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梁氏正骨八代传人都有谁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泰山梁氏正骨八代传人都有谁呀?,第1张

先给你放张

梁氏正骨·八代传承

(一)梁氏正骨创始人  梁瑞图(字莲峰):

 梁瑞图(字莲峰),梁氏正骨创始人,《泰安县志》记载:“增生,字莲峰,安驾庄人,精岐黄发明接骨术,开设崇德堂药铺”,创制接骨膏,成为闻名于山东、东北、华北各省的梁氏接骨术,其效实过西洋人,世传遗术,远近赖之。 

(二)梁氏正骨第二代传承人  梁毓华:

梁毓华,曾带地方乡绅接驾北上赴京的李鸿章,梁毓华身材魁梧且满腹文采,以一句“万岁爷的江山 ,达人的鸿福, 马到成功, 旗开得胜!”的请安深得李鸿章赏识。另由曾国藩日记记载,梁毓华曾一同接驾过曾国藩(谥文正)、李鸿章(谥文忠)。

(三)梁圣泉(1839-1909)第三代传承人

熟练运用<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扩大了适应症,为疑难病人带来了健康,被誉为“清末正骨名医” 

(四)梁氏正骨第四代传承人  梁桂荣:

梁桂荣(1873~1926),安驾庄村人,梁氏接骨的第四代传人。梁桂荣生于世医之家,自幼习医,研究过《本草纲目》、《伤寒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医学名著。经其父梁胜泉指教,年甫弱冠对名医著之医理皆通,尤精整骨术。 

(五)梁氏正骨第五代传承人  梁荫铣:

梁荫铣:梁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山东省人大代表,1954年受聘执教于山东中医学院,教授,1958年调入山东省立医院,1974年退休于山东省立医院骨科。 

(六)梁氏正骨第六代传承人  梁洪彬:

梁洪彬, 梁氏正骨第六代传人,肥城市安驾庄梁氏正骨医院创始人。他一生呕心沥血、潜心钻研,医术高超,求医者遍及全国各地,曾治愈长达4年半和6年的骨不连患者。 

(七)梁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  梁中兴

梁中兴,原肥城安驾庄梁氏骨科医院院长,梁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自有酷爱中医,在祖传手法和中医学方面造诣极深。 

          梁氏正骨第七代传承人  梁安民:

原济南市中医医院骨科主任兼创伤科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华骨伤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骨伤委员会理事,济南市骨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正骨》杂志编委,被《当代骨伤人才》一书选录,美国中西医研究院名誉研究员。

(八)梁氏正骨第八代传承人  梁雪梅:

幼承庭训,酷爱中医,在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熟练掌握了梁氏正骨手法的精髓,娴熟运用梁氏稳、准、轻、快的正骨技艺,整复各种类型闭合性骨折。先后被评为“在济最美桃都人”“泉城创业女性十大标榜”“精准扶贫爱心企业家”荣誉称号。 

泰山梁氏正骨“八代人、三百年、一件事儿”,将泰山梁氏正骨品牌匠心文化推而广之,助力正骨技艺薪火相传,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精髓,是我们发展动力源泉。并在三百年的传承中结合不断进步的现代医学,将泰山梁氏正骨技法不断优化与提升,使用这项祖传手法救治一方患者,造福一方百姓。

玉龙路52号润骨堂 吉田国际商业广场18号商铺2楼罗氏正骨推拿 蓬朗镇栈泾东路11号祖传张氏正骨推拿

这三个地方是整个昆山技术最高的如果这三个地方还不行那就……去北京积水潭医院吧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当时的政府对中医和推拿仍有政策的限制,所以推拿只能继续在民间进行发展,当时的推拿临床以私人开业行医为主。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陆续传入,西方手法医学也开始传入我国。

1928年,丁福保编译的《西洋按摩术》首次向中国展示了西方手法医学。

1934年,杨华亭编撰的《华氏按摩术》是一部将近代东西洋医学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推拿古法相会通的推拿专著。

1935年,谢剑新编著的《按脊术专刊》全面介绍了西方按脊疗法。

此外还有紫霞居士编译的《西洋按摩术》,陈景歧编译的《(最新)按摩术讲义》,陈奎生、金兆均翻译的《实用按摩术与改正体操》,薛受益、徐英达合译的《推拿法引言》等。

这些西方手法医学著作,对中西医推拿医学的交流有积极意义。其中的脊柱手法对我国传统导引类手法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推拿流派的形成是近代推拿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推拿有技能要求高,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特点。推拿的技法和学术是靠人传授和继承发展的,而一般的师徒相传或父子单传难以提高推拿的学术水平,而且往往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推拿学术的萎缩或发展的中断。于是,地区性的、较大规模的推拿流派便应运而生。

构成推拿流派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有明确的学术思想,有独特的主治手法,有一定的适应病证,有较大的流传范围,还应该有代表性的著作。但由于推拿的历史局限性,很多流派还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当时形成的主要推拿学术流派如下:

1一指禅推拿由江苏扬州丁凤山(1842—1915)得自清代河南的李鉴臣真传,并结合中医理论,以一指禅推拿行医于扬州、上海、杭州一线,并广收门徒。知名的弟子有王松山(1873—1962)、钱福卿(1882—1967)、丁树山(1886—1931)、沈希圣(1892—1975)、钱砚堂(1881—1933)、丁鹏山(1895—1953)、丁宝山(1900—1978)、黄海山、翁瑞午、周昆山、“吴大嘴”以及王传焘、张子良等十余人。另外,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的《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亦属这一流派。当时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全部手法据《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称,有按、摩、推、拿、搓、抄、掖、捻、缠、揉十法。

一指禅推拿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尤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眩晕、失眠、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久泄、便秘等)以及面瘫、月经不调、痛经、慢性鼻炎和颈椎病、漏肩风、关节疼痛等病证。如今天重新得到重视的戒毒问题,一指禅推拿流派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一指禅推拿说明书余墨》说:“鸦片为世界巨患,我国人受害最多。一经沾染成癖,任用何法,终难戒绝。损人身体,甚于病魔。汉如研究有年,洞察其隐。盖凡烟类,皆能使人气血及神经顿呈快状,鸦片尤甚。染癖者戒时,气血必骤然停滞,精神亦随之委顿,神经遂受莫大之影响。惟推拿术,有流通气血之能,活泼神经之力,并细察人身虚实,系何脏何腑受烟成癣,即直接其脏腑之穴道,施用手术。俾烟毒由大小便中随排泄而出,其癖自断。不但身体无伤,并能因兹强健,洵新发明戒烟之善法也”。

除了《黄氏医话》和《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外,有关一指禅推拿的代表作还有《一指定禅》。

2法推拿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20世纪40年代针对当时推拿门诊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而原有的手法刺激量不够或效率不高的矛盾,在原有的一指禅推拿流派法的基础上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面,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原来的掖法相区别,故取名法。后来又将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法推拿流派。法以其对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效,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界的认可。法推拿流派创始于上海,影响遍及全国,逐渐成为中国推拿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艺,且精于手法疗伤。李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马于20世纪20年代从山东来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1903—1969)得其衣钵。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手法治疗为辅。其特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妇科疾病。

4脏腑推按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约1840—1930),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推拿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及自己的经验,口授《脏腑图点穴法》一书。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5腹诊推拿河北武邑人骆俊昌(1881—1965),早年随父习摄生之道及推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并遍访东北、京津推拿名流。骆氏继承了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结合独特的手法,创立了腹诊推拿流派,在重庆和西南地区颇有影响。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

另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称为“正骨推拿法”。“捏筋拍打法”、“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

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

 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

 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

 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脊柱劳损病都源自椎曲紊乱。椎曲紊乱的病因病理基础就是椎体关节三角力学结构位移后出现“骨牌效应”所致。而椎曲紊乱起源于维持椎曲的四维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调曲,就必须先理筋。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最终目标是调曲。

 4内外兼治

 《灵枢》曰:“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人体是一统一整体。脊柱骨关节疾病,既发生于“筋骨皮肤”,也影响到“五脏六腑”。因此,在治疗上需内外兼治。

 整脊临床常用以拔罐、药熨、针灸的外治法,可有效松解肌肉韧带粘连,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肌容积、肌张力。通过正骨、调曲,可使关节复位,减轻软骨、椎间盘的压应力,使被压迫的脊髓、神经得到松解,缺血得以改善。但这些组织,均需要气血的补充,才有利于循环改善。因此,根据八纲辨证论治,配合中药内服,则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证明,不少内服方药既可消减椎间盘突出的炎症水肿,也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改善脊髓、神经的功能,减轻脊柱劳损病的症状。因此,整脊治疗学是主张内外兼治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经脉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脊柱轮廓应力是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因此,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胸椎侧凸,调腰椎等方法已取得近万例临床的成功。中医整脊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临床调查347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占98%合并腰曲紊乱。X线动态实验,也证实腰曲变直,颈曲也同时变直。因此,采取上病下治法治疗严重的、疑难的颈椎病,以及胸椎侧凸症疗效好,安全可靠,已成为中医整脊临床诊疗的特色。

 6下病上治

 下病上治,也是中医整脊的创新。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例如脊柱颈段、胸段、腰段三个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者,颈段是颈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1~3椎。据此,腰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腰上段的侧弯;颈下段的病变,必须纠正颈上段的侧弯,如此才能达到调曲复位的目的。例如: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侧弯,滑脱才能复位;急性腰扭伤,往往是腰4~5关节错缝,但只要在胸腰枢纽作一小旋转,其错缝即可复位。

 7腹病治脊

 腹病治脊,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脊源性妇科病、脊源性男性性功能衰退等。这些病变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关节紊乱,导致支配该脏器的脊神经紊乱而产生功能性病变。所以,通过整脊恢复其脊神经功能,这是整脊治疗脊源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8腰病治腹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所以临床有“腹针疗法”治疗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证候,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血后,症状即可减轻。在功能锻练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概而言之,中医整脊治疗八法,富于中医特色的整体辨证治疗。临床上只要正确运用,疗效将提高,疗程也将缩短,复发率也将降低。

骨神和筋神的故事

天地阴阳,日月精华,万物流转,

江河湖水自然天成,鬼斧神工宇宙奇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九九归一;

天人合一,万千生灵,皆有定数,

人间正道,中医养生长命之术,不可违背也!

