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黄瓜的别名 3 使用提示 4 黄瓜的营养价值 5 黄瓜适合的人群 6 黄瓜的食疗功效 7 黄瓜的食用建议 8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瓜 81 拼音名 82 黄瓜的别名 83 来源 84 生境分布 85 化学成份 86 性味 87 功能主治 88 摘录 9 《中华本草》:黄瓜 91 出处 92 拼音名 93 英文名 94 黄瓜的别名 95 来源 96 原形态 97 生境分布 98 栽培 99 化学成份 910 黄瓜的药理作用 911 毒性 912 性味 913 归经 914 功能主治 915 黄瓜的用法用量 916 注意 917 附方 9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瓜 1 拼音
huáng guā
Cucumber黄瓜为葫芦科植物黄瓜属黄瓜的果实,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茎细长,有纵棱,被短刚毛,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黄瓜根系分布浅,再生能力较弱 。茎蔓性,长可达3米以上,有分枝。叶掌状,大而薄,叶缘有细锯齿。花通常为单性,雌雄同株。瓠果,长数厘米至70厘米以上。嫩果颜色由乳白至深绿。果面光滑或具白、褐或黑色的瘤刺。有的果实有来自葫芦素的苦味。种子扁平,长椭圆形,种皮浅**。
黄瓜属喜温作物。种子发芽适温为25~30℃,生长适温为18~32℃。黄瓜对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较严格。生长期间需要供给充足的水分,但根系不耐缺氧,也不耐土壤营养的高浓度。土壤pH值以55~72为宜。
2 黄瓜的别名胡瓜、王瓜、刺瓜、青瓜
3 使用提示
每天约100~500克
4 黄瓜的营养价值1 抗肿瘤:
黄瓜中含有的葫芦素C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此外,该物质还可治疗慢性肝炎;
2 抗衰老:
老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黄瓜中的黄瓜酶,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用黄瓜捣汁涂擦皮肤,有润肤,舒展皱纹的功效;
3 防酒精中毒:
黄瓜中所含的丙氨酸、精氨酸和谷胺酰胺对肝脏病人,特别是对酒精肝硬化患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可防酒精中毒;
4 降血糖:
黄瓜中所含的葡萄糖甙、果糖等不参与通常的糖代谢,故糖尿病人以黄瓜代替淀粉类食物充饥,血糖非但不会升高,甚至会降低;
5 减肥强体:
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此外,黄瓜中的纤维素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除,以及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能强身健体。
5 黄瓜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热病患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水肿、癌症、嗜酒者多食;并且是糖尿病人首选的食品之一;
2 但是脾胃虚弱、腹痛腹泻、肺寒咳嗽者都应少吃,因黄瓜性凉,胃寒患者食之易致腹痛泄泻。
6 黄瓜的食疗功效黄瓜味甘、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经;
具有除热,利水,解毒,清热利尿的功效;
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烫伤。
7 黄瓜的食用建议1 黄瓜当水果生吃,不宜过多。
2 黄瓜中维生素较少,因此常吃黄瓜时应同时吃些其他的蔬果。
3 黄瓜尾部含有较多的苦味素,苦味素有抗癌的作用,所以不要把黄瓜尾部全部丢掉。
4 有肝病、心血管病、肠胃病以及高血压的人都不要吃腌黄瓜。
8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瓜81 拼音名
Huánɡ Guā
82 黄瓜的别名胡瓜、勤瓜、王瓜、刺瓜、[黄瓜藤、黄瓜秧、黄瓜霜]
83 来源葫芦科黄瓜Cucumis sativus L,以果、藤、叶入药。
84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85 化学成份种子含多种氨基酸:β-吡唑丙氨酸(BPyrazolyalalanineC6H9O2N3)、缬氨酸等。
86 性味黄瓜:甘,寒。
黄瓜藤:苦,平。
87 功能主治黄瓜:清热利尿。主治烦渴,小便不利;外用治烫火伤。
黄瓜藤:消炎,祛痰,镇痉。治腹泻,痢疾,癫痫。
黄瓜秧:治高血压。用量5~6钱。
黄瓜霜:清热消肿,治扁桃体炎。
8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9 《中华本草》:黄瓜9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92 拼音名Huánɡ Guā
93 英文名Cucumber
94 黄瓜的别名胡瓜、王瓜、刺瓜
95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vus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果实;鲜用
96 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伸长,有纵沟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须细,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稍粗糙;叶片三角状宽卵形,膜质,长、宽均1218cm,两面甚粗糙,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有时边缘具缘毛。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萼裂征鉆形,开展与花萼近等长;花垸共同白色,长约2cm,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纺锤形,柱头3。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50)cm,熟时黄绿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极稀近于平滑。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花、果期为夏、秋季。
9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且许多地区均有温室或塑料大篷进行栽培,已做到全年供应,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98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不耐高温,不耐寒冷。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宜选富含有机质、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粘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育苗移栽法,南方春播于23,将经浸种,催芽的种子播于保温苗床内的营养钵上,每钵下种2颗,待出苗后选留壮苗1株。1hm2地移栽的瓜苗约需种子15001875kg。当瓜苗长出34片真叶时,按行株距60cm×20cm带土移栽进大田。1hm2定植株数约为60 000株。
