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十大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风水十大古籍,第1张

一、中国风水第一风水书:《宅经》

本书主要讲述了家居住宅的风水知识,将传统风水和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对众多杂乱的 住宅风水 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主要包括旺宅选址、宅亦有灵、室内布局、家居装修等知识。本书图文并茂,配图200多张,直观性强,通俗易懂,尤为强调实用性。此外,本书最后附录了“办公室风水”,拥有健康完美的居住环境,得风水宝地,提升您和全家人的运势。

二、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经》

《大藏经》为 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原是收藏经典,如寺院、道观专设藏经楼,储藏经文典籍。引申为书籍名称,如《大藏经》、《中藏经》。中华佛教宝库网专设“佛教藏经”。

三、形势派风水权威圣典:《撼龙经》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代表作之一,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也是历代研究风水学者必读之书。

四、理气派风水创世代表:《催官篇》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书 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砂、水二篇亦以方位为断,其说颇具悬解。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

《雪心赋》是唐朝卜应天所著。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雪心赋》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入佳境。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六、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

《博山篇》是唐末五代 风水 大师黄 妙应 集毕生之所学所著的风水宝典。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风水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

七、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

《葬经翼》是明代由缪希雍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

八、明代专论水法的代表作:《水龙经》

《水龙经》为明末清初蒋大鸿所著。古人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看一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水'的优劣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水龙经》专论水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种方法,在诸多风水著作中,堪称一绝,是研究水龙风水的必读之本。

九、阳宅风水八宅派代表作:《八宅明镜》

《八宅明镜》是由杨筠松撰顾吾序箬冠道人编著,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法',它把人与宅分成八类,再归纳为东西两大类,东四命适合住东四宅,西四命适合住西四宅。是流传最久、影响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一本阳宅风水书籍。在中国古代堪舆领域中独占鳌头,久盛不衰。

十、明代阳宅理论集大成的代表作:《阳宅十书》

《阳宅十书》是明代王君荣编著。该书精选当时最盛行的堪舆著述,将其汇总而成,是明代一部专论阳宅内形和宅外形各种吉凶情况的典范之作。

注解溢饮滑泄为病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为水饮渍于胃而致之滑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关于滑泄滑泄见又称滑泻。《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 )如竹筒,日夜无度。”常兼见饮食减少,手足厥冷或肿胀,形寒气短,消瘦,或发虚热等症。多因泄久气陷下脱所致。治宜固涩止脱,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热滑。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热滑者,中气下脱而热邪稽留,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关于泄泻泄泻(diarrhea)为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详见泄泻条。

详见百科词条:溢饮滑泄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5:48:36 共6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人参芦头为人参的根茎。

不知从何时起人参芦头不能食用的说法流传开来,甚至有了“芦头有毒”等言论。也因此大多卢头被削去舍弃,视为“废物”。今天我们就要还人参芦头一个公道!

所有的人,都祝你快乐

广告

参芦不能吃?科学来解答

查阅一些古代医药典籍,有很多对人参芦头的记载。古代大部分医籍中,有人参“不去芦令人吐”的记载,《本经逢源》中说"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从而把参芦作为催吐药。《华氏中藏经》首载参芦,并有“吐人”的记述。历代医家也多沿袭此说,如《本经逢源》就认为“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

因此,临床上以参芦救治痰涎壅塞胸膈、食积阻于胃脘等症。近年来,有一些药品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翻阅了上百本本草古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参芦催吐作用进行了再评价,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系统地观察了参芦及不去芦的全参对鸽、猫、狗、猴等实验动物和人的致吐作用。

结果表明,即使加大剂量,也未见参芦有催吐作用。他们又运用比较药理学方法,对参芦、不去芦的全参和去芦的人参的生物活性及毒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三者均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且毒性也相仿,从而说明参芦不仅无催吐作用,还具有与人参相似的生物活性,人参不去芦对其应有生理效应的发挥及毒性也无影响。

