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难的太乙天尊,究竟是不是封神中的太乙真人?
被誉“道教观音”:救苦救难的太乙天尊,是不是封神中的太乙真人
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菩萨因其大慈大悲的精神闻名,在佛、道、儒三教中,影响力极大。
在民间,信众们认为观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菩萨,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在道教神话体系中,有一位被誉为“道教观音”的神尊——太乙救苦天尊。
提起天乙救苦天尊,一些读者应该是较陌生。因为鲜有人注意到此神仙。
但天乙救苦天尊曾出现在四大名著《西游记》里,他还神通广大的妖怪——九灵元圣的主人。
西游神话第90回——“师狮授受同归 一,盗道缠禅静九灵”一节中,九灵元圣乘着看管他的童儿喝了“轮回琼液”大醉不醒,便私自下凡,被狮子们称为“祖翁”。
土地山神们就告诉齐天大圣孙悟空,想收伏此怪,非他的主人出面。悟空后来得知,九灵元圣是东极妙岩宫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
太乙救苦天尊见到九头狮子,亲切地称他为:元圣儿,并召唤其回家。
从《西游记》原著中,“源易缘”获知以下信息:
一、救苦天尊的道场,是东极妙岩宫。
道教经典也曾记载,太乙救苦天尊位居“东方青华长乐世界”_妙严宫。
二、天尊地位很高。
《西游记》原著写道:天尊听宫人汇报孙大圣至此,忙唤众仙迎接。悟空见到天尊时,看到其高坐于九色莲花座上,百亿瑞光之中……
那么,太乙救苦天尊,为何又被尊为“道救观音”呢?
这从天尊的名号上也能看出一二。太乙救苦天尊,又称“寻声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天尊等,其名字称呼中,都带有“救苦”二字,故简称“救苦天尊”。
可见,天尊也像观音菩萨一样,愿力广大,化生无量,有着拯救世人的精神和宏愿。
天尊的尊贵,还体现在他是玉皇大帝身边的“近臣”。有资料显示,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玉清真王同为玉皇上帝的左右侍者。
天尊的坐骑吼一声就可惊动三圣,下可打开九幽地狱的大门。(上通三圣,下彻九泉)
在《封神演义》里,元始天尊的12金仙弟子中,有一位太乙真人。
两者的名字中都带有“太乙”二字,是不是同一位尊神呢?对比一下:
一、”天尊“与”真人“尊号不同
“封神”中,太乙真人是哪吒的师父,曾用九龙神火罩收服石矶娘娘。“源易缘”还注意到,同是这位太乙真人,“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让白鹤童子持玉札,安排女娲娘娘的灵珠子下山出世,找到的就是太乙真人。
从神话体系的资料中,对比发现:太乙救苦天尊中虽有太乙二字,其尊号却是“天尊”。
而太乙真人在封神中,还是真人,其师父元始天尊,才称为天尊。这说明,太乙救苦天尊和修行和地位,要比太乙真人要高些。
二、修行道场不同
比较两神尊的修行道场发现:两位都是道行高深,仙法高强的神尊。但太乙救苦天尊的道场是”东极妙岩宫“;而太乙真人的道场在乾元山金光洞。
由于掌握的知识有限,查阅神话资料也没有看到权威说法称:太乙救苦天尊和太乙真人是同一神仙。
目录 1 拼音 2 《饲鹤亭集方》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太乙救苦丹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2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太乙救苦丹 1 拼音
tài yǐ jiù kǔ dān
2 《饲鹤亭集方》 21 组成丹参3两,箭羽3两,饭豆3两,藿香1两5钱,大黄1两5钱,升麻1两5钱,桔梗1两5钱,广皮1两5钱,银花1两5钱,毛菇1两5钱,倍子1两5钱,香附1两5钱,茅术7钱5分,麻黄7钱5分,豆根7钱5分,半夏7钱5分,木香7钱5分,苏叶7钱3分,滑石7钱,大戟6钱,千金霜6钱,细辛6钱,川乌6钱,雌黄6钱,雄黄6钱,朱砂5钱,麝香1钱5分。
22 主治瘟疫时症,心闷神昏,伤寒狂语,胸膈壅滞,伏暑寒热,霍乱吐泻,风瘴痧气,小儿诸惊疳痢。
23 太乙救苦丹的用法用量开水送服。
24 制备方法生晒为末,糯米粉7两为丸。
25 用药禁忌
孕妇忌之。
古籍中的太乙救苦丹 《寿世保元》:[卷八痘疮]补遗服。从新发出。脚下有黑疔。至七八日。用针挑去。以太乙膏贴之。即拔去毒。连进二三服。《寿世保元》明龚廷
《张聿青医案》:[卷二]湿温八分)枳实(一钱)上广皮(一钱)赤猪苓(各二钱)太乙丹(五分研细先调服)三诊汗出颇畅,身热遂解,但脉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自然铜()青皮木通杜仲花粉将陈酒浸煮,不拘时服。太乙丹专治一切痧证,山岚胀气,暑气恶心,肚腹疼痛等证
