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薜荔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薜荔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性味 210 功能主治 211 薜荔的用法用量 212 附方 213 备注 2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薜荔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薜荔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薜荔 1 拼音
bì lì
2 《辞典》:薜荔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Bì Lì
23 薜荔的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巖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Ⅱ),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薛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
24 来源
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
25 原形态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茎灰褐色,多分枝;幼枝有细柔毛,幼时作匍匐状,节上生气生根。不育幼枝的叶小,互生,卵形,长06~25厘米,基部偏斜,近于无柄;至成长后,枝硬而直立,叶大而厚,叶柄长05~15厘米;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1厘米,外面被细柔毛,革质;叶片椭四形,长2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稍心脏形,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密生细柔毛,侧脉和网状脉在下面隆起,呈小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单性,小花多数,着生在肉质花托的内壁上,花托单生于叶腋,有短柄;雄花托长椭圆形,长达5厘米,直径3厘米;雌花托稍大,倒卵形,表面紫绿色。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粘液。花期5~6月。隐花果成熟期10月。
26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树木间或断墙破壁上。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此外,贵州、江西、湖北、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27 性状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气弱,味淡。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28 化学成份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得5种晶体: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本植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种子中含一种凝胶质样物质约13%,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及阿拉伯糖。
29 性味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②《广东中药》Ⅱ:"味淡,微凉。"
③《福建中草药》:"苦,平。"
210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Ⅱ:"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211 薜荔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2~3两);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212 附方①洽风湿痛,手脚关节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二两。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③治疝气:薜荔藤(用结果的主藤)一两,三叶木通根二两。水煎去渣,加鸡蛋一个煮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纲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病后虚弱:薜荔藤三两,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苎麻根一钱。水煎去滓,加鸡蛋三个,同煮服。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江西草药》)
⑧治小儿瘦弱:薜荔藤二两,蒸鸡食。(《湖南药物志》)
⑨治婴儿湿疹:鲜薛荔叶二两,黄连三钱。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⑩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痈肿:鲜薛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213 备注本品的不育幼拄,有些地区作络石藤用。参见"络石藤"条。
214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薜荔的方剂 花藤薜荔汤
拼音:huāténgbìlìtāng处方:薜荔2两,金银花3两,生黄耆1两,生甘草2钱。功能主治:发
荔花鼻窦炎片3B273897处方:角花胡颓子5000g薜荔5000g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滤过,合
秘元丹(浆水浸7日,切作半破),斑蝥49枚(去翅足),薜荔叶2两,糯米1分。功效:固守三田,接养真气。用法
夺命丸卷四方之夺命丸:处方:半夏(大者,各4破之,用石薜荔1握锉碎,同半夏炒令**,去石薜荔,只用半夏)4
摄风酒钱)甘草节(五钱)苏木(五钱)南木香(二钱半)石薜荔(一两石上生者佳)生姜(一两半)川乌头(一只
更多用到中药薜荔的方剂用到中药薜荔的中成药 荔花鼻窦炎片
3B273897处方:角花胡颓子5000g薜荔5000g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滤过,合
前列通片45日为一疗程。贮藏:密封。注:前列通干浸膏系取薜荔5份,黄芪58份,车前子33份,黄柏、两头尖
更多用到中药薜荔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薜荔 《证类本草》:[卷第七]络石
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薜荔相似。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木莲(《拾遗》)释名薜荔(《拾遗》)、木馒头(《纲目》)、鬼馒头。时珍曰∶木莲、馒头,象其实形也。薜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草之走无毒附地锦扶芳土鼓石血薜荔木莲丽生络石(出神农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九痈疽门]发背斗。浸硝待冷。取故青布两片。更渍浸拓。日三五度。薜荔散治发背神效用薜荔叶一味。不拘多少。阴干。捣罗为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外科)]发背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鬼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鬼目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附方 29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鬼目 1 拼音
