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的哪些危害严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多汗症的哪些危害严重?,第1张

生理方面:皮肤表面经常是湿润的,而且经常还会出汗,手掌、腋下、鼻尖等多处会大量出汗,由于多汗症患者会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手脚由于出汗是湿冷的,有的还会出现手脚皮肤青紫或者是苍白,手脚容易长冻疮。

脚底表面因为汗液的浸泡发白,还会有脚臭的症状。腋下以及阴部由于出汗,容易擦伤出现烂红斑,还会出现毛囊炎或者是疥疮等病症。多汗症患者由于出汗过多,皮肤常常被汗水浸润着,容易产生皮肤炎症,而且细菌感染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心理方面:多汗症患者的出汗以及面部潮红的情况很难控制,患者会因此而产生无奈、焦躁或者是恐慌的情绪。由于手掌出汗过多,患者不敢跟别人握手,在社交场合会很尴尬,长期如此会使患者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手掌出汗过多使患者在写字的时候会将纸张弄脏,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卷面不整洁会给老师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由于腋下出汗很多,会有细菌感染的情况,腋下就会有很难闻的气味,在公共场合不敢跟别人靠得太近,避免别人产生厌恶的情绪。长期如此,会使患者的生活圈很小,性格内向,心理上会承受极大的负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汗的症状 5 血汗的病因病机 6 血汗的辨证分型 61 血汗·气血两虚证 62 血汗·阴虚火旺证 63 血汗·肝胃火炽证 7 血汗的治疗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汗的穴位 2 治疗血汗的方剂 3 治疗血汗的中成药 4 血汗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汗 1 拼音

xuè hàn

2 英文参考

bloody sweat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weat and toil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血汗(bloody sweating[1])为病证名[2]。是指以汗出色淡红如血为主要表现的汗证[1]。见《奇效良方·诸血门》。又名红汗、汗血、肌衄[2]。

4 血汗的症状

汗出色淡红如血[2]。

5 血汗的病因病机

此病证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2]。

《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蔑症,则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

6 血汗的辨证分型 61 血汗·气血两虚证

血汗·气血两虚证(bloody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1])是指气血亏虚,统摄无权,以汗出色淡红如血,神疲乏力,短气懒言,面色淡白,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常见症的血汗证候[3]。

62 血汗·阴虚火旺证

血汗·阴虚火旺证(bloody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阴津不足,虚火亢旺,以汗出色淡红如血,心烦身热,口渴咽干,唇红,或午后潮热,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常见症的血汗证候[3]。

63 血汗·肝胃火炽证

血汗·肝胃火炽证(bloody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fire of liver and stomach[1])是指肝胃火炽,迫血妄行,以汗出色淡红如血,胁肋灼痛,口苦而干,牙龈肿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常见症的血汗证候[3]。

7 血汗的治疗

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2]。

如因气虚血少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2]。

产后血汗,宜猬皮散[2]。

亦有因大喜伤心,血随气行者,用黄芪建中汤兼用小麦、麦门冬,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2]。

8

张从正为金代医学家 (约1156122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擅长汗、吐、下三法;用针多主张刺血,以刺血多为特征。著有《儒门事亲》等书。张从正精于医理,兴定年间(1217~1222)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磋医理,辨析奥义。甚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论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如其据《内经》“惊者平之”之训,以木棒敲击木几之响声治惊恐得病2例,亦一种心理疗法。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张从正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与刘完素是同时代的人,但年龄较小。他便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在学术上,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摧吐,凡豁痰、引诞、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

详见百科词条:张子和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5:14:10 共17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汗症给行动造成影响。

2、导致脚部病的发生。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足部出汗常使袜子、鞋垫湿透,自觉行走时脚底会打滑,甚至出现过多的汗液浸渍皮肤,使皮肤发白,脚趾间糜烂,常导致真菌、细菌滋生,引起脚臭、脚癣等。

3、诱发皮肤炎症。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腋部出汗可见汗水从腋窝下往下滴淌,衣服常会被汗水浸湿;而且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当有细菌侵入感染,腋下不仅可发出难闻的气味,还可并发皮肤炎症等。

4、多汗症还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患者往往自儿童或少年时起出现手掌等部位的多汗,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5、危害时间长,范围广。多汗症可以从小就发生,到了青春期更为明显,其中最困扰患者的是手掌、腋下、脚掌的多汗。年轻人情绪较不易控制,易紧张、不安、害羞、害怕等,使出汗更为厉害,心情愈焦急,出汗就愈多,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样有可能造成患者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社交场合缺乏信心,甚至自卑,也会影响学习、求职。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组成只有石膏与桂枝之别,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而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无法解释;但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二要控制IgE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三是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反应。该方剂确实具有上述作用,故能治疗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作用,这对支气管炎、上感、肺炎治疗尤为必要。同时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对抗Ⅰ型变态反应,因此不仅有利于哮喘治疗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这对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障碍和血黏度增高的治疗尤为重要。

