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竹编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东阳竹编的介绍,第1张

东阳竹编是产自浙江东阳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东阳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它在殷商时代开始问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声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已有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据清朝康熙记载:“笙竹质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以前就被选为贡品而闻名于世。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

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棵棵糍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通过编、绞、琐、插、拉、穿、扣等工艺技法,编制出造型悠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等。包括各式篼、篮、盘、瓶、灯、扇、盆、椅、画近15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尤其是竹编书画堪称一绝。道明竹编制品,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型,常常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1992年道明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竹编艺术之乡。2004年道明竹编被收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主编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览》。上世纪80年代,道明镇的赵思进等4名竹编技师曾先后走出国门,到哥伦比亚、牙买加、格林纳达等国家,传授竹编技艺,受到所到国及其人民的热烈欢迎。

道明竹编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可谓意义深远,利在当代,造福千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授予竹编工艺之乡道明镇,竹编技艺代代相传已有千年以上。道明竹编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应了川西本土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是川西地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竹编工艺,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年来,因为工艺落后、技术老化、身怀绝技的竹编艺人后继乏人等原因,已经没有多少人从事竹编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也不存在了,道明竹编工艺日渐萎缩,产品大多是生产中使用的蔸箩等大路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能够从事道明竹编工艺的艺人必然会远离我们而去,而却没有人任何一个年青人再能从事该项工艺,致使该项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面临濒绝的现实。 崇州市道明镇日前举办了首届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邀请40余名竹编高手到白塔湖畔参赛。“下一步,就要加大政府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和动员全民参与,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旅游业的新管理体系。”昨日,崇州市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虽然入选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道明竹编不能成为‘活化石’,应该从工艺、品种等方面借鉴其他竹编的经验。”道明镇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恢复道明竹编的勃勃生机,目前,道明竹编已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为了‘道明竹编’的明天,我们需要对竹编工艺进行‘大换血’。”道明镇主要负责人表示,“道明竹编”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该镇将制定有关产业发展规划,使“道明竹编”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亮点。 快!太快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编织出了一个如此漂亮的宫灯外罩,这样的灯罩一般人至少要一个钟头。昨日,道明竹编的故乡-------崇州道明镇在白塔湖畔举办了首届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40余名竹编高手参赛,几位来自邛崃的观摩学习者看到众多高手竞技的场景,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道明竹编有2000多年历史,分篼、篮、盘、碗、灯、扇等150多个大类,3000余种花色。1995年,道明镇被文化部授予竹编之乡称号。

竹编之乡能工巧匠的表演果然名不虚传。有着50多年竹编历史、今年66岁的康清明仅用40分钟就编成了一个精美的果盘。12岁的女孩小杨已有4年的竹编历史,一根根的篾条在她手里如丝带般柔顺,上下飞舞,不大工夫,一个精致的竹编花盘便呈现观众眼前。其他参赛选手也纷纷亮出拿手绝技,穿、插、钉、锁、缠、套等技巧一一展示。两个小时里,果盘、灯笼、花瓶等一个个竹编工艺品相继从表演者的手中诞生。

前有福建竹编,后有江安竹编、青神竹编。与这些竹编新军相比较,我们镇的现在确实有滑坡之忧。道明镇党委书记吴敏对道明竹编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最主要的是工艺落后、技术老化、竹编艺人后继乏人。这次表演赛实际上是'道明竹编'创新人才的一次海选,只不过是悄悄进行,我们不想让比赛给竹编户增加压力。

通过镇竹编协会工作人员的详细记录,大赛组委会从竹编外形、品相、编织手法等标准评分,遴选了15名选手进入镇上的竹编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库。这15名选手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5岁。近期,将组织他们到青神县学习参观--师傅反过来向徒弟学习啊,青神的技术是道明传过去的。争取创新出一批有艺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竹编产品打入市场,重振'道明竹编'的辉煌。方驰本报记者李微敖叶荣 部分市民昨日打进热线,表达了同一个心声:有些非物质文化濒临失传,政府重视并对此进行保护,真是一件好事。

王先生说,除了扬琴外,要保留那些街边艺术(如道筒、荷叶等)很难。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专业人员李凤鸣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好好保护。

金先生则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手艺形式内容老化,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新,还要走精品型发展,甚至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拓广到国外。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出很具体的保护性和引导性的措施。 前有福建竹编,后有江安、青神等竹编新军--虽然崇州道明竹编在川西坝子久负盛名,近来道明镇竹编协会会长雷文全却有些担忧。

道明农民素有竹编传统。竹编与棕编、藤编称崇州三绝。1996年该镇成立竹编协会后,形成了协会+企业+农户的格局,有近千年历史的道明竹编成为支柱:全镇6000多农户中,4000多农户从事竹编生产,形成了8个专业村;带动周边公议、白头、济协等乡镇的2000多农户;2003年,全镇竹编业产值达4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平纯收入上千元,一些竹编大户一年纯收入上万元。像龙黄村的倪自清,永乐村的赵朝文、丁儒贵等。许多搞竹编的农民都新建了住房。镇上的同志告诉记者。

它是我镇农民的主业,现在却有滑坡之忧。2月5日,雷文全对记者说。前两年该镇竹编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现在减少了。

