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茯苓四逆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茯苓四逆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论》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36 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四逆汤 1 拼音

fú líng sì nì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茯苓四逆汤

21 处方

茯苓(去皮四钱) 人参(去芦一钱半) 干姜(炮一钱半) 甘草(炙三钱) 附子(去皮生用一个切作八片只用一片)

22 功能主治

治伤寒汗下之后,病证不解而烦燥者。

23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伤寒论》 31 方名

茯苓四逆汤

32 组成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

33 功效

回阳益阴。

34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35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7合,日2次。

36 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1烦躁: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如下:茯苓1两,高丽参1两,炮附子1两,炮干姜1两,甘草1两。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

2发热:患者李某某,女,35岁,农民,于1955年诊治。患者素阳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三月矣。现证:面色(白光)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沟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四肢厥逆,六脉欲绝。拟方:茯苓1两,炮附子5钱,潞党参5钱,干姜5钱,甘草5钱,1日内连服7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继服20余剂而愈。

3疟疾:患者马某某,82岁,住城关旭光社,于1965年诊治,久患疟疾,触邪而发,六脉沉弦,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发则高热谵语,胸满闷而疼,曾用大柴胡治疗,服后下利虚脱,急请抢救。证见:虚脱,倒卧于地,面色脱落,下利黑屎满身,牙关紧急,不能言语,仅有微息,六脉沉微欲绝,四肢厥逆。拟方:茯苓1两,炮附子8钱。炮干姜5钱,人参5钱,甘草5钱,急煎服之。1剂泻止足温,能言气壮,六脉来复,继服3剂,其疟亦随之而愈。

4肺心病:陶某某,男,6O岁,1980年3月3日初诊,素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等病,已历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即发。刻诊面色黯滞,唇及四肢紫绀,咳嗽气急,心悸,坐卧不宁,肢冷,脉伏,舌色紫暗、苔白而灰糙。证属阴虚于里,阳脱于外。急予回阳救逆:茯苓、西党参各9g,淡附子、炙甘草各6g,干姜、黑锡丹(吞)各3g。3剂后,面唇紫绀已瘥,咳嗽气急亦减,肢端仍紫绀,便溏,尿少,脉沉细,舌质黯红,苔黄灰而腻。脾肾阳虚未复,仍予前方,淡附子加至9g,西党参加至15g。3剂后,面容转红润,气平,肢缓,二便正常。

37 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放生烦躁也。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2《伤寒附翼》: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古籍中的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并谓身微热。无翕翕蒸蒸之势也。此条烦躁。与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大青龙汤方后。汗多亡阳遂虚。恶风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烦躁

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是也)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阳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烦躁

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是也)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阳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

《伤寒溯源集》:[卷之二太阳中篇]伤寒证治第二

汤。或可酌用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既发其汗。则表邪当解。若又下之。里邪亦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编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翼》卷十九:茯苓煎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茯苓煎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寿亲养老》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茯苓煎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煎 1 拼音

fú líng jiān

2 《千金翼》卷十九:茯苓煎

21 处方

茯苓2斤,白蜜4升。

22 功能主治

消渴。

23 茯苓煎的用法用量

上药于铜器中重釜煎,以2茎薤白为候,黄即煎熟。先食服如鸡子大,日3次。

24 摘录

《千金翼》卷十九

3 《寿亲养老》卷四 31 方名

茯苓煎

32 组成

白茯苓5斤(去黑皮)。

33 功效

养老延年。

34 茯苓煎的用法用量

每食以竹刀割取,随性任饱服之,则不饥。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饮之,任食无碍。

3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以熟绢囊盛,于3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晒干,又蒸,如此3过,乃取牛乳2斗和合,著铜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

古籍中的茯苓煎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每五十丸。月水不通,红花、苏木酒下;子宫久冷,茯苓煎汤下;赤带,茶清下;血崩,豆淋酒调绵灰下;胎不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方

服二合,七日即愈。又方陈琉璃阴阳瓦焙研极细,土茯苓煎汤调服二钱。又方白果肉红枣肉肥皂子(各四十九粒

《医学正传》:[卷之三]痢

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二、三十粒。此丸性多燥涩,有去湿实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结毒门主方

亦加胎骨入丹内。若毒结在鼻上,加辛夷三钱,则土茯苓煎汤。一方加肥皂一个,同土茯苓煎汤。一方朱砂三钱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杨梅结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tuWan标准编号WS3B077291处方茯苓300g五味子(制)600g山药600g菟丝子(炒)1000g莲子300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粉末重量的3~7%的麦粉及黄酒300g打糊为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糊丸;味酸。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固肾,涩精,止带。用于遗精尿浊,妇女白带。用法与用量饭前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次。贮藏密闭,防潮。《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方名茯菟丸别名茯苓丸组成菟丝子5两,白茯苓3两,石莲子(去壳)2两。功效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主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茯苓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九)。

