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这几个问题 刀乃百兵之( )剑乃百兵之( )棍乃百兵之( )枪乃百兵之( )
剑为百兵之君,刀乃百兵之王,枪乃百兵之贼,棍为百兵之祖。
剑是最早出现的兵器,携带方便,练起来潇洒飘逸、步伐灵活,有一种儒雅之风,与琴、棋、书并称为文人四宝,故而百兵之君,棍是最原始的武器,随便一个人只要拿起棍子都能够耍两招,所以为百兵之首。
刀也是比较早的兵器,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刀法主要讲究劈、砍、拦、扎、抹,招式简练易学,所以为百兵之帅,而枪之所以能够称王、称贼,皆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大,攻防速度急迅,富于变化,往往能够使敌人防不胜防,但是枪法也是最难掌握、最难学习的。
十八般武器: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戈、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 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 “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 ·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 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 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刀两段 ①见“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一之已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为甚 见“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谓一次已经过分。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见“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天一地 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 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元复始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 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五一十 ①以五为单位往下计数。②形容叙述得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一日千丈 形容形势发展极为迅速。
一日千里 ①形容马跑得极快。②比喻人才智出众。③形容进步或发展的 迅速。
一日之长 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之长 谓才能比别人稍强。
一日之雅 犹言一面之交。
一日万里 形容行动迅速,进展极快。
一日万几 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 《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日万机 见“一日万几”。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手一足 比喻一个人或一人之力。
一手一脚 见“一手一足”。
一手包办 ①一人全部办理。②个人独揽。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 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介之士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文不名 形容极其贫困。
一文不值 见“一钱不值”。
一文如命 见“一钱如命”。
一心一力 同心协力。
一心一计 同“一心一意”。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条心。
一心一意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归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体 犹言同心同德。
一心无二 同心共志,没有两意。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 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种思想或 理论贯通始终。
一以当十 一人可抵过十人。形容斗志旺盛。
一以当百 一人抵过百人。极言勇猛。
一世之雄 一个时代的英雄。
一世龙门 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 讽刺意味。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了然 见“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生一世 从生到死;一辈子。
一生一代 同“一生一世”。
一生九死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一矢双穿 犹一箭双雕。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 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 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式一样 完全一样。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 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至於此 竟到如此地步。
一至於斯 同“一至於此”。
一吐为快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 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帆顺风 同“一帆风顺”。
一年一度 谓每年一次。
一年半载 约计时间之词。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一行作吏 一经为官。
一决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喻高低。
一衣带水 《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句 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板 ①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②指严肃认真,毫 不苟且。③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 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 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 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一字千秋 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一字不苟 一个字也不随便。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一字不易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 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长城 谓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连城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 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 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 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如既往 完全象过去一样。
一走了之 谓不顾而去。
一技之长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 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 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 人突得高位。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一见如故 见“一见如旧”。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见倾心 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 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 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邱之貉 见“一丘之貉”。
一身两役 一人兼作两事。
一身是胆 全身都是胆。形容极其英勇无畏。
一佛出世 ①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为难得之 意。③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
一坐皆惊 见“一坐尽惊”。
一坐尽倾 满座倾慕。
一坐尽惊 谓满座皆惊服。
一迎一和 一味迎合。
一言一行 一句言语和一个行动。亦谓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 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
一言丧邦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
一言兴邦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难尽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长一短 形容琐谈不休。
一长二短 ①指意外的变故。②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一拍即合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板一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二拍子的叫一板一眼。后即借 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
