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好处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针灸的好处有什么,第1张

针灸的好处有什么

 针灸的好处有什么,针灸是我国中医的一个分支,很多疑难杂症都能通过针灸得到一定的舒缓、甚至是解决。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盲目去针灸,要有针对性,我整理了一些针灸的好处有什么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吧。

针灸的好处有什么1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要注意什么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病人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必须先征得病人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2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要准,灸穴勿过多医学|教育网|整理,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3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4施灸过程中,应防止艾火烧着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艾条或艾炷媳灭,以防发生火灾。对于昏迷、反应迟纯或局部感觉消失的病人,应注意勿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哪些人不适合针灸

 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做针灸留下的针眼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容易使针口处发生感染,所以糖尿病病人不适合做针灸。

 凝血功能障碍人群:比如血友病,这些病人的凝血时间非常长,很难凝血,容易出现针口处血流不止等情况,所以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也不适合做针灸。

针灸的好处有什么2

 针灸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针灸不仅可以为大家治疗一些疾病,还可以帮助我们减肥。用针灸减肥,其机理主要是调整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常用的针灸穴位在梁丘穴、公孙穴、内关穴等。

 针灸减肥对中青年肥胖者效果较好。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体发育比较成熟,各种功能也比较健全。

 通过针灸治疗,比较容易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针刺后能够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从而减轻饥饿感,达到减肥的目的。

 而在针灸的治疗中,经常会出现厌食、口渴等症状,但是这些属于正常现象。

 因为通过针灸治疗,机体的内在功能不断调整,促使新陈代谢加快,能量不断消耗,而出现一些临床症状。等到机体重新建立平衡,这些症状就会消失。针灸减肥的效果与季节、气候都有关系。通常春夏见效较快,秋冬见效较慢。

 这是因为春夏两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机能旺盛,自然排泄通畅,而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针灸中,患者出现眩晕、疼痛、恶心等症状时,属于针灸的不良反应,应立即中断治疗,防止发生危险。

  减肥原理

  1、调理胃肠功能

 由于针刺能延长胃排空的时间,所以能使本来比较亢进的食欲得到抑制,甚至下降。

  2、改善机体新陈代谢

 针灸能增强新陈代谢的速度,使身体燃烧脂肪增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3、改善内分泌系统功能

 很多肥胖是发生在青春期、产后、更年期这几个阶段,特别是女性,这几个阶段都是内分泌改变非常剧烈的时间段。

 针灸减肥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因此受到很多肥胖者的欢迎。目前临床多采用耳穴埋针法和中药耳穴埋压法。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1、辩证取穴

 体态不一穴位也不同,要根据减肥者的类型去选取穴位。

  2、准确定位

 了解了各个穴位的特点后,就要能准确的定位了,这步也很重要。

 3、严格消毒

 整个操作过程应做到严格消毒,所有的针和器械均应浸泡在75%的酒精或消毒液中备用,防止发生感染或污染。

  4、定时按摩

 埋针后,应在餐前半小时、两餐之间、晨起和晚睡前都要进行按摩,每餐按摩15~30次,按摩时手法宜轻柔、用力均匀。

  5、增加运动

 治疗期间配合适当的户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散步、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方法优势

 针灸减肥的优势有很多,它无痛感,疗效显著又无须饱尝其他减肥方式可能带来的痛苦。有些爱美人士在减肥时期不惜机体受到损伤,采用过度节食、过强的体育运动,控制每日的饮水量等做法是不可取的。

 温馨提示:在运用此方法的同时,还要合理自己的饮食,能够在餐后搭配一颗塑纤果来食用,那么效果就会更加的明显了,塑造出完美身材将不是梦。

 除了针灸法外,足针和耳针法对减肥也有一定疗效。其中耳针疗法应有尤多。祖国医学认为,耳朵与全身经络脏腑关系密切,通过对耳朵上不同穴位的刺激,可达到调节全身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耳针疗法的具体内容包括耳穴针刺、耳穴按压、耳针压籽等。

 针灸减肥在古籍医着上虽然并没有记载,但近来在临床上以针灸抑制食欲达到减重的效果,基本上已获得肯定,尤其不适合以开刀或药物急速减重的人,传统中医的针灸减重方式,其实是不错的减重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5 脱痈的诊断 51 分期 52 分级 53 预后 54 辅助检查 6 需要与脱疽相鉴别的疾病 61 糖尿病性坏疽 6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7 脱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寒湿阻络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2 血脉瘀阻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3 湿热毒盛 7131 症状 7132 辨证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4 热毒伤阴 7141 症状 7142 辨证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15 气血两虚 7151 症状 7152 辨证分析 7153 治法 7154 方药治疗 72 外治法 73 手术疗法 7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7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733 截肢术 734 植皮术 74 中西医结合 75 针灸治疗 751 体针 752 灸法 753 耳针 754 水针 76 剧烈疼痛的处理 77 单方验方 8 脱痈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脱痈的穴位 2 治疗脱痈的方剂 3 治疗脱痈的中成药 4 脱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脱痈 1 拼音

tuō yōng

2 概述

脱痈为病名[1]。《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即脱疽[1]。

脱疽(gangrene)为病名[2][3]。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2]。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2]。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4]。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2]。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

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脱痈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脱痈多因偏嗜烟酒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经络痹阻而日久化热,气血凝滞而成[2]。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糖尿病性坏疽等与本病类似[5]。

脱痈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

脱痈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总之,脱疽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

