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带引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 包含引的四字成语
穿针引线 抛砖引玉 引人入胜 引狼入室 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引颈受戮 引以为戒 引咎自责 引吭高歌 引人注目 引喻失义 引而不发 招蜂引蝶 引商刻羽 引火烧身 引车卖浆 引以为荣 呼朋引类 穿壁引光 凤引九雏 高翔远引 引领而望 引锥刺股 引以为憾 引玉之砖 超然自引 旁推侧引 蔓引株求 翘足引领救经引足 引虎拒狼 引风吹火 引以为耻 繁征博引 引绳批根 蔓引株连 攘袂引领 引古喻今 翘首引领 引律比附 超然远引 引商刻角 引日成岁 引绳棋布 引狼自卫 引古证今 引虎自卫 发引千钧 引首以望 引狗入寨 熊经鸟引 引新吐故 引申触类 旷日引月 引针拾芥 引绳切墨 日引月长 以瞽引瞽 引吭高唱引经据古 引虎入室 长往远引 引吭高声 旁引曲证 引绳排根 牵经引礼 引咎责躬 瓜连蔓引 引过自责 引吭悲歌 托物引类 面引廷争 旷日引久 引物连类 繁称博引 引手投足 牵物引类 负罪引慝 分朋引类 汲引忘疲 引鬼上门 牵引附会 引伸触类 引短推长 引水入墙 箕引裘随。
2 带引的四字词语引车卖浆
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又:“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泛指卑贱的行业
引短推长
谓有意不露才以形己之短,显人之长
引而不发
拉满弓弦而不发箭。语出《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后用以比喻作好准备,待机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导而不代庖
引风吹火
比喻挑动别人去扩大事端
引狗入寨
犹言引狼入室
引古喻今
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
引古证今
引用古代史实或文献来论证当前的行事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引虎入室
犹言引狼入室
引虎自卫
比喻依靠恶势力来保卫自己,反会招来祸患
引火烧身
①比喻自取毁灭;自讨苦吃。②今亦用以比喻主动地批评自己的错误,争取他人帮助
引经据典
引用经书,根据典籍。语本《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引经据古
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引咎责躬
同“引咎自责”
引咎自责
承认过失,责备自己
引吭高歌
拉开嗓子,大声歌唱
引狼拒虎
见“引虎拒狼”
引狼入室
比喻自己把坏人引入内部
引狼自卫
犹言引虎自卫
引类呼朋
呼引气味相投的同类
引律比附
古代法律用语。援引律令,类比定罪
引人入胜
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著胜地。”后多用以指风景或文章等优美吸引人
引日成岁
捱过一天像度过一年。形容思念的深切
引商刻角
见“引商刻羽”
引商刻羽
古乐律音阶有宫、商、角、徵、羽以及变徵、变宫。商声在五音中最高,称“引”;羽声等较细,称“刻”。“引商刻羽”,谓曲调高古、讲求声律的演奏
引申触类
见“引伸触类”
引伸触类
亦作“引申触类”。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引绳排根
见“引绳批根”
引绳批根
亦作“引绳排根”。比喻合力排斥异己
引绳棋布
形容纵横整齐
引绳切墨
木工拉墨线裁直。用以比喻刚直不阿
引手投足
比喻出微力便能援救别人。语本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引水入墙
比喻自招灾祸
引物连类
谓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他事物
引线穿针
见“引线穿针”
引线穿针
亦作“引线穿针”。①把线穿上针眼。②比喻从中联系撮合
引新吐故
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
引针拾芥
比喻事物互相感应。语本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琥珀。一说为玳瑁
引虎自卫/引人入胜/引虎下山
3 引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引而不发: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意思: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2、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3、引鬼上门: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
意思:比喻招来坏人。
4、引吭高歌:
意思: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5、引虎自卫: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意思: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6、引火烧身:
意思: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7、引经据典:
出处:《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意思: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8、引颈受戮: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
意思: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9、引咎自责:
出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
意思: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10、引狼入室:
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意思: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11、引领而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意思: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12、引人入胜: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意思: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13、引人注目:
意思: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14、引商刻羽: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意思: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5、引以为戒:
