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补剂简介
补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 。补剂系十剂之一,用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治疗阴阳气血诸虚证之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本草纲目·序例》:“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苦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详见百科词条:补剂 [ 最后修订于2015/11/16 10:24:58 共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必效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
详见百科词条:必效方 [ 最后修订于2016/1/20 18:33:08 共1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必效方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叁类。
详见百科词条:解表药 [ 最后修订于2009/12/30 11:51:54 共18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31 组成 32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4 《辨证录》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44 各家论述 45 摘录 5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洞天奥旨》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14 摘录 12 《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加味地黄汤 121 处方 122 功能主治 12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13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31 处方 132 功能主治 13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34 摘录 14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加味地黄汤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5 《程松崖先生眼科》方之加味地黄汤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6 方出《石室秘录》卷四,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7 《医学传灯》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71 组成 172 功效主治 18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9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2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地黄汤 1 拼音
jiā wèi dì huáng tāng
2 概述加味地黄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七首。
3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31 组成熟地黄四钱,山茱萸、山药各二钱,骨碎补三钱,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一钱六分[1]。
32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33 功能主治《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牙宣[1]。
4 《辨证录》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41 处方
熟地5钱,茯苓5钱,山茱萸3钱,泽泻3钱,丹皮3钱,山药5钱,麦冬5钱,北五味1钱,肉桂5分。
4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功在补水济心,补金生肾。主治春月伤风后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虚火上越,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4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咽痛除,2剂下利止,3剂胸不满,心亦不烦。
44 各家论述夫既是肾阴之虚,用地黄汤以滋水,加麦冬、五味以益肾之化源是矣,何加入肉桂以补命门之火,非仍是治少阴之寒邪乎?不知水非火不生,用肉桂数分,不过助火之衰,而非法寒之盛。且大肠自利,得壮火而泻,得少火而止,虽地黄汤内减熟地之多,增茯苓、泽泻之少,亦足以利水而固肠,然无命门之火以相通,则奏功不速,故恃加肉桂于水中而补火也。
45 摘录《辨证录》卷五
5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51 处方熟地、山药、白茯苓、山萸肉、泽泻、丹皮、白芍(炒)、五味子(少许)。
5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痢症日久,腰痛,因作坠努,有伤肝肾。
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4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6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61 处方熟地黄、山萸肉、白茯苓、泽泻、山药、牡丹皮、葳蕤。
6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因先天肾气不全,而致生单龟背,痰齁已定者;小儿淋疾,肝肾亏虚,淋而不痛,久而不愈,或为药饵所伤者。
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6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7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71 处方熟地黄、山药、山萸、丹皮、白茯苓、泽泻、黄柏、车前子。
7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齿缝出血日久,服连翘解毒汤而不愈者。
7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7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8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81 处方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白茯苓、麦冬、沙苑蒺藜。
8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虚痨咳嗽,夜热咽痛,大便干结;或有女子经闭。小儿病中服药不当,以闭肾气耳聋者。
8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饿时服。
8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9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91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茯苓、丹皮、人参各等分。黄耆倍之。
92 功能主治《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肠痈溃后,淋漓不已,或精神减少,饮食无味,自汗盗汗。
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胶枣2个,水2钟,煎1钟,空心服。
94 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10 《洞天奥旨》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01 处方熟地8两,山茱萸4两,山药4两,丹皮3两,泽泻3两,柴胡1两,麦冬3两,当归3两,白芍3两,肉桂1两,菖蒲5钱,茯苓3两。
102 制法上各为末,炼蜜为丸。
103 功能主治《洞天奥旨》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鹅掌风,足癣。
104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早、晚空腹滚水送下。1料即愈。
105 摘录《洞天奥旨》卷十
11 《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11 处方熟地、山药、萸肉、丹皮、泽泻、茯苓、黄芩、藕节、黑山栀、归身。
112 功能主治《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血热妄行,鼻衄者。
11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加灯心10根,水煎服。
114 摘录《幼科金针》卷上
12 《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加味地黄汤 121 处方大怀地2钱,正怀山1钱5分,山茱肉1钱2分,宣泽泻6分,粉丹皮1钱,白云苓1钱2分,建莲肉7分,净知母5分,芡实米1钱,大麦冬1钱,北五味14粒。
122 功能主治《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下消,小便浑浊,色如膏脂。
12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
124 摘录《幼幼集成》卷三
13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31 处方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8钱,净萸肉4钱,怀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2钱,陈胆星2钱,吴茱萸5分(川连5分煮汁,泡7次,炒)。
