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性著名历史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叶性著名历史人物,第1张

叶姓或叶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名列第49位。叶姓在客家地区是一个大姓。 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关于叶氏的来龙去脉,《通志氏族略》记述得最为清楚:叶氏,旧音读作「摄she」,后世与木叶之叶同音。《风俗通》:「楚沈伊戊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宋朝为着姓。此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对于叶氏的来源,也持同样的说法。 名人 叶挺,中国人民 创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 的创建者之一。 叶选平, 之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叶绍钧,中国作家、教育家。 叶汉,港澳地区著名企业家。 叶蒨文,中国红极一时的天后级歌手。 叶金川,现任中华民国台北市副市长。 叶澍堃,中国香港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局长。 叶启田,台湾歌手,有宝岛歌王之称。 叶欢,台湾歌手,较知名的歌曲有『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天天等天天问』 叶瑷菱:台湾华语女艺人

《叶公好龙》 由于各种原因、或年代久远、或出于误解,不少历史事迹用词或成语,其意思与原来出处有很大差异,甚至相反的,以致不少相关人物无端被误解,含冤往往达千数百年。 平日我们所常用的一个典故“叶公好龙”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战国时代政治及军事家 在今日,当我们讲到“叶公好龙”这句词语时,大家都以“口是心非”这个意义作为诠释,盖谓“叶公”喜欢假龙而惧真龙,是一个“虚伪者”也。 但据专家考据谓,这位“叶公”是今日姓叶的后人的共同祖宗,他还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哩! 中国首发成语特种邮票 是近,中国首次发行成语故事特种邮票《叶公好龙》,为了让大家了解“叶公”的种种。郑州大学教授安国楼博士特别作了一次“还我庐山真面目”的说明。 原来,“叶公”本非姓叶,他原名是沈诸梁,字子高,还是正正式式的楚国王室的贵胄。 本名沈诸梁,曾祖父为五霸之一 的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戍在吴楚交战中曾屡立殊功。 其后,秦国出兵击退吴军,楚昭王便封沈诸梁到叶邑为尹。 叶邑地处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他被封时只有24岁。 据史料考据,沈诸梁在叶主政期间,采取与民休养、养兵息民、发展农业的政策,因而国力大为增加。他还组织了民众修筑水利,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以封邑为姓,子孙改姓叶 由于其业绩良佳,因而受到楚国朝野及各地诸侯的敬重。 他的子孙,后来以封邑为姓,因此沈诸梁实在是嗣后万千计的叶姓族人的真正祖先。

参考: gaogo/c_cate/c07_topic/C7_049

在蚕业生产中,桑椹是供叶后的副产品。自古以来,被视为救荒之物,乃至有充作军粮之说。今天,桑椹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味之甜美却令人难以忘怀。在每年麦黄时节,桑椹成熟时,除少量桑椹当作特季水果供鲜食外,多数自生自灭,投有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当今,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桑葚以其艳丽的色泽、鲜美的口味,丰富的营养和多种保健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成为第三代水果中最年轻的一族,属于亟待开发的新颖果品。

桑椹的名称溯源

桑椹,又称桑葚,桑果,为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穗,它在古籍中有多种名称。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称桑椹为“葚”和“黮”。《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唐·陆德明释文:“葚,本又作椹。”这里说的是桑叶没落的时候,它的叶儿多润柔,那斑鸠鸟儿啊,见着桑葚别贪口。唐代陆德明解释“葚”又同“椹”。《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鹗,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其大意是,猫头鹰儿翩翩地飞行,聚在泮宫的树林,吃着我的桑果,报答我的好声音。先秦古书、我国第一部辞典——《尔雅》,也称桑椹为“葚”:“桑,辩有葚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桑椹为“葚”和“桑实”:“葚,桑实也。”桑果称“椹”在晋代已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桑条引东晋训古学家郭璞:“葚与椹同”之语。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也称桑果为椹:“桑椹熟时,收黑鲁椹。”唐。盂洗《食疗本草》中就单列“桑椹”一条,唐·韩愈《赛神》诗中有“麦苗含穟桑生椹,共向田头乐社神。”之句。宋·寇宗奭《本草衍义》称桑椹为“乌椹”。桑椹还有很多名称,由于桑椹有黑、白两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之为“文武实”,明。陈嘉谟《本草蒙筌》称“黑椹”,《和汉药考》叫“桑仁”,《江苏植药志》称“桑果”,《四川中药志》称“桑蔗”,《东北药植志》称“桑粒”。也有叫“桑枣”、“桑椹子”和“桑泡”的。

