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字体设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历史字体设计,第1张

一、汉字字体的历史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二、历史文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隶书(汉) 5楷书 (魏晋)6行书(草书)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中文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中文字跟汉语的关系看,中文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中文字本身的构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体系。

中文字起源于图画。在中文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中文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中文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中文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中文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传说中仓颉造字,草创了文字

原始时代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后来又有了金文(也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

秦汉时 小纂

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书

汉代盛行 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

三、求汉字的演变过程图,每种字体20个字

1甲骨文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3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4隶书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5楷书

宋宣和书谱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诞生于汉末,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大到隋、唐极盛,成为占据汉字主导地位且应用范围最广、使用历史最长的现代汉字书体。

6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狂草出现于唐代。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以上1—5是按照产生顺序来排列的。但排在第6的草书的产生要比楷书早。

四、字体设计:结合实践总结几种典型的设计方法

破洛洛文章简介:中国汉字拥有约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字体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完美的构成方式——用最简单的元素表现最丰富的效果,同时兼具功能性及内涵。自德国包豪斯设计构成理论引入中国以来,随着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中国汉字拥有约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字体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完美的构成方式——用最简单的元素表现最丰富的效果,同时兼具功能性及内涵。自德国包豪斯设计构成理论引入中国以来,随着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中文字体经历并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一 方法与传承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捺、折、勾、提八种(即永字八法),字体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字体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是笔形,就像人的相貌,是人与人、字与字之间最鲜明的外部特征。

第二是结构,就像人的骨骼,决定字体的整体印象。有了这两部分,一款字体足以特征鲜明。

同时,两者可以相互发生作用。将同一套笔形纳入不同的结构,可以生成另一款不同风格的字体;反之在同一结构中套入不同的笔形,也会得到另一款新字。

作为字体的相貌,笔形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往往更为重要。正如现代设计摇篮——包豪斯理论倡导的设计的功能化、理性化,作为字体设计师需要弄清两件事,一是设计思路从哪里来,二是要将设计应用到哪里去。

字体设计不同于书法,应强调实用性、商业性,掌握方法很重要。目的市场要优先考虑,切入点很重要,不能仅凭兴趣左右。

善于观察市场,时刻对应用领域保持敏锐的触角,才能行之有效地将设计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的设计能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步要寻找相应的素材与来源,任何灵感都不是凭空的假想,那是站不住脚的,一定有相关视觉经验作为积淀,也有规律与方法可以借鉴和遵循。从平面构成角度,大部分广告字体都是将具象事物或抽象图形归纳应用在设计中,如剪纸体、胖娃体等。

字体设计要把握沿袭与创新之间的度,站在巨人肩膀上进步一点就是质的提高,而凭空漫无目的的创造只能是乱跳,永远够不到巨人的肩膀。这就是一种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宋、仿、黑、楷能够不断拓展出新的字体品种,就在于长期积累过程中彼此促进融合,产生了如兰亭黑、雅宋、博雅宋、北魏楷书等优秀字体。无论中文还是西文,无论书法还是美术字,提取他们的优点为我所用,通过个人审美理解改良发展,令其焕发新的神采。

好的东西不应被岁月所尘封,艺术也不应被国别所局限。当下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多元的,常见的复古风长盛不衰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传承与借鉴必须是经过个人提纯改造后的产物,是符合新时代设计思想与流行趋势的。相对于标志字体的设计灵活性,成千上万字的字库对设计尺度的要求更为严格,如何遵循简洁统一的规律演化出丰富和谐而又特征鲜明的风格,是一套成熟字体必须经历的过程。

字库区别于平面设计,从灵感闪现到理念成型之后是漫长而繁复的制作周期。设计师制订规范并带领团队往往历经数月甚至一年完成整套字库,需要兼具创造力与踏实苦干的耐力,是一项艰辛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我从设计第一款字库一直在摸索经验,虽无捷径可言,但可以尝试不同的途径或切入点,下面结合实践总结几种典型的设计方法。1 书法碑帖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开发资源。

书法是中国字体演变的本源,所谓“楷模”,即楷书是宋体及仿宋等后世印刷字体的模本与来源。碑帖或古籍是取自历代书家独具风貌的字体,要将其做成字库,一种方法是由书家书写,将手稿扫描进电脑拟合而成,如:舒体。

或复制原帖的笔形部件,遵循其结构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目的是真实再现字体的历史感,如:聚珍仿宋等。另一种方法则是汲取原书体的风格加以改良,创造出崭新的字体样式,属于二度创作。

