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
南京师范大学还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新型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含培育点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5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全国妇联研究基地: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地理环境演化模拟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药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智能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江苏省能源系统过程转化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通信声频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工程中心、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社科类研究基地: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创新经济研究院、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司法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江苏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研究概况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第一单位),8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该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自然科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科研经费投入比1985年增长26倍,应用科研项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担了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公开出版专著800部,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奖91项。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学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立项数位居全省第二,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数居全省首位。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中。该校获批5项,全国并列第七。
由该校地理科学学院郑洪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于2014年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
在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集中受理期间,该校共申报218项,其中65项获立项资助,包括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3项,立项总经费35445万元。
在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中,该校获批项目3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9项,青年项目7项),立项数首次突破30大关,申报项目的立项率为218%,远超全国平均立项率133%的水平。获批立项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含科研院所)第10名、全国师范院校第2名、全省高校第2名(仅次于南京大学)。其中,获批立项重点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含科研院所)第4名、全国师范院校和全省高校第1名。
在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中,该校共获立项项目27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3项,青年基金项目13项,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专项任务项目1项。 馆藏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是1952年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的基础上,调集前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金陵大学等单位所藏书刊资料组建而成。全馆形成了三区七馆的分布格局:随园校区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和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紫金校区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总馆)、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数理化图书馆和生地图书馆。 截至2015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已逾300万册,其中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馆藏文献尤为丰富,古籍、民国文献、工具书等颇具特色。古籍藏书12万余册,其中线装书11万余册,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190种3000多册,其中孤本明末刊孚中道人的《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明天顺间刻本《宋学士文集》等,弥足珍贵。另有《四库全书》、民国时期教育学文献收藏、《方志丛书》等古籍影印精装本1万余册。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41部古籍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23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电子图书约32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累计31000种,各类数据库资源112个。
敬文图书馆(总馆):敬文图书馆得益于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捐助,并以已故教育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文献收藏的重点是为教学服务的文理科中外文书刊、工具书,社科和理科中文样本图书、教学参考书和本校教师著作等。
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随园图书馆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提供所需的中外文书刊,收藏的重点以文史为主,有古籍、工具书、文科期刊样本、文革前及民国期间出版的文献、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等。
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原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1988年5月得益于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捐助,建成中国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图书馆。主要收藏中文人文样本图书、港台版图书等,是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教育学文献中心。
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馆藏以工科为主,同时藏有《中国国家标准》、《中国专利文献》等文献资料。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文理科中文图书采编中心设在该馆。
生地图书馆:生地图书馆主要收藏生物、地理类中外文书刊资料约4万册。
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社科图书馆面向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有社会科学研究型文献约5万册。密集书库主要收藏用频较低的中外文书刊50万册。
数理化图书馆:数理化图书馆位面向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有理学研究型文献约6万册。 学术期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010年已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其刊登的论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主要文摘类刊物上的二次文献转摘率,在全国高校学报中名列前茅。一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上海图书馆编制的《全国报刊索引》、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该刊一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其论文每年的被引频次在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中均排在20名以内。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优秀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获得社科类十佳期刊、优秀期刊的称号。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举行的近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报的评选中,分别获得了全国高校“双十佳”、“三十佳”学报和“全国社科学报名刊”荣誉称号。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和实验心理学等,其中的数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论文在中国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该刊是国家科委确定的重要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国家科委组建的国家级外向性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第一批收录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最早的成员期刊之一。收录该刊的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化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俄罗斯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该刊2002—2005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025、00563、0115、0204;的被引频次分别为10、10、20、22、61。 已被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数据库或文摘刊物收录。
至2017年10月,中国共有10个项目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是:《传统音乐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南京大屠杀档案》。
1《传统音乐音响档案》,1997年入选。
这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音乐档案”时长7000小时,包括中国50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录音档案。其中包括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等名曲。
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以音响资料形式列入这一目录的项目。
2《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年入选。是指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十七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文献”,共24件。
3云南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2003年入选。
东巴文字被称为“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字”,因为难读,东巴古籍一直被视为“天书”。据说,目前精通东巴文的老东巴不超过十人。
东巴古籍是用纳西族东巴自制土纸做成,纸质坚韧厚重。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它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不可再造。
