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哪8种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 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 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 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 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 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 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谈水浒人物与结构》
以上11种修辞手法,层递,反复,设问,反语这四种比较好判断,出现的频率也不多。而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诘则很重要,出现的频率也很多,望认真学习掌握。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需要同学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答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规律,找出答题技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石拱桥运用手法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石拱桥运用手法:
学生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
(1)“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悟、交流这样写的好处。课文中有这样的阅读提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学生在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不一定要求说出很深的道理,只要学生了解到,这个句子既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就可以了。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在理解课文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学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比较“创举” 和“创造” 的异同;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 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自豪的情感。
这几个句子,不一定由教师提出来交给学生理解,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
总结: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表达的精妙之处。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xx比作xx,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1)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初中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复沓: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对偶: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
一、摹状: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二、映衬: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四、顶真:”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五、排比: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六、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七、夸张: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八、借代:
1“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九、复沓: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十、反复: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十一、错综: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十二、互文: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十三、比喻与反问: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本文2023-08-03 23:14: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