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古书能否全部扫描成电子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国外古书能否全部扫描成电子版,第1张

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如何做到“为天下人所用”?

南方周末

原创

2021-6-2 00:09 · 《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陈力和何梦超讨论古籍数字化方法。 (达摩院供图/图)

流散海外八十多年后,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中的《宋百家诗存》重现大众视野。

在扫描影像中,这本中国古籍上的水浸、虫噬、霉变历历可见,每一处都是历史的风霜。1790年左右,《宋百家诗存》随《四库全书》入藏杭州文澜阁,清咸丰年间在太平军入杭后散失,1861年左右被嘉业堂收藏。抗战时期,部分嘉业堂藏书流落到了上海,可能被日本人收购,并于1949年辗转到了美国,如今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籍善本,截至2021年5月18日,其中二十万页被扫描影像、读取文字,以数字化形式回归祖国。

这是海外古籍回归项目“汉典重光”的成果之一。这批数字化古籍善本中既有宋元本,也有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稿本、抄本,其中一些是以前很少有人见过的珍贵藏本,比如清文澜阁本《宋百家诗存》。

古籍流散海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体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数字化回归。

此前的古籍数字化平台,大多是展示扫描后的古籍,读者只能在这些平台阅读,无法就书中内容进行检索分析。此次汉典重光的数字化团队不仅将古籍扫描,还将扫描下来的识别转化成了电子文字。搜索某一字词,可以跳转到字词所在书本的具体章节段落。

这些古籍资源将向公众免费开放。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汉典重光古籍数字化平台将被捐赠给权威公共机构长期运营。

“让蒙尘的古籍重焕新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力是汉典重光项目的古籍专家。陈力的父亲是教历史的,1977年,陈力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都与历史、中文、图书馆相关,最后被省内第一志愿四川大学历史系录取,从此“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对古籍积累下一份深厚的感情。

在汉典重光项目之前,陈力已经参与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他曾经在国家图书馆工作18年,其中一半的时间分管古籍,经手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回归项目。2009年,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专门从美国飞到中国商量相关事宜,目录都筛选完成了,也做完了一部分书的扫描,但项目最终因为资金、技术等没能达到预期而搁浅。

这次未竟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汉典重光项目的起源。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高晓

  1928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95后一名女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国家图书馆担任着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位,并且有相关信息表示这位女生在修复古书的一条裂纹时花费了近半个月,这一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可以看出古籍修复非常的困难,不单单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对人才培养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当这一职责的,古籍修复要有着非常好的能力和心态,整个人要非常的有耐心和细心,一点一点的进行修复。

这些传统的文化资源是值得让大家关注的事情,而对这些保管传统资源的古籍修复师大家要给予最高的敬意。她们非常的不容易,要付出非常多的心血,才能让一个古籍恢复从前的样子。而这些古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朝代和历史,要按着这些古籍不同的时间而采取不同的手法进行修复。拼尽全力恢复它的原貌,而这对古籍修复师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

古籍修复非常的困难,因为这些古籍存在和保存的年代非常的久远。经过空气的氧化以及搬运的损伤,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损害。古籍想要恢复以往的样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并且这些珍贵的古籍都有着自己的味道和特色,在进行修复时,修复师也要保持着自己与古籍的接触处在一种非常好的状态,避免给的古籍带来二次伤害。

对于古籍修复师来说进行修复,就像是医生给病人治病的那种感觉要非常的专业和有耐心。不停的进行修改,而且完全的沉浸在修复的过程中,忘记了时间。这一页一页古籍的修复,也感受到了这个职业具有的魅力。进行古籍修复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进行。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等,无论提到哪一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都是让人羡慕无比的瑰宝。

当阿里达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四川大学的文史专家们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在汉典重光平台上回归了首批数字化的古籍,包含40余种宋元刻本、写本,共有20万页。让我们不禁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国古籍流失最严重是主要原因是战乱。当时许多所谓的外国科考队趁着混乱的局势,肆无忌惮的盗挖、偷运、走私、贸易。导致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众多古籍珍本纷纷流落海外。更有甚者连流落何方都无从得知。让国人为此感到心痛不已。

而在全球许多博物馆内都可以看见这些中国古籍的身影。让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经发出无奈的感慨:“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国家政府对这些流失海外的古籍也极其高度重视,但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我国想要全部追回这些古籍原件的难度非常大。有很多时候也是凭着爱国人士的一腔热忱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让古籍回家。

这些古籍都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载体。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更详尽清楚的路径。为了避免这些古籍再次流失遭受毁坏。我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保护研究院,除了运用传统的修补技艺来修补受损的古籍外。还通过数字化这种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得到长久的保存。每一本能传承至今的古籍都是无数前人耗费心血或牺牲生命保留下来的,而我们必须更好的将这些传承给后世子孙们。

不知道大家对爱国的定义是什么,又认为身为一个中国人,到底应该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什么,怎样的言行才符合爱国的标准?今天我们要讲的,也是这么一位近代在国内外颇有几分名气,自诩十分爱国的中国人。他就是翁万戈老先生。