我设计的“悬针篆变”取法第三种,源于宋拓三国吴刻《天发神谶碑》。其书以秦隶之方,参周籀之圆,起笔方硬,有隶书笔意,下垂如悬针,同时保持篆书上紧下松的结构。

尖气构成此碑独特的风貌,故称为“悬针篆气”,加之有锋棱、似飘带,又称“韭叶篆”。若篆若隶、方圆并用,将两者有机融合,打破了对篆书固有的定义,悬针篆变的设计灵感即缘于此。

取其起笔方硬而收笔尖锐、结体上密下疏的特点,字型修长,有如钢针下悬。篆书繁复难读,做成简体字必须有大幅度的改造,不能只沿用原碑风格,难度较大。

定位为篆书变体,意在保留篆书韵味,如悬垂、对称及规律性,并将隶书与楷书笔画特征熔于一炉,实为三种书体的统一,创造出一种新的体式。同时增强“韭叶篆”的特点,将原碑文的刚猛风格做了纤秀柔美化的改进。

将传统书法与现代形式语汇融合,追求飘逸柔美、开张疏朗、雍容大气的艺术美感,复古却易读。特征较为鲜明,适用于古典或玄幻风格的广告、书刊、影视及电子游戏等用字。

书法字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统一制作团队的整体水准。

五、历史世界古代文字

楔形文字,甲骨文,象形文字,腓尼基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中国的甲骨文。

1(1)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它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3)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2(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

(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3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亡国时的遗物。后在郑州、洛阳等地商代遗址中亦有出土,在北京昌平、陕西周原遗址中又发现了西周甲骨文。

六、什么是字体设计

文字设计是指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的。进行文字设计,必须对它的历史和演变有个大概的了解。字体设计在各个手机平台上有相关应用。

优点:

经过精心设计的标准字体与普通印刷字体的差异性在于,除了外观造型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企业或品牌的个性而设计的,对策划的形态、粗细、字间的连接与配置,统一的造型等,都作了细致严谨的规划,比普通字体相比更美观,更具特色。

在实施企业形象战略中,许多企业和品牌名称趋于同一性,企业名称和标志统一的字体标志设计,已形成新的趋势。企业名称和标志统一,虽然只有一个设计要素,却具备了两种功能,达到视觉和听觉同步传达信息的效果。

扩展资料:

文字设计的原则及风格

1、秀丽柔美。字体优美清新,线条流畅,给人以华丽柔美之感,此种类型的字体,适用于女用化妆品、饰品、日常生活用品、服务业等主题。

2、稳重挺拔。字体造型规整,富于力度,给人以简洁爽朗的现代感,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个性的字体,适合于机械科技等主题。

3、活泼有趣。字体造型生动活泼,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色彩丰富明快,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这种个性的字体适用于儿童用品、运动休闲、时尚产品等主题。

4、苍劲古朴。字体朴素无华,饱含古时之风韵,能带给人们一种怀旧感觉,这种个性的字体适用于传统产品,民间艺术品等主题。

1、字形特点不同

仿宋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仿宋体是仿照宋版书的字体演变而来的;宋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

2、发展历程不同

宋体字于明朝以后才出现,并不是在宋朝当代就出现的。

因为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

后来人们在印刷时,发现宋体在木质模版上所占的面积更大,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印刷的字迹看起来越加美观,降低刻字时长与耗材,南渡之后人们就开始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仿宋体便出现了。如此经元到明,“仿宋”体一直是印刷字体的主角。这种字体在我国的近代民国时期比较流行,我们当代所接触的大多为宋体。

3、使用频率不同

仿宋是主要的中文字体之一,但是它的使用频率并没有宋体、楷体高,而其实我们在电脑上面看到的仿宋是字体设计者根据古籍作品加工的,删去了一些细节,使得字体更加平滑,但是却失去了一些字体原型的风韵。

(仿宋体)

(宋体)

扩展资料: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一本书要一字一句用手抄写,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一次也只能写出一份,一旦毁灭,便会失传。而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使书籍由手工抄写进入印刷复制时代。印刷字体的发展与印刷技术紧密相关,宋体字也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雕版印刷是先由专业的写工在薄纸上写好之后,再转摹到木板上,由刻工完成的。早期所刻的字体大都接近手写,后来为了易于书写和方便雕刻,“(明代)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这类肤郭字就是横轻直重、棱角峻厉、四角整齐的方块字。