田间管理 苗期施提苗肥1次、抽蔓肥1次。盛果期,一般采收23次追肥1次,追肥以人畜粪尿和复合肥为主。知时灌溉和排水,避免干旱和渍水。定期松土、除草、培土。瓜苗抽蔓后及时插架引蔓上架和绑蔓,当主蔓满架时摘心,促使下面子蔓结瓜。
病虫害防治 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始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每710b交替喷雾或灌根。
99 化学成份含甙类成分,已分离得到芸香甙(rutin),还有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和精氨酸(arginine)的葡萄糖甙,又得到组成甙类的糖成分:葡萄糖(glueose),鼠李糖(rhamnose),半乳糖(galactose),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和果糖(fructose)[1]。又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以及天冬氨酸(artis acid),组氨酸(histid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等氨基酸[3]。尚含维生素(vitamin)B2[4]、C[5]。另含挥发成分(E,Z)2,6壬二烯醇(2,6noninal),(Z)2壬烯醛[(E)2nonenal][67]种子含甾醇成分,松藻甾醇(codisterol),25(27)去氢多孔甾醇[25(27)dehydrooriferasterol]赭桐甾醇(clerosterol),异巖藻甾醇(isof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25(27)去氢菠菜甾醇[25(27)dehydrochondrillasterol],24β已基7,25(27)胆甾二烯醇[24βethyl25(27)dehydrolathosterol],燕麦甾醇(avenasterol)菠菜甾醇(spinasterol),24甲基7胆甾烯醇(24methyllathosterol),22二氢菠菜甾醇(22dihydrospinasterol)[8]。还含脂肪油,其中油酸(oleicacid)占5849%,亚脂酸(stearic acid)372%[9]。黄瓜头部的苦味成分是葫芦苦素(cucurbitacin)A、B、C、D[7]。
910 黄瓜的药理作用家兔十二指肠给予黄瓜匀浆,收集腹腔淋巴液和血浆,检查12h内产生的干拢素,均无明显作用。但如给予黄瓜的水解产物,则可增加淋巴液中的干拢素,提示黄反先经过初步消化(可能经胃的消化)后,可能有诱生干拢素的作用,在给药后7h作用最强,但对血浆干拢素无影响。其有效成分对胰蛋白酰敏感,但对热、酸稳定[1]。
大鼠口服黄瓜已醇提取物250mg/kg不能降低血糖,对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峰值亦无抑制作用[2]。
911 毒性毒性较低。
912 性味味甘;性凉
913 归经归肺;脾;胃经
914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解毒。主热病口渴;小便短赤;水肿尿少;水火烫伤;汗斑;非疮
915 黄瓜的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煮熟或生啖;或绞汁服。外用:适量,生擦或捣汁涂。
916 注意《滇南本草》:动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泻。
917 附方①治小儿热痢:嫩黄瓜同蜜食十余枚,(《海上名方》) 。②治水病肚胀至四肢肿:胡瓜一个,破作两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须臾下水。(《千金髓方》)③治咽喉肿痛:老黄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满,阴干为未。每以少许吹之。(《医林集要》)④治跌打疮肿:六月取黄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扫于疮上。(《医林集要》)⑤治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黄瓜一条,上开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满,悬阴处,待硝透出刮下,留点眼。(《寿域神方》)③治汤火伤的:五月掐黄瓜入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良。(《医方摘要》)
918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黄瓜的方剂 黄瓜丸
:huángguāwán《圣惠》卷三十:黄瓜丸:处方:熟黄瓜1枚,黄连(末)2两。制法:以熟黄瓜头
煅蒌散拼音:duànlóusǎn处方:黄瓜蒌1个,苏子3钱,莱菔子3钱,芥子3钱,人中黄2钱。制法:将瓜
香瓜丸án《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香瓜丸组成:大黄瓜(**者)1个(去瓤),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
瓦粉瓜蒌丸子(一名蚶子,将壳火煅,醋淬2次,研为极细末),黄瓜蒌(霜后黄熟时取瓤并子和瓦粉烂捣成膏,为饼),
搽黄药粉性皮炎(干癣),慢性湿疹(顽湿疡)。用法用量: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搽;或配成10%软膏外用
更多用到中药黄瓜的方剂用到中药黄瓜的中成药 降舒灵片
Pian标准编号WS3B156993本品为黄瓜藤制成的浸膏片。制法取黄瓜藤1000g,加水煎
归红跌打丸花175g制天南星175g白芷120g三七50g黄瓜子100g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麝香接骨胶囊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种皮内侧石细胞成群,**类圆形,壁甚厚,层纹较明显,孔沟隐约可见。不规
骨疏康颗粒004g、丹参3312g、木耳2652g、黄瓜子2652g制法:以上七味,除黄瓜子外,丹参用
骨折挫伤胶囊糖125g、黄酒375ml,混匀,浓缩成胶;黄瓜子去油后,与上述猪骨胶及其余红花等八味混合,粉碎
更多用到中药黄瓜的中成药古籍中的黄瓜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胡瓜
(宋《嘉》)释名黄瓜。藏器曰∶北人避石勒讳,改呼黄瓜,至今因之。时珍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
《本经逢原》:[卷三菜部]胡瓜今名黄瓜,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隋时避石勒,名改呼黄瓜,至今因之甘寒小毒。发明黄瓜甘寒,故能清热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六]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四月开黄花。如苦结子。黄瓜。食之发热病。〔程〕黄瓜。动寒热虚热。天行热病后
《外科心法要诀》:[卷四背部]黄瓜痈黄瓜痈在背旁生,脾火色红黄瓜形,肿高寸余长尺许,四肢麻木引心疼。注此证生于背旁,一名肉龟,由脾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三·心脏部一汗]自汗明朝是华夏大地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祚绵延276年。