《中国医籍考》:[卷七十八]方论(五十六)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七方之太乙紫金锭 31 太乙紫金锭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4 《同寿录》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锭 41 太乙紫金锭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用药禁忌 5 《文堂集验方》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锭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55 用药禁忌 6 《饲鹤亭集方》之太乙紫金锭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制备方法 64 用药禁忌 7 《串雅补》卷四方之太乙紫金锭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乙紫金锭 1 拼音
tài yǐ zǐ jīn dìng
2 概述太乙紫金锭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3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七方之太乙紫金锭太乙紫金锭为方剂名,即《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七方记载的紫金锭的别名[1]。
31 太乙紫金锭的别名原名太乙紫金丹,又名太乙紫金锭、紫金丹、太乙玉枢丹、太乙丹、玉枢丹、神仙追毒丸、神仙万病解毒丸、神仙解毒万病丸、万病解毒丸、万病解毒丹、解毒万病丹[2]。
32 组成山慈菇(去皮,洗,焙)、文蛤(即五倍子,洗,焙)各二两,千金子仁(研去油,取霜)一两,红芽大戟(去芦,洗,焙)一两半,麝香三钱(《外科正宗》方加朱砂、雄黄各三钱,其他方书多遵该二方,但有的组成药物与剂量略有出入)[2]。
33 制法
上药研细末,用糯米煮浓饮和药,作一钱一锭[2]。
34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用井花水或薄荷汤磨服,取利一二行,再用温粥补养[2]。
35 功能主治《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七方之太乙紫金锭功能解诸毒,疗诸疮,利关窍,治百病[2]。凡一切饮食药毒,蛊毒瘴气,死牛马等毒,用凉水磨服一钱;痈疽发背,疔毒杨梅疮等,用凉水或酒磨涂患处;阴阳二毒,伤寒瘟疫,喉痹喉风,用冷水入薄荷汁数匙化下;心气痛并诸气,用淡酒化下;泄泻痢疾,霍乱绞肠,用薄荷汤下;中风癫痫,筋挛骨痛,温酒送下;自缢溺水,心头尚温者,冷水磨灌;传尸痨瘵,凉水化服;疟疾将发时,东流水煎桃枝汤化服;女人经闭,红花酒化服;小儿惊风疳痢,薄荷煎汤送下;头风头痛,酒研贴两太阳穴上;诸腹鼓胀,麦芽煎汤送下;风虫牙痛,酒磨涂患处,亦吞服少许;打仆伤损,松节煎酒送下;烫火伤,毒蛇恶犬,一切虫伤,用冰水磨涂患处,并内服[2]。
4 《同寿录》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锭 41 太乙紫金锭的别名玉枢丹
42 组成红芽大戟3两5钱,千金子(去油,净霜)2两4钱,草河车3两2钱(净粉),朱砂(飞净)4两,腰面雄黄4两,毛慈菇(去皮净,切片)4两,五倍子3两5钱(又名文蛤),麝香(净肉)3钱。
43 功效主治《同寿录》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锭功在祛邪辟秽。主治瘴疟暑恶,霍乱腹痛,中风痰盛,喉闭瞪膈,无名疔肿,赤白下痢,小儿惊风等。
44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山岚瘴气,暑行触秽,及空心感触秽恶,用少许噙嚼,则邪毒不侵;绞肠腹痛,霍乱吐泻,姜汤磨服;中风卒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牙关紧急,姜汤磨服;咽闭喉风,薄荷汤磨服;膨胀噎膈,麦芽汤磨服;中蛊毒及诸药毒,饮食河豚、恶菌、死畜等肉,滚水磨服,得吐利即解;痈疽发背,无名疔肿,一切恶毒、恶疮,无灰酒磨服取汗,再用凉水磨涂患处;一切疟,温酒磨服;一切蛇、蝎、疯犬并毒虫所伤,无灰酒磨服,再用凉水磨敷患处;中阴阳二毒,狂言烦闷,躁乱不宁,凉水磨服;白痢,姜汤磨服;赤痢,凉水磨服;小儿痰涎壅盛,急慢惊风,薄荷汤磨服;常佩在身,能祛邪辟秽。
45 制备方法上各为细末,加冰片2钱,同研极细粉,用小汤圆捣烂和匀,印锭。
46 用药禁忌痈疽已溃及孕妇忌服。
5 《文堂集验方》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锭 51 组成山慈菇(洗去毛皮,切片,焙,研细末)3两,五倍子(捶破,拣净,研细)2两,麝香(拣净毛皮)3钱,千金子(去壳取仁,色白者,研碎,用纸数10层,夹去油,数易,成霜)1两,红芽大戟(去芦根,洗净,晒干,研细末)1两,朱砂(水飞净)1两2钱,雄黄(水飞净)3钱,山豆根(晒干,研)6钱。
52 主治《文堂集验方》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锭主治山岚瘴气,呕吐霍乱,中风卒倒,中暑中热,乳蛾喉闭,痈疽发背,妇人经闭,小儿惊风。