脱痈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行走时疼痛、止步休息后痛消,呈间歇性跛行[2][5]。日久疼痛为持续性,足背皮肤渐紫暗变黑,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黯变黑,最后足趾溃破腐烂,疼痛剧烈,足趾坏死脱落并向足背小腿蔓延,创面较难收口[5][2]。甚至出现五败症等[2]。脱疽为多发于下肢的一种足趾溃烂坏死性疾患[5]。

5 脱痈的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

51 分期

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52 分级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53 预后

脱疽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54 辅助检查

肢体超声多普勤、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6 需要与脱疽相鉴别的疾病 61 糖尿病性坏疽

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化验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局部为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范围较大,如不及时控制炎症,易至毒邪内陷。

6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 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7 脱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2]。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2]。

711 寒湿阻络

脱疽·寒湿阻络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11 症状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7112 辨证分析

脾肾阳虚,感受寒湿之邪,内外相合,则患肢喜暖怕冷,皮肤苍白;寒湿阻络,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寒湿内阻,气血不行,多走时气血更加瘀滞不达,故疼痛加剧;寒湿阻络,则跌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为阳虚寒盛之象。

7113 治法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7114 方药治疗

阳和汤加减。

712 血脉瘀阻

脱疽·血脉瘀阻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blood vessels stasis and obstruction)是指血脉瘀阻,以患趾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21 症状

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7122 辨证分析

寒邪凝滞,阳气不布,气血瘀滞,则患肢酸胀疼痛;入夜阳气内闭,故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末失养,则步履艰难,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气血瘀阻脉络,则趺阳脉搏动消失;气血瘀阻,则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滞。

7123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712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713 湿热毒盛

脱疽·湿热毒盛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excessiveness)是指湿热毒盛,以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31 症状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7132 辨证分析

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7133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7134 方药治疗

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714 热毒伤阴

脱疽·热毒伤阴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juring yin)是指热毒伤阴,以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41 症状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7142 辨证分析

病邪郁久化热,热毒内盛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热毒内盛,阴虚失养,则趾(指)呈干性坏疽;阴虚则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7143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7144 方药治疗

顾步汤加减。

715 气血两虚

脱疽·气血两虚证(gangrene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质淡胖,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51 症状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7152 辨证分析

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形体消瘦;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脾气亏虚,则不欲饮食;舌淡、少苔、脉细无力乃气血两虚之象。

7153 治法

补益气血。

7154 方药治疗

八珍汤加减。

72 外治法

脱疽早期不痛宜隔姜灸,痛宜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g,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捣敷脚心;若腐烂黑焰、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一日一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若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2]。

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73 手术疗法 7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7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733 截肢术

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

734 植皮术

溃疡面较大时,可在创面干净、血运改善后行创面植皮术。

74 中西医结合

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现多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4种类型[2]。在治疗上,按照分型多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又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2]。

75 针灸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主要用于脱疽患肢未溃时[5]。对晚期溃烂者,须配合外科治疗[5]。治疗期间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配合适当运动[5]。

751 体针

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承山、曲池、合谷、内关、肩寥等穴,每次取2~4穴。交替进行,每日1次。

初中期证属气滞血瘀者,可取膈俞、关元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商丘、丘墟、照海等穴[5]。病生手部者加颈6~胸3夹脊、八邪;病生足部者加腰1~腰3夹脊、八风[5]。后期证属气阴两虚者,可取关元、太溪、足三里、太渊、血海、少府等穴[5]。

752 灸法

艾条熏灸患处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5]。

753 耳针

取下脚端、肾、屏间、下屏尖、脑、心、肝、肢体相应点等穴[5]。每次选2~3穴,强 [5]。也可用05%的普鲁卡因02毫升封闭双下脚端、下屏尖等穴[5]。

754 水针

用5%当归注射液05毫升,注入心俞、膈俞、阳陵泉、三阴交、悬钟等穴,每次2~3穴,每日1次[5]。

76 剧烈疼痛的处理

脱疽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严重者剧痛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脱疽的重要措施,除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外,可选用以下止痛方法。

(一)中药麻醉中麻Ⅰ号25~5mg(或中麻Ⅱ号2~3mg)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L于晚9时缓慢静脉推注,患者可入睡6~8小时,隔2—3天使用1次。治疗时,患者应平卧,头侧位,去掉枕头。施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病室内,常规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麻醉2—3天,能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全身情况的改善和实施手术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77 单方验方

(一)每日用毛冬青(毛披树根)100~200g煎水400mL,分2次口服。

(二)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

8 脱痈患者日常保健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9

 3电针法

 电针是在针刺基础上结合通电的一种新疗法。当针刺穴位得气后 ,在留针过程中针体上通入特定的电流 ,用电刺激结合留针刺激 ,以达到适合的剌激量 ,使刺激的效应有所提高。电针能使留针时的刺激量增强 ,具有类似持续运针的刺激效应 ,还能客观地记录剌激参数 ,便于分析研究。

 (1)取穴:选穴可参照体针法。

 (2)方法 :根据病情 ,每次取4~6 穴。以颈项部、神经干上段为主穴。根据病痛扩散部位 ,循经选取远部穴位为配穴。以负极接主穴 ,正极接配穴。选疏密波 ,电流频率为每分钟 120~300次 ,强度以病人忍受为度。每次15~20 分钟 ,隔日一次 ,10 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4~5 日。