在明朝的这二百多年里,曾经无论是制造业、 科技 、铸造业、织造业、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接手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版图最辽阔的时候。
可即使是这样偌大的家业,大明王朝的历代君王活脱脱的把明朝治理成了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最动荡、最乱套、最奇葩的朝代,明朝的276年里,百姓没有几天过的是安稳的日子。
尽管如此,这仍旧不耽误后宫妃子们争芳斗艳,争夺宠位。七嫔墓出土的文物,就有一个金灿灿的小瓶子,据说装着的是明朝后妃美容养颜的“神秘武器”——“金汁”。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金汁”,让这些文物带我们梦回大明,看看奇葩王朝那些事儿。
明朝是很罕见的在中期就出现衰败状态,却还颤颤巍巍地坚持了16任皇帝的王朝。除了前三位皇帝很有皇帝样外,其他的皇帝都属于“奇葩”类型。
有胖到要两个人架着才能走路的皇帝;有即使被敌人俘虏,还能完好无损地被送回来的皇帝;有宠爱年长自己17岁老宫女的皇帝;有偷偷摸摸活到6岁,才知道自己是皇子的皇帝;有一言不合就出宫游玩一年半载的皇帝;
有专心修仙问道的皇帝;有三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在位只有30天的皇帝;还有专业木匠“兼职”做个皇帝的皇帝。总之,看上去没一个正常皇帝。
万历皇帝就是这个奇葩皇帝中不算太奇葩的一员,他在位的48年里,有三十几年不上朝。万历十岁继位,因为年幼,朝中大事皆由太后以及大臣张居正做主,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万历年间国力渐渐有了恢复的势头。
但可能是被母亲和首辅管得太严了,万历在亲政之后,不但一改张居正执政时的改革政策,更是对朝政大事不理不睬,贪图享乐。
万历皇帝的定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掘的皇帝陵寝。在发掘定陵前的几年,万历皇帝的七嫔墓先被发掘,一系列明朝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对明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这就是著名的 董四墓村 ,所谓“董四墓村”的称呼也是由坊间对《海淀杂诗》的“东四墓西四墓”讹传而来。
金山陵园是明代的皇家园陵,后妃、王公大臣、公主等都安葬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帝朱祁钰因为与皇兄朱祁镇之间的嫌隙,死后也被安葬在金山陵园。
金山陵园中的陵墓众多,在明嘉靖到清顺治的百余年间,由二十几个升至五十三个。到清乾隆年间,这里因陵园荒废而逐渐形成了村落。
乾隆年间的《重修天仙庙记》和魏源的《海淀杂诗》中都有记载,此处是明代的贵族陵园,后聚集了人烟,变成了现如今的村落。
考古工作人员现如今发掘的两座妃陵,一处是天启帝朱由校三个妃子的合葬墓,另一个就是我们本文要重点讲述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七个内嫔合葬墓。
从出土的圹志能够看出,这七位合葬与墓陵中的女性皆是万历皇帝的内嫔,她们分别被安葬在这座嫔墓之中,享年不尽相同。按照先后亡故的年纪,去世的先后时间差竟长达五十多年。
嫔陵的形制有宝顶、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大小、长短和规格都是严格按照明朝后妃等级制度修建的嫔墓形制。
但是,其中有四个墓室都被洗劫一空,看得出来,先后有很多批盗墓贼光顾。可不知为什么,其中三个墓室却幸免于难。
保存完好的三间墓室里,陪葬品数目众多、品种齐全,为专家研究明朝的制度及后妃生活提供了相当完整的实物考证。
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盆、手镯、耳环、凤冠、法器、银元宝、全幅头面等等,还有十分珍贵的仿宋隐花“大明嘉靖年制”白瓷梅瓶和“大明万历年制”梅瓶。
这其中最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瓶子,摇晃一下感觉里面装着液体,这支全金打造的瓶子,外表无花很是素雅,混放在后妃的头面首饰之中,难道是什么神秘的美容“药水”?
清理好了墓室中的陪葬品,专家组把它们带回研究所里进一步清理研究,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这个小金瓶的真身显露人前。
按照陪葬品的一般习惯,珍贵的东西都要贴近墓主人,甚至是放在棺椁里。
这样看来,这一小瓶不明液体就显得十分贵重,因为它是与梅瓶放在一起,最靠近墓主人位置安放的。这瓶不明液体是古方的防腐产品吗?可一般墓室里的防腐用品怎么会被密封在瓶子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专家组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小金瓶,专家手法娴熟,并未损坏金瓶,瓶中液体也并未洒出。
打开金瓶之后,瓶内的液体澄清透明、无色无味。专家们一时也拿不准这是什么,只好把液体送到检验部门进行化验,得知具体成分之后,才好顺藤摸瓜、翻找史料,再来确定液体究竟何物。
很快成分检验结果出炉, 专家们再经过翻找古籍、详细对比之后得出结论——这个小金瓶中的液体就是“金汁”,又叫“粪水金汁”!
“金汁”听起来就是很金贵的东西,可是再一听“粪水”,相信很多人顿时就明白这是什么东西了吧!没错!就是字面意思!
“粪水金汁”就是粪水。不必诧异,这“粪水金汁”在古代是一种圣品一样的存在,能解毒凉血、消痘祛疮。如此说来,被当做珍贵物品放入陪葬品中也就不是奇闻了。
粪水怎么会是金贵的药材?明明应该奇臭难闻,又怎么会清澈无味?怎么会有“金汁”这么雅致的名字?这些疑问古籍中都有解释。
古籍中首次记载“ 粪清 ”一词是在《日华子本草》中:“ 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 ”。
之后,再被医学世家取名为“金汁”。可见,“金汁”果然是人类粪便的提取物。至于为什么能被称为“金汁”,应该源于这味中药的提取过程太过繁琐吧。
很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传统的制作方法描述都是大同小异的。被大家最为广泛了解的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不仅繁琐,还需要很久才能完成。
在冬至前后一个月左右,采取十一二岁男孩子的粪便为原料。因为中医学者认为,在这个时候是人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这时候人的粪便最不容易变质,是制作“金汁”最好的原材料。
把粪便加五桶上好的井水或者是泉水后,充分搅拌均匀。
此后,再依次用竹筛和纱布进行两道过滤,把原浆中的杂质彻底滤除,再把剩余液体倒进准备好的瓦罐中。之后,加入一小碗甘草水,用碗碟将瓦罐口盖住,再用赤土进行密封。最后,还要埋入两米深的泥土里。
接下来,就跟酿酒的方式大概相同了。瓦罐中的液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封存,而且是封存的时间越久,药效越好。
古籍中记载,至少要密封一年才可取用,而密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启封取用的液体分为三层,最上一层的液体即为可以入药的“金汁”。
制成的“金汁”是微**的,有点像浅茶的颜色,无毒无味。由此可见,“金汁”的制作过程耗时数年,这样看被称为“金汁”就不足为奇了。
“金汁”不仅制作程序繁杂,成药需耗时数年,从古籍中记载的疗效看,“金汁”也确实是一味难得好药。总结起来,关于“金汁”的药性药效是这样的:性大寒,无毒,味甘苦,入心经。
可以治疗阳亢、解毒、消热痰、祛疮毒、退烧、凉血消斑,是一味难得的凉药。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金汁”是后妃之宝了,因为它能祛痘消斑,是一个美容圣品!