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意思: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16、引玉之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意思: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17、引足救经:
出处:《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意思: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18、引锥刺股: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意思: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19引绳排根:
出处:《汉书·灌夫传》:“及窦婴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
意思: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4 引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引人注目、引人入胜、引吭高歌、引以为戒、引以为荣一、引人注目 [ yǐn rén zhù mù ] 解释:注目:注视。
吸引人们注意。出自: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有敲打铜锣,高举旗帜,引人注目的。”
二、引人入胜 [ yǐn rén rù shèng ] 解释: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
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出自:秦牧《虾趣》:扇画小幅,苏州园林,格局很小,却总是那么引人入胜。
三、引吭高歌 [ yǐn háng gāo gē ] 解释: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出自:叶圣陶《醉后》:“她们引吭高歌的时候,曳声很长,抑扬起落。”四、引以为戒 [ yǐn yǐ wéi jiè ] 解释:引:用;戒:鉴戒。
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所以近七八年来,历任巡抚者引以为戒,不敢委他事情。
五、引以为荣 [ yǐn yǐ wéi róng ] 解释:以此事为光荣。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七四:“他们一向规规矩矩,也把儿女们 的规规矩矩,这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事。”
5 引什么大什么的四字成语引的成语 :
引人注目、
旁征博引、
引人入胜、
引经据典、
引吭高歌、
引颈受戮、
引咎自责、
抛砖引玉、
引以为耻、
引以为荣、
引狼入室、
引以为憾、
引蛇出洞、
引以为戒、
引领以望、
旁引曲证、
引绳切墨、
引譬援类、
引律比附、
引喻失义、
责躬引咎、
引申触类、
引虎自卫、
引手投足、
穿壁引光、
翘足引领、
箕引裘随、
引风吹火、
发引千钧、
引水入墙
6 引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引而不发: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2、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3、引鬼上门: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意思:比喻招来坏人4、引吭高歌:意思: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5、引虎自卫: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意思: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6、引火烧身:意思: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7、引经据典:出处:《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思: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8、引颈受戮: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意思: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9、引咎自责:出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意思: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10、引狼入室: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意思: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11、引领而望: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意思: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12、引人入胜: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意思: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13、引人注目:意思: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14、引商刻羽: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5、引以为戒: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意思: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16、引玉之砖: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意思: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17、引足救经:出处:《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意思: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18、引锥刺股: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意思: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19引绳排根:出处:《汉书·灌夫传》:“及窦婴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意思: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7 引什么人什么的四字成语应该是 引什么入什么的四字成语吧,没有引什么人什么的四字成语哦!引人入胜 形容 优美的境界。
