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祛除体内湿气?
如果体内有湿气的话,容易产生很多的疾病,比如腹部胀气,吃饭的食欲不好等等问题,体内有湿气是非常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的,所以要赶紧采取措施让我们体内湿气赶紧去除,那么如何祛除体内湿气?湿气重的危害是什么?现在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1、如何排出体内湿气
1、适当午睡劳逸结合
很多上班族因为工作的原因,几乎不睡午觉,殊不知,睡好午觉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更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午的工作。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此时仍然昼长夜短,有的白领经常晚上加班,非加班人群也会吃宵夜、适当娱乐,夜生活延长。因此,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午睡也就更加重要,需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2、背部刮痧散热祛湿
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个区域刮5-8下即可。
3、膳食调理健脾利尿
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薏仁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
4、少摄食盐助肾排水
排水还应少吃食盐,人体摄入的盐分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极易产生水肿。若无明显排汗过多的情况,应低盐饮食。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盐摄入应少于普通人的摄入量,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更应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
2、推荐祛湿食疗方
1、喝薏米红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2、健脾祛湿汤(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3、和中化湿汤(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4、清热祛湿汤(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适合去骨火,去湿,清热毒。
5、鹌鹑祛湿汤(2~3人分量)
材料:鹌鹑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鹌鹑、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煲1个半小时即可。
适合清热祛湿,润肺化痰。
6、横月利祛湿汤(2~3人分量)
材料:猪横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陈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猪横月利先飞水去腥备用;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煲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该汤不但清热去湿,去肝热,对糖尿病人还有食疗功效。
3、湿气重的危害
1、伤害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2、带下病
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味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
3、月经不调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让身体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4、女性私处炎
女性私处炎除了和感染源有关之外,还与体内湿气有关对于属于湿热体质或喜欢吃辛辣油腻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内环境火大湿气重,从而使诱发女性私处炎或导致女性私处炎反复这类人调理,要先从身体祛湿上下手
5、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6、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湿气是中医的说法,中医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湿气,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气过多会伤害身体,因此出现了湿气重及时的进行排湿是需要重视的,而具体的排湿方式为大家介绍几种比较方便的。
湿气重虽然常见但是并不可怕,因为只要我们掌握了去除湿气重的方式,并且有耐心坚持调理,湿气重还是很好祛除的,因此对于有湿气重的人们来说,怎样排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呢
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
一、艾叶泡澡除湿
用艾叶泡脚的话空调取出寒冷。艾是一种阳性的药物,用艾叶水泡脚可以祛虚火、寒火,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疾病。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不要再让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在慢慢地增强。
夏天用艾草泡脚能够预防或治疗感冒、发烧等症状。不过艾叶是苦性物质,有凉性作用,可以降火特别是降肝火,艾叶泡脚对身体有好处,但也不能经常泡。据了解,艾叶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就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头痛,及情绪上的变化等。
取出五十克的生姜、菖蒲、藿香,一百克的艾叶,然后把它们放进锅里,之后在锅里加满水,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澡15-30分钟,有助于全身的化湿灭菌。
二、喝薏米红小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湿气对人体很重要,湿气过多是人体许多病的病因,所以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控制好体内的湿气,上文详细的讲诉了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湿气重怎么调理以及湿气重吃什么,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去湿气的饮食上:主食建议多吃五谷杂粮,如山药,红豆,薏米,燕麦等;蔬菜建议多吃冬瓜,菇类食物;肉类建议多吃鲫鱼,鸡肉。
去湿气的运动上:不建议大家天天运动到大汗淋漓,越是身体虚弱的人,越建议运动到微微出汗的状态就最好,比如每天跑步20-30分钟,每天做45分钟的瑜伽或者普拉提。
扩展资料:
一、湿气: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进行调节。
二、防止方法:
1、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苋菜、薏仁茶、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
2、保持屋内空气流通
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3、少食甜腻食物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4、避开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
5、洗头时注意两点
在外洗头时,千万不要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
6、保持衣物干爽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被子(垫絮)要经常晒。
7、夏天不要贪凉睡地板
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气重),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8、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
9、少饮酒
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参考资料:
湿气
中新网 喝红豆薏米粥粉祛湿吗?谷飘飘教您一招轻松祛湿
辨明体质才能更好祛湿
一说到祛湿,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红豆薏米汤。但事实是:红豆薏米汤并不适合每个人都喝。
红豆薏米汤对湿热体质的人来说是很有效的,而对寒湿体质的人来说,由于赤小豆和薏米都是性寒的,喝的越多反而身体越加乏重,精神不济。
要知道,湿可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分为湿热、痰湿、寒湿3种。
一定要辨明体质,找到适合自己的祛湿方法,才能健康有效的把湿气祛掉。下面和大家具体聊聊怎么祛湿!
● 01 湿热体质的人有哪些表现?
