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如何制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药是如何制成的,第1张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那么你知道是如何制成的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药是如何制成的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药是如何制成的

 (一)中药的采收

 中药的采收主要指植物药的采收。

 (1) 根和根茎 (2)茎叶部分 (或全株) (3)花及花粉 (4)果实和种子

 (5)树皮和根皮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它包括对生药材的一般处理(整形、去除杂质等)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炮制的目的有:①消除或降低药物、烈性或副作用;②改变药物性能,以适应临床需要;③便于制剂和贮藏;④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确保处方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

 (三)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以达到增强药效、缓和药性、减少毒性及易干粉碎等目的的炮制方法。(1)炒(2)炙(3)煅 (4)煨(5)焙

 (四)水制法

 水制法是用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一类方法。通过水制可使药物洁净、软化或调整药性。

 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

 (五)水火共制法

 水火共制法是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炮制,以改变性能与形态的一种方法。

 中药的应用方法

 1、中药应用(马、牛、兔):按体重250公斤计算,一般每味中药30-60克。

 注意:补养药可适量增加,据要应适量减少。

 2、中药煎剂:加中药重量的5-7倍水,浸泡半小时后,猛火烧开,随后文火煮10-20分钟,其间翻匀防焦,煎至2倍液时虑汁;再加中药重量的3倍水,文火煮沸10-15分钟,煎至15倍液时虑汁。两次虑出药汁混合,侯温1次(或分早晚两次)内服。一般情况中药1日1付。

 3、中药散剂:按体重称取规定中药剂量,开水冲泡成稀食靡状,候温内服。

 4、中药诊断方法(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5、中医治疗方法(八法):发汗、泻下、涌吐、调和、温中、清热、补养、消积。

 6、中医八纲辨症(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7、六大外感病因(六因):风、寒、暑、湿、燥、火。

 8、可增加免疫力的中药:黄芪、党参、白术、玉竹、沙参、麦冬等。

 9、抗真菌中药:射干、白鲜皮、双花、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等。

 10、抗病毒中药:黄芪、双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贯众、黄芩、黄连、柴胡、甘草等。

 11、常用中草药基本方剂:(具体应用时应用辩证加减)

 (1)补中益气汤(重要补中益气方剂。功能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升阳):党参40、黄芪60、当归30白术40、陈皮30、升麻30、柴胡30、甘草30

 (2)四君子汤(补气基本方剂。功能益气补脾胃、养心):党参40、白术50、茯苓40、甘草30。

 (3)四物汤(肝经调血专剂。功能补调活血):当归40、熟地40、白芍50、川芎30

 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两方剂合一为八诊汤(功能为气血双补)。

 (4)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方剂。功能泻火解毒、清三焦积热):黄连30、黄芩40、黄柏40、栀子30

 (5)黄苍木香散(功能燥湿健脾、治疗泄泻):黄柏60、苍术60、木香30、秦皮30

 (6)白头翁汤(清肠中湿热方剂)白头翁60、黄连30、黄柏60、秦皮30、(阿胶60、甘草30)

 (7)大承气汤增液汤(功能攻下热结滋阴通便,治疗结症):大黄100、芒硝250、厚补60、枳实60玄参60、生地120、麦冬60

 (8)生化汤(功能活血祛瘀,治疗产后恶漏不行或行而不畅、腹痛):当归40、川芎30、桃仁40、干姜30、甘草30、(依症选加-白术、藜芦、党参、黄芪、双花、连翘、通草、王不留、路通、漏芦等)。

 (9)党参藜芦散(主治牛前胃弛缓):党参45、白术45、陈皮30、藜芦30、柴胡45、干姜30、甘草20

 (10)乳痈汤(主治乳房炎):黄芪60、连翘60、蒲公英150、地丁60、当归30、川芎30、通草20(黄连30、黄柏40)

 (11)荆防汤(功能活血祛瘀消肿。用于局部烫洗):荆芥120、防风120、伸筋草150、透骨草150、(依症选加-薄荷、菊花、苦参、黄柏、当归、红花等)

 (12)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治痹痛):独活30、商寄生60、秦艽30、防风30、细辛20、当归30、川芎30、生地30、白芍30、桂枝30、茯苓30、杜仲30、牛膝30、党参30、甘草20

 (13)五虎追风散(主治破伤风)蝉蜕30、天麻30、全蝎30、僵蚕30、天南星30、(防风30、白芷30)

 (14)附子理中汤(功能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脾胃虚弱,吐泻腹  (15)抗毒汤(主治病毒病):贯众40、大青叶50、板兰根50、山豆根40、茵陈40、桔梗30、甘草30