翻阅众多的古今文献中,关于“金汁”的使用很是频繁,疗效也是非常显著。因为“金汁”属凉药,就被频繁的使用在真对治疗各种热病、毒伤等等病症中,这在《本草纲目》、《白喉条辨》、《伤寒指掌》等古籍中均有治疗的医案作为佐证。
而且据这些古籍中记载,“金汁”对内火旺盛、中毒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针对很多毒热之症可以说是效果立竿见影也不为过。
“金汁”不仅能治疗毒热之症,治疗疫病也是一位难得的良药。
在《吴医汇讲》中记载,“治疫之法,总以毒字为纲领,凭他如妖似怪,自能体会无疑”,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古往今来治疗疫病的方子都是以解毒为主的。
因此,“金汁”这味解毒凉药一下子就成为了治疗疫病的良药,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些都仅仅证明,“金汁”在古代被应用甚广,现代医学基本上没有人应用。
非也!现代医学家也有运用“金汁”成功治疗的案例。孟澍江老先生就曾记载过,一例运用“金汁”治愈瘟疫昏痉的案例。孟老曾经跟随岳父学医,一年的夏天,当地疫病四起,成流行趋势。
其中一位姓周的夫人找到了他们治病,这位夫人三十岁左右,按脉象看来是温热病,内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苔黄、舌头焦红、有痉厥的症状,脉数滑。
之前看过医生,但是医生误诊给她开了疏肝理气的方子,这一下病情不但没好,还更加严重了。
孟老的岳父少江公给这名妇人号脉问诊后,开了“金汁”为药,让她自己去寻找“金汁”服用。妇人遵医嘱服用了“金汁”,第二天傍晚病情就有所好转,在经过几天的调养就痊愈了。
泉州市中医院的张永树教授也曾公开表示“金汁这一珍贵药材的疗效确实很好。”张教授的讲述中就说道,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人用“金汁”给小孩子退烧。他当医生后,也用过“金汁”治疗高烧不退的孩子。
张教授还说,在《泉州民间偏方选编》里也记载了“金汁”治疗发热的方法,还曾经在2007年向上级部门报告过“金汁”的治疗方法。
但是,“金汁”治疗发烧的应用还是很复杂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要区分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很考究医者的基本功,医者需要对病人的诊断和药理都很熟练才行。张教授还详尽的推测过“金汁”能清热解毒的原因,他说,埋“金汁”的红土本身就是能清热解毒的凉药,“金汁”的药性和疗效可能与制作材料和过程都有关系。
福建中医药大学施文荣副教授也认为,“金汁”的疗效来自于红土。
因为红土中存在放线菌,这种放线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抗生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抗生素很多且都有毒性,所以“金汁”有疗效,但同时也存在毒副作用很大的风险。
虽然“金汁”在医学界很有研究价值,但是缺少实验数据来对毒副作用的大小作为实际支持,还是要谨慎使用于临床中。
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家都认可了“金汁”的药效。
这味很好用的凉药曾经不只一次被医者使用,无论从解毒、消热、凉血、消痘、治疗疫病等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这味良药几乎很少被使用在临床上,而且很多医生都很少听说,这不得不说是医学界的遗憾。
[1]刘精义,明代妃嫔陵园及圹志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32_47
[2]赵妍,基于古今文献金汁及人中黄考析期刊>·医药卫生 科技 ·中药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4期94_95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宜明论方》卷六方之双解散 31 双解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39 摘录 4 《疫痧草》方之双解散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5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 51 组成 52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53 功能主治 6 《医方集解》方之双解散 61 组成 62 功效主治 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64 各家论述 7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双解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8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之双解散 81 双解散的别名 82 组成 83 制备方法 84 主治 8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86 双解散的临床应用 87 附注 9 《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之双解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0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双解散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1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之双解散 111 组成 112 功能主治 11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2 《保命歌括》卷三方之双解散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3 《便览》卷一方之双解散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34 运用 14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双解散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5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双解散 151 组成 152 功效主治 153 附注 1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双解散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64 运用 17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双解散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8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双解散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8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经验良方》之双解散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双解散 201 组成 202 功能主治 2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204 运用 205 各家论述 21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双解散 211 双解散的别名 212 组成 213 功能主治 21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 215 运用 2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双解散 双解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uāng jiě sǎn
2 概述双解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九首。
3 《宜明论方》卷六方之双解散 31 双解散的别名通气防风散、通解散
32 处方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七两[1]。
益元散210克 防风通圣散210克
33 制法
上药一处相和入拌匀。
34 功能主治《宜明论方》卷六方之双解散功能解表清热,表里双解[1]。主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或小儿疱疹[1]。
功在内外双解,宣通气血。主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无问自汗,汗后杂病,但觉不快,及小儿疮疹;伤寒身热头疼,拘倦强痛,无问自汗无汗,憎寒发热,渴与不渴,伤寒疫疠,汗病两感,风气杂病,一切旧病发作;或里热极甚,腹满实痛,烦渴谵妄,下后未愈,或证未全,或中瘴气、马气、羊气及一切秽毒,并漆毒、酒毒、食一切药毒,及坠堕打扑伤损疼痛,或久新风眩头疼,中风偏枯,破伤风,洗头风,风痫病,或妇人产后诸疾,小儿惊风,积热,疮疡疹痘。
3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加葱白五寸、盐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1]。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葱白15厘米,盐豉50粒,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温服。