 (3)注意事项:同体针部分。

 4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 ,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 ,以热力刺激人体 , 是防治疾病的方法。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灸法有艾条灸与温针灸 ,均有良好的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解痉止痛与温阳补中、益气固表的作用。

 (1)艾条灸:取艾绒 24g ,平铺在26cm长、2O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 ,将其卷成直径15cm的圆柱形 ,用胶水或浆糊封晒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 ,这种艾条又称药条。中药房一般都有成品出售。艾条灸使用时一般分温和灸与雀啄灸。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 施灸部位 ,距17~33cm左右进行熏烤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元灼痛。一般每处灸3~5 分钟 ,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雀啄灸是艾条点燃的一端像乌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也可以均匀的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颈椎病可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 ,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温针灸:指在针刺得气后留针过程中 ,将艾绒捏在针柄上 ,点燃或装上 1~2cm长艾条点燃 , 使艾绒点燃后的热力与针刺同时起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3)注意事项:艾条灸与温针灸时要防止燃烧的艾绒或燃尽的热灰脱落 ,引起烫伤或烧坏衣物。颜面部、血管肌腱表浅的部位与孕妇腰骶部 ,应慎用灸法。

 5拔罐

 拔罐法又名吸筒法 ,古称角法。这是以一种杯罐作工具 ,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 ,使吸着于皮肤 ,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方法。

 (1)取穴:阿是穴、大杼、风门、天宗、肩井、肩贞。

 (2)方法:用玻璃罐或竹罐 ,采用闪罐法 ,将罐吸于穴位上7~10 分钟后取下 ,以出瘀斑或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 ,10 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3~5 日。

 (3)竹罐药水置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千年健、海桐皮各1Og ,乳香、没药各5g ,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使用时将大小不同的竹罐在煮沸药水中煮2~3 分钟 ,拔罐前甩尽药水 ,并冷却到50 ℃左右。

 (4)注意事项 :拔罐时注意时间 ,以防烫伤。

 6耳针

 耳针 ,是在耳廓部一些特定穴位上用针刺等方法来防止疾病的一种疗法。从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表明 ,耳是人体整体的一部分。分布耳廓上的穴位 ,既是各部病症的反应点 ,又可作为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出现在耳廓的阳性反应点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

 (1)取穴:颈、颈椎、神门、枕、皮质下、肝、肾。

 (2)方法:每次选3~4 穴 ,严格消毒后 ,以30号33cm长的毫针刺入07~lcm ,每穴得气后留针 20分钟 ,留针过程中行针2~3 次 ,并配合颈部活动 ,幅度由小变大 ,每周2~3 次 ,10 次为一疗程。或以揿针行皮内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 ,每穴按压3~5 次/日 ,使产生酸、麻、胀、痛。每周治疗1~2 次 ,10次为一疗程。

 (3)注意事项:注意消毒 ,严防感染。

 7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 ,是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改善机体病理状态的目的。

 (1)取穴:颈夹脊穴、大椎穴、阿是穴等 ,神经根型加天鼎 ,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

 (2)药物:维生素B1 50~100mg , 维生素B12 250~500ug,有 营养 神经作用 ,麻术者适宜。维生素 E:油剂50mg ,有改善局部组织氧供 ,消除局部炎症水肿及止痛作用 ,可缓解根性症状。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5~10ml时 ,有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对颈椎病的眩晕、头痛等症状较重者适宜。当归寄生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 2ml ,可缓解根性症状。野木瓜注射液:可缓解疼痛。

 (3)方法:每次选 2 个穴位 ,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 ,略作提插 ,使得气明显 ,天鼎穴应使针感达到病臂及手指为佳 ,回抽无血后 ,缓缓注入上述药液一种 ,每穴 1ml,隔日1次 ,10 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 选穴取穴注意、安全 , 避开重要神经、血

 管 , 进针后避免大幅提插捻转 , 以免伤及邻近组织。

 8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皮上的一些特定穴区针刺治病的一种方法。头部与人体各脏腑器官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关于头部经穴的记载 ,就有用以治疗全身性病证。

 (1)取穴:神经根型取对侧感觉区上1/5 的下段 ,对侧上肢感觉区。脊髓型取对侧运动区、双足运感区。

 (2)方法:快速进针 ,刺入一定深度后快速捻转 ,不提插。持续捻针2~3 分钟 ,留针10 分钟 , 然后再重复捻转行针 ,反复行针2~3 分钟 ,此后即可出针。急性期 ,每日1次 ,缓解期隔日一次 ,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 日 o

 9刺血疗法

 (1)取穴:颈部夹脊穴、大椎、阿是穴。

 (2)方法:在颈项部穴位上用皮肤针中等刺激叩刺 ,或在颈项病变部位循经叩刺 ,待轻微出血后加拔火罐5 分钟左右 ,使局部出血少许。每周1~2 次 ,10 次为一疗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绿水灌瞳的病因病机 5 绿水灌瞳的症状 51 发病前的症状 52 急性发作 53 慢性阶段的症状 6 鉴别诊断 7 绿水灌瞳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7111 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推荐食材 71152 推荐食疗方 712 痰火郁结证/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25 饮食疗法 71251 推荐食材 71252 推荐食疗方 713 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7131 症状 7132 证候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35 饮食疗法 71351 推荐食材 71352 推荐食疗方 714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7141 症状 7142 证候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15 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7151 症状 7152 证候分析 7153 治法 7154 方药治疗 716 肝肾两亏 7161 症状 7162 证候分析 7163 治法 7164 方药治疗 7165 饮食疗法 71651 推荐食材 71652 推荐食疗方 72 外治法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732 耳针 74 其他疗法 8 绿水灌瞳患者饮食禁忌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绿水灌瞳的方剂 2 治疗绿水灌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绿水灌瞳 1 拼音

lǜ shuǐ guàn tóng

2 英文参考

green wind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cute angleclosure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绿水灌瞳为病名[1]。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绿风内障[1]。