古医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桑椹与养生之关系,《本草拾道》:“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本草经疏》:“甘寒益血而除热,其为凉血、补血、益阳之药无疑矣”。而在现代健康养生丛书中,也找到了桑椹的影子,《抗癌中药药理与应用》:“桑椹含胡萝卜素,可阻止致癌物质引起的细胞突变,使细胞内的溶酶体破裂放出水解酶,这种酶可使癌变细胞溶解死亡”。由此可见,桑椹的功效并非空穴来风,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得到科学的支持,专家揭开了桑椹酒的神秘面纱。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叶教授说:桑全身是宝,桑椹乃宝中之宝,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经常食用能供人延年益寿,家庭幸福。某著名营养专家表示,鲜桑椹水分含量高,糖类丰富,常温下1-2天即变色、变味、腐烂,所以对桑葚及时的加工更加有利于缓解鲜果成熟期集中、保鲜期短而引起的保藏与消费的矛盾。

早在两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椹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椹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它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素等成分,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桑椹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

桑椹营养分析:

1桑椹中的脂肪酸具有分解脂肪、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2桑椹含有乌发素,能使头发变的黑而亮泽;

3桑椹有改善皮肤(包括头皮)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

4桑椹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可以防癌抗癌;

5桑椹主入肝肾,善滋阴养血、生津润燥,适于肝肾阴血不足及津亏消渴,肠燥等症;

6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

桑椹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尤其适合肝肾阴血不足者,少年发白者,病后体虚、体弱、习惯性便秘者;

2体虚便溏者不宜食用,儿童不宜大量食用

椹食疗作用:

桑椹味甘酸、性寒,入肺、肝、肾、大肠经;

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止渴解毒、养颜等功效;

适用于阴血不足、头晕目眩、盗汗及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等症。

食疗价值\;

桑科乔木植物桑、鸡桑的果实。又称桑实、乌椹、斌实、桑果。桑,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江苏、浙江一带为多。春末、夏初采收成熟果实。洗净鲜用,亦可晒干或略蒸后晒干用。

[性能]味甘、酸,性微寒。能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

[参考]含葡萄糖、蔗糖、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烟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阴血不足,头晕血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或须发早白;阴虚血少,消渴口干,或肠道燥热,大便干结。

[用法]生食,煎汤,或熬膏,浸酒服。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服。

当今酒类市场产品众多,主打以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等种类,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酒类市场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要想在酒类市场能够赚取超额利润,就必须研制出一种全新的酒类品种。东方紫做到了这一点,它以桑椹为材,酿成美酒,以全新的果种打开酒类市场的空白区域。桑椹这种水果不仅口味鲜美多汁,更加拥有多种养生康健的功能,所以东方紫酒不仅能够以果酒的美味占领市场,更能够给消费者送上健康长寿的绝佳饮品。好处一、补肝益肾好处二、改善“生殖亚健康”好处三、补血养颜 好处四、生津润肠、清肝明目、安神养颜、补血乌发等现代医学还发现桑葚具有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细胞生长、抗诱变、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护肝等保健作用桑葚的保健作用。

句容九州桑果酒业有限公司面向国内外市场推出的东方紫·干紫,是以优质的桑果原汁为原料,采用国际一流的设备和工艺酿造而成,保留了桑果宝贵的营养及药用成份,原汁酿造,酒香浓郁幽雅,口味醇厚舒畅。容九州桑果酒业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句容市, 紧邻国家4A级景区的著名茅山道教养生胜地。公司自1999年起从台湾引进优良桑椹种苗,种植了2000亩绿色纯天然桑椹树“桑果1号”,如今已发展成为万亩桑果园。是目前国内唯一用于专门酿酒的桑椹种植基地。