引:引导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引狼入室 引:招引。
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狗入寨 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虎入室 意思和上面2个差不多的引水入墙 比喻自招灾祸引人注目 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引入歧途 引导别人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引入迷途 把某种成分或因素引入某种场合或论题中的行为或情况有带引、人和入字的成语我基本就知道这些了,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有帮助了。
8 首字为引的四字成语是什么带引的成语详细引入迷途:带进虚假之中 详细» 引入歧途:歧途:岔路。
带到错误的道路上 详细» 引蛇出洞: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详细»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
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详细» 株连蔓引:指广泛株连。
详细» 招蜂引蝶:招致蜜蜂;吸引蝴蝶。比喻吸引别人的注意。
详细» 引以为荣:以此事为光荣 详细» 引线穿针: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详细» 引水入墙:比喻自招灾祸。 详细» 引类呼朋:引:招来;类:同类;呼:叫。
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详细» 引狗入寨:犹言引狼入室。
详细» 引风吹火: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详细» 引人入胜:胜:引人进入佳境。
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详细» 引颈受戮:引:伸长;拉长;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
指不作任何抵抗;甘愿等死。 详细» 引吭高歌:引:拉;伸;吭:喉咙;嗓子。
放开噪子;大声歌唱。 详细» 引咎自责:咎:错误。
主动承担错误;并责备自己。 详细» 引虎自卫:引:招引。
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详细» 引以为戒:引来作为教训;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别人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来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详细» 引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
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详细» 引狼入室:引:招引;把狼引到室内。
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 详细» 引玉之砖:自己表示谦虚的话。
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详细» 引鬼上门:比喻招来坏人。
详细» 引而不发: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
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详细» 引火烧身: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
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详细» 引绳排根: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详细» 引经据典:引;援解;引用;经:经书;据:依据;典:典籍。引用经典著作作为立论的依据。
详细» 抛砖引玉: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见或作品。
常用作谦。 详细» 旁征博引: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
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详细» 呼朋引类:朋:朋友;引:带领;呼:呼唤;类:同类。
指叫唤;招引同类的人。多形容坏人互相勾结。
详细» 穿针引线:原指在男女之间进行的撮合;现常用来比喻从中联系、牵合、拉拢;使双方接通关系。 详细» 藏贼引盗:藏:隐藏;引:勾引。
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 详细» 蔓引株连:蔓:蔓生植物的根茎。
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 详细»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指如果没有自己人从中捣鬼就不会引来外人捣乱 详细» 引船就岸:移动船身靠岸。
比喻自己顺势主动解决问题 详细» 引颈而望: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详细» 引领企踵:引领:伸长脖子;踵:脚后跟。
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详细» 引人瞩目:瞩目:注视。
吸引人们注意 详细» 引重致远:引:牵挽;致:达到。指负载沉重而可以到达远方。
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天地,做出宏伟的业绩 详细» 引首以望:抬头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详细» 引吭高唱:吭:嗓子,喉咙。喉咙高声歌唱。
详细» 引吭悲歌:引:拉,伸。吭:喉咙,嗓子。
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详细» 引过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详细» 瓜连蔓引:比喻人事上辗转牵连。 详细» 讬物引类:谓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详细» 引针拾芥:比喻事物互相感应。语本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顿牟,琥。 详细» 引以为憾:以此事为遗憾 详细» 引以为耻:以此事为自己的羞耻 详细» 引新吐故:犹言吐故纳新。