赶紧来看看湿热体质的六大特征,如果你舌象吻合,其他几条也基本相符,那你就是湿热体质:
① 首先一定要看舌象:舌质红,舌苔黄腻;
② 脸上油光、面色发黄,很容易长痘痘;
③ 嘴唇颜色比较红,经常感觉口干口苦口臭;
④ 小便黄,白带多,身上汗味比较重;
⑤ 要么便秘,要么大便黏黏的,冲不干净;
⑥ 起床时觉得疲惫,人发昏,身体沉重四肢无力。
改善湿热体质主要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把身体里的那股热给降下去,再辅助于一些利湿的食材,把体内的湿气给排出去。
在古籍《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一道食方:莴苣,去皮叶,切细丝,以滚汤泡之,加姜丝或豆芽、芹菜等,用麻油、糖、醋以拌食之。或腌为脯,切片食,以淡为贵。
这道小菜里,主要用的是莴苣和绿豆芽,推荐大家食用哦。
食材 莴笋 / 250克
绿豆芽 / 250克
白糖 (黄糖) / 适量
醋 / 适量
香油 / 适量
做法
将莴笋洗净,去叶、皮,切成长3cm左右的细丝,用开水焯一下,捞起沥干水,绿豆芽洗净。加姜片、白糖、香油、醋拌匀即可。
莴笋性微寒,可清热祛湿、利小便;绿豆芽味甘、性凉,可清暑热、调五脏、利尿除湿。
将它们俩搭配在一起,刚好是暑天里最可口的小菜,在清热祛湿的同时,也可以给困倦的脾胃多一丝清凉的慰藉。
脾虚弱的话,运化水汽的能力降低,水汽堆积在体内,无法出去,自然湿气就更重,湿气和脾虚是恶性循环的关系。
也因此,要想祛湿,就必须祛湿加上健脾。两者同时进行,才有用。
芡实可以健脾,可调整脾胃功能,补益脾胃,让它获得动力;芡实还能固肾,肾好了,排尿功能就强,身体的水汽通过尿液排出去了,变得干燥了,这也是祛湿的一个大招啊。
1、赤小豆、芡实冷水浸泡2小时以上,或者直接用热水浸泡1小时;
▲赤小豆
祛湿、健脾经典食疗方
错误四:只祛湿不健脾
我们身体里有个器官叫脾,脾在我们的身体内起什么作用呢?它是负责把身体的水汽运送到各个地方的,比如运送到肾脏,就可以通过排尿排出去,运送到毛孔,就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去。
很多人说,为什么我喝了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粉没有用啊,湿气还是那么重?就是因为你光祛湿,没有健脾。
注意事项
经常食用能够有效去除内体的湿气,是非常好的养身食品。其中不加入人工色素与防腐剂,食用更放心
为什么喝了那么多红豆薏米粥
- 薏米红豆芡实粥 -
湿气是脾虚引起的,湿气又会使脾虚加重,所以健脾、祛湿要一起进行才正确!
湿气是万病之源,很多人知道用红豆薏米粥可以祛湿!但是方法错了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薏米、芡实、赤小豆、冰糖
错误二:薏米错了
2、健脾益胃:红豆薏米芡实粥补气血、健脾胃的功效是公认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把脾胃调养好是健康的根本。
脾最喜欢干燥,不喜欢湿哒哒,所以如果体内湿气过多,脾需要不停地工作,久了就会累、会伤。脾伤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
功效
健脾最厉害的是芡实
2、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肥胖症等病症患者,不能喝红豆薏米芡实粥。
薏米和红豆的力量,让您体内没湿气,娇躯不臃肿,营养好吸收,肌肤如水润般细腻,体液疏通,轻盈就从此刻开始
赤小豆、薏米仁很难煮烂,最好用热水浸泡一小时后再煮,否则营养很难出来,但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
健脾,最厉害的是一种长在水里的植物——芡实。芡实又叫鸡头米,有“水中人参”的美名,常用来健脾祛湿。
1、体内浊气太多的人,不能喝红豆薏米芡实粥。如果体内浊气太多的人喝红豆薏米芡实粥的,一定会饱胀难以消化。只能是先祛除体内的浊气,然后服用效果会更好。
湿气还是那么重?
错误一:红豆错了
3、把赤小豆、薏米、芡实、冰糖一起放锅里,加水,熬煮2个小时左右。
1、祛湿利水:薏米主要功效在于健脾去湿,健脾可以补肺,祛湿可以化痰,所以薏米还可用于治疗肺热肺痈肺痿之症,和山药同用,更是相得益彰、互补缺失。
错误三:煮法错了
3、补肾益精:肾为先天之本,精、气、神乃人之三宝,芡实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
红豆薏米粥这个方子里说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红豆能疗饥,不能利水祛湿,吃多了会败血。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湿的功效。
2、薏米仁用文火炒,炒到变成微**;
红豆和薏米为原料,粉质细腻,更易于我们的肠道的吸收~利用低温烘焙的技术,杏仁的香甜,浓郁细腻,味道香醇,营养更健康
据医学古籍记载,芡实味甘涩、性平,有健脾祛湿、固肾益精、补中益气、抗衰延年的功效。
为什么有些人喝了红豆薏米粥还是有湿气,很大的原因在于本身湿气已经很重,伤及到脾了,怎么办呢?
薏米可以祛湿,但它的寒性太重了,直接煮会伤脾,建议把薏米炒一下,减轻它的寒性。
红豆、薏米的主要功效就是祛湿、美白、健脾,能增强 肾功能,并有清热利尿的作用。粉粉有高纤维、低脂肪的特点减肥、降血糖、降血脂的佳品
本文2023-08-07 02:59: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