东方紫酒风味独特,采用鲜榨桑椹原汁发酵酿制,呈现诱人的紫水晶色,晶亮透明,醇香浓郁,柔口丰满,风格独特,具有桑椹特有风味,醇香可口,浓馥悦人,回味延绵。在10至15摄氏度饮用为佳,并佐以烤鸭、红烧、煎、炸等味重食品。

东方紫酒有四大系列:东方紫·干紫(典藏系列——经典的价值超乎与外物;自我的肯定超乎于境外;东方紫干紫典藏系列产品的尊贵价值;只因懂得自我的人去品鉴。在奢享中呈现尊贵、地位、名誉;皇帝庄园·干紫——文化的传承历来是名人的抉择,拼搏的背后总有成就和荣誉,东方紫皇帝庄园沉淀千年文化历程,融合现代工艺缔造,在创造中呈现荣耀、稀世、珍贵。东方紫·干紫(金标系列)成功源自品味,气韵彰显风度,东方紫干紫以其优雅的魅力,占据酒品贵族一席,在品质中呈现气质、内涵、品味。东方紫甜紫(金标系列)——当生活的情调与时尚邂逅,气质雅然悦现。恰如温柔回眸,刚柔并济,东方紫甜紫融合数千年酿造秘方。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学记》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可贵的,在中国教育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学记》既然把学校教育当做“建国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对于执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必然给予崇高的社会地位。“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这就是说,教师的地位同神圣的祭祖礼仪中的“尸”一样受到尊敬。封建统治者对于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们“为尸”或“为师”时,才不以臣礼对待他们。虽然天子为“贵”,也须免除老师对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礼。

封建社会的“尊师重道”,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企图通过“尊师”来尊重封建的“道”,维护封建统治。因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所以《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个“尊师重道”的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者利用为进行统治与巩固统治的武器之一。但就《学记》提出对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号召社会上尊师这一点来说,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方面总结的主要经验为:

一是健全学校教育制度。《学记》记录了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说明,中国古代,也曾广设学校以施行教育,它的制度,是每二十五家设立“塾”,以教闾巷中各家的子弟;每五百家为党,党内设立“庠”,以教闾塾中所升入的子弟;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即术),遂中设立“序”,以教党庠中所升入的子弟;天子的首都或诸侯的国都,设立大学,以教天子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遂序升入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学校的设置,是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十分周全,这也是政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反映。

二是严格考试制度。《学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他们的学业成绩。第一年,考查他们是否能分析经义和章句。辨别自己的志愿,决定学习的趋向。第三年,考查他们能否专心学业和同学之间是否融洽,共同研习。第五年,考查他们学识的广博和亲近老师的程度。第七年,考查他们议论学业是非能力,以及能否择其善人为友;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都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小成”。到了第九年,就应该考查他们能否做到推理论事,触类旁通。虽独自立说,却不违反老师的教诲,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大成”。经过这样学习后,将来就足以教化民众而变易旧的风俗,并且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处的人响往来归。这就是大学的教育宗旨。

《学记》在这里讲的是大学的修业年限和视学制度。大学修业九年,分前七年后二年两个阶段。每两年考查学生成绩一次,每次考查都有重点,而且不仅考查学业成绩,也考查操行成绩。这可能是《学记》作者的设想,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有学年制度、班级授课制以及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然而这种设想也是可贵的。

三是重视开学典礼。“大学始教,皮弁祭莱,示敬道也”。这说明大学开学的仪式是很隆重的。在开学时,由官吏穿着礼服,供奉祭莱,举行祭礼,以示尊师重道。“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在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要学生朗诵《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表示君臣宴会作乐,上下和睦。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做官,管理国事。今天看来,这目的的本身不可取,但重视目的教育是对的。因为在隆重的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这说明古人对目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我国至今仍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四是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学生要按鼓声打开书箧,如今天学生按着铃声上课一样,可见学习纪律是严格的。目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至于“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体罚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棍棒纪律,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自觉纪律是不相容的。

总之,《学记》在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方面的论述,有的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不奇怪。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第一个“学”字应读“效”,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学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两个方面活动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学,学习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来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学。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两方面的结合。