53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一切饮食药毒蛊毒,及吃死牛马六畜等肉,恶菌河豚之类,人误食之,胀闷昏倒,急用温汤磨服,得吐利即解;山岚瘴气,途行触秽,即时呕吐,憎寒壮热者,用凉水磨服1钱,轻者5分;途行少许噙嚼,则邪不侵;中风卒倒,用生姜汤磨服;痈疽发背,一切无名肿毒,用无灰酒磨服,外用米醋磨涂患处,中留一孔,日夜数次,已溃只涂勿服;一切咽喉风闭,双蛾单蛾,汤水不进,无药可救者,用冷薄荷汤磨服,或口中噙化,立时即通;风火牙痛,用少许含化痛处;中热中暑,温井水磨服,或吐或泻,生姜汤磨服;一切水泻急痛,霍乱绞肠痧,赤白暑痢,用姜汤磨服;男妇急中癫邪,唱叫奔走,用石菖蒲煎汤磨服;一切毒虫恶蛇,疯犬咬伤,随即发肿,昏闷喊叫,命在须臾,用酒磨灌下,并涂患处,再吃葱汤1碗,盖被出汗,立苏;小儿急慢惊风,一切寒暑疾病,用薄荷汤磨服;膨胀噎膈,用麦芽汤磨服;妇女经水不通,红花汤磨服;暑疟邪疟,临发时,取东流水煎桃柳枝汤磨服;遇天行疫症传染者,用桃根煎汤,磨浓,抹入鼻孔,次服少许,任入病家,再不沾染,时常佩带,能祛诸邪。大人每服1钱,虚弱者减半。小儿未及周岁者,半分1分,12岁者,每服23分。或吐或利即效。势重者,连进2服。
54 制备方法各药先期制就,宜端午、七夕或上吉日,净室修合。将各药秤准,入 钵中,再研数百转,方入石臼中,加糯米粉糊如汤团厚者,调和燥湿得中,用木杵捣12001300下,至光润为度。每锭35分至1钱不拘。
55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忌甜物、甘草12日。
6 《饲鹤亭集方》之太乙紫金锭 61 组成毛慈菇4两,文蛤2两,大戟3两,千金霜2两,雄黄4钱,朱砂1两,麝香4钱,丁香4钱,冰片2钱。
62 主治《饲鹤亭集方》之太乙紫金锭主治四时疫疠,山岚瘴气,霍乱吐泻,肚腹疼痛,牙关紧急,癫狂迷乱,及小儿惊风,疔毒。
63 制备方法糯米糊打成锭,每重1分。
64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7 《串雅补》卷四方之太乙紫金锭 71 组成生大黄2两,茅苍术2两,川芎2两,紫苏3两,黄柏3两,荆芥3两,大茴3两,香附3两,桂皮3两,薄荷4两,细辛2两,杜仲1两,陈皮4两,生草2两,川椒2两。
72 主治《串雅补》卷四方之太乙紫金锭主治外感发热,心胃疼痛,四肢腰背痛,疟疾痔漏,妇人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
73 太乙紫金锭的用法用量外感发热,头痛饱闷,川芎、苏叶汤磨服。心胃疼痛,陈皮、炙草汤磨服;呕吐清水,炒米汤磨服;腰疼背痛,补骨脂、杜仲酒煎磨服;红白痢疾,苦参、艾叶、醋煎磨服;新久疟疾,白芥子酒煎磨服;四肢痛风,红花酒煎磨服;痔疮、痔漏,槐花煎酒磨服;妇人经水不调,姜汤磨服;小儿百病,薄荷汤磨服;跌打损伤,红花酒磨服;外科疮疡,银花汤磨服。
74 制备方法目录 1 拼音 2 《疡医大全》卷七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秘传太乙万灵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秘传太乙万灵膏 1 拼音
mì chuán tài yǐ wàn líng gāo
2 《疡医大全》卷七 21 方名秘传太乙万灵膏
22 组成羌活1两,蓖麻仁1两,蝉蜕1两,大蜂房1两,蜈蚣1两,败龟版1两,苦参1两,猪皂角1两,玄参1两,槐角子1两,青蒿1两,过山龙1两,甘草1两,半枝莲1两,荆芥1两,蕲艾叶1两,黄芩1两,仙人掌1两,川椒1两,蒲公英1两,白蔹1两,龙胆草1两,防风1两,忍冬藤1两,白及1两,生附子1两,大黄1两,石菖蒲1两,栀子1两,赤芍药1两,独活1两,何首乌1两,黄耆1两,蛇床子1两,桔梗1两,黑牵牛1两,漏芦1两,木鳖子(去壳)1两,肉桂1两,大风子1两,巴豆(去壳)1两,地骨皮1两,昆布1两,苍耳子1两,黄柏1两,青木香1两,连翘1两,鼠粘子1两,桃仁1两,白僵蚕1两,血余1两,穿山甲1两,黄连1两,当归1两,牛膝1两,苍术1两,升麻1两,蛇蜕1两,槟榔1两,槐枝1两,柳枝1两,桃枝1两,上(口父)咀。用真麻油10斤浸,春5、夏3、秋4、冬10日,入大铁锅内,熬至烟尽为度,先去粗滓冷定,用大皮纸以针戳眼,滤去细滓,复入净锅内,熬至黑色,滴水成珠不散。每油1斤,人淘过黄丹炒紫色者8两(如无黄丹,用水飞细密阳僧末8两代之),下丹之时,以柳棍不住手搅匀,离火再下:白芷1两,天南星1两,草乌1两,北细辛1两,半夏1两,高良姜1两,川乌1两,上7味俱生,为细末,入膏内搅匀,冷定。再下后开乳极细末:海螵蛸1两,乳香(去油)5钱,百草霜5钱,没药(去油)5钱,鸡肫皮5钱,血竭5钱,象牙末5钱,雄黄5钱,寒水石5钱,儿茶5钱,白石脂5钱,朱砂5钱,赤石脂5钱,轻粉5钱,青鱼胆3钱,熊胆3钱,甘松2钱,3奈2钱,潮脑2钱,冰片2钱,麝香2钱,琥珀2钱,珍珠2钱,龙骨2钱,水银2钱。
23 主治一切痛疽发背,七十二般疮疖,三十六种疔毒,无名肿毒,痰核瘰疬,内损骨节,外伤皮肉,手足麻木不仁,流注疼痛,膈前背后吊起刺痛。
24 秘传太乙万灵膏的用法用量临用摊贴。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搅匀,倾入冷水内扯拔,换水浸2日,拔去火毒,然后装瓷钵内。
