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正楷最好练什么字
要想学习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这四项是很关键的。
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产于富阳市。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裱装画轴等。此外,还可作上等包装纸。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适合写小楷。
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即选帖。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
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受人喜爱,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入门的楷模。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了。
因此,选帖很重要。选好帖,就要恭恭敬敬地学,学得惟妙惟肖,即称为“入帖”了。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产生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如果朝三暮四,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多找几家书帖,临习研究,知其长处和短处,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出帖”了。这是一生所 追求的事。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另外,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稍加变动就会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这对练习基本功是合适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紧密险劲的结体和笔法,要在这种风格上变化也比较难。他的楷书作品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另外《化度寺碑》、《皇甫炎碑》、《虞恭公碑》也都可以临写。
颜真卿是唐代最富有创造性的书家,他留下来有20多件楷书碑帖,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书法风格的不断探索变化的过程。颜字结体平整,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犹如山东大汉危襟正坐,这是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向外的两张弓。笔法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所谓绵里裹铁。转折顿挫以圆笔不露头角为主,横画一般都逆入平出,到收笔停顿时也很少露圭角。形成一种雄强伟状、气势磅礴的风格。学习颜字,一是注意结体不要写松散了;二是注意不要只求点划的丰润,要力求表达出筋健的内在笔力。他的碑帖留存较多,早期的有《多宝塔碑》,晚期的《颜卿礼碑》、《颜家庙碑》。前者自己的风格还不明显,后两碑自己风格已经成熟。另外还有《东方画賛碑》、《八关斋报德记》、《麻姑仙坛记》、《中兴颂》等。虽然各碑风格稍有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
柳公权是晚唐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出名,《旧唐书》称他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之体”,又说他的书法“体式劲媚,自成一家”。可见他的书法早期受二王书派的影响,后来才自成一家。宋姜夔《续书谱》说:“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这说明颜、柳二家结体、用笔不同于历史上二王流派,进行了变革创新。柳书比颜书稍具奇侧结构,笔画右肩向上,左紧右舒,但不明显,大体上是平衡的。结体的中宫(指笔画的中心部分)紧密,四肢舒展,上下左右的点划撇捺往外伸展,而中央即支撑字的重心平稳部分却极严紧。笔法采用方圆结合,横画逆入平出,到收笔时停顿下按,有蚕头燕尾的笔势。用笔厚重,方框二竖画受颜字影响微露弧形,除有的横画和长撇较纤劲外,其他笔画都比较匀称。
