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益母草
当 归 Danggui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augellica sinensis(Oliv) Diels 的根。主产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岷县(秦州),产量多,质量好。其次,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省也有栽培。秋末采挖,除尽芦头、须根,待水分稍行蒸发后按大小粗细分别捆成小把,用微火缓缓熏干或用硫黄烟熏,防蛀防霉切片生用,或经酒拌、酒炒用。
性能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若气血两虚,常配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人参养荣汤(《温疫论》);若血虚萎黄、心悸失眠,常与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如四物汤 (《和剂局方》)。
2.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常以本品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与补血调经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四物汤,既为补血之要剂,亦为妇科调经的基础方;若兼气虚者,可配人参、黄芪;若兼气滞者,可配香附、延胡索;若兼血热者,可配黄芩、黄连,或牡丹皮、地骨皮;若血瘀经闭不通者,可配桃仁、红花;若血虚寒滞者,可配阿胶、艾叶等。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等。本品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之要药。本品补血活血、散寒止痛,配桂枝、芍药、生姜等同用,治疗血虚血瘀寒凝之腹痛,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建中汤(《千金方》);本品活血止痛,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与银花、赤芍、天花粉等解毒消痈药同用,以活血消肿止痛,治疗疮疡初起肿胀疼痛,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与黄芪、人参、肉桂等同用,治疗痈疽溃后不敛,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亦可与金银花、玄参、甘草同用,治疗脱疽溃烂,阴血伤败,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若风寒痹痛、肢体麻木,可活血、散寒、止痛,常与羌活、防风、黄芪等同用,如蠲痹汤(《百一选方》)。
4.血虚肠燥便秘。本品补血以润肠通便,用治血虚肠燥便秘。常以本品与肉苁蓉、牛膝、升麻等同用,如济川煎(《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煎服,5~15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2.《日华子本草》:“主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3.《医学启源》:“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4.《本草纲目》:“治头痈,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5.《本草备要》:“润燥滑肠。”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当归中含β-蒎烯、α-蒎烯、莰烯等中性油成分。含对-甲基苯甲醇、5-甲氧基-2,3-二甲苯酚等酸性油成分、有机酸;糖类;维生素;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当归挥发油能对抗肾上腺素-脑垂体后液素或组织胺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当归水或醇溶性非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使子宫收缩加强,大量或多次给药时,甚至可出现强直性收缩,醇溶性物质作用比水溶性物质作用强。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本品煎剂含挥发油可使收缩幅度及收缩频率皆明显抑制。当归浸膏有显著扩张离体豚鼠冠脉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麻醉犬静注本品心率无明显改变,冠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下降,冠脉血流量显著增加,心肌氧耗量显著下降,心排出量和心搏指数有增加趋势。当归中性油对实验性心肌缺血亦有明显保护作用。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当归水浸液给小鼠口服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
3.临床研究:以25%当归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缺血性中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4):222)。当归液于敏感点或神经结注入;或加大剂量,静推或静滴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对患肢有止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皮肤温度,阻止坏死发生、发展,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5)。复方当归注射液于两侧曲池及足三里穴交替注射,使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能改善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症状(中药大辞典(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76)。
益母草Yimucao
《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野生或栽培。通常在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后干燥。生用或熬膏用。