 (16)皮肤止痒方(水煎外洗)苦参50、百部40、地肤子40、白鲜皮50、蛇床子30、防风30、苍术30

 (17)催乳方(补气血活络通乳):当归60、川芎30、黄芪60、王不留40、漏芦60、通草30、路通30、瓜蒌40

 (18)母畜催情方:当归40、川芎30、益母草90、*羊藿60、阳起石60、黄芪60、元胡30、艾叶30

 (19)母畜崔产方:当归60、益母草90、木香45、木通60、

 (20)降痈饮:(内服治疮疡基本方):当归80、黄芪40、双花60、甘草30

 12、要(圣)药:白术、甘草、天冬麦冬、石斛、杜仲、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玄参、黄连、乌药、黄柏、连翘、双花、茵陈大青叶(根)、蒲公英、地丁、瞿麦、益母草、王不留、麻黄根、乳没、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几千年以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中药炮制已有详细的记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南北朝时期雷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清代张睿的《修事指南》,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目前,全国专门从事炮制工作的只有近百人。中药炮制技术处于萎缩的濒危状况。由于“现代”用药方法趋于“常规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焦苍术的炮制方法 4 焦苍术的性状 5 苍术的性味归经 6 苍术的功效与主治 7 焦苍术的炮制作用 8 苍术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焦苍术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焦苍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焦苍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焦苍术 1 拼音

jiāo cāng zhú

2 概述

焦苍术为苍术的炮制品。苍术的炒法唐代已有,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1]。焦苍术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1]。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

3 焦苍术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米汁浸炒、醋煮(《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方法[1]。

宋代有炒黄(《太平圣惠方》)、米泔浸后麸炒(《本草衍义》)、米泔浸后醋炒、皂角煮后盐水炒(《圣济总录》)、米泔水浸后葱白罨再炒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米泔浸后盐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土炒(《校注妇人良方》)等炮制方法[1]。

金、元时代增加了用多种辅料制,“米泔水浸,椒炒,盐炒,醋煮,酒煮”(《儒门事亲》),茴香炒、茱萸炒、猪苓炒、童便浸、东流水浸焙(《世医得效方》),米泔浸后乌头、川楝子同炒焦黄,川椒、破故纸、陈皮、酒浸后炒,酒或醋浸炒(《瑞竹堂经验方》)等方法[1]。

明代有了制炭、蒸法、茱萸制(《普济方》)、土米泔并制、姜汁炒(《仁术便览》)、桑椹取汁制(《景岳全书》)、米泔浸后牡蛎粉炒(《济阴纲目》)、米泔浸后黑豆蜜酒人乳并制(《炮炙大法》)、米泔浸后再用土、水浸,并与脂麻粳米糠拌炒(《本草乘雅半偈》)等方法[1]。同时对炮制目的也有了阐述,如“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1]。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本草纲目》)[1]。

清代增加了九蒸九晒法(《医方集解》)、炒焦法、土炒炭法(《外科证治全生集》)和烘制(《丛活》)等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焦、麸炒等[1]。

苍术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焦苍术的炮制方法:取苍术片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1]。

4 焦苍术的性状

苍术为不规则的厚片,边缘不整齐,周边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的油点(俗称“朱砂点”),并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1]。质坚实[1]。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1]。

焦苍术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1]。

5 苍术的性味归经

苍术味辛、苦,性温[1]。归脾、胃、肝经[1]。

6 苍术的功效与主治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1]。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2]。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及湿温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治风寒挟湿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

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饮内停的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涩的二术散(《证治准绳》)[1]。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如治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命集》)[1]。

7 焦苍术的炮制作用

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及湿温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治风寒挟湿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如治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命集》)[1]。

8 苍术的炮制研究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苍术不同炮制品(清炒、麸炒、米泔水制)进行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均明显减少,并以麸炒和米泔水制效果为佳,而起到了缓和“燥性”的作用[1]。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苍术酮、苍术素、茅术醇及β桉油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炮制品的相对含量与生品比较均有减少,物理常数(比重、比旋度、折光率)有所不同,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改变,炮制品之间比较,上述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亢进[1]。大剂量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过量的苍术挥发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1]。可见炮制后的苍术能增强健脾燥湿和固肠止泻的作用[1]。

83 工艺研究

实验比较苍术的麸炒、米炒和烘制三种方法,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均可使挥发油含量减少,而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差异[1]。其中烘制工艺改善了加工条件,易于控制温度,饮片受热均匀,便于掌握药物的质量,且此法操作简便[1]。实验结果烘制最佳条件是温度70℃,烘制30分钟[1]。

9 焦苍术的贮存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1.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3.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 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问题一: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是汤剂吧?饥先用自来水泡半小时。泡的水不要丢了(中药是不需要洗的)。就用泡的水的药去熬。先用大火熬到沸腾。沸腾后该小火,用小火熬20到30分钟。然后将药汁沥出。在用同样的方法熬第二遍(泡药的过程可以省略)。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药汁混合在分成两份。就可以了。