guǐ mù
2 《辞典》:鬼目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Guǐ Mù
23 鬼目的别名来甘(《别录》),白草子(陶弘景),排风子(《纲目》),毛藤果(《百草镜》)。
24 来源
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
2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毛藤"条。
26 性味《别录》:"酸,平,无毒。"
27 功能主治治目赤,牙痛。
①《别录》:"明目。"
②《四川中药志》:"治虫牙。"
③《重庆草药》:"治眼雾,见风流泪,白雾遮瞳及痘风眼。"
28 附方①治风热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排风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卧时温水下。(《圣济总录》)
②治牙虫:鬼目研成细粉,放在烧红的瓦片上,再滴酒少许,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四川中药志》)
29 摘录《辞典》
古籍中的鬼目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白英
(《本经》上品)校正并入《别录》鬼目。释名菜(《本经》)、白草(别录)、时珍曰∶白英,谓其花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麂目(《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释名鬼目。藏器曰∶此出岭南,状如麂目,故名。陶氏注豆蔻引麂目小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九·禁经上]掌诀法第五人间,有所犯秽者,皆亦如之。凡欲行禁者,皆须先捻鬼目,若与男禁捻左手目,若与女禁即捻右手目。一云∶男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黄瓜泽姑瑞雪)紫葳(凌霄陵时茇华瞿陵陵苕女葳武威鬼目)旋花(旋蓄续筋根肠草天剑草筋根鼓子花美草缠枝牡
《证类本草》:[卷第六]白英(名词解释:湘江,发源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圩的海洋河,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的瀑埠头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内,经永州、衡阳、衡山、湘潭、长沙,至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汇入洞庭湖。湘江水系地处长江之南、南岭以北,东以罗霄山脉与赣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和浏阳河由东岸汇入干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从西岸汇入。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区长沙以下的冲积平原范围较大,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
唐•司空曙《送史泽之长沙》诗:“野蕉依戍客,庙竹映湘君。” 宋•苏辙《巫山庙》诗:“白云为车驾苍虬,骖乘湘君宓妃御。” 明•徐祯卿《从昊学士侄奎观楼米襄阳山水图并学士题示》诗:“白云缥缈苍梧遥,旖如湘君垂素旄。” 柳亚子《无题二首》诗二:“洛水惊鸿思帝女,洞庭斑竹礼湘君。”
以上诗中的 “湘君”,指的是上古尧帝二女、舜帝之二妃娥皇丶女英二人。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尧帝有两个女儿,长曰娥皇,小曰女英,同时嫁与舜帝为妃,通称二妃。嫁后不久,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在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的宁远县),二妃由北向南奔丧,渡湘水的时候殒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号称为湘君。
相传二妃奔丧至南方,于九疑山边倚竹而哭,泪水洒在竹上,竹上尽是斑斑泪痕千古不灭,相传九疑山上的斑竹之累累竹痕即由此而来。
但二女实名,《史书》中无载,只言 “尧二女” 或 “舜之二妃”。致于娥皇、二英之名,出后来稗官野史中。《史记•五帝本纪》:“舜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帝问可用者,四岳咸推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 又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有虞 (有虞,乃远古时部落名,居于浦阪今山西省永济西浦州镇,一说今河南虞城北。舜传说中为有虞氏部落长) 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 二女名,首揭于此。
舜之二妃死于湘江为湘水之神称湘君,古书多有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 湘君何神’ 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列女传》亦以湘君为尧女。按:《楚词·九歌》有湘君、湘夫人。……今此文以 ‘湘君’ 为尧女,是总而言之。”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
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大舜之涉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于洞庭之渊,出入于潇湘之浦。”《初学记》卷八《竹》引晋•张华《博物志》:“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以上,都是称 “二妃” 以 “湘君” 之说的来源。
然而,古籍中,不独以 “湘君” 称 “二妃”,有单称娥皇的。
宋•晁说之《二十六弟寄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一首爱其巧思戏作二首》诗一:“女英谩对湘君泣,子政徒青天禄书”。此诗中 “湘君” 即指 “娥皇”。此称,一说本屈原。屈原《九歌》中有《湘君》丶《湘夫人》二篇,即以此二女名为辞篇名,则以尧之二女分属湘君、湘夫人。《后汉书•张衡传》唐•李贤注引汉•刘向《列女传》:“舜涉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一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唐•韩愈《黄陵庙碑》:“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
古籍中,又称二妃之夫舜帝为 “湘君”,二妃称 “湘夫人” 者。此说出唐人司马贞之口。司马贞《史记索引•秦始皇本纪》:“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韩愈《黄陵庙碑》:“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而《离骚》《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为‘湘君’自其水神,而谓 ‘湘夫人’ 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 (指沅水,又称沅江,是湖南省境内第二大水流) 湘之间。” 刘文忠、林东海《文言短篇小说选注•〈聊斋志异•娇娜〉》注:“据《列女传》、《水经注》等书记载: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嫁为舜帝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女闻讯,赶到江湘,悲啼而死,死后为湘水之神,号湘夫人,舜帝则为湘君。”