一板三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 与“一板一眼”同。
一枕邯郸 见“一枕黄粱”。
一枕南柯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 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后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一枕黄粱 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 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后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想。
一枕槐安 见“一枕南柯”。
一卧不起 谓一病不愈。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
一事无成 谓事业上毫无成就。
一来二去 指经过一段时间逐渐产生某种情况。
一些半些 形容极少。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 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呼百诺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权势显赫,侍从众多。
一呼百应 一声呼唤,人皆响应。形容接应的人很多。
一知片解 犹一知半见。
一知半见 谓不成熟的一点见解。
一知半解 所知不多,理解肤浅。
一物不知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谓知识尚有欠缺。
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秉至公 见“一秉大公”。
一秉虔诚 谓诚心诚意。
一往而深 见“一往情深”。
一往直前 见“一往无前”。
一往情深 谓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一往无前 一直向前,无所阻挡。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向前。
一命之荣 谓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一命归西 见“一命归阴”。
一命归阴 指死亡。
一念之差 一个念头的差错。
一念之误 见“一念之差”。
一肢一节 见“一肢半节”。
一肢半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一狐之掖 见“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珍贵的皮毛。
一刻千金 短暂的时间价值千金。比喻时间极其宝贵。
一波三折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波折。
一波万波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使性掼气 见“使性谤气”。
使性谤气 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发脾气;撒气。
使酒骂坐 见“使酒骂座”。
使酒骂座 亦作“使酒骂坐”。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 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因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之人为“使酒骂座”。
使贤任能 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使嘴使舌 搬弄口舌。
例行公事 按照规定或惯例处理的公事,多指形式主义的工作。
例行差事 同“例行公事”。
侃侃而谈 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话。
侃侃訚訚 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侃侃谔谔 直言无忌的样子。
侏儒一节 喻指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语出桓谭《新论·道赋》引谚语: “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侏儒观戏 比喻自己缺乏能力,只好随人行事。
侜张为幻 欺诳作伪。
佻身飞镞 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视死如归。
佩紫怀黄 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汉代丞相、太尉等皆 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佹形僪状 奇形怪状。
佹得佹失 ①谓得与失皆出于偶然。②时而得,时而失。犹言有得有 失。
侈人观听 谓加强人们在观感听觉上的印象。
侈衣美食 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侈侈不休 说话没完没了;唠叨。
侈恩席宠 张扬恩遇凭恃宠幸。
侈纵偷苟 奢侈放纵,苟且偷生。
侈丽闳衍 华丽繁富。多用以指文辞。
依人篱下 犹言寄人篱下。比喻依附别人,不能自立。
依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依心像意 犹言称心如意。
依本画葫芦 见“依样画葫芦”。
依依不舍 留恋而不忍分离。
依丱附木 见“依草附木”。
依阿取容 谓依附随顺以取悦于人。
依法炮制 依照老办法制中药。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
依门傍户 谓依附于人而不能自立。
依门卖笑 以色媚人。旧指娼妓生涯。
依草附木 亦作“依丱附木”。①迷信谓妖魔鬼怪附于物上,为非作歹。 ②比喻托名或攀附于人。
依葫芦画瓢 比喻刻板地照着做。
依然如故 仍旧和过去一样。
依然故我 仍然是从前的老样子。形容没有变化。
依违两可 犹言模棱两可。
依经傍注 依照经典及其注释。谓说话有根有据。
依翠偎红 指同年轻女子厮混的风流韵事。翠,翡翠一类饰物;红,脂粉 唇膏一类化妆品。“翠”与“红”均借指女人。
依样葫芦 见“依样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 亦作“依本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 创新。
依头顺尾 谓对上下各方都听从、依顺。
依头缕当 谓依次将事情理清。
佯风诈冒 犹言装疯卖傻。
佯轮诈败 谓故意败阵。
侔色揣称 形容描摹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俎樽折冲 指在会盟的席上或外交谈判中制胜对方。
便宜行事 见“便宜从事”。
便宜施行 见“便宜从事”。
便宜从事 谓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修文偃武 提倡文教,停息武备。
修真养性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修饰边幅 形容注意仪容、衣着的整洁。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仪容、 衣着。
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修桥补路 谓做有益于众人的善事。
修旧利废 把旧的修理好,使废物成为有用的东西。
修辞立诚 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修辞立诚 语本《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疏: “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本谓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修鳞养爪 喻保养、积蓄战斗力。
俏成俏败 近似于成或败,谓非真成真败。
保盈持泰 见“保泰持盈”。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保残守缺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 之言。《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清顾炎武《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两汉而下,维多保残守缺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清魏源《礼记别考》:“汉初齐鲁诸儒,承秦灭学之后,保残守缺,未遑条贯。”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俐齿伶牙 能说会道。
俗下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俗不可耐 庸俗得使人难以忍受。
俗不可医 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俛拾地芥 比喻极易获得。
俛拾仰取 谓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
战略
解释一: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解释二:有关战争全面的。
解释三: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
以下是有关战略的文章:
不同的思想家对战略有不同的定义,而战略的内容亦与时并进,定义亦随之而改变。最理想的做法是由你自己的思维,经过思考,再由你自己定义什么是战略。
毛泽东的解释是: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许多国家把正确确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及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以及机动、突然和快速反应等问题,当作战略的一般原则 。这些都反映了战略思想的某种共同性。但是由于战争的性质不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宗教、军事传统等条件的不同,以至统帅个人素质的差异,又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战略,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性质的战争的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 和着眼其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藉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英文“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ia”。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蒂努斯早在公元84~96年间就撰写了《谋略》(The Strategems)一书,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它既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既指导准备与实行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指导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正确与否,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战略对战役法和战术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战役法和战术对战略也有着重要影响。