性能 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应用
1.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为妇产科要药,故名益母。治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可单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上海市药品标准上册》1980年版);亦可配当归、丹参、川芎、赤芍等药用,如益母丸(《集验良方》);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既可单味煎汤或熬膏服用,亦可配当归、川芎、乳香等药用,如送胞汤(《傅青主女科》)。
2.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用于水瘀互阻的水肿。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泽兰等同用。用于血热及瘀滞之血淋尿血,可与车前子、石韦、木通同用。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本品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痛,可与川芎、当归同用;治疮痈肿毒,皮肤瘾疹,可单用外洗或外敷,亦可配黄柏、蒲公英、苦参等煎汤内服。
用法用量 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 无瘀滞及阴虚血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2.《本草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3.《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惟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益母之名,谓夫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亚麻酸、β-亚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苷及延胡索酸。
2.药理作用:煎剂、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碱对多种动物的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小鼠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益母草碱小剂量使离体肠管紧张性施缓,振幅扩大;大剂量则振幅变小,而频率增加。益母草有强心、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能减慢心率,对抗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粗提物能扩张血管,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红细胞的聚集性有抑制作用。益母草能改善肾功能,益母草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取益母草、马齿苋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9剂,治疗100例妇科出血性疾病。结果痊愈率为83%,总有效率为96%(中医杂志,1990,(7):47)。用大剂量益母草(90~120g,鲜品加倍,小儿减量),治疗急性肾炎水肿患者80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66,(4):26)。用益母草注射液8支(每支含生药4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日1次,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4%;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中医杂志,1985,26(3):29)。另有用益母草治疗高粘血症。
4.不良反应:临床上益母草会出现一些中毒反应。益母草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麻醉作用,特别能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具有箭毒样作用,使肌肉不再收缩而松弛;益母草碱有麦角碱样收缩子宫作用;能扩张小动脉,使血压下降。一般在服药后4-6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中毒量为90~150g。主要表现为突感全身乏力、疼痛酸麻,下肢呈瘫痪状态;重者伴有大汗、血压下降,甚或虚脱。呼吸增快、增强,甚则呼吸麻痹。此外,尚有腰痛、血尿、孕妇中毒可引起流产。
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超剂量用药和孕妇误用。因此,控制用量和孕妇慎用是预防益母草中毒的关键。发生益母草中毒时可以催吐、洗胃以及对症处理的方法。亦可用一些中药如赤小豆、绿豆、甘草等以解毒。
萃雅护肤品在全球第1名。
无限极萃雅护肤品分为多个类别的护肤系列,像是萃雅清润系列,就内含有萃雅清透洁面乳、萃雅清透爽肤水、萃雅焕采精华露、萃雅柔润眼霜、萃雅清透乳液和萃雅清透晚露等,六款护肤产品。萃雅清润系列配合传统中草药与现代护肤技术结合的品牌理念。
独创Polysac-Jolie复合多糖美容因子,特别添加珍稀花卉提取物,帮助肌肤自主保湿,肌肤时刻绽放水盈透亮光彩。特别添加兰花提取物,清爽保湿不油腻,适合偏油性肌肤使用,或者偏干性肌肤春夏使用,让肌肤更加润泽、饱满,肤色更加均匀。
目前已成功研发生产出5大系列,6大品牌,116款产品。包括:无限极健康食品、萃雅护肤品、维雅护肤品、植雅个人护理品、帮得佳家居用品、享优乐养等。
扩展资料:
护肤品和化妆品的区别:
1、作用不同。护肤品是用来保养修复皮肤的,针对皮肤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而化妆品是通过色彩暂时遮盖皮肤瑕疵,或是通过高明的手法利用色彩的差异来塑造精致。
2、效果不同。护肤品使皮肤变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保养的时间中看到改变。而化妆品是马上就能见效的,修饰脸型,眼睛,皮肤等等,让你一整天光彩照人。
3、相关产品不同。护肤品比如有洁面膏、水水、乳霜、面膜等。化妆品比如粉底、口红、眼影、腮红、高光等。