明正德、嘉靖年间,覆刻宋本风气颇盛,不仅翻刻宋本的内容,而且模刻宋本的版式、字体,所刻之书故又称“仿宋本”,宋体字也就是在这种“仿宋”之风中逐渐形成的。

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皇家下令补刊经厂本的《文献通考》。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均称宋体,楷书均称软字。”从此将这种真正的明版字体正式称为宋体。

参考资料:

-仿宋

-宋体

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蒙古新字”,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藏文字母影响下产生的。

藏文典籍的印刷首先要按传统方法刻板。刻板是用细密坚硬的上等桦木制作的,刻板制成后,灵巧的工匠便在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雕刻的文字图案,点画清晰,刀深光洁,功力深厚,堪称藏族文化一绝。经板的制作工序是十分繁杂的,主要 经过三道工序:一是把秋天刚落叶的红桦木伐来劈成一块块的板块,用桦木屑烧火熏干,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天,取出洗净,经水煮后,捞出烘干刨平,制成毛板。二是在加工好的板子上一刀一刀,一个字一个字一丝不苟的雕刻。为了提高雕刻质量,主管规定工匠们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板面。当一个板面刻完后,必须进行严格校对,如发现雕错,要及时进行修补。三是把雕刻好的经板在煮化的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晾干后,用“苏巴”草根熬成的水洗刷干净再晾干,此时,雕板加工才始告完毕。 印刷书籍的纸张是特制的,是用一种藏语叫“阿补扎补” 的草根皮制成的,其特点是纸质韧性强,有毒性,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书籍的印刷也是非常讲究的,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书籍也要用白桦墨印刷。木刻印版的板有一手柄,两面均雕刻有十分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这些板子,久藏不朽,久印不损,光洁耀目。印版的规格均根据佛教刻经量度而确定,长印版每块长110多厘米,宽70多厘米,厚约3厘米;中等印版每块长60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短印版每块长40多厘米,宽10厘米,厚约3厘米。尤其是雕刻卷首佛像和佛画时,必须严格遵循《丹珠尔工巧明》的准则。藏文书籍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卷本和梵夹本的形式,均采取横书右行,书面成长方条状,横行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翻页和诵读。十九世纪前的藏文书籍,一般均采用黑墨印刷,并没有彩色插图等文样之类的装饰,个别也使用朱砂印刷。其中,贵重的经典、卷首页各以花纹和佛像装饰,并配以插图,然后用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色汁印刷。书籍上下夹以木板,夹板均为红漆描金,制作精细,有的夹板还镌刻有佛像、火焰宝和吉祥八宝等彩色图案。在雕刻中莲花运用最为广泛,佛教把莲花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并有吉祥、神圣之寓意。此外,有些贵重的佛教经典用深黄的锦丝锻包裹数层,上下夹以檀香木板,然后用细牛皮条或丝带捆扎,当作神品供奉。在携带经典书籍时,普遍取势胸前,托抱或肩托手扶以示恭敬。

是楷体。。

楷体也分很多种,例如正楷,颜楷,柳楷。。

这种是扬州古籍刻印社雕版的,看报道是所有的字幕,大概800多字。都是手工刻印的,跟书面楷体大不同的,不过估计无法下载。

即便有,应该也是商业字体了。

1、宋体和楷体的定义不同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2、宋体和楷体的字体不同

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3、宋体和楷体的产生的年代不同

宋体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有了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经书供应量也与日俱增,于是写经手这一职业由此诞生,而这种为适应快速抄写的书体也被后人称为“抄经体”

唐代早期的雕版印刷字体来源就是唐代的抄经体。到了五代,随着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官方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与规范制定者,中国经典书册《九经》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来黄金时期。但是此时的雕版印刷字体却并非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宋体,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体入板。不同地区的入板字体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多用颜真卿的颜体入板。

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参考资料:

-楷体

参考资料:

-宋体

不是,是汉字规范化的要求。

汉字的规范化包括四定:定量(确定规范汉字的数量)、定形(确定汉字的规范写法)、定音(规范读音)和定序(汉字的排列顺序)。

一般情况下应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对于学术研究、书法等领域,可以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但字形要使用规范字形。

朋友你好:根据你的来看,首先,文字锋芒有所欠缺,没有书写的笔锋;再有,空白处有比较多的小点壮野墨。文字边缘有印刷特有的边框。最后,以文字做多个对比,没有一定规范(相同的字不一样)。 综上所述这是一册雕版印刷体的 《神相水镜集全编》

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