制约因素 战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注重政治,充分考虑敌对双方的政治情况、战略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要求,并善于运用政治手段。
军事因素 主要是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的因素。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活动方式及其结局有重大影响,对能否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起直接的作用。军事思想先进与否,对能否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战略,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制定和实施战略,要运用先进的军事思想,力求正确估计敌对双方的军事情况,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增强军事实力,为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创造条件。
经济因素 战略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能推动战略的发展,提高战略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作战手段的选择性。经济制约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争规模的选择与确定。制定和实施战略,必须考虑敌对双方的经济情况。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是爆发战争和发生军事冲突的基本动因。战略所追求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敌对双方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代高新技术与新式武器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使战争的爆发方式、 规模、强度、过程、阶 段、持续时间和结局,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了战略思想、作战方式方法、作战手段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武器装备,为实现战略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并预见科学技术发展对战略的影响,以适应战略的需求。
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与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交通等状况影响军事力量的强弱及效能的发挥。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象、水文和周边的地理环境,对军种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发展方向、战场建设、作战形式、作战行动、战略指挥和战略思想都有重大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重视敌对双方的地理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力求使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方法与战场地理环境特点相适应。
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军队,其战略的目的不同。对于奉行防御战略的国家来说,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是战略的基本目的。确定战略目的,强调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力相适应,满足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条件下的战争,应采取不同内容的战略方针。每个时期或每次战争除了总的战略方针外,还需制定具体的战略方针,以确定战略任务、战略重点、主要的战略方向、力量的部署与使用等问题。
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方向和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战争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实行战略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特性 战略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全局性 凡属需高层次谋划和决策,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都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把注意力摆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了解局部,关心局部,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
阶级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任何战略都反映一定的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体现它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抗性 制定和实施战略都要针对一定对象。通过对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适当的战略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和使用好进行斗争的力量,掌握斗争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斗争形式和方法,对敌抑长击短,对己扬长避短,以取得预期的斗争效果,是战略谋划的基本内容。
预见性 预见性是谋划的前提,决策的基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国际国内战略环境和敌友关系以及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等可能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特征,明确现实的和潜在的斗争对象,判明面临威胁的性质、方向和程度,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
谋略性 战略是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它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方法。运用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制定战略强调深谋远虑,尊重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多谋善断,料敌定谋,灵活多变,高敌一筹,以智谋取胜。
历史发展 自有战争以来,战略便出现于人们的战争实践活动中。随着战争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古代战略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战略开始形成的时期。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如传说中的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以及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夏启伐有扈的甘之战、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等,有关战争的谋略已略具雏形,初步涉及到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认为有德不可敌,哀兵可吉,师出有律,失律凶也;强调运用谋略、战法和阵式,如争取与国,剪敌羽翼,乘势而动,量力而行,伺隙击弱,机动进退,车徒配合等。这在《尚书》、《周易》以及《军政》、《军志》等古籍中皆有记述。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战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在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时,重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的作用,强调义兵、义战,注重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并从战争的长期性上着眼战略指导问题。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联秦制楚”,吴国的“三分四军”等,都是这一时期战略运用的典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侯国“合众弱以攻一强”和“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联盟战略,如合纵抗秦、连横破纵、远交近攻等。秦为统一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略。这一时期产生了《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著名兵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基础。其中尤以《孙 子》为最。《孙子》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了驾驭战争克敌制胜的许多原理原则,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军事战略理论。