早在20年代,赵燏黄就认为中国药学事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才,而人才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上重医轻药造成的。自清末设医学堂以后,只注重医学教育,药学教育都是附设在医学院校内。他当时执教的浙江医药专门学校药科是1913年建立的,除军医学校药科外,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公立医专的药科,曾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药学人才。1916年,教育部举办全国成绩展览会,药科获最优等奖状,颁“缕学宏仁”匾额,1920年,获省教育厅全省成绩展览最优等第一。
在杭州医专药科执教13年,赵燏黄一度曾兼授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卫生化学3门课程。那时这3门课程都没有本国的教材,他每周要授课16小时,课余要收集资料,编写3门课程的教材讲义,经常工作至深夜,假日也无暇出校门一探西湖之胜,为全校师生所称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曾数次脱离教学岗位,然一直关怀教育事业。1929年,他到中央研究院工作后,在为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写的《说中药》演讲稿中,批评了浙江省教育当局令浙江医专药科停顿近3年,再次要求将药科建为药学院。他到上海后,除兼任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生药学教授之外,还和徐伯鋆教授在《生药学讲义》的基础上编著出版《现代本草生药学》 (上册)。该书除引有大量中外文献之外,还吸收了他的生药学研究成果,是中国第一部收载有中药材的生药学教科书,改变了过去生药学只收载外国生药的倾向。蔡元培作序评此书“诚是一新二千年来吾国本草学之壁垒,而其对于医药界之贡献将未可限量。”药学界公认他是中国现代本草学和生药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在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工作时,积极参加筹创医学院药学系。他以人力物力支持教学工作,生药学教室所用之参考书、药物标本及显微镜用的染色试剂都是他带去的。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北平建立了培养药学人才的基地,为后来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打下基础。在北平陆军医院期间,他除了在北平市立药学讲习所和沈阳医学院药学系兼课之外,还通过药学会提案等方式呼吁政府教育部门,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为基础建立药学院。
1949年,他重返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教时,已年近古稀。他平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愈加精神焕发,勤奋工作。1950年冬,他因积劳成疾,左眼患青光眼而失明,仍带病坚持工作,为新设置的药学专修科拟订教学大纲,编写《生药学讲义》和《实用生药学》;1953年,为生药学专业讲授《本草学》 ,他以一生积累的本草学知识,撰著《本草学讲义》,谆谆教诲学生要热爱祖国医药学事业,研究中药,一定要钻研本草古籍。
在教学工作中,他认真备课。《实用生药学》讲授的内容全是常用中药,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每讲一种中药,都要参考许多书籍,证以实物标本、画图等等,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他课前一定要把讲义发到学生手里。赵燏黄从事药学教育40余年,桃李遍天下,为中国培养了几代药学人才,有的是中国近代著名药学家,有的是当代中国药学战线上的骨干。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益母草注射液 益母草注射液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yì mǔ cǎo zhù shè yè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Yimucao Zhusheye
22 标准编号WS3B396998
本品为益母草经加工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23 制法取益母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138 (80℃),加水稀释至含水量约为35%,分别以88%~95%的乙醇提取三次,静置,滤过,回收乙醇,用活性炭(用量为 001%~05%)脱色至溶液无色,加1%的苯甲醇,加注射用水使成1ml中含水苏堿20mg,脱炭,精滤,灌封,灭菌,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25 鉴别(1)取本品 1ml,加稀盐酸使成酸性后,加碘化铋钾试液数滴,生成橙红色沉淀。
(2)取本品 1ml,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盐酸(9:1)5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水 (8: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pH值 应为45~55(附录Ⅶ G)。
其他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I U)。
27 含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 105℃干燥至恒重的盐酸水苏堿对照品25mg,置 25ml量瓶中,用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 1ml含盐酸水苏堿 1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5ml,置100ml量瓶中,用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01mol/L盐酸溶液各10ml,分别置于三个25ml 量瓶中,各精密加入新制的2%硫氰酸铬铵溶液3ml,摇匀,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置冰浴中放置 1小时,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以 01mol/L盐酸溶液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附录 Ⅴ B),在52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用空白试剂的吸收度分别减去对照品与供试品的吸收度,计算,即得。