古籍中的秘传太乙万灵膏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膏药主方各二两。四味收入成膏,藏瓷器中,旋用旋摊。秘传太乙万灵膏治一切痈疽发背,七十二般疖,三十六种疔毒,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卷之一]附方、连翘、牡砺(火)。姜枣引。空心服。太乙万灵膏九十六味秘传。治一切外症,无论大小男妇,痈疽发背,七
《疡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太乙紫金片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太乙紫金片 1 拼音
tài yǐ zǐ jīn piàn
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21 组成茅慈菇2两,五倍子(捶破,拣去虫土,刮净毛)2两,千金子霜1两,红毛大戟1两5钱,麝香3钱,梅冰片3钱,苏合油1两。
22 功效芳香通窍,辟秽解毒。
23 主治霍乱痧胀,山岚瘴气,中暑昏厥,水土不服,喉风中毒,中风诸痫,小儿急惊风,以及暑湿瘟疫,秽浊熏蒸,神识昏乱危急诸症。
24 太乙紫金片的用法用量每服3至8分,小儿酌减,凉开水化服。
25 制备方法
上各取净粉,加糯米糊捶成薄片,洒金(或用京墨),切而用之。
26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古籍中的太乙紫金片 《医学心悟》:[卷四咽喉(口舌齿唇)]走马喉风鼻中,随以解毒雄黄丸,醋磨灌之。太乙紫金丹亦佳,紫金丹,《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丁香五分,柿蒂三十个;脘腹痛甚,加炒延胡钱半,紫金片四分;若转筋甚,加酒炒木瓜钱半,生苡仁六钱,原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七节·赤膈伤寒气之法。连诊五日。皆从此方加减。去紫金丹。加紫金片。或加新绛、旋覆、橘络。通其肺络。或加竹沥、梨汁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不计其数。一女子久患劳瘵,为尸虫所噬,磨服一锭,片时吐下小虫十余条,后服苏合香丸,其病顿失,调理月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极”“太乙”·太一 5 经穴别名·太一 51 太一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太乙穴的定位 56 取法 57 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太乙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主治病症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配伍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一 1 拼音
tài yī
2 英文参考integration of double tail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太一:1“太极”“太乙”;2太乙穴。[1]
4 “太极”“太乙”·太一太一即“太极”“太乙”。原指天地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是古人对宇宙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的朴素认识。在天象上用于指紫微垣,或为北斗星头杓所指的方位。后引伸指人体先天之气。[1]
5 经穴别名·太一
太一即太乙穴[1]。
穴位 太乙 汉语拼音 Taiyi 罗马拼音 Taiyi 美国英译名 Great Yi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E23 富耶氏 E23 德国 M23 英国 S23 美国 St23
太乙为经穴名(Tàiyǐ ST23)[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2]。属足阳明胃经[1]。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1]。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51 太一的别名太一(《备急千金要方》),泰一[3],泰乙[3]。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太乙,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1]。
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3]。
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而主治神志病,故名太乙[3]。
太乙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穴名曰“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诸意,故名之为“太乙”。乙指一言,宇宙万物赖一以生,吾人赖脾胃而生,因名太乙。[3]