4《清代金榜》,2005年入选。
包括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的200余幅“清朝金榜”,均为清时通过科举考试殿试的名单,这些金榜大的长约150-220厘米,宽80-90厘米;短小的长约100厘米,宽35厘米。
5《清代样式雷图档》,2007年入选。
“样式雷”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共有七代十人先后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他们设计的建筑有五项(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存于世的样式雷建筑图档有两万多件,国家图书馆珍藏近一万五千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分别有少量收藏。
6《本草纲目》+ 7《黄帝内经》,2011年入选。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历时27年编制而成的一部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也是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传统医学的共同鼻祖。
8《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2013年列入。共22份。其中4份是用八思巴文字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的圣旨。另外18份为当时地方政权所有者对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文书。
9《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2013年列入。
“侨批”的“批”指信,闽粤方言称书信为“批”。“侨批档案”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两省。
“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文献遗产,具有时间跨度大、分布地域广、文献构成系统完整、形式风格独特、精美等特点。
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列入。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1937年-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1956年)。
《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记忆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目前我国已经有十个项目入选,其中《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又称世界文献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
该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等。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申报项目不能超过两个。
是对的,因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有益思想价值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在思想学说、经验智慧、道德传统、民族精神和历史认同等各个方面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我国历史长期积淀的丰富文化遗产,并进行科学的扬弃,对于我们振奋民族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有益思想价值主要是哪些呢?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古人说“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更是被赋予多种表达方式。“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有上述名句,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各族人民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开明政治家和哲人思考民与国、民与君等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施行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剥削和压迫,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周人以偏具僻壤的小邦战胜大邦殷,周公等政治家总结原因在于周的历代先王能够“敬德保民”。《尚书》里说“民惟邦本”,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都认为没有民也就没有邦国和君主,故出现保民重民、爱民抚民、利民惠民等观念。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才有“省刑罚、薄税敛”的体察民情的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与民本理念的实施有关。
第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中华民族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历来秉持“道并行而不悖”的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合作友善。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形成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帮、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
第四,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中国文化历来有崇尚变革、崇尚创新的传统,《易传》里说“穷则变,变则通”,称赞周之取代殷为“顺乎天而应乎人”,《大学》讲“日新之德”、“道行之而成”,都是强调面对困难要积极应变、勇于创新。正是依赖此种精神,中国人民面对自然、面对外敌入侵、面对外来文化,虽然饱经磨难,屡遭挫折,最终都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彼岸。《易传》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也应该效法自然,永远努力,决不停止。这一主张鼓舞和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一代又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为中华的崛起而前赴后继、奋勇前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创新才能完成。同时,只有把我们国家建成中国特色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算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民族振兴服务。
第五,富贵不*、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中华民族有着讲正气的优良传统,有着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此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孟子曾将这种精神更为生动地概括为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种高尚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价值理念抛却功名富贵乃至生命而奋斗不已,并造就了颜真卿、文天祥、林则徐等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和人格典范。这些古代人杰身上都张扬着为国赴难、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中国***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而且把它进一步升华至新的境界。李大钊、方志敏、江姐等革命先驱在战争年代面对理想、信念和生命的冲突,他们都义无反顾、毫不犹豫选择舍生取义。雷锋、孔繁森等典范人格在和平年代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出自己一切,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第六,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义,主张以道德的至善来凝结人心,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天下有道,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就是见利思义,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义主要是指作为普遍的道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往往是指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而与之相对应的“利”往往指个人的私利。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必须关心他人利益,并由此而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建立一个能让每一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制度而努力。在人际交往中,中国文化历来强调诚实守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一种道德原则,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国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有序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文化遗产作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保护与研究、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举足轻重。文化遗产又是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切实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充分发挥它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保护与研究、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必要探索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与合理的开发之路。
第一,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不管什么理论和决策措施,检验其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在实践中是否真实完整地保护了遗产原貌,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原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体现出它的多种价值。保护的思路、原则和理论认识也要与国际接轨。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对已经受到干扰或破坏的因素继续采取整治、修整、复原等措施。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及其演变过程。文化遗产的真实存在,能如实地反映某个时代信息。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正确地对人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只有真实的和完整的文化遗产,才具有真正的遗产价值。凡文化遗产都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诸多价值。上述价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实现它的价值。此外,只有真实和完整的文化遗产,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既然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呢?首先,在文化遗产的维修和保护中,要坚定不移地、不折不扣地坚持“维护文物现状”的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所谓“维护文物现状”的原则,就是在文物保护、文化技术处理和文物修复过程中,除了要全面地保存其外观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所固有的一切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不能随意改变和损害,即使在今天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也可以留给后人继续研究。其次,在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上,坚持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仅是保护遗产本身的真实性,还要保护遗产周边环境的真实性。我们应该按《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把保护遗产环境的真实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再次,通过文化遗产的研究,还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考证文化遗产本身的真实性。只有考证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才能提高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实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战略,促使遗产保护和利用科学化