参芦本无罪,请别再浪费

经有关部门研究,参芦的有效成分含量比须根、茎、叶还高,并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不同成分。这些研究,既推翻了前人对参芦和片面认识,又为人参的合理利用创造了理论依据。参芦占全参的8%-15%,以往入药前需将其除净,浪费严重。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换骨丹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学纲目》卷十二:换骨丹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三因》卷十五:换骨丹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扁鹊心书·神方》:换骨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中藏经·附录》:换骨丹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换骨丹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御药院方》卷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急救仙方》卷六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宣明论》卷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扁鹊心书·神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中藏经·附录》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王氏医存》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换骨丹 1 拼音

huàn gǔ dān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换骨丹

21 处方

麝香(研半钱)、桂心(一两半)。甘松(去土)、川乌(生用去皮脐)、白芥子(炒)、藿香、草乌(去皮脐生用)、海桐皮(炒)、何首乌、羌活、龙脑(研)、骨碎补(去毛炒)、牛膝(酒浸炒)、威灵仙(去土)、桑皮(炒)、槐角、木鳖子(炒)、青皮(去白)、自然铜(醋淬七次研)、陈皮(去白),各二两。白芷、防风、甜瓜子(炒)、萆薢(炒)、五灵脂、川芎、甘草(盐水炙)、苦参、白胶香,各半两。朱砂(二两为衣),麻黄(去根节一十斤河水七斗煮减半去滓澄清再煎如饧磁器手贮)。

22 炮制

上为细末,用麻黄膏子,入炼蜜少许,搜成剂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23 功能主治

治中风瘫痪,久不愈,四肢不随,服诸药不效。

2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后搥碎,茶酒任下,或用生姜自然汁,更入酒半盏化开服,可更进酒一二盏投之,日二服,至三日于病处微汗为效,至十日大效。药性稍热,病寒者多效。

2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医学纲目》卷十二:换骨丹

31 处方

防风 牛膝 当归 虎骨(酥炙)各30克 枸杞子75克 羌活 独活 败龟版 秦艽 萆薢 松节 蚕砂各30克 茄根(洗净)60克 苍术120克

32 功能主治

治诸风及鹤膝风。

33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酒浸服;或为末,酒糊丸服,皆可。

34 摘录

《医学纲目》卷十二

4 《三因》卷十五:换骨丹

41 处方

九肋鳖甲(去裙)半两,海蜈蚣(细锉)半两。

42 制法

以盐泥固济,候干,火煅存2分性,为末;巴豆半两,去皮膜,顺手研,青州枣7斤,去核,入巴豆膏在枣中,火烧令焦,存巴豆5分性,将枣、巴豆烂研如泥,入前2味末,同研匀,以醋煮糊为丸,如绿豆大。

43 功能主治

大风。

4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虚者45丸,用温齑汁下。候利恶物如脓血、烂鱼肠即住。即此23服,未利,更加12丸,次服遇仙丹。

45 摘录

《三因》卷十五

5 《扁鹊心书·神方》:换骨丹

51 处方

当归2两,芍药2两,人参2两,铁脚威灵仙2两,南星3两,乳香(去油)2两,没药(去油)2两,麻黄3斤(去节,另煎膏)。

52 制法

上为末,先将前5味和匀,后入乳香、没药,以麻黄膏和匀,为丸,如弹子大。

53 功能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失音者。

5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先灸脐下三百壮,服金液丹1斤,再服此药。每服1丸,5日1服,以无灰酒送下,出汗,仍常服延寿丹、金液丹。

55 摘录

《扁鹊心书·神方》

6 《中藏经·附录》:换骨丹

61 处方

桑白皮2两,川芎2两,吴白术2两,紫河车2两,威灵仙2两,蔓荆子2两,人参2两,防风2两,何首乌2两,地骨皮1两,五味子1两,木香1两,苦参1两,犀角半两,麝香半钱,龙脑半钱。