132 功能主治《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子痫,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13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加荆沥1钱冲服。
134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14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加味地黄汤 141 组成熟地1两,白芍1两,当归5钱,枣皮5钱,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白芥3钱,柴胡1钱。
142 功能主治《医学集成》卷二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中风左手不仁。
15 《程松崖先生眼科》方之加味地黄汤 151 组成熟地2钱(切片),山萸1钱,丹皮8分,川芎8分,山药1钱,泽泻8分,归身1钱,枸杞1钱,菟丝子1钱,菊花1钱,茯苓8分。
152 功能主治《程松崖先生眼科》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肝肾亏虚,眼睛不红,不肿痛,眼胞不下坠,但视物不明,及病后眼睛看物不清楚,云翳退后不明,夜见灯有丝球者。
1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为丸亦可。若为丸,则用熟地8两,山药、山萸、归身、枸杞各4两,丹皮、云苓、泽泻、川芎各3两,菟丝子3两(酒蒸),菊花2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空心每服4钱。
16 方出《石室秘录》卷四,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161 组成大熟地4钱,山萸肉2钱,山药2钱,骨碎补3钱,泽泻1钱6分,牡丹皮1钱6分,白茯苓1钱6分。
162 功能主治方出《石室秘录》卷四,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牙宣,齿龈出血。
1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7 《医学传灯》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71 组成熟地、山药、白茯、丹皮、山萸肉、泽泻、天冬、麦冬、桔梗、甘草、牛膝(倍用)。
172 功效主治《医学传灯》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功在滋水制火。主治痰人为病,痰色清白,稀而不稠,属肾虚水沸为痰者。
18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81 组成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肉桂。
182 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阴虚疟疾,疟发时,其寒如冰,转热如烙,而面赤口渴,热退即不渴者。
19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91 组成熟地3、5钱,枣皮1钱半,山药1钱半,茯苓1钱,丹皮1钱,泽泻7分,肉桂1钱半,北五味3分。
192 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热盛阴亏,麻疹隐伏,其脉寸强尺弱,不宜表者。
1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大定风珠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三,其组成为鸡子黄2个、阿胶9g、生白芍18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麦冬18g、鳖甲12g、炙甘草12g,具有滋阴熄风之功效,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主治阴虚动风证。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动风证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的抽搐症、锌缺乏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放疗后舌萎缩等属于阴虚动风者。
大定风珠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
该方剂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对温病后期“脉气虚弱,时时欲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各种重症传染病并发脑功能障碍、心脏及循环功能障碍,特别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各种休克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各种温病后期病情均较重,所以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特别是强心、抗休克、纠正脱水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等抢救是十分必要的;本方剂应用时还应结合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详见百科词条:大定风珠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11:44 共89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症因脉治》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 31 处方 32 干葛石膏汤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34 摘录 4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干葛石膏汤的用法用量 44 主治 5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干葛石膏汤 51 方名 52 干葛石膏汤的别名 53 组成 54 干葛石膏汤的用法用量 55 主治 56 加减 6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摘录 8 《伤寒大白》卷四方之干葛石膏汤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主治 84 加减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干葛石膏汤 1 拼音
gàn gě shí gāo tāng
2 概述干葛石膏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症因脉治》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 31 处方葛根、柴胡、黄芩、石膏、枳壳、陈皮、甘草、木通[1]。
干葛 柴胡 黄芩 石膏 枳壳 广皮 甘草 木通 紫苏梗
32 干葛石膏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33 功能主治
《症因脉治》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主治暴发寒热,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痛之不已,胀及遍身,甚则指甲紫黑;及肺胃积热,内伤咳血[1]。
34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4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 41 方名干葛石膏汤
42 组成葛根、石膏、知母、甘草、陈皮、竹茹、鲜藿香[1]。
43 干葛石膏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44 主治《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主治燥火呕吐,喘逆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1]
燥气行令,肺胃有热,喘逆呕吐,吐则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脉右关数大。
5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干葛石膏汤 51 方名干葛石膏汤
52 干葛石膏汤的别名葛根石膏汤
53 组成葛根、知母、石膏、甘草[1]。
干葛、石膏、知母。
54 干葛石膏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55 主治治温热腹胀,烦渴口淡者[1]。
伤寒阳明经半表半里症。口渴消水,昼夜皆热,六脉洪数而长;湿热腹胀,烦渴口淡。
阳明多火,肺受熏蒸,肺热身肿,则喘咳烦满,不得仰卧,喘息倚肩,身首皆肿,小便赤涩。关脉实大。
56 加减若腹皮热,加地骨皮、黄连[1]。
心烦躁,加麦冬、竹叶;呕而多痰,加半夏;烦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涩,加木通、灯心;腹皮热,加地骨皮、川黄连。
6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 61 处方干葛、柴胡、黄芩、石膏、广皮、甘草。
62 功能主治《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主治阳明伤寒,中暑烦渴,自汗、盗汗,面赤,脉洪长者;及阳明温疫。
63 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7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 71 处方干葛、石膏、知母、甘草、丹皮、生地、黄芩。
72 功能主治《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功在外感衄血。
73 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8 《伤寒大白》卷四方之干葛石膏汤 81 方名干葛石膏汤
82 组成升麻、干葛、知母、石膏、甘草。
83 功效主治《伤寒大白》卷四方之干葛石膏汤功在和解阳明表里。主治阳明温病,寒热。
84 加减本文2023-08-07 03:30: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