36 用药禁忌孕妇及产后月事经水过多,并泄泻者不宜服。
37 各家论述《伤寒温疫条辨》:防风、麻黄以解表,薄荷、荆芥以清上,大黄、芒消以涤肠胃,滑石、栀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连翘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热为患,肝木主之,芎、归、白芍和肝血以息风热,而白术、甘草又所以健运脾土,能胜湿热御风火故也。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气所蒸之湿热,半从肌表而泄,半从水道而利也。
38 附注通气防风散、通解散(《直格》卷下)。
39 摘录《宜明论方》卷六
4 《疫痧草》方之双解散 41 组成大黄、玄明粉、葛根、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蝉蜕、枳壳、人中黄、桔梗[1]。
42 制法上药为粗末[1]
43 功能主治《疫痧草》方之双解散主治烂喉痧,痧现隐约,喉烂气秽,神烦目赤,便秘,脉实者[1]。
主治痧隐约,喉烂气秽,神烦便闭,目赤,脉实,症势乍作,正强邪实者。
4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5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 51 组成当归、白芍药、川芎、防风、大黄、薄荷叶、连翘各五分,石膏、桔梗、黄芩各八分,桂枝、荆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钱四分,甘草一钱[1]。
52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1]。
53 功能主治《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主治痘疮表里俱实者。[1]
6 《医方集解》方之双解散 61 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加生姜、葱白煎[1]。
防风通圣散去大黄、芒消。
62 功效主治《医方集解》方之双解散主治表里俱热而不便秘者[1]。
功在表里双解,和血调气。
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加生姜、葱白,水煎服[1]。
64 各家论述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连翘、石膏、滑石以解里,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甘草、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7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双解散 71 组成大黄6钱,滑石6钱,牙皂1钱,甘草1钱。
72 功能主治《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双解散主治二便闭,实证者。
8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之双解散 81 双解散的别名双解汤
82 组成辣桂1分,川大黄1分,白芍药1分,泽泻1分,牵牛(炒,取末)1分,桃仁(去皮,炒干)1分,甘草半分。
83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84 主治《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之双解散主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大小便秘者。
85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5片,水煎,食前服,1日2次。先小便快,热从小便出,后大便利,皆是稠毒。
86 双解散的临床应用便痈《外科发挥》:一男子便痈肿痛,发寒热,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止;以双解散,二剂而消。
87 附注双解汤(《普济方》卷二九○)。
9 《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之双解散 91 组成升麻葛根汤、消风散加玄参、黄芩、薄荷。
92 主治《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方之双解散主治喉病虚热。
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0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双解散 101 组成防风5分,川芎5分,当归5分,白芍5分,大黄5分,薄荷叶5分,连翘5分,石膏8分,桔梗8分,黄芩8分,山栀2分,荆芥穗2分,滑石2钱4分,甘草1钱。
102 功能主治《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双解散主治痘疮表里俱实。
1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生姜为引。
11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之双解散 111 组成杏仁2钱,芍药2钱,甘草2钱,车前子(微炒)2钱,泽泻2钱,大黄2钱,干姜(炮)2钱,滑石2钱。
112 功能主治《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一方之双解散主治便痈。内蕴热毒,外挟寒邪,或交感强忍,以致精气郁结,疼痛,大小便涩。
11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水2盏,煎8分,空心服。
12 《保命歌括》卷三方之双解散 121 组成防风通圣散去消、黄合益元散加香薷。
122 功能主治《保命歌括》卷三方之双解散主治伤寒、温暑热病在表,头痛身热,肢体痛,邪热有余。
12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生姜、葱为引。
13 《便览》卷一方之双解散 131 组成防风、川芎、羌活、荆芥、甘草、薄荷、石膏、滑石、连翘、白术、枳壳、栀子、桔梗、前胡、麻黄、白芍。
132 功能主治《便览》卷一方之双解散主治伤寒温暑热,病在表,头痛身热,肢体疼痛。
13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葱3枝,煎服。
134 运用汗后身静内热,去麻黄、荆芥、羌活、葱、姜之类;67日大便燥者,加大黄、芒消。
14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双解散 141 组成柴胡、干葛、荆芥、薄荷、黄芩、玄参、石膏、知母、甘草、桔梗、防风。
142 功能主治《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双解散主治阳明少阳,先伤积热,又冒表邪,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15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双解散 151 组成羌活、葛根、柴胡、防风、荆芥、石膏、黄芩、滑石、山栀、连翘、知母、甘草、桔梗。
152 功效主治《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双解散功在和解表里。主治发狂,外有表邪壅闭,内有积热。
153 附注无汗,脉浮数,先以羌活冲和汤散表,后以双解散和解表里。
16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双解散 161 组成防风、羌活、白芷、苏梗、陈皮、独活、柴胡、甘草、香附、川芎、芍药各等分。
162 功能主治《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双解散主治痘为风邪所闭,疮不起,发咳嗽,恶风,自汗,战栗。
16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生姜为引。
164 运用风邪束甚,加麻黄。
17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双解散 171 组成麻黄、防风、荆芥、苏荷、前胡、当归、白芍、黄芩、石膏、黑栀、连翘。
172 功能主治《麻症集成》卷四方之双解散主治一切风寒湿热,内外邪毒所伤,血气两郁,咳嗽舌干,壮热。
18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双解散 181 组成山茵陈1两,麻黄1两,石膏1两(研),川大黄1两(湿纸裹煨)。
182 功能主治《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双解散主治四时伤寒并时气两感。头痛口干,烦渴,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18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荆芥茶调下,不拘时候。
184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
19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经验良方》之双解散 191 组成升麻半两,干葛半两,甘草半两,荆芥半两,蔓荆子半两,薄荷半两,天麻半两,僵蚕半两,知母半两,贝母半两。
192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一四七引《经验良方》之双解散主治伤寒浑身壮热,气粗,烦渴多汗。
19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葱白1茎,煎至5分,去滓温服。小儿分作3服。
19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20 《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双解散 201 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升麻1两,干葛1两半,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半,陈皮(不去白)2两,香附子(炒去毛)3两,紫苏叶2两半。