62 制法

上为细末,用苍术半斤、槐角半斤,以地黄3斤去根、不去节,锉细,上用河水1斗8升(井水亦得),同熬至34升,去滓,留清者,再熬成膏,和前药,每两作8丸,朱砂为衣。

63 功能主治

一切卒中,手足顽麻,腰膝沉重,左瘫右痪,四时伤寒,妇人血滞,小儿惊搐。

6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截四时伤寒,妇人血滞,产前产后,每服1丸,酒1盏,碎捶,浸至夜,温动化散,临睡和滓服;小儿惊搐,每服半丸,米饮化下。

65 摘录

《中藏经·附录》

7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换骨丹

71 处方

人参半两,丹参半两,紫参半两,沙参半两,玄参半两,苦参半两,天麻半两,定风草(如无此,以天麻代之)半两,防风半两,细辛根半两,白附子半两,威灵仙半两,何首乌半两,藭贼半两,山豆根半两,穿山甲半两,蔓荆子半两,川芎半两,胡麻子1斤(三棱者真,水淘,微炒香熟,另研),蜈蚣1对。

72 制法

上除胡麻子外,为细末,后入胡麻子,同研细为丸,每丸半两重。

73 功能主治

诸风。

7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温浆水送下,日进1服,不拘时候。

75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

8 《御药院方》卷一 81 方名

换骨丹

82 组成

麝香(研)半分,桂(去粗皮)1两半,麻黄10斤(去根节,河水7斗,煮减半,去滓,澄清,再煎如饧,瓷器收贮),朱砂2两(细研,为衣),甘松(去土)1两,川乌头(生,去皮脐)1两,白芥子(炒)1两,藿香1两,草乌头(生,去皮脐)1两,海桐皮(炒)1两,何首乌1两,羌活1两,龙脑(研)1两,骨碎补(去毛,炒)1两,牛膝(酒浸)1两,威灵仙(去土)1两,桑白皮(炒)1两,槐角1两,木鳖子仁(炒)1两,自然铜(醋淬7返,研细)1两,青皮(去白)1两,陈皮(去白)1两,白芷半两,防风半两,甜瓜子(炒)半两,萆薢(炒)半两,五灵脂半两,川芎半两,甘草(盐炙)半两,苦参半两,白胶香半两。

83 主治

中风瘫痪久不愈,四肢軃曳不随,服诸药不效者。

8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捶碎,食后茶、酒任下;或用生姜自然汁,更入酒半盏,化开服药,可更进酒12盏投之,1日2次。至3日,于当病处微有汗为效,至10日外大效,无不愈者,但药性稍热,病寒者多效。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煎麻黄膏子,加少熟蜜,搜和成剂,为丸如弹子大,以朱砂为衣。

9 《急救仙方》卷六 91 方名

换骨丹

92 组成

草乌6两。

93 主治

风湿腰脚诸疾。

9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至晚勿食,每服20丸,临卧嚼木瓜、温酒送下。中夜药透遍身及脚上,觉麻痹即其效也。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生豆腐2两,捣和成饼子,沸汤煮令浮,再沸,取出,煮时最要斟酌,盖煮太过则药力轻,煮不及则药力又过重也。又用米泔浸过苍术3两(焙干),天麻1两(明净者),全蝎半两(洗去头足,微炒),与草乌饼子同研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宣明论》卷三 101 方名

换骨丹

102 组成

麻黄(煎膏)、仙术、香白芷、槐角子(取子)、川芎、人参、防风、桑白皮、苦参、威灵仙、何首乌、蔓荆子、木香、龙脑(研)、朱砂(研)、麝香(研)、五味子各等分。

103 主治

瘫痪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一切风痛,暗风。血滞而不流,卫气遏而不通,风寒湿气相搏筋骨之间,内舍偏虚,发为不遂之病,气感八风,血凝五痹,筋挛骨痛,一切风证。

10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硬物击碎,温酒半盏浸,以物盖不可透气,食后、临卧一呷咽之。衣盖覆,当自出汗即愈,以和胃汤调补,及避风寒。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桑白单捣细,以麻黄膏和就,杵15000下,每两分作10丸。