翁氏家族前后六代都钟爱文物字画的收藏,并且几辈人都为守护家中的藏物而尽心尽力。翁家最显赫时应当是一百五十多年前历经四个朝代,并且三朝为官,还二为帝师的翁同龢时期。翁同龢就是我们眼中的天宠之人,年仅26岁就高中状元,从此平步青云,仅用数年就成为朝中举足若轻的大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地位和影响力,才会开始翁家这漫长的家族藏品守护之路。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翁万戈,虽不是翁同龢的直系重孙,却也是旁系中最为出色的孩子,自两岁起便承担起了家族藏品的守护重任。之后九十多年,完全以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姿态,集书法家,诗人,艺术家,摄影家,导演以及华人社会活动家,中华文化推广大使等诸多荣耀于一身,颇有继承祖父翁同龢当时身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风范,自二十多岁求学并定居美国后,一直游走于各国之间,宣扬中华文化。

就是一个如此优秀,有着浓重的爱国情怀的老人,却在他百岁生日当天,做出了一件让中国人很是震惊的举动,他将家中六代人守护的藏品中大半的珍贵藏品,包含了书画,字帖,拓片和织绣在内的横跨一千多年历史共183件无法用价值估量的文物,完全无偿捐献给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让其一跃成为国外拥有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甚至在此之前,翁万戈老先生更是将无比珍贵的清代书画大家王翠耗时七个月,长达16米的的呕心力作《长江万里图》也慷慨赠于这家博物馆。

而这件事其实就是发生在去年的美国时间7月28日而已。当日刚好是翁万戈先生的百岁寿辰,而他的寿宴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是波士顿博物馆为其举办的。这一决定公布之后,立刻引起了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愤怒,哪怕这些文物尽是翁家家藏,也绝没有将他们举手送给外人的道理。更何况翁万戈先生之前还做过一件事,这两相对比下来,就更是让人不能理解和接受了。

原来,在2004年时,翁万戈先生以仅450万美元的超低价,将自己家族收藏的542册共80多种从宋朝起至清朝的珍稀古籍的善本书让给了上海图书馆。这在当时可是为他赢得了一片美誉,也正是因此,才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这个早就定居国外的华人,原来还一直心系祖国。

前后两个举动的巨大差异化,确实是令无数国人难以接受。哪怕你不将文物捐给国家,也不能对外人分文不取的赠予吧。而且我们了解到,翁万戈先生其实在早前数十年里,已经陆续向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捐赠过数十件文物,并且长期资助着该馆。用翁老先生的话说,这是他来到美国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博物馆,他信得过,也放心将这些家族的珍品都交给他们守护。

而面对无数国人的谩骂指责与愤怒,翁老先生似乎不为所动,他认为文化与历史是没有国界的,他只是在自己还有能力时,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毕竟,除了早前卖给上海博物馆的五百多册善本书以外,他也分别有向北京大学捐赠过明代吴彬绘的《勺园祓禊图》和《勺园祓禊图》,向上海博物馆前后捐赠了《翁同龢日记》手稿本及《翁氏文献丛编》手稿、南宋画家梁楷的《道君像》、《临戴进谢安东山图》、清代画家王原祁《杜甫诗意画巨轴》,甚至还捐出了祖辈翁同龢的故居。

翁老先生认为,自己的这些家藏实在太过珍贵,在其百年之后,他最需要考虑的,是到底要如何安置它们,才是最为妥当的。在他的考量中,自己已经没有什么能力继续守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了,那就必须去找一个有能力守护它们的。而波士顿博物馆,是他接触最多,最为了解,也最信得过的博物馆,在不偏颇的情况下,他分了一部分文物或卖或赠的送回国内,剩下的,便放到这里,他认为并没有什么问题。

他定居美国的这七八十年里,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也非常用心的宣扬中华文化。在翁先生的认知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反而他将这些文物捐给波士顿博物馆之后,不是更利于外国友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么?并没有什么忘本忘国的说法,这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罢了,上升不到那样的高度。

并且他认为波士顿博物馆的确比国内绝大部分博物馆更有能力保护好这些文物,为了文物本身考虑,他这么做也是正确的。就好像为什么捐向国内的大多数文物都是只对上海博物馆一样,上海博物馆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是够格的,才能让他放心交付,才值得他信任。

而经过这几次对国内外博物馆的捐赠后,翁先生自己家里的藏品已经为数不多,或许会留一些给后人,又或许他会再慢慢将其全部捐出。而他去年捐给波士顿博物馆的那一批文物,有望在今年秋天进行展出。不论翁先生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我们作为局外人,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做过多的评价。

但是他作为这批珍贵文物的守护者和拥有者,自然有权利去安排它们的归宿,而翁氏家族六辈人为这些文物所做出的牺牲,才是伟大并且值得我们尊敬的。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只要这些文物都能被妥善保存,是放在国内还是放在国外应该都可以不必介意。

等祖国更加强大,强大到无可阻挡时,那些流落国外的各种文物,总会被动或主动的被我们收回来的,一切,不过还是因为我们如今不够强大罢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