一个国家全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基础,而且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通过网络技术能够将文化遗产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全面地向社会传播,而丝毫不影响到遗产本身的安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可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表现在将遗产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遗产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遗产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遗产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以缩短修复工期。再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遗产资源,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遗产,能够使遗产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是一个自数字化技术普及以来,世界各国文化机构和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这一工程科技含量高,投资需求大,不发达国家再次处于不利地位。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我国应该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要警惕依赖别国的力量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进口国。二是要警惕由非遗产来源国帮助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导致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使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变异。总之,社会科技力量的参与使得遗产科技保护加快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不断获得新生。
第三,申报与保护“世界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的,由各缔约国政府申请,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遗址、建筑、自然景观或其结合体。世界遗产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和自然景观的历史遗存,是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申报世界遗产热,除了人们越来越多地认为遗产的确立是对其文明残存的怀恋,以及对其文化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性外,更多的则是意识到世界遗产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旅游品牌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遗产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修养、游览机会和高品位的文化与艺术享受,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些旅游资源经不起千百年的自然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正在出现日益衰败的现象,这直接威胁到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把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旅游资源才能永久发挥吸引游客的功能,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
申报世界遗产意味着一个有着较高文明素质水平和较深文化底蕴的民族和社会群体为全人类肩负起了永恒的责任。就申报而言,我们的观念与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转变落后观念,以先进观念为指导: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不少国家已经把它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保护的目的是促进人类发展。申报成功后的保护更是不能松懈,这是一个难度更大、永不间断的过程。世界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个大课题,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诸多方面,影响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力求保护和利用相协调,走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继续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重点抓好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中华大典编纂出版等重大项目。
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
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
第一,做好面向大众宣传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喜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抓好舆论宣传,为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群众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各级新闻出版和影视部门的职责。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贡献。宣传富有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除经常性宣传外,还要抓住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形成宣传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潮。各级文化、影视主管部门要积极提倡和扶持弘扬民族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通过评奖等多种手段加以引导。要通过文化、戏剧、**、电视剧、音乐、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切实做好各类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各类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抓好全民教育,特别是要以广大青少年作为教育的重点。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语言文字等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还要重视日常的养成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接受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广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一代,一些轻视传统价值观,崇尚金钱,追求享乐、甚至丧失了道德情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广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他们提高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乃至审美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积极运用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应该活泼多样,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运转,排定了一系列节气时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其中,尤其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它们集喜庆仪礼、祭礼习俗、节日服饰习俗、游艺竞技习俗、乡里社交习俗等之大成,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历代先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于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追求更加强烈,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溢于言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放射出愈发璀璨的光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传统节日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提倡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让各族各界群众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第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不仅是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新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现代形态,否则就很难发挥其在世界的影响力。而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现代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所要复兴的中华文明才能具备与世界发达文明进行对话的资格和能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才能真正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认可。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过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而成为能够满足平民百姓精神要求的文化消费对象,才能成为现代文化的有机构成。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将推动传统文化的再生。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必须做到:首先,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与信息技术结合,这样才能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其次,应该把国外先进的资本资源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完善,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时代最需要的。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不光是继承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们把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看成活的思想,要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给它注入新的东西,补充新的涵义,作出新的解释,开拓发展成为新的现代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弘扬优秀文化还必须处理好与外来文化精华的关系。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依据,如果丧失了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就丧失了民族的根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不矛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价值的成果,是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的必要条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博物馆目录