绿风内障(green wind glaua;acute angleclosure glaua[2])为病名[1]。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绿风(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绿风内障证(《证治准绳·杂病》)、绿水灌珠(清·佚名《眼科捷径》)、绿水灌瞳(见《一草亭目科全书》)、绿风变花(见清·佚名《眼科统秘》)。五风变内障(又称五风内障)之一[1]。是指以眼珠胀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抱轮赤红,头眼剧痛,视力骤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眼病[3]。患者多在四十岁以上,女性尤多[4]。可一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4]。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4]。若迁延失治,甚者转变成黄风内障[3],则属不治之症[4]。

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颇类本病,并认为是由“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4]。至于绿风内障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才有记载[4]。

绿水灌瞳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绿风内障类似西医的急性充血性青光眼[1]。

4 绿水灌瞳的病因病机

绿水灌瞳多由肝胆风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1]。

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目,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目;或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阳上扰目窍,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肝胃虚寒,饮邪上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耳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绿风内障[4]。

5 绿水灌瞳的症状

绿水灌瞳患者发病迅猛,眼珠剧烈胀痛,牵引眼眶头额胀急,疼痛欲裂,恶心呕吐,视力锐减,见灯光周围似有彩虹环绕,抱轮红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眼珠变硬,“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张氏医通》卷八)[1]。

51 发病前的症状

发病前,常在情志 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侧头额作痛,鼻根发痰,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朦,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若未及时就医,即可发病。[4]

52 急性发作

急性发作时,症状剧烈,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急降,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全身常伴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等候。检视眼部,胞睑微肿,抱轮深红,甚至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展缩失灵,瞳内气色略呈淡绿(彩图21)。指扪眼球变硬,甚者胀硬如石,眼压多在50mm Hg(667 kPa)以上,高者达80mm Hg (1067 kPa)左右。此时及时救治,诸症可以消退,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散大不收,黄仁部分变白,晶珠色呈灰黄,视觉完全丧失。[4]

53 慢性阶段的症状

急性发作经治疗之后(亦偶有未经治疗者),还可转入慢性阶段,诸症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若病情经常反复,限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视物日渐昏朦,最终亦失明。[4]

6 鉴别诊断

绿风内障应与瞳神紧小、天行赤眼相鉴别[4]:

三种白睛暴赤眼病的鉴别

鉴别要点

绿风内障

瞳神紧小

天行赤眼

视觉

视力骧降,有虹视

视力减退

视力正常,眵泪多时偶有虹

疼痛

患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

患眼坠痛,痛连眉骨,颞颥

患眼灼热疼痛或痛痒交作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热泪频流,眵多胶结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拖轮红赤

白睛红赤

黑睛

云雾状混浊

一般透明,但内壁下分有白

色细点状物附着

透明,或浅层有星点样混浊

瞳神

散大,呈纵卵圆形,收缩失

灵,瞳内呈淡绿色

紧小,开大失灵,常干缺不

圆,甚至闭锁或为白膜封闭

正常

眼珠硬度(眼压)

增高

正常或稍低

正常

呕恶

伴恶心,呕吐

7 绿水灌瞳的治疗

绿水灌瞳一般症来势猛,除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还应注意收缩瞳神,开通玄府,尽快消除瘀滞,改善症状,以保存视力[4]。常用治疗手段为内服药物,局部用药及针刺疗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视力[4]。

《证治准绳·七窍门》对瞳神散大强调:“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郎有生意”。

由肝胆风火引起者,宜平肝、息风、泻火,用绿风羚羊饮加减;由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者,宜滋养肝肾,调和气血,用明目地黄丸加减[1]。

71 辨证治疗 711 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绿风内障·风火攻目证(green wind glaua with pattern of windfire attacking eye)是指风火攻目,以头痛如劈,目珠胀硬,视力锐减,眼压升高,眼睑红肿,白睛混赤肿胀,黑睛雾状水肿,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11 症状

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目珠胀硬欲脱,连及目眶,眼压升高,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前房极浅,黄仁晦暗,瞳神中等度散大,展缩不灵,房角有粘连,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全身症有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4][5][3]

7112 证候分析

风火交攻,上冲头目,目内玄府闭塞:肝胆火炽,热盛动风,风火相煽,交攻于上,故骤然发病,头目剧痛,痛连目眶,拖轮红赤,黑睛混浊。若肝火犯肺则白睛混赤肿胀。因火性升散,风性开泄,肝胆风火攻冲瞳神,故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热气怫郁于目,玄府闭密,则珠内气血津液不得流行,致气滞血郁,神水瘀积,故眼珠胀硬,视力急降。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火邪亢盛,正气未衰,正邪交争,故恶寒发热。溲赤便结由火邪内盛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皆肝胆实火之征。[4][5]