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 详细» 引绳切墨:木工拉墨线裁直。
用以比喻刚直不阿。 详细» 引伸触类:亦作“引申触类”。
谓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语本《易·系辞上》。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扩展资料: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西门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阶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拦水坝,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一条渠,所以说是“同源异口”。据记载,每个磴相距300步,连续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据地形考察,这二十里河段应当是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开在拦水坝的南端,12条渠都在今安丰乡境内。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参考资料:
论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
从魏晋时起,道教由于受当时 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的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北迁与“上层化”运动,促使神仙信仰开始在上层贵族与文人名士中间广泛传播。神仙道教本是士族文化的产物,因而对当时的名士文人产生了深刻之影响。嵇康就是一个典型之例,他不但心仪老庄,更语类道仙,潜心养生、采药服食以成神仙是其一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其道教神仙信仰极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 道教;神仙;神仙信仰;养生
魏晋时期是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向南北朝时期成熟的教会道教发展的过渡阶段。东汉末年的太平道起义以及五斗米道的割据,使得统治阶级对道教在社会上的流布深以为患,对道教开始采取镇压、限制和利用的两面政策。道教内部因此产生了分化与变革。“在这一阶段,……天师道向上层士族社会传播,适应士族社会需要的神仙道教开始形成。从此道教分化为士族神仙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1]。一些门阀贵族也开始大量招致神仙方士,使得那些方士们得以亲近门阀贵族,在他们中传播神仙信仰。一些著名的文人好老庄之书,亦好养生之术,并为之著书立论,嵇康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对嵇康的神仙信仰以及他对神仙道教理论如道教养生学的贡献加以深入考察。
一
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嵇康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此青睐神仙信仰,是新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有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魏晋是一个政治极为黑暗的时代,传统儒家的纲常名教在当时面临着人们前所未有的怀疑,处在信仰崩坏的边缘。而魏晋的统治者都是靠篡夺政权而上台的,他们为维护自身的统治,竭力打着维护传统“名教”的旗号,试图为自己的上台寻找合法性之根据。在实际政治活动中,他们干的却是违背甚至戕害名教的勾当,政治上残酷迫害异己,思想上控制人们的言论自由。“由于统治集团之间争夺权势,互相残杀,高门贵族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失势者中有的感到前途暗淡,悲观失望,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历史论文 )在行迹上便趋于崇尚老庄,专务清谈,且喜养生方术”[2]。也就是说,正是出于对虚伪现实的失望,那些不愿“同流合污”的失意名士文人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或用药石、或用音乐、或用导气养生之术来代替对现实的关注,通过养生延年的人生追求来反抗或逃避现实政治的虚伪与黑暗。可见,“魏晋人虽都有厌世的观念,却并没有厌生的观念。人生的意义虽是否定,生活的意义并没有否定”[3]。所以“中国文人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无有过于魏晋,然而他们却都能在多方面找着慰安,或是酒色,或是药石,或是音乐,或是山水,或是宗教,这些都是他们灵魂的寄托所”[4]。险恶的政治使得文人们不得不远离社会现实,或采药服食,或怡情养生,处身于现实政治之外,逍遥于山水之间,过一种半神半人的自在生活,而嵇康就是这些文人的代表。
嵇康是三国曹魏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也是一个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天师道传播到社会上层,使其有机会直接地与道教徒交往,因而难免不受其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现实政治之影响,逼迫他们只能采取规避现实政治、走上逍遥任性的道路。嵇康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嵇康不愿屈服于司马政权的打压,而宁愿过一种自由自在、逍遥放任的生活,而“实际上,当士人远离政治中心,情愿或不情愿地被政治边缘化时,庄子的那种宁肯‘曳尾于涂中’而不愿‘留骨而贵’的姿态,很容易引起他们精神上的共鸣”[5]。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就自称:“老子,庄子,吾之师也!”[6]思想上强烈的“庄学”背景也足以说明嵇康走上保性全真、采药养生的神仙道教之路有其必然性。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曰:“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7]可见,嵇康是完全崇信道教的,他大量的诗歌作品中都有对道教神仙思想的描述。嵇康曾与道士交游,并拜道士为师。《太平广记》卷九引《神仙传》说孙登、王烈皆为神仙,孙登能死而复生,王烈“年三百三十八岁, 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走如飞。”[8]孙登、王烈都是当时神仙式的人物,可以肯定是当时著名的道士,嵇康与他们过从甚密。嵇康撰写了多篇关于道教的理论文章,《嵇康集》中与道教有关的论文有:《养生论》、《答难养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和《达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在前二文中, 他论述了道教养生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神形兼练、性命双修的修炼方法。嵇康还为追求长生不死而努力修行,他不但著有关于养生延年的著作,还曾亲自上山采药,而且亲自服食。这些行为不外乎是为了永远保持生命,即寻求不死,这也是道教的目的之所在。这些足以说明,嵇康与神仙道教存在着紧密之关系。