总的来讲,柳字受颜字影响,但不如颜字厚重,比颜字刚劲挺拔给人以亲劲的美感,体现出所谓“柳骨”的精神,柳书下笔有力劲健,横、竖、钩、撇、捺,都有自己一套入笔、转笔和收笔的程式。他的楷书碑帖有十余种,早年的有敦煌出土现流传到法国的《金刚经》,代表后期的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碑》。这些碑帖最能体现柳书的特点,是学柳书最好的范本。其他作品拓本损泐较大,不便临习。
赵孟頫是元代的大家,历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中第一。赵书初学赵构,中学王羲之、王献之,晚学李北海(邕),基本上是二王书派。结体处横式,平稳中带有左紧右舒,右肩抬起,横画下笔顺入平出结尾停顿,时带行书笔法,多用方笔,圭角明显,笔画轻重相当,一般捺笔粗重,运笔秀巧,有种清雅秀媚趣味。学赵字易得人喜爱,因为他的结体秀美,然骨力较弱。他的楷书作品较多,如《帝师胆巴碑》、《三门记》(墨迹本)、《福神观记》、《虎丘隆禅师碑》等等。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初学者以临习楷书为主,但学无止境,怎样才算练好基本功力,才能学其他各体呢?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学一家一体已经掌握基本笔法,信手写来初见规模,即可同时练习其他各体,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如行书、隶书、魏碑,实用性较强,可用于书签题头、牌匾、对联等等。只是草书、篆书目前主要用于观赏。因为这两种书体不加释文,一般人难以辨认。
总的讲,各体的碑帖墨迹本,都可以临习参考,但对初学者说,宜选择适合练习基本功力和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练习范本为好。各种书体和风格的碑帖墨迹很多,现列举一部分作为参考。
楷书碑帖除上述以外,尚有唐代诸遂良的《伊阙佛龛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以及其他如《王居士砖塔铭》、《孟法师碑》、《唐圭峰禅师碑》,宋代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金刚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蜀主先庙碑》等。
小楷有魏晋时的写经体,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代《灵飞经》、《善见律》,褚遂良的《黄庭经》,元代赵孟頫的《鲜于墓志》,明代祝允明的《洛神赋》,文征明的《千字文》等等,都可作为学习小楷的范帖。
正确的临帖方法: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你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练字姿势:
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参考资料:
找到方法,多练。
写字时手一定要有力,拿笔要稳,否则很容易就发飘,让人感觉很无力,刚开始可能掌控不好,但写多了就发现好像自己就会了,所以受关键还是练。
练多了之后会会发现在下笔之前就可以估计出自己写的字是什么样的,这就算是熟练了。很多时候用什么样的笔决定写什么样的字,一定要买自己顺手的笔,钢笔也一样。
钢笔字和平时写字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人平时写字很好看,但练钢笔字就非常难看,但钢笔字写的好的人,平时写字也不会太差,这就说明钢笔字体现的就是功底。还有,圆珠笔是练不出好字的,也体现不出字形,但平时写东西还是可以的。
有关褚遂良楷书字帖的介绍,本来应该收笔,因为其它传世的署名褚遂良的楷书,如大字墨迹和小字刻本的《阴符经》,中楷墨迹《倪宽赞》,刻本《千字文》,小楷刻本《灵宝度人经》等等,但大多是后人伪托,学界多有定论。然而其中的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一是书写水平较高,再经沈尹默等人的大力推崇,临习的人颇多,尤其在江浙沪一带很有一些影响,因此在最后一部分简略描述一下这两帖的印本。
五、大字《阴符经》
纸本墨迹,册页装,本幅二十六开,每页24×19cm,总计96行,461字。款署“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后面是从五代到近代的各种题跋。清末民初自嘉兴沈卫(1862―1945)手中卖给番禺叶恭绰(1881―1968)。四九年由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1904―1981)带到台湾。现由叶氏的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博物馆。
启功先生在《书画鉴定三议》中总结出书画鉴定中有“世故人情”的八种说法,其中有一条叫做“尊贤”:
有一件旧仿褚遂良体写的大字《阴符经》,有一位我们尊敬的老前辈从书法艺术上特别喜爱它。有人指出书艺虽高但未必果然出于褚手。老先生反问:“你说是谁写的呢?谁能写到这个样子呢?”这个问题答不出来,这件的书写权便判归了褚遂良。①
