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师宝简介
道经师宝,即道教的「三宝」。因道教要求信徒皈依道门必须尊奉道、经、师,故此道教着重皈依三宝以明确信仰。关于以道、经、师为三宝,如《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说:「三宝者,谓道经师也。」明代文人赵台鼎所撰的《脉望》卷二又说:「道宝,太上三尊也;经宝,三洞四辅真经也;师宝,十方得道众圣。」《三洞众戒文》则以之为「三皈戒」,如说:「三皈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归之于道经师,若赤子归母,众物依地,不可须臾失戒。」也就是说,「三宝」乃是皈依道法的基本内容。道教认为:「道」乃万有之祖,「经」是度世良方,「师」为人天眼目,所以学道者应尊之奉之。这种尊奉,贯穿于道教徒的一切行为中,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云:「志心归依十方道宝,当愿众生起心回向,一切信礼。志心归依十方经宝,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念诵。志心归依十方师宝,当愿众生普上法桥,无有障碍。」 [1]此外,道教科仪法术中又有「道经师宝印」,一般信徒可以在各种道教文书中使用该印,以象征代表神灵行事,如《道法会元》卷二一零〈三天太上印〉载:「未受箓者,奏申关牒通用道经师宝印。」[2]《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五则以为此印可以在「诸斋内一应疏文献状通用,谓之三宝证盟功德之意也。」[3]总之,道、经、师「三宝」是信徒皈依道教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王育成:《道教法印权杖探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收入《道藏》,第3册,页549c。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 《道法会元》,卷二一零,〈三天太上印〉,收入《道藏》,第30册,页317c。 ↑ 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五,〈三天太上印〉,收入《藏外道书》,第17册,页99。
道藏,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模仿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如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宋代出版的第一套木版印刷的《道藏》十分著名。道教经典的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玄宗开元中,名为《三洞琼纲》。宋初在张君房主持下于1019年编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再次下令搜辑道经,从4565种增到5387种,并在1111年至1117年间把《道藏》首次刊印,称为《万寿道藏》。此后《道藏》经过多次变化,有时因为战争损失,有时又因重新编印,并且又渗入了不少宋元以后的作品,元朝时又曾大量焚毁过道书和印版,最后到了明代,《正统道藏》在1444年刊刻,1607年又刊《万历续道藏》。1923~1926年间,上海涵芬楼据北京白云观藏明板重刊正续《道藏》,为现在的通行本。《道藏》对研究中国金丹术史极为重要,因为它几乎是现存中国金丹术典籍的唯一来源。
目录 生平
葛玄(葛仙翁)(164-244年),字孝先,三国时吴国丹阳人。出身宦族名门,生而秀颖,性识英明。自幼好学,经传子史,无不博览,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十多岁时,俱失怙恃,深感人生无常,乃发心学道。于是遁迹名山,参访异人,服饵芝术,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称葛仙翁。
学道葛玄历游灵岳山、赤城山,罗浮山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载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于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经等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经等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于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东晋葛洪撰《神仙传》十卷,为葛玄编写了传记。梁代茅山道士陶弘景撰〈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是有关葛玄事迹最早的碑文。魏晋南北朝时人撰写的《太极葛仙公内传》一卷,被《隋书‧经籍志》收录。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排列了梁以前道教仙真的神位,排列在第三左位的仙真有太极左仙公葛玄。北宋徽宗封葛玄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封葛玄为「冲应孚佑真君」。唐宋元明时期流传于道门的《葛玄别传》,说葛仙公一生修道,凡经行七十二处修炼,在各地留下仙坛灵迹。明代青元观道士谭嗣先在朱绰的协助下完成《太极葛仙公传》一书,对葛玄家世、修道、遇仙、受经、炼丹,飞升及传道之经历有详细考证。