详见百科词条:茯菟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1:09 共38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金匮要略》。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金匮要略》出自《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蒲公英百合茯苓茶出自《金匮要略》之中,具有清热利湿、宁心安神等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医林纂要》卷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土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3 《续名家方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土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4 《洞天奥旨》卷十六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土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4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土茯苓汤 1 拼音

tǔ fú líng tāng

2 《医林纂要》卷十 21 方名

土茯苓汤

22 组成

土茯苓4两,黄柏2两,生黄耆2两,生甘草1两。

23 主治

杨梅疮,鱼口,肾疳。

24 土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5 各家论述

*疮之毒本于下,惟土茯苓解之,以其形状亦似此疮累累下生成串,皮赤肉白,团如粳饭,而甘淡能解其热;其相火溢于血,惟黄柏制之,抑相火之药,惟此入血分;惟肾纳气,肾亏则气不足,而毒不能外出,故黄耆、甘草以托之,药平而大功可奏也,必须如此大剂。

3 《续名家方选》 31 方名

土茯苓汤

32 组成

土茯苓、樱皮、忍冬、甘草、槲木皮各等分。

33 主治

臁疮。

34 土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 《洞天奥旨》卷十六 41 方名

土茯苓汤

42 组成

土茯苓2斤(竹刀去皮),雄猪油(铜刀切碎)4两,没药2钱

43 主治

梅毒结毒。

44 土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初次水7碗,煮4碗;2次水4碗,煮2碗;3次水2碗,煮1碗;其7碗去滓并油,将汤共盛瓷钵内露1宿,次日作3次温服。

45 用药禁忌

忌茶、酒、油、盐、酱、醋、鸡、鱼、鹅、鸭、海味等物,只吃大米饭、蒸糕,滚水下,余物一切不可用。

古籍中的土茯苓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杨梅疮门主方

各三钱;在下部加牛膝、苡仁、防己各三钱。俱加入土茯苓汤中煎服。服过如毒瓦斯不行,小便不利,可于土茯苓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诸疮部(上)]结毒门主方

大竹筒一个,绢绷作筛,将药五分置竹筒中,细筛于土茯苓汤内,随手搅匀,一日吃完,看病上下,食前后服。逐

《知医必辨》:杂论(十一条)

再同研,加飞罗面二两和匀,瓷瓶收贮。每服五分,土茯苓汤下。逐日必戒茶饮,恐解性,可以土茯苓汤代之。如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小儿遗毒烂斑第一百七

面皮肉俱坏,多妨乳哺,啼叫不安。初治宜早,内与土茯苓汤调人中黄末,每日数次,共饮四、五分;外用解毒紫

《神农本草经读》:[本草附录《别录》、《唐本草》、……]牵牛子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集解》:茯苓白术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摘录 3 《三因》卷五:茯苓白术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直指》卷三:茯苓白术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易简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附注 6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白术汤 1 拼音

fú líng bái zhú tāng

2 《医方集解》:茯苓白术汤

21 处方

茯苓、白术各等分。

22 功能主治

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23 摘录

《医方集解》

3 《三因》卷五:茯苓白术汤

31 处方

茯苓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1两,白术1两,桂心1两。

32 制法

上为末。

33 功能主治

冒暑毒,加以著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湿温寒热,头目疼痛,胸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者。

34 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煎7分,去滓,食前服。

35 摘录

《三因》卷五

4 《直指》卷三:茯苓白术汤

41 处方

茯苓、干姜(炮)、甘草(炙)、白术、辣桂、苍术(炒)各等分。

42 制法

上锉。

43 功能主治

中湿,身体痛重。

44 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煎服。

45 摘录

《直指》卷三

5 《易简方》 51 方名

茯苓白术汤

52 组成

白术1两,附子1两,甘草半两,茯苓半两,官桂半两。

53 主治

冒雨湿著于肌肤,或因汗出浸渍,或因澡浴得病,腰重脚弱,身体烦痛,头眩。

54 附注

《普济方》本方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6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61 方名

茯苓白术汤

62 组成

赤茯苓(去黑皮)1两,白术3分,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锉)半两,芎藭1两。

63 主治

伤寒吐后,心下逆满,松悸不定,起即头眩。

64 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茯苓白术汤 《伤寒溯源集》:[卷之四太阳下编]风寒两伤营卫证治第六

邪内犯膀胱。气化不行也。治之以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未详其义。恐是后人传写之误。未可知也。即或用

《普济方》:[卷一百十八寒暑湿门]中湿附论

胜持。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宜与茯苓白术汤。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所在。身青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项强

桂加茯苓白术汤(张或问上条所云头项强痛此邪气仍在表也虽经汗下而未解犹宜解散之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头痛

强痛翕翕发热兼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见项强)太阳(下)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可