202 功能主治《朱氏集验方》卷二方之双解散主治四时伤寒,疫疠,风温,湿温,不问阴阳二证,表里未辨,发热恶寒,头疼项强,腰背拘急,肢节疼重,呕吐喘嗽,鼻寒声重,目睛眩疼,烦躁引饮,往来寒热,已经汗下,病势愈甚,用药错误,坏证恶候及不服水土,山岚瘴疟,妇人血虚发热。
203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煎7分,通口服。如要出汗,加葱白3寸,淡豉14粒,连投23服,略以被覆汗出,不拘时候。
204 运用春、夏,加蒿本、白芷各1两。
205 各家论述此方乃四君子汤、升麻汤、香苏散合而为一。四君子汤主气;升麻汤解肌发散,退热解表;香苏散助二药之表里。此药性稍凉,有热者宜服之。居南方瘴地或冬多愆阳,当并服取效。若体性有寒及坏证已虚者,恐亦难用。大抵有虚寒人,只服人参,多亦能助寒;有实热人,只服白术,多亦能增热。此药内有干葛、升麻、香附子之类,性寒为多,自当审之。
21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双解散 211 双解散的别名防风通圣散
212 组成防风、荆芥、连翘、甘草、桔梗、黄芩(酒炒)、赤芍、薄荷、归尾、麻黄、川芎、滑石(水飞)、石膏(煅过)、天花粉、牛蒡子、栀子(酒炒)、白术。
213 功能主治《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双解散主治痘发热,头面先肿者,名大头风。
214 双解散的用法用量桃仁去皮尖为引,水煎,热服。
215 运用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芙蓉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芙蓉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芙蓉叶 芙蓉叶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ú róng yè
2 英文参考cotton rose hibiscus leaf
3 注解
芙蓉叶
芙蓉叶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英)Coffonrose Hibiscus Leaf
别名 地芙蓉、芙蓉、山芙蓉、胡李花、三变花、木棉。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叶。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茎、叶、果柄、小苞片和花萼上均密被星状毛和短柔毛。茎圆柱形。叶互生,卵圆状心形,直径7~18cm,5~7掌状分裂,边缘有钝齿;叶柄长5~13cm。花大,直径约8cm;花柄长5~10cm,近顶端有节;小苞片8~10,线形;花萼钟形,长约25cm,裂片卵形;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开后逐渐变深,单瓣或重瓣,基部与雄蕊柱合生;子房5室。蒴果扁球形,直径225~3cm,果瓣5,密生淡**刚毛或绵毛。种子多数,肾形,背部有长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全国有栽培。
采制 夏、秋季采收,晒干。
性状 叶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状心形,3~7浅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叶脉7~11条,两面突起。气微,味微辛。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还原糖、粘液质。
性味 性凉,味微辛。
功能主治 清肺凉血,消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结炎、阑尾炎、痈疖脓肿、急性中耳炎、烧伤、烫伤。
用到中药芙蓉叶的方剂 退肿膏拼音:tuìzhǒnggāo处方:芙蓉叶地薄荷耳草叶泽兰叶金桐叶赤牛膝大黄(另研末)各等分制法:上
铁箍散川乌30g生草乌30g生半夏30g赤小豆30g芙蓉叶30g五倍子30g白及30g制法:以上七味,粉
十叶散拼音:shíyèsǎn《古方汇精》卷二:组成:芙蓉叶、荷叶、蕉叶、菊叶、银花叶、紫苏叶、柳叶、槐叶
解毒清凉散拼音:jiědúqīngliángsǎn处方:芙蓉叶5钱,大青叶5钱,青黛2钱,人中黄2钱。制法:
消肿膏拼音:xiāozhǒnggāo处方:芙蓉叶紫荆皮各150克白芷当归骨碎补独活何首乌南星各90克橙橘
更多用到中药芙蓉叶的方剂用到中药芙蓉叶的中成药 铁箍散
川乌30g生草乌30g生半夏30g赤小豆30g芙蓉叶30g五倍子30g白及30g制法:以上七味,粉
芙蓉散an标准编号:WS3B154293处方:芙蓉叶100g相思子(炒)50g川乌10g大黄50g
伤痛酊ng标准编号:WS3B132693处方:芙蓉叶50g徐长卿20g两面针20g朱砂根20g雪上
疮炎灵软膏ao标准编号:WS3B098191本品为芙蓉叶制成的软膏。制法:取本品芙蓉叶5000g,洗净
腮腺宁糊剂ji标准编号:WS3B166393处方:芙蓉叶230g白芷85g大黄85g苎麻根10g赤小豆
更多用到中药芙蓉叶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芙蓉叶 《疡医大全》:[卷八]痈疽敷药门主方
根脚散漫。五倍子(一两,微炒)生大黄(四钱)秋芙蓉叶(六钱)醋一盅入杓内熬滚,投药末搅匀敷患上留顶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跌扑伤损]外治方药打扑伤损,动筋折骨,跌磕、木石压伤,赤肿疼痛。芙蓉叶(二两)紫金皮独活南星(生)白芷(各五钱)上末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围药夏刘寄奴(各四两)草乌五倍子石膏大黄(各六两)芙蓉叶上共为末,毒硬者,绿豆粉和醋调敷,毒软者,以蜜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芙蓉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围药部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温病条辨》方之增液承气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增液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34 方解 35 运用 36 现代适应证 361 由于脱水或其他原因所致有效循环量不足所致的便秘 37 增液承气汤的药理作用 371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372 对体液的调节作用 373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7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75 抗炎、抗氧化作用 37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8 歌诀 39 摘录 4 《镐京直指》方之增液承气汤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增液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增液承气汤 1 拼音
zēng yè chéng qì tāng
2 概述增液承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温病条辨》卷二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大黄9g、芒硝(冲服)45g,具有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功效,主治因热结津伤,肠腑失润,无水舟停所致热结阴亏便秘证。本方是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辨证属热结阴亏者。
3 《温病条辨》方之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对传染性疾病所致便秘不仅有通便和调节体液的作用,而且对原发感染性疾病有抗感染作用,同时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脏、循环、血液流变学功能,从发病机理上改善肠道的排泄功能。但是临床上对传染疾病患者应以配合使用有效抗菌药为宜。[1]
31 处方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大黄9g、芒硝(冲服)45g[2]
32 功能主治《温病条辨》方之增液承气汤具有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功效。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症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服增液汤不下者,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2]
33 增液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16升,煮取600毫升,先服200毫升,不知再服。
水煎每日1剂,先服半量,无效再服。[3]
34 方解[3]
阳明温病,热结胃肠,津液受灼,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满;燥屎不行,邪热愈盛,阴津渐竭,故肠中燥屎虽用下法而不得通,此即“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者,乃热伤津亏之证。治宜甘凉濡润以增阴液;咸苦润下以泄热通便。方中重用玄参滋阴泄热通便,为君药。麦冬、生地黄滋阴生津,为臣药。君臣相和即增液汤,功能滋阴清热,增液通便。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泄热通便,共成“增水行舟”之剂。