人的发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基本因素所制约的。究竞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呢?历史上的教育家曾经争论不休,它反映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学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的用意是强调“学”。说明人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不仅要有救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历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学生的思考活动,要求他们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记》对“学”与“思”的关系,认为既学且思,学思结合。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关于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

(—)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学记》作者说:“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很高的高度。《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观而弗语”、“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二)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作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一到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阶约夯购懿还唬枰樾难埃饩褪恰敖倘缓笾А!薄爸А比缓蟛拍堋白郧俊薄BR>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愈学兴趣愈高,眼界愈开阔,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根据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提出的“学学半”的主张也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对于循序渐进的论述,比我们通常说的系统性原则,含意要广,内容要多。它包括了系统性、量力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则的内容和要求。《学记》对于如何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了两点要求:

首先,“学不躐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学的系统性,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材是有一定的连贯顺序的,学生的学习是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俄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证系统性时曾说过:“当然,只有本着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碎而不联系的知识,就会象杂乱无章地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主人也什么都找不到。至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只有体系而无知识,就象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都贴着东西的标签,但是柜子里是空的。”(转引自苏联达尼洛夫、叶希波夫编著《教学论》第197页)乌申斯基的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教学不按部就班地系统地进行,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只有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判断,才能进而顺次掌握减法和乘法的概念和相应的判断推理过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进而顺次理解重力、压力。任何打乱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其次,“不凌节而施”。这句话汉代郑康成解为“不凌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钝者以大也。”孔颖达解为“不凌节,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依照他们的解法,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这是孟子所说“时雨之化”的“时”,其意义是说,“教育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如果失之过早,它就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过迟,则学生的要求可能已经消失,也不容易使他们接受。这样不合时机的教育,《学记》认为,必然是‘勤苦而难成’,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所以《学记》提出“不凌节而施”的要求。“不凌节”就是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教小的、钝的学生太多太深的知识,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吃不了”;也不要对大的、有才能的学生,教的太浅太少,使他们“吃不饱”。《学记》要求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做到“教不凌节”,“学不躐等”,循序量力地进行教学。《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为的是“学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反之,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学记》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因为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凌”了“节”。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并提出“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梁启超讲得更通俗:“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教育政策私议》)孔于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论。(《先进》)中外学者这些话都说明,教与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想“挟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都是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即使偶而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四)“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如果课外不学“操缦”(杂曲)、“博依”(歌咏)和“杂服”(洒扫)等技艺,课内就学不好“弦”(即乐)“诗”和“礼”。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劳和逸相结合。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侯,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过去学校一般不重视课外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还是对课外活动没有足够的重视。《学记》能在两千年前,就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的《教育学》,没有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列入教学原则,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安排得当,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培养人才,是大有好处的。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实验的学校里,十分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在仅有六百多学生的学校里,课外活动小组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学生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所学校为苏联培养了不少出色的人才。这个事实,充分说明,“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相观而善”原则

《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在谈到“藏息相辅”原则的作用时说它可以使人“乐其友”,并把“师”、“辅”(友)并称。因为同学、朋友之间可以“相观而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人人都有优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成为“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但是,《学记》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学友间的任何交往都会是互进有益的,获得“相观而善”的好处的。相反它提醒人们,如果结交的是些酒肉朋友,整天言不及义,那就会使人忘却老师的教训,忘却学习,荒废学业。这就是“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所以,为了自己的长进,应注意结交好朋友,不要交坏朋友。这可以说是孔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思想的发展。《学记》对这个问题的可贵之处,是首先看到交往的有益作用,加以肯定和提倡。而不是一叶障目,因噎废食。这不能不说是《学记》的又一难能可贵之处。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学记》虽然没有具体说明要发扬的是什么,但古人的注解中有过这样的解释:“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意思是说,“或失则多”,学习中贪多务得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有引向渊博的因素;“或失则寡”,学得过窄,孤陋寡闻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也含有变为专深的可能;“或失则易”,轻率勇为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包含有勇于进取的因素;“或失则止”,畏难而退是坏事,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有安分守己,导向扎实的可能。学生这些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归纳起来,“不是失之太过,就是失之不及”。就“多”、“寡”、“易”、“止”本身来说,是四种“失”。但就它们所包含的“渊博”、“专深”、“进取”、“扎实”的因素而言,又可以说是优点。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的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既包含重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极其可贵的。