本品每支含总生物堿以盐酸水苏堿(C7H13NO2· HCl)计算,应为18~22mg。
28 功能与主治子宫收缩药。用于止血调经。
29 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一次 1~2ml,一日 1~2次。
210 注意胎盘未排出前禁用。孕妇忌用。
211 规格每支 1ml
212 贮藏密封,遮光,置阴凉处。
四川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益母草注射液 《本草害利》:[肝部药队〔泻肝次将〕]柴胡如《煤矿医学》(34)25,1980,载柴胡注射液过敏回应报告。《中华内科杂志》(812)130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五节·大头伤寒(一名大头瘟。俗称大头风。通称风温时毒。)因风温将发。更感时毒。乃天行之疠气。感其气而发者。故名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脏腑所合合者。相合而成功也。有脏以为体即有腑以为用。脏之气行于腑。腑之精输于脏。二者相合。而后成功。故引灵输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卷上]桂苓甘味汤吴(三十二岁)脾胃最详东垣,例以升降宣通,忌腻浊物。味补必疏,欲降浊必引伸清气皆平,调和法,几年小效
《张聿青医案》:[卷十四]不寐杂话
吃了西药,两周内,伤寒论的方子很难有效。很多中西药的药性是相反的。
介绍书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从中国古老时代一直认识到最后的本草论典。
李梓《医学入门》——介绍一味药一定附禁忌。
邹澍《本经疏证》——详细对比这个方有这种药,那个方没有这种药。
周岩——接着邹澍的讲。
清代本草:张志聪《本草起源》、徐大椿、黄元御、张山雷、张锡纯,岭南本草古籍。
傅青主医学:内科结构看《黄帝外经》,用药方式《本草新编》。
吴仪洛《本草从新》、凌奂《本草厉害》、唐容川《本草问答》
出个题 (练习做程式)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紫竹汤,同样让肠胃消化,为何这个汤用厚朴,那个用紫竹;为什么这个汤用怀竹,那个不用?(据jt说,这可是本草程式高阶题目哦~)
一个人纯粹受寒而非感冒,这个寒会在身体内同气相求,所以肾会受到影响。
寒邪遇到肾会骨头痛、下体功能失调(肚子胀、腰痛、大便难),整个人直线式不舒服,就要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各三两,与伤寒的桂枝加葛根汤不同)。桂枝汤通太阳经时可以把一条脊骨的寒邪逼出,再加葛根就会把寒气抽出来。
“喘家”:气喘病病史,或者一感冒就会咳嗽的人。感冒一定会咳嗽的话,再桂枝汤加点厚朴杏仁就不易引发咳嗽。
经方世界里,杏仁和咳时没有直接关系的。
“ 咳逆上气 ”:杏仁是黄的,切开越中间越白——杏仁会把气拉下来。
其他各种仁:桃子中间白的,越接近桃仁越红——桃仁会把里面的血拉下来。
冬瓜仁——把小腹的脓拉下来。
花生仁——连皮每天吃,润肠,对便秘有好处。
“ 雷鸣,喉痹 ”:雷鸣jt还没有定论。喉痹指扁桃腺发炎肿大,经方中的麻杏石甘汤、时方中的银翘散都可以有降气消炎的效果。
“ 产乳 ”:肺气能肃降才能把血液从心脏这边转化成奶水,变成月经等,杏仁有降肺力量。奔豚也可用杏仁。
注意:
1 阴虚咳嗽不用杏仁。杏仁有小毒,因为里面的氰化物。阴虚之人吃了杏仁,血往外逼,更干。(eg 炙甘草汤没有杏仁)
2 肺里有虚热或热痰,不用杏仁。杏仁不够用来化痰。
如果病人有“喘”,那就可以用杏仁,喘的优先次序大于禁忌。(eg 小青龙汤遇到喘就可以加杏仁)
杏仁在仲景方里对应证就是喘,仲景方里只有四个方不治喘而用杏仁:(因为杏仁用来当麻黄的反佐药,麻黄把肺里气掀出来,杏仁可以让他不用掀得那么剧烈)
1)麻黄加术汤——治风湿;
2)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治风湿
3)文蛤汤
4)厚朴麻黄汤
甜杏仁喝了会更咳嗽,肺为娇脏,所以治疗肺部的药的药性都很轻,药性的重叠性都非常高,加减功夫很细。
厚朴的树性是水平角度横开的,所以和气分关系比较大。吃下厚朴,肺部的气会横向撑开,肠道也会比较开,当大便不通或者治痔疮是就会用厚朴来宽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调大肠的药也可以调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里,杏仁降气,厚朴把气排开,一个直降、一个横开,肺就增加空间,不容易喘咳。
栀子厚朴汤,把内外牵拖的不干净邪气用厚朴把它扫出去。
“ 惊悸 ”:人容易受惊、心悸,通常是心脏底下有一团冷的痰饮,厚朴可以开肺,把痰饮扫掉。
“ 气血痹、死肌 ”:用药物止血消炎就放厚朴,王不留行散。有了厚朴,邪气也不容易进去,可防破伤风。
“ 去三虫 ”:寄生虫喜欢湿粘阴冷的地方,厚朴能让肠道变得温暖通畅,虫子就不好活。
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在时方称为“四物治七情”(四七汤),人有七情六欲,心情不好就会淤积,淤积在喉咙会形成有形的痰,这四味药(生姜、厚朴、半夏、紫苏叶)中,厚朴可以开喉咙。
厚朴是横开的,主要在气分,少用可以通阳气,多用会散元气。
枳实是很喜欢落地的果实,所以就是往下掉,用到血分。承气汤中,厚朴和枳实搭配起来像炮管,大黄就是子弹,三者加起来,大黄才能飞出去。
《食物本草》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该书曾被李时珍伟大的《本草纲目》大量引用。明代书法者和宫廷画师又专为《食物本草》手写了书法文字, 绘制了精美的彩色丹青插图,是当今存世唯一完整的彩绘传本。藏书中采用一文一图对照的书法绘画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本草的食药两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本草古籍图书中可谓独树一帜。其精良的书法、绚丽的丹青图画、优质华贵的天然材料、精致复杂的装裱,充分展现了宫廷内府之书的皇家风格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20年代,中国曾有一股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医中药的暗流。赵燏黄挺身而起,指出神农氏所传的《本草经》,是中国后世药典的起源,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嚆矢。他批评那些否定中医中药的“开明之士,往往数典忘祖,知有西医,不复知有中药,知有西药,不复明乎中医”。并且预言他日功效卓著直接收其功能者为生药学、为医学,间接受其利者为化学、为生物化学、植物学、农艺化学、应用化学等等。因此,他认为中药研究是药学之无限希望。