阳明温病,大便不通,若属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燥结不下者,可间服增液汤以增其津液;若再不下,是燥结太甚,宜予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因此,热结阴亏,大便不通者,使用下法,宜当审慎。
35 运用[2]
1.本方是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兼有气虚者,可加太子参或西洋参甘凉益气;痔疮出血、大便干结者,可加地榆、槐花等。
3使用注意:产后血虚、老年肾虚之便秘不宜使用本方。[2]
36 现代适应证[4]
适应证: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热结阴亏者均可应用。
361 由于脱水或其他原因所致有效循环量不足所致的便秘从本方剂的临床应用看,重点是治疗便秘,“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舌燥,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这就告诉我们该方剂治疗目的是由于脱水或其他原因所致有效循环量不足所致的便秘,而“口干舌燥”乃高渗性脱水之典型症征。高渗性脱水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其根本原因:一是进食进水不足;二是高热、大汗、皮肤蒸发、机体代谢消耗过多使不显性失水过多;三是除腹泻以外的其他原因如垂体性尿崩症,糖尿病引起的渗透性利尿,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等所致的体液丢失过多;四是体液分配异常如感染性休克,水分转入细胞内或第三间隙所致有效循环量不足;五是盐丢失较少或摄取盐过多,这就形成高渗性脱水,诱发细胞内脱水而出现口渴、高热、少尿、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由于血流缓慢,脑血管扩张,脑细胞皱缩可诱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由于脱水肠循环功能必定发生障碍,肠蠕动无力;高渗脱水使肠液大量进入血循环而肠液大量丢失,大便秘结。临床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麻疹、伤寒等。
37 增液承气汤的药理作用[5]
371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君药玄参所含苯丙素苷具有抑制肝损伤,抑制ALT、AST升高的保肝作用。臣药麦冬水煎剂能明显促进胃肠推进功能。生地煎剂对中毒性肝炎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肝糖元减少。佐药大黄煎剂可明显抑制HBsAg,抑制肝纤维化,防止肝损伤,降低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促进肝血液循环,同时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大黄还能促进胃黏膜PGE生成,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胃酸分泌而具有抗溃疡作用;大黄可直接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从而推进肠蠕动,其所含番泻苷作用于结肠中段和远端而使其张力增加,运动加强并抑制Na+和水的吸收;大黄在小肠和结肠还可抑制糖和钠的吸收,使肠容积增大,从而稀释肠道粪便,有利于大便排出。佐药芒硝可松弛胆道括约肌,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芒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和硫酸镁,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服药后使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使肠管内积存液体增加,肠管扩张,增加对肠道内容物的推动作用,同时Na2SO3本身对肠壁有 作用,使肠气蠕动增强。
372 对体液的调节作用君药玄参有降血糖作用,臣药生地、麦冬具有降血糖作用,生地、麦冬、大黄则能抑制Na+和葡萄糖在肠腔的吸收,不仅使芒硝中的Na+不被吸收,大黄还能防治胃损害,通过渗透性作用还能使肠道水分增加,大黄素及大黄酸可抑制肾髓质中Na+K+ATP酶,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大黄对氮质血症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治疗作用。大黄治疗氮质血症的机理是:①大黄的泻下作用使肠内氨基酸吸收减少;②血中必须氨基酸增高,使蛋白质合成增加;③大黄还可抑制体蛋白分解,从而减少BUN来源;④大黄有利尿作用,并促进尿素及肌酐随尿排泄;⑤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残余肾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是肾衰进行性恶化的重要机制,大黄可使胃肾组织RNA合成减少,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减少系膜上纤维连接蛋白的沉积,降低残余肾组织的耗氧量,从而延缓肾衰的发展。生地有利尿作用,可使Na+从尿中排出,玄参、麦冬和生地均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调节糖皮质激素及醛固酮浓度,进一步调节体液中的糖、Na+和水,而且大黄、芒硝均有利尿作用,使Na+大量排出,降低血浆渗透压,这样就可以使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这很可能为此方剂的“滋阴增液”作用。
373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玄参乙醇提取物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玄参小剂量有强心作用和降血压作用,尤其是对肾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更为明显,同时扩张周围血管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治疗作用。麦冬注射液可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脏射血功能,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对缺血性心肌有保护作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及坏死区域,并且有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抗心律失常作用,能使已受损伤的心肌细胞较快地得到修复。大黄也有强心作用,可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生地黄有强心、利尿作用,特别是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明显,同时还通过升高cAMP使cGMP/cAMP比值降低而具有降血压作用。该方剂的这些作用,可有力地改善心肌及全身血液循环的功能,从而改善各种传染病所致全身及肠循环功能障碍,因而使便秘缓解。
37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玄参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乙型链球菌、大肠埃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多种细菌以及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表明玄参还有中和白喉毒素的作用。臣药生地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羊毛样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麦冬煎剂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大黄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抑制更明显,并有很强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对多种致病真菌、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生大黄还能降低血浆内毒素的作用,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芒硝组成的消石片对胆道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副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及产堿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75 抗炎、抗氧化作用玄参所含苯丙素苷类、环烯醚萜苷对白三烯B4(LTB4)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抑制AAPH诱导的RBC氧化溶血,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麦冬煎剂能显著清除超氧阴离子,提高血及肝中SOD活力,降低血中MDA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生地水煎剂具有很强的抗炎消肿作用,并能增强血中GSHPx的活性,降低LPO含量,显著提高RBC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具有抗氧化作用。大黄能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B4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合成和释放减少,抑制环氧化酶,使PGE合成减少而具有抗炎作用;大黄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并能抑制LPO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芒硝具有抗炎消肿作用。以大黄、芒硝组成的大承气汤可抑制炎性渗出和促进吸收,而且对多种炎症呈现程度不同的双相调节作用。