至于《学记》对教学习方法的论述,不甚具体。一般是结合教学原则来谈的。现归纳为讲解、问答、练习和类比四种方法,分述于后:

(一)讲解法

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约而达”。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少而精。

第二,“微而臧”。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尝一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

第三,“罕譬而喻”。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例不在多而在精”。“例子多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学生只注意事例,不注意理论了”,就不能起到“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只管抽象说教,不“举事以类义”;有的教师举例不当,事例不能说明问题;有的教师用例太多,淹没了论点;有的教师举例过滥,使人眼花缭乱。……这种种不良作法,都可以从“罕譬而喻”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问答法

这个问题,《学记》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首先,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

其次,如何回答问题。《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二是要求从容问答。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待儿从容,然后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有深刻的意义。

(三)练习法

什么是练习法?《学记》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阐述,只是举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作出结论说:“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知道怎么成“形”);优秀的弓匠的儿个,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知道竹木之“性”);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知其所由)。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治学了。

从上述的三个比方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在练习法中,范例是很重要的。“良冶”、“良弓”、“大马”瞧鸲δ咳镜氖痉蹲饔谩6橇废坝ρ蚪ソ右椎侥眩踊∪胧郑上肮摺K粤家敝酉妊茫脊酉妊÷硐妊Ц担褪钦飧龅览怼U绻湃怂担骸安偾笙矍Ы6笫镀鳌薄BR> (四)类比法

《学记》还主张教学中多运用“比物丑类”,用同类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不仅由此及彼,因理推论,巩固消化运用已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猎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的精神,而且处处都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

《学记》主要是从正面论述了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除此之外,还结合实际,从反面批评了当时教学的缺点及其不良后果,增强了正面论述的说服力。这里引用《学记》批评当时教学弊端的一段原文,其见解是十分精辟而中肯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

一曰“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朗读课文,不求学生理解其意义。

二曰“多其讯言”。教师一味注入灌输,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

由于这五大弊端,所以教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使学生厌恶学习;怨恨教师;苦于学习的困难,“苦其难”;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知其益”。这样学生即使毕了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学了等于没有学,“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啊!

《学记》批判了当时教学上存在的只注意背诵、灌输、赶进度,而忽视启发诱导,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的现象,“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领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第156页)《学记》这些深刻的见解,虽然是针对两千年前的情况而谈的,但联系今天的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很值得借鉴的。如有的老师总想多教些知识给学生,认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在教学中往往只顾抓时间,赶进度,满堂灌,而忽视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叫材,学生并没有因教师的“多讲”而“多得”,反而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老师主观上是想为四化建设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但客观效果是否符合主观愿望呢我们从《学记》的论述中,不是能得到足以移情益智的启发吗

总的来说,《学记》总结了我国古代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所以,我国历代学者对于《学记》都曾给以很高的评价。清朝学者陈澧曾指出:“若以此为法,学术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矣。”(《东塾读书记》)当代教育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也都认为《学记》不仅是中国的一篇最早最完备的教育文献,也是世界的一篇最早最完备的教育文献。顾树森说:《学记》是“中国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非常辉煌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伟大著作。”《学记》所论述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部分,不少是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并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堪称是“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沈灌群《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第46页)

  教育孩子,是当今父母的头等大事,也是最为头痛的难事。我们能不能从古人书籍中,得到有益于当今的启示呢。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

01《笠翁对韵》:易于记诵

明末清初李渔编写。

  “笠翁”是李渔的号,书的编排方式和《声律启蒙》相同。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是教儿童如何写诗、作对子的。

02《幼学琼林》:读书阶梯

明末程登吉编写,后人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用骈体文写成,非常便于诵读、记忆,内容主要是介绍成语典故,非常广博,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

书中有许多格言警句,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03《增广贤文》:世态人情

编写于明代,清·周希陶又进行了重新编订。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是核心还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04《龙文鞭影》:典故大全