详见百科词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4 17:21:25 共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英文翻译inquiry解释:gaininginformationfordiagnosi yaskingthepatient中文解释问诊为四诊之一。指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自觉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要结合其他三诊(望、切、闻),全面分析,作出判断。《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文献所载十问略有出入,一般指问寒热、问出汗、问头身、问二便、问饮食、问胸胁、问耳聋、问口渴、问旧病、问病因等。《景岳全书·传忠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两者内容大致相同,均可作临床问诊参考。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方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寒热恶寒、发热是病人常有的自觉症状,都是卫气病变。恶寒:恶寒机理有二,一是外寒相侵,卫阳被郁;一是自身阳虚,卫阳不固。先以外寒言之:寒流骤至,机体为御寒侵,毛窍因寒而收缩,卫气不能出表,内郁腠理,成为病人自觉恶寒而以手摸之则热,反映了恶寒与发热并见的外寒特征

详见百科词条:问诊 [ 最后修订于2016/8/1 15:55:22 共1434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叁类。

详见百科词条:解表药 [ 最后修订于2009/12/30 11:51:54 共18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盗汗的症状 5 盗汗的病因分类 51 虚劳盗汗 52 阴虚盗汗 53 其他病因 6 盗汗的辨证分型 61 盗汗·心血虚证 62 盗汗·阴虚火旺证 63 盗汗·气阴两虚证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盗汗的穴位 2 治疗盗汗的方剂 3 治疗盗汗的中成药 4 盗汗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盗汗 1 拼音

dào hàn

2 英文参考

night sweat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ight sweat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盗汗(night sweating[1][2])为症状名[3]。是指以盗汗症为主要表现的汗证[1][2]。又名寝汗(见《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3]。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4 盗汗的症状

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的表现[3]。

5 盗汗的病因分类

多见于虚劳,以阴虚者为多[3]。

《医略六书·汗病》:“盗汗属阴虚……盗汗乃睡中汗出,醒则汗收,因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则表无护卫而营中之火独旺于外,蒸腾汗出,醒则卫气行阳而气固于表,其汗乃止,多见于虚劳之人,宜养阴清热。热盛者,当归六黄汤;阴虚者,六味地黄汤。”

51 虚劳盗汗

虚劳盗汗有阳虚、阴损之别[4]。

《圣济总录·虚劳盗汗》:“此盖虚劳之人,阳气外虚,风在肌表,腠理虚疏,心气不足故也。不治则荣卫衰损,肌肉消悴,变为羸瘠。治虚劳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肌瘦面黄,麦煎汤。……虚劳夜多盗汗,面色萎黄,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咳嗽不止,柴胡鳖甲汤。”

《证治汇补·汗病》:“盗汗者……此症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若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

阳气虚者,治宜益气敛汗,可用参芪汤、牡蛎散;心阳虚者,宜柏子仁汤;心肾两虚者,用心肾丸;阴虚者,可用黄芪鳖甲散、秦艽汤[4]。

52 阴虚盗汗

阴虚盗汗由于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5]。《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

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5]。

治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偏于火旺者,宜当归六黄汤[5]。

53 其他病因

盗汗亦可因阳虚、气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等所致[3]。

《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

《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加白术、防风、牡蛎……伤寒阳明少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温热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白虎汤。”

《景岳全书·杂证谟》:“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盗汗有阴火盛者,宜正气汤;有肝热甚者,宜龙胆散[3]。

6 盗汗的辨证分型 61 盗汗·心血虚证

盗汗·心血虚证(night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heart blood deficiency[1])是指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以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气短神疲,面色少华或萎黄,口唇色淡,成人多见,舌淡,苔薄,脉虚或细等为常见症的盗汗证候[6]。

62 盗汗·阴虚火旺证

盗汗·阴虚火旺证(night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 亏损,虚火亢旺,以寐中头、颈、胸背或全身出汗,汗出而醒,心烦身热,口渴咽干,唇红,或午后潮热,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盗汗证候[6]。

63 盗汗·气阴两虚证

盗汗·气阴两虚证(night sweating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睡则汗出,醒则自止,畏寒,劳累后加重,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干,烦渴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盗汗证候[6]。

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