我颇怀疑“我们尊敬的老前辈”是指沈尹默先生,但沈先生不只有反问,还有考证:他认为褚遂良的“起居郎”时期,正是写《伊阙佛龛碑》的时期。其字体、笔势也和《伊阙佛龛碑》接近,只不过一个是精微的墨迹,一个是镌刻走样的石刻罢了。沈先生把这些意见和考证详细地用行书抄录于原作的拖尾中。(见图2c)
但是同样的论据,曾跟随沈学习书法的徐无闻却得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接近于褚遂良晚年的书法风格,而不是“起居郎”这个时期能写的出来的。②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台湾的李郁周,他在《大字阴符经题跋与书体之研究》③一文中先论证了阴符经五代以来的题跋和“建业文房之印”之类的古印章多不可靠,然后再比较了《阴符经》与各种褚书的不同。至今热爱《阴符经》支持沈尹默观点的,虽然人数众多,但无法推翻这些论证。
阴符经的首个照相印本,④是民国七年(1918)陶湘(1871―1940)主持的涉园影印珂罗版《唐褚登善书阴符经墨迹》,连史纸线装本,八开大小。(见图1)珂罗版的特点是细节纤毫毕现,但墨色如被云翳。陶氏民国十九年(1930)左右的《百川书屋丛书》再次影印,题名为《唐褚河南阴符经墨迹》。
叶公超在台湾,据说出过三个《阴符经》印本。第一次据说效果不好。第二次是缩印,没有题跋。1971年的经折装本《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最为理想,(见图2)叶恭绰题签,开本介于八开与十六开之间。题跋全部收入,包括沈尹默的长篇考证和叶公超自己写的抗战后叶恭绰将本帖分交他收藏的原委。该本台北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1975和1986年都有正式发行本。
在涉园珂罗版与叶公超印本的最主要区别是:涉园本第一页第二行“建业文房之印”清晰可见,叶公超印本下面多了后来加盖的“叶恭绰”白文和“第一稀有”朱文印,“建业文房之印”反而看不清了。(见图3)
大陆的正式出版,要等到1983年第六期的《书法》杂志,翻拍的底本,是魏启后收藏的一种珂罗版,但到底是哪个版本,还不清楚,但已经有了叶氏收藏印。《书法》杂志加了灰底色,看起来颇有点像据原作影印了。(见图4)
后来大陆的印本,不外乎这两个底本的翻印,质量只有等而下之。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16开“历代名帖自学选本”先出,纸张较差。(见图5a)1990年上海书店出了12开翁�运题签本,翁氏还写了很中肯的序,在肯定《阴符经》书法水平的同时,暗中指出其非真迹。(见图5b)相比之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的“中国碑帖经典”本一瓢的序言就逊色很多,印刷还算清晰,墨色比较死板。(见图5c)后面还有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16开“历代碑帖珍品”本。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的20开经折装“彩色版”,看上去最唬人,实际是黑白上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还降低了清晰度。(见图6a)最近的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的“中国书法宝库”本,算是不过不失。(见图5d)
网络上流传着从美国拍来的几张彩色(见图6b)⑤,引人遐想。看来要想看到新技术印刷的彩色版本,只有期盼叶氏后人再做功德了。
另外,传世有一本称作薛稷的《七启帖》,只见过很糟糕的印本,但是书法风格与大字《阴符经》如出一手,而且也钤盖了同样的伪“建业文房之印”。(见图7)
六 《倪宽赞》
《倪宽赞》是个俗称,全称应该是《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赞》卷,纸本乌丝栏墨迹,本幅246x1701cm,全卷长576cm。50行,满行7字,款署“臣褚遂良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题跋。
明代的张丑就怀疑此卷是宋人的临本,后面赵孟坚等人的题跋却是真迹。⑥沈尹默先生则持相反意见,理由说到底还是:写得这么好,非褚氏不能。
大陆的印本,1988年上海书店8开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中国碑帖经典”本印刷还可以,是民国珂罗版的翻印,但墨色对比度太强,显得焦燥。其它的印本基本没法看,特别是天津古籍、武汉古籍出版社什么的,在旧书市场上见到了便宜的大家也不要买。
台湾1963年出了一套《故宫法书》,第三辑是《褚遂良墨迹》,日本大冢巧艺社印刷,珂罗版初印800册,是黑白印刷最细腻精微的版本。(见图8)2010年,台北故宫又出了何传馨主编的《故宫法书新编》,黑白墨迹本全面升级为彩印本,这也是《倪宽赞》第一次出彩印本,极其细微的再现了原作丰富的墨色变化。(见图9)
注释