二
嵇康的道教思想可以说是从批判当时的伪善名教开始的。嵇康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在《释私论》一文开头即说:“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9]可见,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乃是针对于现实中已沦落为虚伪之人捞取功名利禄的“名教”而发的。前文也已述及,传统儒家的纲常名教在当时已面临着人们前所未有的怀疑,处在信仰崩坏的边缘。而其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为人“重视”,只不过是人们还要利用其来谋取功名利禄,利用名教“沽名钓誉”,而在实际上却并无人真心信仰之。那些表面上竭力为儒家唱赞歌的人,暗地里却尽干些败坏名教的勾当,传统儒家那一套纲常伦理以及道德说教不过是被当作“官样文章”来做而已。嵇康正是有见于此而提出要“越名教”。尤其,对于那些极力吹捧儒家的言论,如当时作《自然好学论》的张邈就吹捧儒家:“谓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10]而嵇康则公然斥责儒家“六经”为“秽芜”,“六经”倡导的仁义为“臭腐”, “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11]。嵇康作此批评显然是针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体制的。实际上,在嵇康看来,只有与被形式化、教条化的名教作彻底的决裂与排拒,方才可以回复名教的本来面目。当时大多数名士“实际上都不是从根本上与名教对立,而是不满那些利用名教沽名钓誉的言行”[12]。只是当“名教的是非标准、道德理念逐渐形式化、教条化,它所倡导的仁义道德规范日渐成为某种手段、形式而外在于人的道德生活,并失去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作用”[13],此时,名教才成为人们批评攻击的对象。
嵇康将“任自然”作为“越名教”的必然出路,所谓“任自然”就是回归人之自然真性,任心而为,是非无措。嵇康认为“名教”务于“理伪”,抑引人性,因此他所谓的“自然”实际就是一种“未进入社会关系、未受社会礼法规限的个体的自然而然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状态”[14],而嵇康的主张就是要人们在“是非无措”、“物情顺通”,“值心而言”,“触情而行”的过程中,达到“与道合一”之境界。这种“与道合一”的境界显然不是普通人所能达及的,只有他心中的理想人格即至人、真人、神仙才能达此境界。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发现他对这一类理想人格与境界的描述:
至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囿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15]。
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16]。
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17]。
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晨登箕山巅,日夕不知饥。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18]。
嵇康是完全相信神仙的存在的。在其著名的《养生论》中,嵇康就坚定地说过:“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必有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19]嵇康认为,根据记籍所载,前史所传,神仙必定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神仙的特异,品性的超然,普通人又是无法学得的,所谓“非积学所能致也”。但是,为了坚定自己对神仙的信心,嵇康又认为,神仙虽然不可学得,但只要对身心“导养得理”,数百年的生命也应该是可以的,也是自然的。一个人若不为外物所役,不玩物丧志,“则信顺日济,玄理日全”,如此便可达到“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生,并天地而不朽”的神仙境界[20]。逍遥放任的人生观可以说在嵇康的思想中体现地格外明显。那种“任自然”、“通物情”也只有逍遥的神仙才可以做到。汤用彤先生认为:“受世界之束缚乃在于心,心若能放任,自无世界之累。故嵇阮以为人有形神两方面,而神可以超然,所以逍遥即神游也。”[21]嵇康大量的诗作就是描写这种逍遥自在、来去自由、自得自乐的“神游”之境界,如《四言诗十一首》之十: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22]。
《述志诗二首》之二:
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晨登箕山巅,日夕不知饥。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23]
在《重作六言诗十首》组诗中,嵇康写道:
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练形易色。歌以言之,思行游八极[24]。
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逍遥天衢,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25]。
又,《四言诗十一首》之八:
眇眇翔鸾,舒翼太清;俯眺紫辰,仰看素庭。凌蹑玄虚,浮沈无形。将游区外,啸侣长鸣。神□不存,谁与独征[26]?
之十:
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佩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27]。
在“漂惚”、“玄冥”的仙境中,神仙们可以“乘云而游”,“忽行万亿”;可以服食仙药而自生羽翼,更可以齐物养生,与道逍遥。仙境是如此之美好,“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这实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境界,其实也正是诗人在看破现实之真相后,对自我精神家园的一种内在诉求和外在超越。嵇康在一首《游仙诗》里对这种超脱于尘世之外逍遥与神仙游放的情景展开了想象,诗曰:
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28]?