11 《扁鹊心书·神方》 111 方名

换骨丹

112 组成

当归2两,芍药2两,人参2两,铁脚威灵仙2两,南星3两,乳香(去油)2两,没药(去油)2两,麻黄3斤(去节,另煎膏)。

113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失音者。

11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先灸脐下三百壮,服金液丹1斤,再服此药。每服1丸,5日1服,以无灰酒送下,出汗,仍常服延寿丹、金液丹。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将前5味和匀,后入乳香、没药,以麻黄膏和匀,为丸,如弹子大。

12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 121 方名

换骨丹

122 组成

陈粟米1合,陈皮半两,青皮半两,黑牵牛半两,巴豆1分。

123 主治

小儿疳积。

12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橘皮汤送下。

125 制备方法

上炒焦黄,去巴豆,入木香半两,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13 《中藏经·附录》 131 方名

换骨丹

132 组成

桑白皮2两,川芎2两,吴白术2两,紫河车2两,威灵仙2两,蔓荆子2两,人参2两,防风2两,何首乌2两,地骨皮1两,五味子1两,木香1两,苦参1两,犀角半两,麝香半钱,龙脑半钱。

133 主治

一切卒中,手足顽麻,腰膝沉重,左瘫右痪,四时伤寒,妇人血滞,小儿惊搐。

13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截四时伤寒,妇人血滞,产前产后,每服1丸,酒1盏,碎捶,浸至夜,温动化散,临睡和滓服;小儿惊搐,每服半丸,米饮化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苍术半斤、槐角半斤,以地黄3斤去根、不去节,锉细,上用河水1斗8升(井水亦得),同熬至34升,去滓,留清者,再熬成膏,和前药,每两作8丸,朱砂为衣。

14 《王氏医存》 141 方名

换骨丹

142 组成

制南星1两,川贝母1两,秦艽1两,首乌1两,制半夏1两,五加皮1两,石楠叶1两,沉香5钱。

143 主治

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久患腿疼及破伤风。

144 换骨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生姜汤送下。取汁。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5分,朱砂为衣。

古籍中的换骨丹 《扁鹊心书》:[卷中]疠风

,次肾俞,如此周而复始,全愈为度。内服胡麻散,换骨丹各一料。然平人止灸亦愈,若烂见筋骨者难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四膝部(十六)]鹤膝风

痛引上下,不甚肿而微红,名膝游风。宜服圣授丹、换骨丹、防风通圣散加牛膝、木瓜。但膝之两傍肿痛,憎寒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膝部]鹤膝风

散汗之。次服万灵丹温散之,外敷回阳玉龙膏;常服换骨丹,或蛜〔虫祁〕丸,以驱其邪。若日久不消,势欲溃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膝部]鹤膝风

散汗之;次服万灵丹温散之,外敷回阳玉龙膏;常服换骨丹或螂丸,以驱其邪。若日久不消,势欲溃者,宜服独

《普济方》:[卷九十三诸风门]风瘫痪(附论)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目录 1 拼音 2 《中藏经》卷八:佛手膏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一三○:佛手膏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普济方》卷八十二:佛手膏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三因》卷十五 51 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中藏经》卷六 61 佛手膏的别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佛手膏 1 拼音

fó shǒu gāo

2 《中藏经》卷八:佛手膏

21 处方

乳香(真者,研)半字,硇砂半字(研),麝香1字(研),当归半钱(锉细),黄连1钱(去须称,锉细),白矾半字(飞过,研细),白砂蜜4两(须白砂者佳),青盐1字(光明者,研)。

22 制法

上除蜜,先将上7味于乳钵内研烂,同蜜一处拌匀,入新竹筒内,用油纸23重,以线系扎定口,勿致水入,放净锅内,添水煮竹筒,自早至午时,破竹筒,倾药;以新绵或重绢滤过,入药于瓷瓶内牢封,埋地坑内,经宿取出。