秦汉至清朝是战略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秦朝以墙(长城)制骑,“用险制塞”(《史记》),实行军事筑城安边设防的防御战略。汉高祖刘邦文武并用,治国治军,富国强兵,重视基地建设。汉武帝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实行“以骑制骑”之策,注重发展骑兵集团,采取长驱千里出击、远程奔袭、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的骑兵进攻战略,并实行兵农结合,军屯实边,强边固防政策。秦汉修驰道,疏江河,重视全国性的交通网建设。兵书《黄石公三略》论述了民本思想,认为:“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训》阐明了政胜、众胜、谋胜之道。三国时期,在多极斗争中,联盟战略运用最为出色,如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击蜀”。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古代料敌审势,因情定策制定战略的典范。马谡的攻心战,运用惑敌、诱敌、动敌、误敌等计谋均收良效。隋唐时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现为军政兼行,恩威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采取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内重外轻、居重驭轻和扼制要地的战略布局,居关中,以临四方,便于机动和控制;对据险养威,建立基地,坚守城邑,围城打援,轻骑急袭的运用也很成功。著名的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阐明夺取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理原则,发展了古代兵书中的奇正观,探讨了一系列战略理论问题。宋朝为抗击骑兵攻击,利用江河坚城为屏障,并在筑城防御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卫战法颇有创新。宋朝坚持办武学,培养高级军事谋略人才,颁布了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并有《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百战奇法》等汇辑性和专题性的军事名著,论述了战略理论问题。元朝攻打南宋时,采取骑兵和火器相结合,实行远程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的进攻战略。明朝实行防御战略,沿长城一线因险制塞,以点制面,以墙制骑,精兵机动与城守结合;在沿海地区,则陆海结合,分区分要点设防。明朝的著名军事著作有《武备志》、《登坛必究》、《筹海图编》等,论述用兵要则、军事地理、海防理论等战略问题。清朝前期采取了徐图渐进,长期消磨的战略,削弱和破坏明朝的战争潜力。从康熙帝开始,一改历代“墙守”观念,提出以“蒙古为长城”的战略思想,在安边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农民战争,在战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时机,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广收人心;飘忽不定,流动作战;乘虚蹈隙,以战养战,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腊、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进行的战争,对西方古代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战略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训练和装备军队,组织远征,组织协同,规定作战线,实施机动,争夺交通线,筹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战争等。5世纪之后,欧洲各国先后进入封建时代,战争长期在骑士制度支配下进行,战略发展缓慢。15世纪之后,欧洲一些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火药、火器的运用使西方各国军队装备编制及战略随之发生了较大变革。意大利N.马基雅维里的《战争艺术》等军事著作,在西方军事学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军队编制,运用炮兵,实施一翼突击的机动作战等战争实践活动及其战略思想,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近代战略 16世纪之后,是欧洲资产阶级近代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处于内线作战的战争中,善于有节制地使用兵力,运用频繁的机动和翼侧攻击的战法。英国的H.劳埃德论证了基地、作战线、地形、战场面积、军队数量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战略上的运用。18世纪,拿破仑一世在长期战争中,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方法。他强调选定主要作战方向,快速机动,集中优势兵力,以突然迅猛的进攻,出其不意地袭击歼灭敌人,并建立强大的预备队等原则。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AH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是西方全面论述战争和战略理论的著作。这些著作,对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使用坦克、飞机、军舰等新式武器装备为基础的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HKBvon毛奇的速决进攻战略;德国Avon施利芬的速决和歼灭战略;美国AT马汉的以海权论为中心的海军战略。20世纪初期,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信奉速决进攻战略,企图通过强大兵团的机动作战,迅速结束战争。然而,在绵亘的阵地上实施攻防战和持久的消耗战,使战争陷入长期僵持局面。战略指导落后于战争现实的情况甚为明显。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理论。他们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创立了关于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学说,提出了人民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以后的国内战争和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战争思想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提出了建军原则。这些先进的战略指导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倡办兵工船务,模仿西方军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军,编练新式陆军。清朝政府在战略上内外并重,注意边防、海防要塞建设。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遭到惨败,“师夷制夷”的战略主张未能实现。这一时期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提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战争,采取略城堡,舍要塞,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远程奔袭战略,长驱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后因内讧和战略指导失误而归于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为目的,采取团结海内外爱国力量,筹集款械,联络会党,组织武装起义,先在一二个省举事,尔后张势于全国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近代的战略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
现代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G杜黑的空中战争理论,德国E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争理论,英国JFC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对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产生过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参战国的军事战略。德国A希特勒承袭了施利芬、鲁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歼灭战、总体战争和机械化战争理论,采取以闪击战为核心的进攻速决战略,发动了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中国陆军学校之始。学堂仿照外国陆军学校办法,挑选北洋各营中精健、 聪颖、 略通文义的“弁目” 100余人来堂学习。由湖北简用道杨宗濂总理学堂事宜教师聘用德国军官教授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及西洋行军新法等课,并督率学生赴营演试枪炮阵式、建造台垒、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 分合、 攻守诸式。由中国教习教授经史,进行忠义教育“以端其本”。一年毕业,发回各营任用,学习优等者,留堂作帮教习,或回营作教师,转相传授,使北洋各营“全晓西洋近日行军制胜之方”。北洋军阀段祺瑞、 冯国璋、 曹锟、吴佩孚等,均为武备学堂学生。后清政府令各省添设武备学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备学堂办法,设立学堂,如江南陆师学堂、浙江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以及随后建立的保定军官学校(即北洋军官学校,原名保定东关大学堂)等。招生范围,除收营内武弁外,有的学校还扩大招收20岁左右身体健壮、文理通顺的官员子弟和士绅子弟,前者为正课生,后者为附课生。修业年限,有一年的速成科和三年的正科。正 科课程增设外文(德、英、日文)、历史(中外战争交涉史、古代英雄事迹等)、地理及兵法研究等此外,一些学堂还规定三年学成后,择优出国,分赴各国肄业。
本文2023-08-07 03:35: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