7113 治法

清热泻火,凉肝熄风[4]。

清热泻火,平肝明目[5]。

7114 方药治疗

绿风羚羊饮饮[备注]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黑(玄)参、防风、茯苓、知母、黄芩、细辛、桔梗、羚羊角、车前子、大黄,上为粗末水煎,食后温服。或羚羊钩藤汤[备注]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钩藤、桑叶、川贝母、竹茹、生地黄、菊花、白芍、茯苓、甘草。加减[4]:

绿风羚羊饮饮以清热泻火为重,方中用羚羊角清热明目,平肝熄风为主药;黄芩、玄参、知母重在清热泻火;大黄凉血活血,泄热通腑;车前子、茯苓清热利水,导热由小便出;防风助主药搜肝风,散伏火;桔梗清热利窍;细辛开窍明目,治头风痛。诸药组方,共呈清热泻火,凉肝熄风,利窍明目之功。方中若加胆草、黄连、钩藤,则更增清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酌加竹茹、法夏之类降逆止呕。[4]

对于热极动风,阴血已伤之证,则宜以凉肝熄风为主,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熄风;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养肝;贝母、竹茹、甘草清热化痰;茯苓宁心安神。若加石决明,牛膝、细辛,用于本证则更增开窍明目,通络行滞的作用。[4]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推荐食材

决明子、菊花、桑叶、猪肝、谷精草、夜明砂等[5]。

71152 推荐食疗方

1.甘草菊花饮(《中华药膳纲目》):甘草片3g,菊花6g,放入砂锅中,加水,中火煮沸,改文火煮15分钟,取汁,亦可加白糖调味。每日1剂,脾虚泄泻者禁服。[5]

2.桑叶猪肝饮(《中华药膳纲目》):桑叶20g洗净,猪肝150g洗净切片,生姜3g切片,共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开,改文火煮15分钟,稍凉后过滤,加入白糖拌匀即成。每日1剂,可分3次饮用。[5]

3.决明子粥(《粥铺》):决明子15g,炒香后,放凉,加白菊花10g,水煎后取汁,然后加粳米100g煮为稀粥,将熟时加入冰糖调味,再煮至米烂即可。可作餐食,每日1次。[5]

712 痰火郁结证/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绿风内障·痰火郁结证(green windglaua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痰火郁结,以头眼胀痛,视力锐减,眼压升高,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前房较浅,瞳神稍有散大,展缩不灵,动辄眩晕,呕吐痰涎,舌红苔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21 症状

起病急骤,头目胀痛,视力骤降,眼压升高,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前房较浅,瞳神稍有散大,展缩不灵。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4][5][3]。

7122 证候分析

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湿成痰,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头目,闭塞目之玄府,神水滞留而为病: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痰因火动,火盛风生,肝风挟痰火而流窜经络,上壅头目,阻塞清窍,以致气血津液,郁滞不行,故暴发本病。由于痰火内盛,因而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大小肠积热,故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均属痰火之象。[4][5]

7123 治法

降火逐痰,平肝熄风[4]。

健脾化湿,降火祛痰[5]。

7124 方药治疗

将军定痛丸[备注]将军定痛丸(《审视瑶函》):黄芩、白僵蚕、陈皮、天麻、桔梗、青礞石、白芷、薄荷、大黄、半夏。加减: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配黄芩、礞石、陈皮、半夏、桔梗等,大力降火逐痰;以白僵蚕、天麻合礞石平肝熄风;白芷协助主药,定头风目痛;薄荷辛凉散邪,清利头目。此方用于本证,使上壅之痰火得降,肝风平熄,诸症方能缓解。[4]

7125 饮食疗法 71251 推荐食材

荠菜、白术、茯苓、车前草、玉米须、莲子、冬瓜等[5]。

71252 推荐食疗方

1玉米须茶(《中医膳食食疗学》):玉米须50g,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文火煎煮1小时,取浓汤,频服。[5]

2.荠菜鸡蛋汤(《中医临床辨证施膳》):荠菜250g,洗净,切段,鲜鸡蛋1个,去壳打匀,用清水煮成汤,入食用油、盐、味精等调味即可。温热服食,每日1次。[5]

3.冬瓜粥(《粥谱》):冬瓜(带皮)100g,粳米100g,嫩姜丝、葱、盐、味精、香油各适量。冬瓜洗净后,削下冬瓜皮(勿丢),把剩下的切成块。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水适量煮粥。米粥半熟时,将冬瓜、冬瓜皮放入锅,再加适量水,继续煮至瓜熟米烂汤稠为度,捞出冬瓜皮不食,入适量姜、葱、盐、味精、香油调味即成。趁温热服,随量食用。[5]

713 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绿风内障·肝郁化火证(green wind glaua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是指肝郁化火,以情志不舒,眼胀不舒,目珠稍硬,视物昏花,全身伴见胸胁胀满,食少神疲,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31 症状

头目剧烈胀痛,目珠稍硬,视力锐减,视物昏花,眼压升高,白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黄仁晦暗,纹理模糊,瞳神散大,伴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苦等,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5][4][3]。

7132 证候分析

情志过激,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头目,目之玄府闭塞:胸闷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他火之征,而头眼部症状乃气火上逆所致。肝失条达,气火横逆而犯脾胃,脾失健运,故食少纳呆;胃失和降,则呕吐泛恶。[4][5]

7133 治法

清热疏肝,降逆和胃[4]。

平肝,泻火,降逆[5]。

7134 方药治疗

丹栀逍遥散[备注]丹据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药、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丹皮、栀子。合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莱萸。加减[4]:

丹栀逍遥散以柴胡为主药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泻火;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自术、茯苓、甘草、生姜理脾和胃止呕;薄荷辅助主药,疏散条达肝气。[4]

左金丸以黄连为主,清肝胃之火,以降其逆,少佐吴茱萸,辛温开郁,降气止呕。两方台用,共奏清热疏肝,降逆和胃之功。[4]

7135 饮食疗法 71351 推荐食材

菊花、栀子仁、夏枯草、槐叶、决明子、淡竹叶等[5]。

71352 推荐食疗方

1.槐叶茶(《食鉴本草》):嫩槐叶适量洗净,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5分钟,捞出晒干,密封保存备用。每次取15g,装杯冲茶,需常饮。[5]

2.菊楂决明饮(《中华药膳纲目》):菊花、山楂各10g,决明子6g,洗净,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30分钟后饮用,每日1次。[5]

3.栀子仁粥(《太平圣惠方》):栀子仁10g,粳米100g,冰糖10g。栀子仁研粉备用,将粳米放入陶锅内,加水煮粥至八成熟时,再纳栀子仁粉10g入粥内继续熬煮,待粥熟,调入冰糖,煮至溶化即成。温热服食,每日2次,3天为一疗程。[5]

714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绿风内障·阴虚阳亢证(green windglau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阴虚阳亢,以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蒙,观灯火有红晕,眼珠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绿风内障证候[3]。

7141 症状

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朦,观灯火有虹晕,眼球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坞,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绎少津,脉弦细面数或细致[4][3]。

714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窍不利,故头目胀痛。神水瘀滞,故眼珠变硬。阴主敛,阳主散,阴虚阳亢则瞳神散大。阴虚血少,瞳神失养以致视物昏花。古人认为观灯火生虹晕乃阴虚阳盛,水不制火,阴阳相乖,水火相射所致。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则心烦失眠。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风阳上旋,故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皆示阴虚火旺;若舌质红绛而少津液,脉细数,则阴血亏虚更甚。[4]

7143 治法

滋阴降火,平肝熄风[4]。

7144 方药治疗

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或阿胶鸡子黄汤[备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陈阿胶、生白芍、石决明、双钩藤、大生地、清炙草、茯神木、鸡子黄、络石藤、生牡蛎,除陈阿胶、鸡子黄二味外,用水煎汁去渣,纳胶烊尽,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加减:

知柏地黄丸重在滋阴降火,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为重者。若兼风阳上扰,可酌加石决明、钩藤平肝熄风。[4]

阿胶鸡子黄汤以阿胶、鸡子黄为主药,滋阴血而熄肝风;辅以生地、白芍、茯苓滋阴养血,柔肝安神;石决明、牡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络石藤凉血通络行滞;甘草清热和中。全方共奏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之效。适用于热邪耗灼真阴,阴亏血虚,肝风内动之证。[4]

715 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7151 症状

头痛上及巅顶,眼珠胀痛,瞳散视昏,干呕吐涎,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4]。

7152 证候分析

胃阳不足,痰饮内停。肝之寒邪犯胃,挟痰饮而上逆,并循厥阴经脉上冲头目,阻遏清窍,故致头痛眼胀,瞳散视昏,干呕吐涎。又,神乃水谷精气所化生,四肢皆禀气于胃,因胃阳不足,受纳消化水谷之功能低下,脏腑精气虚衰,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亦为肝胃虚寒之象。[4]

7153 治法

温肝暖胃,降逆止痛[4]。

7154 方药治疗

吴茱萸汤[备注]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加减:《审视瑶函》吴茱萸汤是以《伤寒论》方为基础加减而成。方中仍用吴茱萸为主药:温肝暖胃,降上逆之阴邪,止阳明之呕吐及厥阴之头痛。配生姜、法夏、陈皮温脾胃,涤痰饮,降呕逆;川芎、白芷散寒邪,止头痛;人参、茯苓、炙甘草补脾胃。诸药台用,可收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4]

716 肝肾两亏

症状反复发作,视力锐减,全身兼有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侯者,参照青风内障肝肾两亏证治疗[4]。

青风内障·肝肾两虚证(blue wind glaua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两亏,以病久瞳神渐散,眼珠胀硬疼痛,视力日渐下降,视界缩窄,眼底视盘凹陷扩大加深,色泽苍白,全身兼见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青风内障证候[3]。

7161 症状

患病日久,视物不清,瞳神渐散,中心视力日减,视野明显缩窄,眼珠胀硬,眼底视 生理凹陷加深扩大,甚至星杯状,颜色苍白;可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细沉无力;或面白肢冷,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6][7]

7162 证候分析

久病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濡目窍,神水乏源,虚滞于目:病久元气衰惫,肝肾精血亏损,目窍失养,神光衰微,故视力减退。视 颜色苍白无血色,中央凹陷如杯状为失于精血濡养所致。既病之后,脉道阻塞,神水瘀滞,故眼珠胀硬不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细等,尽皆肝肾精血不足的全身症。若还兼有面白肢冷,精神倦怠,夜间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则偏肾阳不足。[7][6]

7163 治法

补益肝肾[7][6]。

7164 方药治疗

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或肾气丸[备注]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炮)。加减。杞菊地黄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精血不足者,若嫌力薄,酌加菟丝子、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等。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的基础上再加肉桂、附子而成,于水中补火,鼓舞肾气,协调阴阳。适用于本证肝肾不足,肾阳偏虚者。若兼气血不足,可于方中酌加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等。[7]