明·萧良编写,杨臣诤增补修订。

全书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

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

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05《名物蒙求》:常识教育

宋·方逢辰编写。

《名物蒙求》是用来给儿童初学识字及掌握一般常识的读物,用四字的句式编写出一些基本的自然知识与当时的日常社会知识。

在自然方面讲述了天地、四时、风云、动植物、器具、田园、房舍等,可以使儿童认识事物和理解一些自然现象,有其一定的科学教育意义。

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名言

●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 《治家格言》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 《吴氏家训》 士为民首,读书最高。

● 《颜氏家训》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 《於氏家训》 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

● 《童蒙须知》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聪训斋语》 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 《家训 · 谕儿》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 《家范 · 学规》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 《孝友堂家训》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 《安得长者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古人教育孩子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女读书,是当今父母的头等大事,也是最为头痛的难事。有的父母方法多,很灵活,又能激起儿女读书的浓厚兴趣;有的则不然,对儿女训斥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儿女的牴触情绪特别大,效果不好。我们能不能从古人教育儿女读书的家训中,得到有益于当今的启示呢。

孔子被称为至圣,是万世师表,也是教育子女的榜样。孔子的学生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伯鱼有特殊的教育。一天他问伯鱼:“夫子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只是有一天我从前庭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啦。’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就学了诗。还有一次,父亲又问,‘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啦。’父亲又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就学了礼。”孔子教育学生,就是以《诗》、《书》、《礼》、《乐》为教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伯鱼的说法一致。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特殊教育。但紧紧抓住《诗》与《礼》的学习,可谓方向对头,突出了重点。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孔子抓对了!《诗》,就是《诗经》,除它的文学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孔子讲《诗经》,是把它政治化了的,就包含了思想教育。完全可以把《诗经》作为综合科目来教授。后来用于初级教育的有《千家诗》,是唐宋诗歌精品的选集。它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诗歌是情感非常浓烈的文学作品,对小孩的情感沐浴有明显的效果,对小孩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缺乏情感上的教育。诗歌的语言是特别精炼的,跳跃性非常强,理解诗歌时,必须要运用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其美妙的意境,欣赏诗歌时要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这对培养小孩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培养形象思维有独到的作用。

孔子的《礼》,一般是指《周礼》,它是国家的规章制度与官员体制的教材。“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就能当官。学《礼》,不仅仅是懂得礼,还要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事,既是道德修养的需要,也是当官者的专业教材,还是当普通老百姓应该遵循的法律与公德,必学不可啊!如果今天有一部集法律、社会公德与规章制度于一体的综合教材,那该多好啊,既是进行公民教育的需要,又是为官者的基础教材!为官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公民,公民是选拔官员的基本群体,二者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后世把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为“诗礼传家”。我们当父母的,在引导小孩读书时,首先就应该像孔子一样,要选择正确的方向,突出学习的重点,尽量减少子女读书的弯路。如果像现在一样,学校教什么,家长就抓什么,结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乱糟糟的,做子女的要花费许多冤枉精力。

宋朝的“三苏”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故事。有副对联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有两个儿子,叫苏轼、苏辙,唐宋有八大散文家,苏洵父子三人就占了八分之三!据说他还有一个女婿,叫秦观,也是宋朝最为有名的词人,一家同时有四大文学家,是古今文学史上的佳话。

1古代名人励志求学故事

2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3古人励志的故事精选

4描写古人学习态度勤奋的成语

5古人关于教育的名言

  《名家推荐书目》

  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

  《战国策》

  《论语》

  《庄子》

  《荀子》

  《楚辞》

  《淮南子》

  《论衡》

  《左传》

  《老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

  《元曲选》

  《史记》

  《汉书》《明曲选》

  杜甫

  白居易

  陶渊明

  李白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陆游

  辛弃疾

  关汉卿

  欧阳修

  朱熹

  杨万里

  马致远

  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

  九种《纪事本末》

  老子/老子

  墨子闲诂/孙诒让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缀白裘/玩花主人

  西游记/吴承恩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四书韩非子/韩非

  周礼

  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

  宋元学案/黄宗羲

  王临川集/王安石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章实斋年谱/胡适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诗集传