54 所属部位上腹[4]
55 太乙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太乙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1]。
太乙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2]。
太乙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太乙穴的位置
太乙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太乙穴的位置(肌肉)
太乙穴的位置(内脏)
56 取法太乙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旁开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1]。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点处,旁开中线2寸处取穴,横平内侧的商曲、下脘[7]。
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57 穴位解剖太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著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大网膜和小肠。
5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8]。
5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2]。
58 太乙穴的功效与作用太乙有涤痰开窍,镇惊安神的作用。
太乙有和中化滞的作用[1]。
古“太”与“大”通,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当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3]
59 主治病症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6]。
太乙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烦心、癫狂、脚气、遗尿等[1]。
现代多用太乙治疗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肠疝等[1]。
太乙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2]。
太乙穴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癫狂[7]。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腹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癫痫,精神病;
其它:遗尿。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直刺05~08寸[6]。
一般直刺10~15寸[1]。
直刺08~12寸[2][7],局部有酸胀沉重感[7]。
5102 灸法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1 配伍太乙配足三里、脾俞,治消化不良[7]。
太乙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太乙配梁门、中脘,治胃痛[7]。
太乙配滑肉门,有清心化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癫狂,吐舌。
5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心烦吐舌。
《针灸大成》: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太乙真人 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有法宝九龙神火罩等。 建派于乾元山金光洞。又称太一真人、泰一真人。太乙真人又称太一真人、泰一真人。史记封禅书载:天神贵者太一。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多者为太乙常居之所。汉武帝在长安东南郊设太一坛,以五常为辅。礼记亦载有太一天帝。道教吸其信仰,尊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陶景弘之真灵位业图第一神阶中,列有玉天太乙真君,居玉清仙境,号令群真人。道教又尊称为太乙救苦天尊,道经云:天尊为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坠入地狱的亡魂之大神,受苦难者只要祈求,呼叫天尊之圣名,就能得到救助,解厄消难。
本文2023-08-07 03:08: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