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的形成有哪些历史原因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风尚有关。山东是我 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沃野千 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号称“世 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山东菜简称鲁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也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山东菜可分 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并以济南菜为典型,煎炒烹炸、烧烩蒸扒、 煮氽熏拌、溜炝酱腌等有50多种烹饪方法。济南风味菜以清香、脆嫩、味厚而纯正著称,特别精于制汤,清浊分明,堪称一绝。胶东风味亦 称福山风味,包括烟台、青岛等胶东沿海地方风味菜。该菜精于海味,善做海鲜,珍馔佳品,肴多海 味,且少用作料提味。
此外,胶东莱在花色冷拼的拼制和花色热菜的烹制中,独具特色。孔府菜做 工精细,烹调技法全面,尤以烧、炒、煨、炸、扒见长,而且制作过程复杂。以煨、炒、扒等技法烹制的菜肴,往往要经过三四道程序方能完成。“美食不如美器”,孔府历来十分讲究盛器,银、铜等名质 餐具倶备。此外,孔府菜的命名也极为讲究,寓意深远。
山东各地的地理差异较大,各地的自然环境、物产和习俗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鲁中及黄河下游、胶东沿海和鲁南及西南三大食风区,其菜各有千秋,并流传下来许多名吃名菜。
鲁中及黄河下游食风区包括以济南为中心的泰安、潍坊、淄博、德州、惠民、聊城、东营等地。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济南菜以汤菜最为着名,俗话有“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其清汤、奶汤制法在《齐民要术》中都有记载,济南菜注重爆、炒、烧、炸、烤、氽等烹调方法。济南菜讲究实惠,风格浓重、浑厚,清香、鲜嫩。
自清代以来鲁菜分为“福山帮”和“济南帮”。济南菜又分为“历下派”、“淄潍派”和“泰素派”等。济南历下派:汤菜特别讲究清鲜爽口,鸡鸭菜肴注重用甜面酱调味,并以甜、咸、酱香浓郁见长,其变化型有酱香、酱汁、葱酱、糖酱等,代表菜肴较多,如糖酱鸭块、酱焖鳜鱼等。爆菜是山东代表菜式,胶东、济南均长于此法,但又有区别。济南爆菜历史悠久。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到,“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
油爆双脆、爆肚仁、爆鸡丁均是着名爆菜。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用济南名厨周进臣、刘桂祥为家厨,所制“爆炒鸡丁”深合丁巡抚的口味,经常用以飨客,世称美味,名之为“宫保鸡丁”(因丁曾被赐“宫保”。后丁调任四川总督,将此菜引入巴蜀。)济南的“糖醋黄河鲤鱼”被誉为齐鲁名馔。
九转大肠是济南的代表菜肴。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杜姓巨商,在济南开办“九华楼”酒店。此人特别喜欢“九”字,干什么都要取“九”字,九转本是道家术语,表示经过反复炼烧之意。九华楼所制的“烧大肠”极为讲究,其功夫犹如道家炼丹之术,故取名为“九转大肠”。
鲁菜起源于山东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正因为鲁菜的这些特点,每个菜品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故事,每道菜的文化内涵不是单纯的舌尖体验,更多的正是每道菜品背后的这些人、这些故事、这些历史。
这德州扒鸡的来历,据说是元末明初,一家卖烧鸡的店伙计,在做烧鸡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结果煮过火了。这样的鸡肯定不能在店里卖了,会坏了招牌。鲁菜结合了孔子儒家学派对中华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同时在各种烹饪手法的运用下将齐鲁大地的特色食材加工处理成美味佳肴。据说此菜为清光绪年间济南城里县东巷九华楼首创。九华楼店主姓杜,是济南的富商,在济南开的店铺很多,所开的店铺,均以“九”字冠名。
关于这个名头有很多争议,不少人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是川菜、粤菜,鲁菜“名不副实”,而且也没有比较出名的菜。其实全国人民对鲁菜都有很深的误解,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去世后追封“太子太保”,为纪念丁宝桢,后人将这道菜命名“宫保鸡丁”。本菜后来成为一道闻名中外的特色传统名菜,鲁菜、川菜、贵州菜中都有收录。
而且鲁菜可以说是影响范围最大的菜系,全球的中餐馆基本上都是以鲁菜为主,谁让老外喜欢的酸甜味就是鲁菜的代表味道之一,不过就连国宴一半也多选鲁菜。食材多为山珍海味,常用烹饪技法有30多种,包含了1800多道菜,连中国最顶级的皇家菜品“满汉全席”98%以上的菜都是鲁菜,可谓名副其实的菜系之首。
本文2023-08-07 03:42: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