春亮推拿,天下无痛,一推一揉百病消,

筋神王春亮手法绝技高,一心为百姓;

全球华人来学习,发扬光大多受益;

筋、肉、皮、骨、髓,人体一整体,

精、气、血、神、意,人体百脉之统领;

筋离不开骨,骨靠筋濡养,强壮也,

筋骨不分家自来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筋是有灵魂的,百般妖娆,不离不弃,

骨有傲人的正气,挺拔玉立,拉筋前行;

筋和骨支撑和保护着人体与五脏六腑,

形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整体,创造着无限的价值;

有一天,太累了,筋病了,打了一个结,

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心疼不已;

因为筋的原因,骨也病了,没有力气,便倒下了,

筋更是乱作一团,筋出了槽,骨错了缝,

从此疼痛无边,气血受阻,精气紊乱,人体异常;

突然有一天,“嘎巴”一声,好痛,骨头正了,

原来是一位骨神在正骨,疼痛消失,立竿见影;

筋却在一旁疼痛的流着眼泪,自己难受也无人问津;

过不时日,骨又痛起来了,越加剧烈,又错位了,

赶紧再去拜访骨神大夫,“嘎巴”一下,正上了,

就这样,反反复复,犯了再治,治了再犯,

但筋的结却没人来解开,继续忍受着疼痛的煎熬;

一天,一双温暖的双手拿起了受伤的筋,

心疼的不得了,连连说骨神,应该筋骨同治可去根,

治骨不治筋,等于白忙活,疼痛还来找;

治筋不动骨,筋松则骨正,自然来归位;

只见筋神一推一揉,一拉一拽,筋结打开,

骨头自然归正,骨拉着筋,筋护着骨,

筋柔骨正,气血畅通,全身轻松,

从此筋骨疼痛病再也没有犯过。

隋唐时期,推拿疗法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医学分科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根据《唐六典》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有按摩博士20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

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太医博士巢元方撰写了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该书的特点是各病证之后均不列方药,而是附以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其中包括大量的按摩法(主要是自我按摩法),这些按摩法结合肢体导引,既可对症施治,又能养生防病。

唐代改太医署为太医院,对按摩科人员进行了调整,设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增设按摩工16人,还有按摩生15人。当时的按摩博士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按摩科培养的对象不仅要承担临床治疗任务,还要负责宫廷保健,指导皇室成员的导引养生活动。当时的正骨科也隶属于按摩科,所以在按摩手法中也包括了一部分骨折整复手法。唐代中期蔺道人撰写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现存的《理伤续断方》是其残卷,书中提出的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即“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对后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我国医学史上曾被誉为“亚圣”、“药王”,按照新唐书和旧唐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推算,他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682年,终年140岁。在他撰写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除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内容外,对当时的推拿疗法也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分别对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疾病的推拿疗法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千金要方》说:“治小儿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摩膏方:甘草、防风各一两,白术二十铢,雷丸二两半,桔梗二十铢。右咀,以不中水猪油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之,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关于内科疾病的手法治疗,《千金要方》介绍了“治肠随肛出转广不可入方:生栝蒌根取粉,以猪脂为膏,温涂,随手仰按,自得缩入”;“蛔心痛”,“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对于妇产科疾病,《千金要方》说:“治妇人阴下脱若脱肛方:羊脂煎讫,适冷暖以涂上。以铁精敷脂上,多少令调。以火炙布暖,以熨肛上,渐推纳之。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治逆生方:

以盐涂儿足底,又可急搔之,并以盐摩产妇腹上即愈”。《千金要方》还介绍了急性腰扭伤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经验:“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徐牵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即急出,恐误啮伤人指”。

《外台秘要》为唐代医家王焘于公元752年撰写,书中介绍了很多手法治疗的内容,如心绞痛的手法治疗:“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疗心痛,痛及已死方:高其枕,拄其膝,欲令腹皮蹙柔,令其脐上三寸胃管有倾,其人患短气,欲令人举手者,小举手问痛差,缓者止”。

手法医学在唐代已经传入海外。日本文武天皇大宝二年(702)颁布的“大宝令”中规定的按摩科编制与我国唐代的编制完全相同。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1脊柱穴位定位: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2腰椎诊病:

  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

3皮神经分布:

  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

4骨神经分布歌:

  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

椎侧疼痛触诊说明---

(一)八大痛源:1,关节障碍;2,痉孪;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触痛;

(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

(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荐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

(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