《伤寒证治准绳》:[卷三阳明病]自汗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茯苓饮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十五:茯苓饮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外台》卷八引《延年秘录》:茯苓饮 41 茯苓饮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46 注意 47 各家论述 48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茯苓饮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茯苓饮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茯苓饮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外台》卷十八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82 茯苓饮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用药禁忌 88 附注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饮 1 拼音

fú líng yǐn

2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茯苓饮

21 处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防风(去叉)半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生姜半两,甘草1分(炙)。

2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23 功能主治

妊娠阻病,心中烦闷,头眩重,憎闻食气,闻便呕逆,四肢重不自持。

2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分为2剂。每剂以水4盏,煎取1盏半,去滓,分2次食前温服,如人行35里再服。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3 《圣济总录》卷十五:茯苓饮

31 处方

白茯苓(去黑皮)2两半,远志(去心)2两半,芍药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桂(去粗皮)2两,甘草(炙)1两1分。

32 制法

上为粗末。

33 功能主治

风痫,因虚赢气弱,惊悸多梦心神不定。

3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6钱匕,水2盏,加大枣1个,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1盏,去滓,入铁粉1字,搅匀,食后服,日2夜1。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五

4 《外台》卷八引《延年秘录》:茯苓饮

41 茯苓饮的别名

外台茯苓饮、茯苓饮子、茯苓汤

42 处方

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3两,生姜4两,枳实2两(炙),橘皮1两半(切)。

43 制法

上切。

44 功能主治

消痰气,令能食。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45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外台茯苓饮(《金匮》卷中附方)、茯苓饮子(《鸡峰》卷十八)、茯苓汤(《校注妇人良方》卷六)。

46 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

47 各家论述

《金鉴》: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木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虚与气结,满不能食,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破诸气为巨;开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其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

48 摘录

《外台》卷八引《延年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茯苓饮

51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2两,白术(炒令香)1两,甘草(炙令赤)1两,栝楼根(锉碎)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黄芩(去黑心)2两,枳壳(去瓤,麸炒令黄)1两半。

52 制法

上为粗末。

53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烦热,身体微肿,不能食饮,小便不利。

5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空心、晚食前温服。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6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茯苓饮

61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2两,白术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旋覆花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

62 制法

上为粗末。

63 功能主治

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

6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2次。

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7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茯苓饮

71 处方

赤茯苓(去黑皮)2两,桑根白皮(炙,锉)2两,防己2两,羚羊角(镑)2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2两,木香2两,槟榔(碎)5枚,红雪2两半(旋入)。

72 制法

上药,除红雪外,为粗末。

73 功能主治

脚气。两脚肿至膝,小腹引痛,膀胱急,宿水不宣,时复心闷,夜卧恍惚,昏热惊悸。

7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绞去滓,纳红雪2钱匕,空腹温服。当快利23行,须隔日服。

7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8 《外台》卷十八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茯苓饮

82 茯苓饮的别名

茯苓饮子

83 组成

茯苓3两,紫苏叶3两,杏仁3两,橘皮3两,升麻3两,柴胡3两,生姜4两,犀角2两(屑),槟榔12枚(并皮子,碎)。

84 主治

脚气肿,气急上气,心闷热烦,呕逆不下食。

85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8里久。

86 制备方法

上切。

87 用药禁忌

忌醋物。

88 附注

茯苓饮子(《鸡峰》卷四)。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91 方名

茯苓饮

92 组成

赤茯苓(去黑皮)2两,鳖甲(去裙襕,醋炙)2两,地骨皮2两,柴胡(去苗)1两半,知母(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

93 主治

伤寒后,寒热不退,成疟时作。

9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合,食后良久温服,如人行56里再服。

95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0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101 方名

茯苓饮

102 组成

赤茯苓(去黑皮)2两,泽泻1两,干姜(炮)1两,白术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103 主治

胃反吐逆,发渴饮水。

10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腹频呷,日3次。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1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111 方名

茯苓饮

112 组成

白茯苓(去黑皮)1两1分,人参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半,桔梗(炒)1两,榉皮(炙)1两。

113 主治

小儿冷痢白脓。

11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分2服,去滓,食前温服,日2次。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121 方名

茯苓饮

122 组成

白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微炙)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半。

123 主治

妇人月水不调,腰腹疼痛。

124 茯苓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空心温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茯苓饮 《婴儿论》: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宜柴胡汤主之。病患胸间漉漉作声。吐出水谷者。茯苓饮主之。茯苓饮方茯苓(五分)人参(三分)白术(三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饮

,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外台》茯苓饮治水,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痰饮

之饮。午服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茯苓饮去术。某(七一)高年久嗽。脉象弦大。寤不成寐。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炮熟。上为细末。用姜汤下。何元寿方。附方外台。茯苓饮。按此亦支饮证。而与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等证。

《先哲医话》:[卷下]惠美宁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