他曾比喻中药就像中国未开采的矿藏,应当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发掘提高。1927年,他为药报社写的《〈药学专刊>发刊词》中为建议大力开展中药研究鸣锣开道,提出:“地方应当设道地药材研究所,中央应设中药研究院、中药试验场、中外药用植物园。”他曾高瞻远瞩地预言:“一部《本草纲目》中所载之药物,不知含有几许未发现之化学成分在其中,学术之进步,可冀其一一出现于世界药学者之实验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也。”今天,世界各国对中药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成就,证实了他的预见。
1928年,他为中央研究院而作的“拟设中药研究所计划书”,阐明中药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经济价值,以及当时国外研究中药的状况,首次提出了系统研究中药的构思:中药研究所应设:(1)考订部;(2)调查部;(3)栽培部;(4)鉴定部;(5)检明部;(6)试验部。
他到中央研究院工作之后,又拟定了一个以10年为期的《研究国产药材计划方针》 ,根据研究院当时的具体情况,建议设立理学部、化学部和药理部执行上述研究任务,规定各部近期实施之范围。同时,提出在生药学、化学、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新本草》 ;主张荟萃学者,分工合作,系统研究中药,并拟订采集调查药用植物及药材办法和《实验新本草》第一集名单草案,征求国内外植物学家、本草学家意见。原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中山草类100种药材的整理研究。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当时的条件是不成熟的,主要是中药科学研究尚未形成队伍,客观条件也有许多困难。但他知难而上,在中央研究院工作5年间,完成了两集《实验新本草》的研究与编写工作,正式发表时改名为《中国新本草图志》 。
他在北平研究院工作期间,得到生理学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的协作,在华北地区对药市及药肆经营的药材进行实地调查考察。《祁州药志》第一集和两集《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的撰著,在本草药品名实考证方面积累了更多的资料。他总结近30年整理本草研究中药的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到“药材的科学研究,鉴定为至难的第一个问题,只有药材的基本建立,进而进行化学及药理学的研究,则错误自少”。他还深感当时国内没有中药研究机构,孤军作战,苦无切磋之同志,获分工合作之效能。虽可借鉴日本研究和汉药的结果,但日本人研究的药物为日本的产品,或用日本产品充中药,其研究结果不符合中国实际。因此他得出结论:“研究国产生药,非国人莫属。”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向全国学术机关征集学术研究问题的3年计划时,赵燏黄为北平研究院写了《研究本草与国药之方案及其实例》 ,方案之第一部分为“解决国药之生药学的基本问题及编纂中药典之预备方案”,内容包括鉴定生药之原植物,现行药材与本草药品之互相证明,3年内继续完成《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之撰著;征求中医习用之国药,实地试验,决择良否,预备编纂中药典;研究地道药材与植物地理之关系。第二部分为“国药之生药学的标准鉴定及中药典之标准试验”,内容包括药材之外形、性状和内部构造的鉴定;粉末生药和灰像生药及偏光显微组织化学的研究;草、根、木、皮等生药学的系统检索法;中药典的标准试验项目等等。其中生药学之研究以《祁州药志》第一集菊科与川续断科之生药研究为实例,按恩格勒分类系统,继续完成19集(3年内完成1、2集)。此方案提出不久,爆发了“七七”事变,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历尽坎坷,屡经挫折,但其整理本草、研究中药的决心,始终不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药研究事业受到国家的重视,他发表《国产生药学的研究与历代本草沿革关系》等专论,就中药研究任务、设立中药研究机构、设立中药调查委员会、编纂中药典、整理丸散膏丹、研究制法、改良剂型以及本草古籍的影印出版等提过许多宝贵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951年,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1952年后改称中国医药研究所)聘请他为顾问。在他的指导下,筹建了中药研究室、单秘验方研究室、中药化学分析研究室等机构,对全国常用中药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研究资料和中药标本,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支新生的研究队伍,为中医研究院筹建中药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他回顾过去40年走过的道路,认为应当根据中药特点研究中药,不但要研究中药的纯成分,而且要研究中药的全成分和它们的药理作用。他反复说明中药含有复杂的有效成分,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复方,含有君、臣、佐、使各种成分,互相协同,在人体上起合奏作用;中药的复方是聚合许多君、臣、佐、使,起大合奏的作用,犹如集中西乐器于一堂演奏,悦耳动听。所以应用中药或复方治病,往往有不可预料的治疗效果。
赵燏黄提出系统研究中药的设想已经60余年。他是中国早期中药研究的倡导人和设计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并充实原来的设想,为推动中国中药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
本文2023-08-03 23:12: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