又说,湘君,乃湘水中之神名,和湘夫人是夫妇。《陔余丛考》卷一九:“湘君、湘夫人,盖楚俗所祀湘山神夫妻二人。”刘淮城《中国古代神话•〈爱情婚姻神话•湘君与湘夫人互相追求〉》:“(《九歌•〈湘君〉、〈湘夫人〉》) 这是描述分居两地的湘君、湘夫人互相追求的情景。……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男的为湘君,女的为湘夫人,因湘江流入洞庭湖,故说她们也住在洞庭湖,至于说他们住在湘山,则是涉湘江而言。”
皂荚释名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气味皂荚:辛、咸、温、有小毒。皂角子:辛、温、无毒。皂角刺:辛、温、无毒。木皮、根皮:辛、温、无毒。主治皂角子:1、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2、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3、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4、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此方名“神效散”。5、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6、小儿流涎(由于脾热有痰)。用皂角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钱二分,共研为末,加姜汁调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7、妇女难产。吞皂角子二枚。8、风虫牙痛。用皂角子研为末,棉裹末约弹子大两颗,醋煮热,交替熨患处。每且可熨三、五次。9、一切疔肿(1、中风口噤、涎潮上。用皂角一挺,去皮,以猪油涂炙成**,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体壮者可服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2、中风口。用皂角五两,去皮,为末,加陈年老醋调匀,左涂右侧,右涂左侧。药干再涂。(3、中暑不省。用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以温水调一钱灌下。(4、喉痹封口。用皂荚生研为末,取少许点患处,同时以醋调药厚涂项下。不久,病处裂破出血即愈。(5、咽喉肿痛。用皂荚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过焦,研为末。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则痛止,病渐愈。(6、风邪疾。用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送下。一天服二次,病稍减,只服二十丸。此方名“抵住丸”。(7
详见百科词条:皂荚 [ 最后修订于2009/1/12 18:50:02 共253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不居集》下集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枳壳地骨皮散 1 拼音
zhǐ ké dì gǔ pí sǎn
2 《不居集》下集卷一 21 方名枳壳地骨皮散
22 组成地骨皮、秦艽、柴胡、枳壳、知母、当归、鳖甲、乌梅1个,桃柳头7个,生姜3片。
23 主治风劳骨蒸壮热,肌内消瘦,少力多困,盗汗者。
24 附注方中地骨皮、秦艽、柴胡、枳壳、知母、当归、鳖甲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枳壳地骨皮散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枳实(枳壳)
枳实,味苦、酸,气寒,阴中微阳,无毒。枳实,本与枳壳同为一种,但枳实夏收,枳壳秋采。枳壳性缓而治高,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九秘结候]药方》)六磨汤治气涩腹闷,大便秘涩。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上用白汤,俱磨浓汁,空心温服。枳壳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枳(《本经》中品)校正并入《开宝》枳壳。释名子名枳实(《本经》)、枳壳(宋《宗曰∶枳实、枳壳,
《妇科秘方》:调经论甘草黄芩(各一钱)姜(一片)肚痛加牛膝、玄胡索、枳壳(各一钱五分),呕吐加良姜、砂仁,手足顽麻加肉桂
《妇科秘方》:胎前1 求纺织女故事的古文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齐
原文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2 英语翻译问大家一点点文言文翻译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弹棉、纺织的工具 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时间长了,方圆三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 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按照《小尔雅 释名》及《孔丛 广服篇》(两本古籍)解释,都说“布”只是麻、纻、葛(麻布)做的 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还有《盐铁论》上说,古人老后穿丝织品,其余的,都不过是穿麻布而已,因此,老百姓又叫“布衣” 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可见除了麻、纻、葛三者之外,古代再没有其它的什么“布”纻、葛夏天穿用,而麻则兼用之于冬天。
3 < >文言文译文:
福建广东地区大多种植木绵,纺织成布,叫做“吉贝”。松江府(今上海)向东大约五十里地,叫做乌泥泾。这里的土地贫瘠,百姓种田不够吃饭,因此学习种植木棉,借以谋生,所以到福建广东地区寻求书种。起初没有踏车、椎弓等设备,全部用手剥掉棉籽,用线作弦,用竹子做弓,放在两手间,用手指弹拨成皮棉,费的力气很大。元朝初期(一般说南宋末年),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方便弹棉、纺织的工具;至于纺织不同的棉纱、配置颜色,布置纱线组成图案,都有办法。所以织成的被褥、衣带、手绢,上面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清清楚楚就像写上的一样。人们被她教会以后,争相操作;转卖到别的地方,家里就殷实富裕了。没多久,黄道婆去世了,人们没有不感恩哭泣的,共同安葬了她;又给她立祠,逢年过节就祭祀她,过了三十年,祠堂毁掉了,当地人赵愚轩重新给她立祠。现在祠堂又坏掉了,没有人在给她创建了。黄道婆的名字,渐渐消失不被人听说了。
4 纺神黄婆 文言文翻译译文:
元朝初期(一般说南宋末年),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方便弹棉、纺织的工具;至于纺织不同的棉纱、配置颜色,布置纱线组成图案,各有方法。所以织成的被褥、衣带、手绢,上面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清楚明亮就像写上的一样。人们被她教会以后,争相操作;织成的物品(货)转卖到别的地方,家里就殷实富裕了。没多久,黄道婆去世了,人们没有不感恩哭泣的,共同安葬了她;又给她立祠,逢年过节就祭祀她。过了三十年,祠堂毁掉了,当地人赵愚轩重新给她立祠。现在祠堂又坏掉了,没有人在给她创建了。黄道婆的名字,渐渐消失不被人听说了。
你早写完了,极好。还要说什么呢?
本文2023-08-07 03:31: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