成仙葛玄一日对弟子张恭说:「吾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药,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矣。」到了这一天,葛玄衣冠整齐进入室中,卧而气绝,颜色不变。弟子烧香守着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风,声响如雷。风停再点燃蜡烛时,已失去了葛玄的踪影,只见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衣带都未解开。早晨问邻人,都说没有大风,大风只在这一个屋子里才有。葛玄已经成仙而去,证位太极左宫天机内相,道教中称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世俗尊称为太极葛仙翁。
〈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全文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道冠两仪之先,名绝万世之始者,固言语所不得辩,称谓所莫能筌焉。云何以文字述今?云何以金石传古?其遂休也,则日月空照;遂默也,则生人长昏。是故出关导以两卷,将升摛其玉丈,令怀灵抱识之士,知杳冥之有精焉。自时厥后,弈代间出。云篆龙章之牒,炳发于林岫。环辞丽气之旨,藻蔚于庭筵,其可以垂轨范著谣诵者,迄于兹辰。昔在中叶,甘左见骇于魏王,象奉擅奇于吴主,至如葛仙公之才英俊迈,盖其尤彰彰者矣。公于时虽历游名岳,多居此岭,乃非洞府,而跨据中川,东视则连峰入海,南眺则重嶂切云,西临江浒,北旁郊邑,斯潜显之奥区,出处之关津。半寻石井,日汲莫测其源,三足白麂,百龄不异其质。精灵之所弗渝,神祗之所司卫,麻衣史宗之俦,相继栖托。后有孙慰祖,亦嗣居弥岁。山阴潘洪,字文盛,少秉道性,志力刚明。前住余姚四明隩,国为立观,直上百里,榛途险绝。既术识有用,为物情所怀。天监七年,郡邑豪旧,遂相率舆出,制不由己。以此山在五县冲要,舍而留止,于兹十有五载,将欲移憩坛上。先有一空碑,久已摧倒。洪意以为荫其树者,尚爱其枝,况仙公真圣之遗踪,而可遂沦乎?乃复建新碑于其所,愿勒名迹以永传,隐居不远千里,寓斯石而镌之。仙公姓葛,讳玄,字孝先,丹阳句容都乡吉阳里人也。本属琅邪,后汉骠骑僮侯庐让国于弟,来居此土。七代祖艾,即骠骑之弟,袭封僮侯。祖矩,安平太守黄门郎。从祖弥,豫章等五郡太守。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代载英哲,族冠吴史。公幼负奇操,超绝伦党,神挺标峻,精辉卓逸,坟典不学而知,道术才闻已了,非复轨仪所范,思识所该,特以域之情理之外,置之言象之表。吴初,左元放自洛而来,授公白虎七变、炉火九丹,于是五通具足,化遁无方。孙权虽爱尝仙异,而内怀猜害。翻、琰之徒,皆被挫斥,敬惮仙公,动相咨禀。公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诡谲倜傥,纵倒山河,虽投凫履坠,叱羊石起,蔑以加焉。于时有人,漂海随风,渺渀无垠。忽值神岛,见人授书一函,题曰:「寄葛仙公」,令归吴达之。由是举世翕然,号为仙公。故抱朴著书,亦云余从祖仙公,乃抱朴三代从祖也。俗中经传所谈,云已被太极铨授,居左仙公之位。如《真诰》并《葛氏旧谱》,则事有未符,恐教迹参差,适时立说,犹如执戟侍陛,岂谓三摘灵桃,徒见接神役鬼,安知止在散职,一以权道推之,无所复论,其异同矣。仙公赤乌七年(244年)太岁甲子八月十五日平旦升仙,长往不返,恒与郭声子等相随久,当授任玄都,祗秩天爵,佐命四辅,理察人祗,瞻望旧乡,能无累累之叹,顾眄后学,庶垂汲引之慈,敢藉邦族末班,仰述真仙遗则云尔。
九垓夐绝,七度虚悬。分空置境,聚气构天。物滋数后,化起象前。命随形转,神寄业传。
霜野于襄,竹柏翠微。泉墟共往,彭羡独归。生因事摄,年以学祈。如金在冶,如帛在机。
仙公珪警,临龆发颖。襄童比迹,项孺联影。濯质绮闱,凝心黛岭。虎变已摅,龙辀遂骋。
朅来台霍,偃蹇兰穹。碧坛自肃,玉水不穷。巡芳沐道,怀古测衷。表兹峻碣,永扇高风。
兰风寓憩,已勒丰碑。此土旧居,未镌贞琰。今之远裔,仰慕清尘。敬思刊树,传芳来叶。[1]
注释 ↑ 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载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收入《道藏》,第6册,页853b-854b。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神仙传》 《三国志‧吴书》 《中国道教》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本文2023-08-07 03:16: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