①文物出版社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12,第215页。
②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书法》1983年第六期。
③《故宫学术季刊》198402,修订稿载于朱关田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褚遂良卷》,荣宝斋出版社,19999,第19―29页。
④民国时还拍有照片,浙江美院1960年代第一届书法专业的技法教师朱家济先生给学生的临本就是见28张的大幅照片,见李文采《读〈沙孟海论书丛稿〉札记》,浙江省博物馆编《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8,第40―41页。
⑤https://www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302485&extra=&highlight=%D2%F5%B7%FB%BE%AD&page=3
⑥见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
四、《雁塔圣教序》 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其后一年,刻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前后两通碑铭,为了和其它几块同名的《圣教序》区别开来,所以称做《雁塔圣教序》或《慈恩寺圣教序》。
这两块石碑现在基本完好,嵌在大雁塔底层的南门洞东西两侧的碑龛里,(见图1)说嵌,是因为现在的大雁塔表面有一层很厚的包砖,是明代的装修,这样碑龛里的碑就好像被夹嵌在墙里面。两块碑高宽相同,都是148×69厘米。东面的是前碑,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书。碑额刻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额和碑文自右向左写。西面的是后碑,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永徽四年十二月书。碑额刻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行八个大字,碑文字比前碑稍大一些,楷书二十行,行四十字,碑额与碑文排列方向和前碑也相反,由左向右写。碑冠下部刻有造型优美的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有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见图2)当然我们现在去雁塔的时候只能看见紧闭的栏杆和紧裹在碑上的拓本。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楷书最后的代表作。过了一年多,褚遂良因为武则天立后的事情黜贬潭州,再过三年,客死爱州,这之间再没有石刻作品传世。
这件超级经典的石刻作品,书法水准不容我多说,就这两块碑的刊刻水平,也足以留传千古。刻者万文韶,之前就刻过《孟法师碑》;从技术水平看,我倾向《房玄龄碑》也是他承接的业务。他神乎其技的刀法,甚至在近几年成为书法研究的一个热点。
事情是这样的:日本大正时期的书法家松田南溟(公元1860-1929年)与比田井天来(公元1872―1939年),藏有两册雁塔圣教序的蝉翼拓本,昭和十六年(公元1941年)由书学院出版部出版,这就是在日本出版收藏界令人垂涎的“书学院本雁塔圣教序”,三十年后这部法帖重版,当时一个叫荒金信治(号大琳)的大学毕业生买到了这本书,发现这部印刷极其精美的拓本上共有350个金色与红色的点。(见图3)这些密码一样的圆点正是松田和比田井每月一到两次,两三年里共同研修的结果。比田井天来的儿子南谷也是著名书家,在后记里他谈到这些点, 说是“真可惜没有问清楚”。其后在日本别府大学任教的荒金信治就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雁塔圣教序研究。后来,他和儿子荒金治在1997年、1998年与2006年去西安大雁塔进行原碑拍照,回来后把照片放大,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笔画,他们把这种笔画叫做“修正线”。(见图4)并于2003年5月由启照SHO出版部出版了专著《雁塔圣教序に关する记录》。2007年,荒金父子又在文物出版社出版8开本《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和《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黑白制版,拓本与碑文照片逐字对照,另附序碑和序记碑整拓照。(见图5)这种研究和出版方式在中国褚遂良的研习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荒金父子关于“修正线”的结论,概括地说就是:褚遂良贞观年间用非正书体(行书)写了碑文。后来左迁到同州,复职后再写一次碑文,但没有以前写得好,只能用以前写的作品来补笔,从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而刻手万文韶一一照刻不误,因此原碑上出现笔画重复修正的痕迹。