7165 饮食疗法 71651 推荐食材

桑椹、枸杞子、鸡肝、熟地黄、银耳、黑豆、菟丝子、芡实等[6]。

71652 推荐食疗方

[6]

1.枸杞决明汤(《中国药膳辨证论治学》):沙参15g,怀牛膝9g,枸杞予15g,决明子9g,纳入砂锅中,加水,煎煮,取汁。兑入蜂蜜,代茶饮。

2.桑仁粥(《粥铺》):桑椹30g(鲜品50g),拣去色青者,用水浸泡约3分钟,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糯米100g同时放入砂锅中,煮粥。可根据个人口感加入适量冰糖。每日1剂,分2次空腹食用;或可随意经常食用。

3.杞实粥(《眼科秘诀》):枸杞子20g,芡实20g,粳米100g,用滚开水泡透,去水,放置:1夜;砂锅加水煮至沸腾,入芡实煮四五沸,再入构杞子煮三四沸,最后下粳米共煮至浓烂香甜。煮粥的水应一次加足,避免中途加冷水。每日1剂,可作主食,随餐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72 外治法

局部宜及早频用缩瞳剂[7]。

(1)可用槟榔碱滴眼液 症重时每15~30分钟滴服1次。症状缓解后,每日滴3~5次。亦可用槟榔堿药膜,每日2~3次。使用时将药膜置于下睑与白睛之间,待其自行溶化。[7]

(2)1%丁公藤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7]

(3) 1~2% 毛果芸香堿液 症重时每3~5分钟滴眼1次。症状缓解后,可视病情改为1~2h 1次,或每日2~3次。[7]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取穴:睛明、攒竹、瞳子髎、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取2穴。[7]

732 耳针

可取耳尖、目1、眼等穴[7]。

74 其他疗法

(1) 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30~60 min滴完;或50%葡萄糖液100ml,一次静脉注入。[7]

(2)西医手术治疗[7]。

8 绿水灌瞳患者饮食禁忌

绿风内障患者常有痰饮内蕴,水液代谢失常,不宜过多摄入液体,以免加重病情[6]。

绿风内障患者禁用散瞳之品,如青葙子等[6]。

我也试过,觉得有点用

回答者:57357992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26 00:34

--------------------------------------------------------------------------------

有效的,耳朵上有好多个穴位直接跟身体有密切的关系的。跟足底按摩同样道理。

回答者:qiandon - 经理 四级 12-26 00:46

--------------------------------------------------------------------------------

耳贴是有效的,也叫耳压.用的是反射区的原理.局部反映整体,也能影响到整体,这样说好动么?

回答者:weiaiduwu - 助理 二级 12-27 09:48

--------------------------------------------------------------------------------

中国古老的针灸技术很早就传到了日本、越南、朝鲜等一些东方国家。古希腊、埃及等国早已有人注意到外耳同机体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奇妙关系。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用割断耳后血管的方法治疗阳痿和男性不育症:他还发现外耳与"情绪低落"有关。

古埃及:有针刺耳廓以达到妇女节育的记载…… 以上说明在古代,虽远隔重洋的东西方两个古老的文化中心,都注意到了耳与整体的关系,都有通过耳廓诊疗疾病的记载。 耳穴诊治法在国外颇受重视,有几十个国家、地区应用和研究耳穴诊治法,其各国应用研究有如下特点:

法国:中国的针灸术是17世纪传入法国的。本世纪初,法国驻中国的领事粟理莫兰特等写的《真正的中国针术》(1943年出版)对欧洲针灸疗法推动很大,所以法国是国外应用耳针最早的国家。该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诺吉尔早年学习过针灸,现在在里昂开业。据报道,1950年他亲自拜访过一位民间医生用烧灼同侧耳廓后使一位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妇症状完全消失,这位民间医生的治疗方法是向旅居马赛的中国人学来的。以后诺吉尔自己又用铁制有洞的"耳型"定位,以火筷烧灼对耳轮下脚--称为坐骨神经特效点的部位,治疗了几例同样的患者。但他认为烧灼耳廓太残忍,而采取针刺耳廓可获得同样的效果,经过6年的研究,并用耳针缓解各种疼痛和治疗高血压、癫痫、月经不调、书写痉挛等病症,扩大了治疗范围,在《德国针术杂志》1957年3-8月号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根据压痛法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针治疗点图"。从此耳针传入德国及其他国家,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关注。

1957年以后,诺吉尔和他的学生在历次国际针灸会议及法文、德文针灸杂志上又发表了许多文章。法国有专门研究耳针的杂志,他们研究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耳穴的定位问题;(二)金针和银针问题;(三)心耳反应及其在诊断上的应用等。 1961年继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发表后,1962年又补充了饥点、垂体、大脑忧郁点、顶叶、视丘下、强迫观念点等。

1975年,诺吉尔和R.Bourdiol又得出了全身各部位的神经、肌肉、骨骼、血管、内脏、内分泌系统分别与耳廓各部相应关系的新耳穴图,并认为耳廓前面反应感觉障碍,背面则反应运动障碍。 1975年,诺吉尔在维也纳欧洲针刺学术会上首次报告耳脉反射,又称耳心反射,简称A.C.R。1976年5月R.Bourdiol提出将此反射改称为诺吉尔反射。