37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君药玄参可使抗体时间延长。臣药麦冬多糖可显著增加脾脏重量,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血清溶菌素的产生,对抗环磷酰胺和60Co照射引起的WBC下降,增强RBC凝集率,并有抗过敏作用。生地具有促进机体淋巴细胞转化和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特别是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为明显。大黄对肠黏膜细胞、脑细胞可发挥多种免疫调节作用,保护骨髓细胞免受免疫抑制剂的破坏,协调血凝素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及IFNγ,因而可增强免疫功能。
38 歌诀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2]
39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4 《镐京直指》方之增液承气汤 41 方名增液承气汤
42 组成鲜生地1两,鲜石斛5钱,元参6钱,麦冬4钱,知母4钱,连翘3钱,粘子2钱,生锦纹6钱,人中黄1钱,元明粉2钱,枳实3钱。
43 主治《镐京直指》方之增液承气汤主治温邪乘胃,咳吵便闭,唇焦鼻煤,舌黑黄燥,谵语口渴。
44 增液承气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45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之升阳散火汤 31 升阳散火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 36 使用注意 37 摘录 4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方之升阳散火汤 41 组成 42 功能主治 43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 44 运用 45 升阳散火汤的临床应用 5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之升阳散火汤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 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升阳散火汤 61 组成 62 功效主治 63 各家论述 7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方之升阳散火汤 71 组成 72 主治 8 《白喉全生集》方之升阳散火汤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升阳散火汤 1 拼音
shēng yáng sàn huǒ tāng
2 概述升阳散火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之升阳散火汤 31 升阳散火汤的别名柴胡升麻汤(《兰室秘藏》卷下)。
32 处方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各五钱,柴胡八钱[1]。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 各15克 甘草(炙)柴胡各9克 防风75克 甘草(生)6克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4 功能主治《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之升阳散火汤功能升阳散火[1]。治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或骨蒸劳热,扪之烙手者[1]。
升阳散火。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阳气郁遏于脾,肌肤灼热,或骨蒸潮热,扪之烙手。
35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煎服[1]。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大温服,不拘时。
36 使用注意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物。
37 摘录《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
4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方之升阳散火汤 41 组成人参、当归、柴胡、芍药、黄芩、甘草、白术、麦门冬、陈皮、茯神[1]。
人参8分,当归8分,芍药8分,黄芩1钱,麦冬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陈皮8分,茯神8分,甘草3分。
42 功能主治《伤寒六书》卷三方之升阳散火汤主治热乘肺经,寻衣摸床,叉手冒胸,谵语昏沉,不醒人事[1]。
主治伤寒汗热乘于肺金,元气虚不能自主持所致的撮空证。症见叉手冒胸,寻衣摸床,谵语昏沉,不醒人事。
43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1]。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1枚,入金首饰煎之,热服。
44 运用若有痰加半夏(姜汁炒);大便燥实,谵语发渴加大黄;泄泻加升麻、炒白术[1]。
有痰者,加姜汁炒半夏;大便燥实,谵语发渴,加大黄;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术。
45 升阳散火汤的临床应用感冒内伤:康熙三年孟秋,余至渝州。一老人谢彦一,年五十余,因感冒内伤,一医以清暑益气汤,漫加诸热药发汗。一剂而双目俱瞽,昏沉不醒。复用滚痰丸,并水下之,其人周身不热,自下利清黑色,溏粪数十行,水谷不化,昏迷仰睡,手扯衣被,寻衣摸床,且郑声喃喃不字语。请余视之,六脉微缓,非死脉也,胃气尚存。此乃盛暑之日,而老年内伤,汗下非宜,中气已虚,邪热乘于肺经,必变神昏不语。余用升阳散火汤,内有小柴胡汤散表里内外之寒邪,又有五味异功散,麦冬当归甘芍,补中益气和脾肺。一剂安睡,再剂苏坐,三日连进四剂,而诸证悉愈。
5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之升阳散火汤 51 组成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药(酒炒)、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半生,半炙)、人参各一钱,柴胡、香附、炒僵蚕各一钱五分,川芎六分[1]。
抚芎6分,蔓荆子1钱,白芍(酒炒)1钱,防风1钱,羌活1钱,独活1钱,甘草(半生半炙)1钱,人参1钱,柴胡1钱5分,香附1钱5分,葛根1钱,升麻1钱,僵蚕(炒)1钱5分。
52 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之升阳散火汤主治颊疡(生于耳下颊车骨间之疮疡,始发如粟,色红渐大如榴)失治,或过敷寒药以致肌冷凝结,坚硬难消难溃者[1]。
53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食远服[1]。
加生姜1片,红枣肉1枚,水3钟,煎1钟,食远温服。
6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升阳散火汤 61 组成荆芥、焦栀、防风、甘草、细辛、白芍、生地、当归、麦冬、川芎、柴胡、黄芩、泽泻、茯苓。
62 功效主治《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升阳散火汤功在清相火,除浮热,滋阴血,养胎元。主治妊娠肾水虚不能制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两经之火妄行于头面及耳内外,以致卒然耳聋者。
63 各家论述是方升阳散火为主,阳升则火自降,火降则金水二脏俱安,而耳自能司听矣。荆、防、细、芎升阳于上;泽、甘、栀、芩降火于下;归、芍、麦、地养血滋阴;柴、芩和肝,使少阳之伏火得疏而邪热不致妄行。火郁则发之,方不专治耳聋,而善于治耳聋也。
7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方之升阳散火汤 71 组成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白芍、防风、甘草。
72 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方之升阳散火汤主治疟疾热厥。
8 《白喉全生集》方之升阳散火汤 81 组成柴胡(去芦)2钱,连翘2钱,僵蚕(姜汁炒)2钱,防风(去芦)2钱,桔梗3钱,鼠粘子3钱,蝉蜕7只(去头翅足),山豆根1钱,射干1钱,薄荷1钱,荆芥1钱,人中黄1钱,皂角刺3针(煨)。
82 功能主治《白喉全生集》方之升阳散火汤主治白喉初起,热邪尚在表,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
83 升阳散火汤的用法用量原生形态
编辑
犀牛角
犀牛角(4张)
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 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
本文2023-08-07 03:28: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