这个观点,有赞同者,也有批评者,像刘正成在2010年夏刊的《书谱》杂志上,在完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对荒金的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驳斥。然而至今中国学者的研究中,我还没发现有说服力的商榷文章。
我认为,更多的关注原石本身,还原石刻的原始情境,分析石刻与拓本的因果关系,必将成为今后石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的趋势。因此,荒金父子的研究方式值得在中国推而广之。当然,好的研究方式并不一定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荒金父子的研究方法有着致命的缺陷,导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故不赘述。①
回到《雁塔圣教序》的印本上来。我的择帖标准一直是:首选点画清晰,利于临摹者,版本价值还在其次。自唐宋到明清,捶拓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在原石受损不大的情况下,晚拓本往往优于所谓的宋元拓。《雁塔圣教序》的情况就是如此。由于选石精坚,存放得当,除了碑石最下部的文字有些磨灭,石面至今无大损害。而拓本印本极多,不胜枚举,这里只能根据经验,述其大概:
首先是所有的号称宋拓本,都被解密为明清,真正的宋拓本,似乎并不存在,起码是没见出版过。
前面提到的“书学院本雁塔圣教序”,就是我心中的最强本,尽管不是什么很早的捶拓,但论字口的清晰,就没有见过能超过这个蝉翼拓本的。原本册装,每开只有两页,每页八个字。昭和时期的印本也完全仿照原拓的形制,350个金色与红色的点也套色印出。后来天来书院印了普及本,每页拼成四行,每行八个字,洗去了神秘感,但更利于初学(见图6)。
我不知道为什么荒金在文物出版社的原石拓本对照中没有选择书学院本,或许是版权的问题吧。荒金选用的是现在最普及的一个版本,也就是日本的纸业大王高岛槐安旧藏本,今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原本号称宋拓,中国学者鉴定最早就到明末,字口虽然比书学院本模糊些,但仍然光彩照人。二玄社的“原色法帖选”和“中国法书选”分别用彩色和黑白精印了这个拓本,在中国也有数不清的翻印。判断起来也简单,第一页第二行下面有清代黄易的“小蓬莱阁”朱文方印(其实应该正式称名为黄易旧藏本)。(见图7)比较好的彩色翻印是吉林摄影出版社的棕色封面“中国名碑海外遗珍”本,颜色略淡些。西泠印社的2002年的台历本也是彩色翻印,但改变了原来的行气。其实西泠印社1999年印刷的12开“西泠印社法帖丛编”本更有版本价值,只是前言说是电分制版,墨色却较灰暗。
在荒金父子的对照本之前,文物出版社1984年16开本“历代碑帖书法选”中的《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比较普及,底本是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明拓本,比二玄社的拓本早,但由于是乌金拓,墨色越重,笔画就越细。拓本有缺字,第一页的头两个字“大唐”不见,画了两个印章填补空白,显得有点奇怪(见图8)。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雁塔圣教序》印了很多种,常见的有:1、1980年9月 12开“历代法书萃英”版,是许宝驯、王壮弘编辑,也是明拓本,虽非最早,拓工尚可,笔画丰腴些,在当时算是好的印本。(见图9a)2、1987年2月16开“历代名帖自学选本”,成本低,印刷质量粗糙。(见图9b)3、2000年8月的16开“中国碑帖经典”版,还是那个重、硬和反光的毛病。(见图9c)4、2010年4月,又出了一个16开“中国书法宝库”本,精印了故宫藏的明拓,没有印题跋,却罕见地印了前碑的隶书碑额。这个本子拓工较差,笔画比较模糊,但印得很好(见图10)。
最后提一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6月 8开的“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本,原拓为明拓本。彩版印刷,质量是国内自主编辑碑帖印本最好的,但也是拓工下手略重,且有缺字,是小小的遗憾(见图11)。
另外,还有一个藏于西安碑林的“同州圣教序”, 由于极少出印刷单行本,故略过不表。
注释
1、笔者有专文《修正线或贼毫――对一种石刻书法研究方式的考察》,待发表。
零基础肯定要从楷书开始学起,一般可以先学颜体、欧体,字帖分别是《多宝塔》和《九成宫》,字帖选一个就行,不能同时练几种体。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本文2023-08-07 03:01: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