  左传/左丘明

  乐府诗集/郭茂倩

  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坛经/惠能

  明儒学案/黄宗羲

  朱子年谱/王懋竑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崔东壁遗书/崔述

  文选/萧统

  全唐诗/彭定求等

  宋六十家词/毛晋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水浒传/施耐庵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荀子集注

  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

  书经(即尚书)

  礼记/戴圣

  老子/老子

  易经

  诗经

  庄子/庄子

  韩非子/韩非

  史记/司马迁

  后汉书/范晔

  荀子/荀子

  战国策

  左传/左丘明

  墨子/墨子

  汉书/班固

  三国志/陈寿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

  李太白全集/李白

  韩昌黎集/韩愈

  白香山集/白居易

  文选/萧统

  杜工部集/杜甫

  柳河东集/柳宗元

  4."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山海经

  世说新语/刘义庆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1877~1927)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马可•波罗徐霞客游记/徐宏祖(1587~1641)西秦旅行记

  梁武石室画像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

  唐人说荟

  元秘史(即蒙古秘史)

  陶庵梦忆/(清)张岱(1597~约1679)桃花扇/(清)孔尚任

  南洋旅行记

  5.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生卒年不详)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生卒年不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1874~1952)历代名人年谱/(清)汪镇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阮元

  世说新语/刘义庆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抱朴子外篇/葛洪

  论衡/(东汉)王充

  今世说/(清)王晫(1636~?)

  6.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

  汪辟疆(1887~1966),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研究》等。

  汪辟疆在1942年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含10种图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并间或予以评注,颇多精要。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

  礼记正义/(唐)孔颖达

  荀子/荀子

  庄子/庄子

  汉书/班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楚辞

  文选/萧统

  杜诗

  7.经典常谈

  朱自清,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9月重印。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0年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重要典籍,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

  说文解字

  周易

  尚书

  诗经

  三礼

  春秋三传(国语附)

  四书

  战国策

  史记汉书

  诸子

  辞赋

  诗

  文

  8."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六祖坛经/惠能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辑

  传习录/王守仁

  9.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论语

  墨子/墨子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荀子/荀子

  易传•系辞

  史记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编或来新夏选编论衡/(东汉)王充

  不真空论/僧肇

  物不迁论/(东晋)僧肇

  神灭论/范稹

  坛经/惠能

  张载集/张载

  四书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守仁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严复集/严复

  仁学/谭嗣同

  孙中山选集/孙中山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鲁迅选集/鲁迅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曹禺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艾青诗选/艾青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圣•奥古斯丁

  思想录/帕斯卡

  新工具/培根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论/卢梭

  伦理学/斯宾诺莎

  西方哲学史/罗素

  科学史/(英国)丹皮尔

  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德国)黑格尔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悲剧的诞生/弗里德里希•尼采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德国)李凯尔特人论/(德国)卡西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奥德修记/(古希腊)荷马

  神曲/(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

  浮士德/(德国)歌德

  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汤姆大伯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母亲/(俄苏)高尔基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董衡巽译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10.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本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包括推荐应读书目30种,推荐选读书目30种。这个书目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他们是: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

  王太庆(北京大学教授)

  王永兴(北京大学教授)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朱伯昆(北京大学教授)

  朱德生(北京大学教授)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孙小礼(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北京大学教授)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浩(北京大学教授)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辛(北京大学教授)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

  余敦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

  陈启伟(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金克木(北京大学教授)

  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

  周民强(北京大学教授)

  周辅成(北京大学教授)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宝煦(北京大学教授)

  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

  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

  费振纲(北京大学教授)

  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唐有祺(北京大学教授)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裘锡圭(北京大学教授)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应读书目:

  周易

  诗经

  老子/老子

  论语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庄子/庄子

  史记/司马迁

  坛经/惠能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红楼梦/曹雪芹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鲁迅选集/鲁迅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

  理想国/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著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思想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卢梭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著,何兆武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科学史/丹皮尔著,李衍译

  ***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2)选读书目:

  礼记/戴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