据了解,道明竹编协会负责竹编运销渠道的理顺,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新产品的研制,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并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协会除在网上发布道明竹编的信息外,多次组织竹编企业和大户到外学习观摩。主要产品已由大路货向食品包装、竹编旅游工艺产品等方向发展。道明竹编外销量相当大,近3/4都销到了省外,基本实现了订单生产。雷文全说。

担忧从何来道明竹编靠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年产销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有7家,但问题也就恰恰出在协会内部各产销企业身上。道明竹编协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企业的产销各自为政,虽然镇上和协会多次努力想把竹编产销 企业的经济联系搞得更紧密,把生产、销售和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协调统一起来,使企业和农户获取最大利益,但每次都毫无结果,甚至想把道明竹编注册商标的努力都因一些企业老板认识不一致而作罢。

从周、秦到汉,字大都写在竹片木条上,竹片称为简,木条称为牍。把若干简、牍用牛皮绳子串起来,就是一“册”。这种牛皮绳子称为“韦”。“册”这个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象牛皮绳把竹木片串连起来。把书籍一册一册放在竹编的箩筐里,装满一筐的书叫做一“部”。在简牍上写字的同时,还把字写在丝织品上,这种书称为帛书。把这种写了字的帛卷成筒形,有轴可以舒展,每一筒就叫“卷”。 古代的书籍的单位形式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编织方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圆面编、六眼编、穿丝编、龟背编、翻转弹插、穿插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和峡县、福建泉州和莆田、安徽舒城、四川成都、重庆、湖南益阳等。 竹编名产有蕲簟、舒席、瓷胎竹编等,其中流传最广、最具有民间特色的要数明清时期产于浙江的提篮。它因层层相套形如宝塔,又称塔篮。外形有长方形、椭圆形、八角形等,一般以二至三层为多。制作时编织精细、耗工较大。加上篮柄装饰异常工整别致,多刻有龙凤、花鸟纹样,镶有黄铜饰件,盖面带给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吉祥图案,使整个提篮既高贵豪华,又古朴典雅。常用来装食品、放花果、存放衣物书籍。

我是古田人!

  地处福建宁德市境内的千年古邑古田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乡,食用菌生产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为全国之冠。如今,除食用菌之外,这里的竹编工艺品也声誉鹊起,远销欧、美、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田的乡镇大多从事竹编生产,杉洋镇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善德村更是一个以竹编为主产业的乡村。善德村有着悠久的竹编生产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技艺,每个角落摆满各种样式的竹编产品。

  走进老艺人李连奇的家,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随处可见竹编的痕迹。在厨房的角落,李连奇老人随手拿出一只落满灰尘的桌盖,也是竹编的。这个竹编桌罩,有提手,敞口方形,边缘订装缜密,每个部位的竹篾宽细不等;连盖子上的那个“福”字,粗看是画笔写上去的,细看原来也是由漆红的竹篾与白色竹篾相间而成。

  “百条竹篾都要一样宽,要不‘福’字就会歪,宽度凭感觉把握。这是我父亲编的,他十二岁就开始学习竹编,我继承了他老人家的竹编技艺,现在也要把这项手工艺继续传给我的儿子。”老艺人李连奇心里有数。

  “竹编就是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入的篾称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制品。”老艺人李连奇说,“竹编制品如果破了洞或断了线,编编补补还能接着用。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笼筐可以用一辈子。因为原材料结实,我们还用它编椅子。”

  古田竹编起源于清末,早期只是把竹编制品当作是一种务农、生活用品,比如提篮、猪笼、簸箕等,外形朴实,注重其实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竹编农具、生活用品已经逐渐从农家引退。

  由于手工艺人对竹编不断创新,古田竹编没有消失,而是在不断延续和发展。随着竹编技艺的改进和创新,渐渐地古田竹编制品外形更加美观,从昔日的农家用品变为了很多精美的摆饰,日显工艺品的光彩。

  上世纪三十年代,古田制作的竹枕就曾在国际万国展览会获奖。一九五九年,古田竹编的花篮、花筐、提盒等被编入《福建工艺美术选集》。改革开放后,善德村里几个年轻人看到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竹编技艺,于是联合了当地技艺较为纯熟的竹编艺人,开办了一家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的竹编厂,这是善德村的第一家竹编厂。

  从竹编工艺流程角度把产品分摊到各个家庭作坊,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竹编生产,古田竹编由此慢慢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有些到广州等地务工的当地年轻人发现外国人很喜欢竹编制品,把“出口”概念带回家乡,掀起了古田竹编的第二次变革使古田竹编第一次走向了世界,竹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000年后,大型竹编厂在古田涌现,技艺工人集中到厂里进行竹编产品的抛光、上蜡、染色、包装,彻底改变了以往“天女散花”的旧格局。为了增强古田竹编的市场竞争力,各家企业都很重视技术创新,每个厂一般都有五至六名技术人员专门进行产品设计。

  如今,古田竹编制品有瑰丽花篮、竹蝶、角目提篮、“猫盒”、玉青花插等近百种,精致典雅美观,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具,让许多国外客商爱不释手,称价值都极高。

古田县杉洋镇坂斗村俞仰乾竹编厂 古田县城关宜兴工艺厂 古田县大桥镇贤钦竹编厂 古田县杉洋镇善德村竹编厂 古田县水口利福竹木工艺厂 古田县工艺美术厂 古田县城关宜兴工艺厂 古田县杉洋镇善德工艺制品厂 古田县杉洋善德竹编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