嵇康不仅相信神仙是存在的,也不仅仅只是在想象中回味神仙的逍遥,仙境的美好,而且更是对养生延年以成神仙这种信念身体力行,始终不渝。虽然嵇康认为神仙“不可学”,但是“若安期、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得”,也即是说可以通过养生保性而得到。上文已经说过,魏晋人虽然厌世,但不厌生,“他们对于生的观念,仍是很强烈的。所以在那个乱世,那种韬光养晦、保性全真的思想非常流行”[29]。而嵇康的《养生论》就是集中阐述这方面思想的重要的养生理论著作。
三
嵇康对道教养生长生理论和方术的贡献,以《养生论》为代表。他的《养生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教人如何养生延年的著作。
在《养生论》中,嵇康不但表达了对“神仙是存在”的坚定信念,而且还特别教人如何养生延年。养生问题,首要的当然就是要保持肉体的长生。在《养生论》中,嵇康详细阐述了如何保养身体以至长生不老。他说:“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30]也即是说,形神是相辅相成的,而人之生命也是容易失去的,甚至罪过也是有害于生的。因此,悟到这一点,一个人就要想方设法修养身性,使心安静,以保持精神不失,保全身体。感情中若无爱憎之分,忧喜之别,那么,“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31]嵇康特别批评了那些既想长生又对身外之欲恋恋不舍的人,说他们“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32],这种犹豫不决的养生心态注定是要失败的。而当时人们“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酒色为供养,谓长生为无聊”,只是追求暂时的感官上的感受,在嵇康看来,这都是“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是“役身以物,丧志于欲”的表现,尤其不合于养生之道。在嵇康看来,世人之所以难以合乎养生,有五大原因:为“名利不灭”,为“喜怒不除”,为“声色不去”,为“滋味不绝”,为“神虑转发”[33]。若能“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理日全”,如此便可达到“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生,并天地而不朽”的人生理想境界,也即神仙境界。
在嵇康看来,那些善于养生的人正是因为懂得养生的奥妙,“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34],其对于内外物情了然于心,知晓外在的名位不利于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而贪欲更会陷害一个人的真性情。因此,善养生的人对外在的名位与内在的贪欲“累心不存”,并能够“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如此便能够达到“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的至乐境界。而若能“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则能够“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35]。如此,这样的人便能够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了。
为了能养生延年,修炼成仙,嵇康曾亲自上山采药。他的哥哥嵇喜就说过,嵇康“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36],并曾随王烈入山采药,又曾追随孙登三年。王、孙都是半神仙式的人物,可见嵇康对神仙信仰的狂热程度。采药服食,潇洒度日,得“自然道”,过飘摇潇洒神仙似的生活,是嵇康一生的爱好,即使在司马氏准备治他的罪时,他仍在那里颐神养生、采药锻铁。事实上嵇康确实真心向往服食养生,潇洒度日的生活。他不愿做那些违反自然的事体,而是要舒服地过一点适合人性的生活。而嵇康这种理想,表明神仙信仰对当时上层知识分子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总之,道教上层化运动以及神仙信仰的流传,适时地满足了当时那些失意文人孤寂落魄的心理需求,而魏晋之际险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造就了当时的文人名士一种超离现实生活、追求逍遥的神仙境界的“游仙”心态。只有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他们才可能获得一种在现实世间里无法觅求的精神自由。嵇康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以及思想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信仰活动显然具有典型的色彩。因为对现实虚伪之名教的不满,越名任心、是非无措便是其自然的精神出路;因为神仙的逍遥自得,无拘无束,那么采药服食、养生延年以成神仙便是其必然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p8。
[2]李养正。道教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p67。
[3] [4][29]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113,p118。
[5][12][13][14]童强。嵇康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91,p319,p292,p286。
[6][7][9][10][11][15][16][17][18][19][20][22][23][24][25][26][27][28][30][31][32][33][34][35]殷翔,郭全芝。嵇康集注[M]。安徽:黄山书社,1986。p117,p122,p231,p265,p267,p166,p15,p86,p32,p145,p189,p86,p32,p47,p48,p84,p86,p34,p145,p145,p150,p192,p153,p153。
[8]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一册卷九)[Z]。北京:中华书局,1961。p61——63。
[2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p140。
[36]晋书·嵇康传(卷四九)[Z]。北京:中华书局,1974。
本文2023-08-07 03:17: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