A.C.R是指在进行耳廓物理刺激时,在脉搏上反射性出现宽度、强度和节律的变倾化,这种变化的明显程度,取决于受刺激的耳穴的特性,而与刺激的强度无关。激发A.C.R所用的刺激包括:

1 接触--用橡皮头或探棒或软木塞接触耳穴。

2 温度--用高于室温或低于室温的冷热刺激来刺激耳穴。

3 磁场--用一强磁铁在耳穴前面不断翻动,改换南北极,而不接触皮肤。

4 光波--选用七种不同颜色的滤色玻片造成不同的色光照射耳穴,或用能发出7种不同脉冲频率闪光装置的光探头照射耳穴。一般认为光波刺激效果最好。刺激一般持续2-3脉搏的时间即可

A.C.R的感知方法是:当相应耳穴受刺激后,医生切脉感知浅表的搏动。若感到脉搏变:

洪(宽)、弦(硬)、浮(浅)、数(快)-- 耳脉反射增强。

窄(细)、濡(软)、沉(深)、迟(慢)--耳脉反射减弱。

受刺激后可在第2、3个脉搏--15个脉搏以内,出现增强或减弱,经几秒钟至几分钟内自然恢复,然后再做第二次检查。他们认为这一反射可相当准确地用于进行疾病定位诊断,探知某部病症,属功能性或器质性,判断病人属交感或副交感偏亢以及该用正电流或负电流,该用金针或银针等。 在作用原理研究上,注意到耳廓与经络的关系。

1961年,法国医生诺吉尔设想耳廓上有两条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能量通道,一条自耳屏下方开始向下,经耳垂转个弯至对耳屏,再沿对耳屏上升到耳廓上方与耳轮交界处。另一条从耳轮尾向上,沿耳轮缘成一大环状,止于耳轮脚。他认为这两条管道及其更细的分枝把耳廓各敏感点联系成一个整体,能量在这两条管道中不断循环,可发生加速和减速。按摩这两条能量管道,能影响全身,治疗许多疾病。

1972年,法国R.Bourdiol在叙述耳屏尖时指出:左右耳屏游离的作用是不同的,即右利者,左耳相当于督脉,屏尖相当于长强,屏底代表龈交,对骨、韧带和肌肉有强壮作用,对督脉病如腰背、躯干、头部和四肢疾病均有效。右耳屏相当于任脉,屏尖相当于会阴,屏底代表承浆,对植物神经有调节作用,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左利者相反。

德国:从1952年就开始发行《德国针术杂志》,德国的耳针疗法是从法国传去的。在60年代初,德国就有在减少用药的情况下,用耳针治疗偏头痛的报告。近年来,德国临床医生学习针灸、耳针者显著增加。以福兰克、巴尔为主的"德国针灸系统"不断组织有执照的医生学习和验证耳针疗法,并不定期出版耳针专刊。他们多次来华参观、学习针灸和耳灸。

在刺激耳穴的方法上,德国和法国强调金针和银针的应用,临床上遇到针刺无效的病例,改用针具可获得显著疗效,也有的经针刺治疗见好的病例,一旦改换针具后病情反加重。并注意到金针和银针作用不同。 细胞功能低下者,如坐骨神经痛运动后加剧者,或胆囊病饭后加重者,宜用金针--补法: 细胞功能亢进者,如运动后症状减轻、休息时反增剧者,宜用银针--泻法。

德国最先开始应用激光耳针,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的光束来代替耳针,作用于耳穴,由于这种方法无刺激性,无任何不适感,易于患者接受。另外也有用磁棒刺激耳穴,使磁棒的南北极交替接近某些耳穴,发挥磁效应治疗疾病的。 1975年5月,在德国巴特霍姆堡由国际针灸协会和德国针灸协会联合举办的针灸会上,还举办了耳针疗法学习班。 1976后5月在里昂召开了德国、拉美各国针灸和耳针会议。

奥地利:除编译和综述我国的耳针资料,将我国的耳穴进行编号加以验证外,有的还用彩色照片拍摄耳廓外形和颜色的改变,进行耳廓视诊的研究。柯尼希、汪古拉合编的《耳针疗法》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开展耳针的情况,主张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不锈钢针,只有在需要强刺激时才采用金针和银针。

日本:日本最初应用耳针见于1965年5月号《医道与日本》杂志所介绍的和田秀的《针刺耳垂治疗泪囊炎》一文。 1960年,长友次男介绍法国和我国耳针的情况,在临床上验证并成立耳针研究会。 1970年台湾青年医生张谦赴日,介绍中国耳针疗法和针麻资料。1972年在大阪参加小林研究会,与小林良英一起研究耳针。 1975年10月在东京港区北里研究所召开日本第一次耳针会议。 日本在耳针的应用和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

①应用耳针治疗病种较广,并用于减肥和戒烟,刺激方法也较多,如毫针、电针、皮内针、耳捏法、点刺法、耳穴离子透入法。在针具上推行M·P针和昭和针。 M·P针,又称阴阳针。根据耳针深度约5毫米为适应点,为了增强金针、银针的补泻作用而设计的长7毫米,并且用锌和铜的合金针M针代替银针,用铜和钢的合金针P针代替金针。由于 M·P针比银针、金针间的电位差大, M·P针的补泻作用也较强,急性痛症留针5-10分钟,慢性虚症留针30~60分钟。 昭和针是将 M·P针浅刺,起针后再在拔针痕上用胶布贴敷金属粒( M粒和P粒),此法对腰痛、肩凝症效果好。

②用中医理论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