历史的发展
博物馆类型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之最
中国博物馆学会
博物馆相关书籍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的发展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
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
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今年是第2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还有一种说法:“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日语中的“博物”一词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而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又是出于希腊文meusion一词,它的意思是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的场所。
在古代希腊,另外有一种与现代博物馆性质比较接近的专为保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国慕尼黑,两种不同名称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
[编辑本段]博物馆类型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它的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
■外国博物馆
外国博物馆,主要是西方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
▲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戏剧和音乐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
▲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 特殊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入博物馆的范畴。
■中国博物馆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在1988年前都是被划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三类,国家统计局也是按照这三类博物馆来分别统计公布发展数字的。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和专家们认为,在现阶段,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是适合的:
▲历史类博物馆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
▲艺术类博物馆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故宫博物院、南阳汉画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等。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
▲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编辑本段]国际博物馆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从1977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历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199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题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题是:“反应与责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题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作斗争”。
1999年主题是:“发现的快乐”(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2005年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
2006年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题是:“博物馆和普遍遗产”
2008年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编辑本段]博物馆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特区斯密斯绍年恩研究院。包含16个博物馆和1个国家动物公园,号称世界之最。拥有14亿件展品,有6000多个雇员。
▲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的英国自然博物馆和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都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列。虽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馆时间比美国自然博物馆的时间要早116年,但是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基地面积、陈列内容、观众人数等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极其丰富的动物标本和其他珍藏,这是该馆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宣传的雄厚基础。例如,该馆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标本就有80多万件,在恐龙整理室里就安放着数百幅恐龙骨架标本。
▲最美的博物馆之一:1997年,一座石破天惊的建筑杰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就是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哪个国家也比不上英国的博物馆数量,尤其是伦敦。英国是博物馆迷的最爱,也是最早发展出现代博物馆学并拥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馆密度的国家。 博物馆迷在伦敦,若不在家,就肯定在往图书馆的路上,单是伦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馆,而且其中不少是免费的。大英博物馆从建立伊始就坚持对公众免费开放。 在城市中麻痹了感觉的自己,能在博物馆中慢慢找回细腻的观察力以及感受艺术和生活的本能。你会受益无穷的。
▲世界五大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其中前四个是世界公认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馆。
△卢浮宫: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大不列颠博物馆 :大不列颠博物馆,即大英博物馆始建于 1823年。她的展览馆里保存着最能代表英国艺术和文学的珍品,有很多极珍贵的文件与手稿,如英国大宪章的原稿、莎士比亚手稿真迹等等;有埃及、西亚、东方、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文物;有英国历代的“战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从雅典女神殿取来的爱尔琴大理石等等;此外还收集了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国家的民俗资料、美术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国展室可看到许多中国古玩字画,这些器物多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掠夺的。其东方艺术馆的藏品绝大多数是中国文物,达两万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红陶碗,新石器时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以降直至明清各个时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绘画、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馆后门的两座大石狮,都是中国艺术品。这里还藏有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掠夺的大量佛画。其馆藏最著名的中国名画是传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这是一卷流传有绪的著名巨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劫往英国的。 其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闻名于世,英国的每种书在此都有保存,事实上,国家所有的出版发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国珍贵的版本和极具价值的文献手稿。这个图书馆是最佳学问天地,马克思的《资本论》即在此完成。大英图书馆的藏书中,中国古籍达六万多种,内有中国波罗蜜佛经的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中国历代宫廷档案、竹简、刻本等,还有敦煌写本一万余件。
△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70年,整个博物馆是一幢大厦,占地8公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很大,不下24公顷,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两倍。大都会博物馆号称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00多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内容却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 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总重量为800吨,据说拆的时候为了确保原貌,还给每块砖上都打了标号,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服饰馆也堪称世界之最,收集了4个世纪以来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装15万件。我国的苏州园林,1981年9月才由我国苏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轩也被仿建在博物馆的主楼二层的北厅之中,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观众,为了避免拥挤,规定了专门路线入园,由定时电梯控制人数。园中飞檐、雕梁、鱼池、凉亭,室内对联、掸瓶、八仙桌、太师椅一应俱全。除明轩外,还按时间和国别布置了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从14至18世纪的室内陈设。尽管都是一样的富丽堂皇,但法国式的画顶、英国式的壁炉和西班牙式的家具还是刻上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馆内还收藏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特别是一些佛像和壁画,游客在馆内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珍贵的中国古代绘画,例如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
△埃米塔什博物馆
埃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该宫由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最早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176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的埃米塔什(法语,意为“隐宫”),该馆由此而得名。 冬宫初建于1754至1762年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至1839年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遭到破坏,战后被精心修复。宫殿共有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成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四角形的建筑宫殿里面有内院,三个方向分别朝向皇宫广场、海军指挥部、涅瓦河,第四面连接小埃尔米塔日宫殿。面向冬宫广场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宫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宫殿装饰华丽,许多大厅用俄国宝石——孔
本文2023-08-07 03:05: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