汇集的专科而定,各自归于经、史、子、集四部。这类丛书的进一步分类和归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十三经注疏》属经部丛书,《二十四史》属史部丛书,《百子大全》属子部丛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属集部丛书。门类较窄的丛书,如《音学五书》、《琴学丛书》、《痘疹大全》等,则归人各部中的小类。

“综合丛书”的种类和归属则比较复杂,需要稍作阐析。“综合丛书”大致又有“汇编类”、“地方类”、“氏族类”、“独撰类”等四种类型。

宋代丛书除了首创体例的《儒学警悟》之外,当以左圭的《百川学海》影响最大。左圭字禹锡,号古郧山人。此书编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书前有左氏自序,书名《百川学海》取自于西汉扬雄“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一语。书中汇集唐宋人著作为多,间及两晋南北朝人著述,共计一百种,一百七十四卷,以天干为序,编为十集,每集包括十种著作。许多唐宋人的杂著,特别是一些农学典籍,如唐代陆羽《茶经》,宋代蔡襄《茶录》、《荔枝谱》,释赞宁《笋谱》,范成大《梅谱》、《菊谱》等藉此以流传。这部丛书虽成于《儒学警悟》之后,但《儒学警悟》收书仅六种,且都是宋人著述,而《百川学海》则搜集丰富,跨越数代,所收书包罗经、史、子、集四部,奠定了综合性丛书庞杂、总聚的规模。此外,《百川学海》成书后,不仅曾在宋代刊刻,明代又两度重刻,流传较广,其对后世丛书刊刻的影响,超过了《儒学警悟》。因此,民国时陶湘在影刊《百川学海》的序中说:“若求其搜采渊宏,体例完备,于学术得融贯之益,于原书无割裂之嫌,合四部以成编,如百川之归海,名实相副,巨细无遗,开从来汇刻之风,为后世丛书之祖者,惟左氏《百川学海》,庶几足以当之。”可见《百川学海》在丛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次于《儒学警悟》。该书现有宋刻本一种,明刻本两种,民国影刊本两种。各种版本的卷数和每集所收种数不同,编排次序也有差异。

经、史、子、集和古籍分类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国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四部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67个子目编排图书的。现在就此书的体例,把经史子集四部简介如下: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纪传体,了"二十四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杂史,如《朝野佥载》。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别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全唐诗》等。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集部以文学书为主,但又不限于文学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