23 功能主治

眼生翳膜并胬肉,赤脉攀睛,翳晕,冷热泪下,及眼眶赤烂。

2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铜柱点,每点了,合眼少顷,复以温净水洗之。翳膜嫩者,是近年生者,当57次随药退下;翳老者,频点旬日,退下即效;胬肉瘀肉,不过23日,随药以铜柱刮落,胬肉自然绽断。

25 摘录

《中藏经》卷八

3 《圣济总录》卷一三○:佛手膏

31 处方

清麻油半斤,铅丹3两,柳白皮2两(锉),皂荚刺49个,当归半两(末),白及1分(末),黄蜡半两,朱红1分,生绯帛5寸(烧灰,细研)。

32 制法

上9味,先熬油令沸,下柳皮、皂荚刺,煎候赤黑色,以绵滤过,下丹煎,以柳篦搅,候变黑色,即下诸药末,搅令匀,滴水中成珠膏成,以瓷盒盛。

33 功能主治

一切疮肿疖毒。

3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故帛涂贴,1日2次。以愈为度。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

4 《普济方》卷八十二:佛手膏

41 处方

硼砂。

42 功能主治

眼内瘀肉,浮膜侵睛。

43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硼砂放在盒子内1日,纸封定,至午刻取出硼砂,以冷水浮洗过,研为粉,以筋头点入眼中。浮膜立退。凡点时,先将温水洗眼,然后点,又洗再点,不过34次立验。

44 摘录

《普济方》卷八十二

5 《三因》卷十五 51 组成

斑蝥7个(去翅足),巴豆7粒(去皮),杏仁27粒(去皮尖),红娘子27个(去翅足),砒霜1钱(别研),盆消1钱,黄腊半两,韶粉半两,沥青(研)半两,硫黄3钱,黄丹3钱,腻粉(炒)10钱,绿豆1合,槐角3条,麻油4两,乱发鸡子大1两。

52 功效

去黑紫疮核。

53 主治

麻风。

5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先将针轻手刺疮核,用药1粟米大,放针处。次日挤疮,有黑臭脓血出。23日,血渐少,次服去毒丹。

55 制备方法

上用油煎令发化,次下红娘子,次下巴豆、槐角等,逐味下,焦者涌出,方下硫黄、盆消及丹粉等。以篦子不住手搅令匀。滴水成珠为度。

6 《中藏经》卷六 61 佛手膏的别名

紫霜膏

62 组成

大戟1两,细辛1两,蛇床子1两,雄黄半两,白胶香半两,青州蝎半两,黄柏半两,黄丹半两,白矾1钱。

63 主治

脓窠疮。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清油8两熬,烟出;次下去皮巴豆47粒,槐枝27截,候焦,取去不用;次下黄蜡1两,松脂2两;次下前9味末,以槐枝不住搅,成膏,瓷盒内贮。

古籍中的佛手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三脱 (附论)]疠风通治方

朴硝半两,研令匀,每服一钱,食后淡茶清调下,次用佛手膏。《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普济方》:[卷一百十诸风门]大风癞病

熟地黄悬豆(酥炙焦黄各三两)上为末。入朴硝半两佛手膏去黑紫疮核。斑蝥(七个去翅足)巴豆(七粒去皮)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火熬之成膏。用绵滤过。入瓷盒收之。入黄蜡半两。佛手膏治脓窠热疮神效。大戟细辛蛇床子(各一两)雄黄白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大风治法]疏风散

入朴硝半两令匀。每服一钱,食后淡茶清调下。次以佛手膏去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解围元薮》:卷四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华佗(?~208?)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倡外科手术治疗。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但后又被曹操所杀。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又主张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史料记载华佗著有《枕中灸刺经》等多种医书,均佚。《中藏经》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其弟子樊阿也擅针灸之术。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

详见百科词条:华佗 [ 最后修订于2016/4/9 20:10:54 共18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