问题二:如何熬制中药才正确? 中药的熬制方法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问题三:中药的熬制方法 中药的熬制方法,

要把药效发挥的最好,应该注意: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梗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问题四:中药熬成膏怎么熬 膏方的制作

二、膏方的制法

膏方的制作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几道工序。

1.浸泡: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把胶类药拣出另放。然后把海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胀,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时。

2.煎煮: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转为微火以沸为度,约3小时左右,此时药汁渐浓,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再加清水浸润原来的药渣后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为二煎,待至第三煎时,气味已淡薄,滤净药汁后即将药渣倒弃(如药汁尚浓时,还可再煎1次)。将前三煎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以药渣愈少愈佳。

3 浓缩: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中,进行浓缩,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沫,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再改用小火进一步浓缩,此时应不断搅拌,因为药汁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在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此时方可暂停煎熬,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

4 收膏: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以冰糖和蜂蜜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断用铲搅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

5 存放:待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放入阴凉处。

另外,要注意在收膏的同时,可以放入准备好的药末(如鹿茸粉、人参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盘粉),要求药末极细,在膏中充分抹匀。还有,可根据需要放入胡桃肉、桂圆肉、红枣肉等一起煎煮时取汁,在收膏时一起放入可充分发挥其作用。

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有特定的程序,严格的操作过程,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一般不提倡自制。

问题五:中药一般怎样熬药性才是最好的? 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一、 煎药容器以沙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适合,禁止使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芳香药物不适合久煎,煮沸后15分钟就可以。滋补类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几次,每贴中药一般煎2次。第2煎中药可以用热水,煮沸后时间比第一次略短。

四、特殊药物煎法:

1、 先煎:将该药煮沸15~~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2、 后下:在一般药物煎至预定时间时,再加入煎5分钟左右即可。

3、 炀冲药:用煎好的药汁冲或者另外用热开水搅拌溶解。

4、 另吞:不入汤药,等药煎好了一起吃。

五、与西药同一天吃:一般情况下,西药三餐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吃。中药在半上午或者半下午吃,和西药隔开一二小时就可以。

问题六:中药 怎么熬制呢? 中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我们中国人相对西药,更加偏爱中药。很多中药都是需要自己在家中熬制的。那么中药该怎么熬呢下面寻医问药网中医频道就来为大家介绍中药该怎么熬。

煎药方法

1煎药之前:将药物放入带盖的砂锅(或陶瓷锅)中,用清水浸泡30分钟。头煎放入的水量大约1200毫升。

2煎药过程:先用武火(急火)将药物煮沸,然后文火(小火)慢慢加热25分钟。

3煎好之后:药物煎好之后关火,待温度稍降后,慢慢倾入一容器中。再如以上方法,煎煮第二遍,第二遍可直接用热水煮药,待煮沸后,用文火加热约15分钟,将两次煮好的药液放入同一容器中,共约600毫升。(温馨提示:一瓶矿泉水的容量为600毫升,可做参照)

服药方法

1服药剂量:每次服用200毫升。

2服药次数:一日三次。

3服药时间:离开吃饭时间约40分钟服用。

煎、服药注意事项

1文火加热时应避免药物溢出及过快熬干,其热度以药液似沸非沸为佳。

2煎药时不可频频打开锅盖,煎好后也不可迅速将药液倒出,以免药气走失,减少挥发成分的耗散。

3每次服药应将药液加温,切不可服用冷药,除特殊情况外。

4附子等药物需要先煎至少一小时,除去毒性。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所以中药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现代人要好好地发扬光大,并且合理地利用它治好更多的病。

问题七: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

问题八:中药一般需要熬多长时间才有效? 你好,因为这问题吃中药的人都遇到,所以具体说下:

1,一般中药如果量多点,都采取煮两次的方法,每次都是水沸腾后再用小火煮半小时就可以。

然后把两次的药混匀分3到5次吃完。

2,如果药量较少,也可采取只煮一次,煮45分钟左右的方法。

3,有先煮的药,那根据医生要求做,一般先煮半小时,也有需要先煮一个甚至两个小时的。

后放的药,一般是每次煮的最后5分钟放入。

问题九: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是汤剂吧?饥先用自来水泡半小时。泡的水不要丢了(中药是不需要洗的)。就用泡的水的药去熬。先用大火熬到沸腾。沸腾后该小火,用小火熬20到30分钟。然后将药汁沥出。在用同样的方法熬第二遍(泡药的过程可以省略)。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药汁混合在分成两份。就可以了。

问题十:如何熬制中药才正确? 中药的熬制方法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炒 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除清炒法外,还可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炙 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考试,大网站收集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炙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与密闭煅或焖煅[间接煅]的不同。

 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称为煨法。

 烘焙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