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少气简介
少气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语无力。可由脏气虚弱或水饮内聚所致。《诸病源候论·少气候》:“所由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藏府,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亦有因痰气、食积内阻所致者。《䱐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由里气因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路使然。”参见短气、气促:短气为症状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指呼吸短促,如不能接续。《医宗必读·喘》:“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有虚实之分。虚证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症,多由体气素虚或病后真元耗损所致。实证常兼见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心胸窒闷等症,多由痰饮、瘀阻、气滞等导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诸病源候论·短气候》:“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石室秘录》:“盖短气乃肾气虚耗,气冲于上焦,壅塞于肺经,症似有余而实不足。”气促为症状名,呼吸短促,多属虚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九:“促者,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劳动则甚,此肾经元气虚也。盖肾为气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则精不化气,下不上交而为促,治宜补之、温之。”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一属气虚,症见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倍人参,加白芍。若失血后阴火上乘,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当归、黄芪、生地。
详见百科词条:少气 [ 最后修订于2015/10/30 12:57:14 共7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通阳是指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通里、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用泻法,加灸。诊断要点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肢厥冷,针灸临床常选用局部阿是穴及三阴交、关元(或气海)等穴。针用泻法。
详见百科词条:通阳 [ 最后修订于2015/6/29 17:03:02 共13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记述:《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等。之所以将合谷、太冲配伍作为四关穴, 是因为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原穴是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为十二经脉之根本,故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人体活动离不开气血,在发生病变时,也不外乎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针灸,指压按摩,拔罐等治病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经脉调节人体气血。
《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痹者,闭也,气血凝滞不行,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所致。四关,是气血阴阳外内出入的要道,应畅通无阻,若外邪侵袭,则四关闭合,通道阻塞,气血运行出现障碍,痹阻不通而为痹。痹证又以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主症,但因所挟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临床上如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取四关穴以通经活络、消痹止痛。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虎骨散处方虎胫骨(酥炙二两)。天麻、木香、羌活、川芎、黄蓍、蒺藜(炒去刺)、青皮(炒去白)、大腹皮、桂心、槟榔、沉香、白茯苓(去皮)、核桃仁(去皮尖炒)、山芋、葛根、海桐皮、五味子、败龟板(醋浸炙)、白藓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肉苁蓉(酒浸焙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腰脚疼痛,下注脚膝,行步不得;或肿痒,或在两膝肿疼痛,久疗不瘥,渐致足胫细小少力。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匕,空心临卧温酒或盐汤调下。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处方苍耳子(微炒)、骨碎补、自然铜(酒淬细研)、麒麟竭(细研)、白附子(炮)、赤芍药,各三两。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白芷、没药、防风(去苗),各三分。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五加皮、天麻(去芦)、槟榔、羌活(去芦),各一两。虎胫骨(酥炙)、败龟(酥炙),各二两。炮制上件捣罗为末,入研药匀。功能主治治风毒邪气,乘虚攻注皮肤骨髓之间,与血气相搏,往来交击,痛无常处,游走不定,昼静夜甚,少得眠睡,筋脉拘急,不能屈伸。一名乳香趋痛散。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卷十:虎骨散处方虎骨(涂酥炙黄)2两,败龟(涂酥炎黄)2两,生干地黄(焙)2两,何首乌(去黑皮)1两1分,芍药1两1分,蚕沙(醋炒)1两1分,羌活(去芦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延胡索1两,当归(锉,焙)1两半,芎1两半,牛膝(酒浸,切焙)1两半,白芷1两半,秦艽(去苗土)1两半,威灵仙(去土)1两半,槟榔(锉)1两半,皂荚子(炒)2两。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风,身体疼痛。或手足(疒帬)痹。腰股沉重,牵曳不随。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空心温酒调下,1日3次。如不饮酒,用童便1盏半,薄荷1握,
详见百科词条:虎骨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4:02:13 共62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防己宣痹汤 1 拼音
fáng jǐ xuān bì tāng
2 处方防己3钱,木瓜2钱,地龙3钱(炒),穿山甲3钱(炒),灵仙2钱,木通1钱5分,苡仁8钱,赤苓4钱,丝瓜络1钱5分,飞滑石6钱(包),秦艽2钱,嫩桑枝3尺。
3 功能主治湿热下注,流走筋络,两足酸重或痛。
4 摘录《镐京直指》
古籍中的防己宣痹汤 《药征》:[卷中]防己
主治水也。考证木防己汤证曰∶支饮。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防己黄汤证曰∶身重。又曰∶肿及阴。以上三方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防己黄汤(金匮)。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防己(酒洗)黄(各钱半)白术(一钱)甘草(炙。八分)
《本草便读》:[草部蔓草类]防己防己辛可散。苦可行。气寒之品。热可蠲。湿可导。性下之功。汉入下焦。行膀胱
《本草崇原》:[卷中本经中品]防己无毒。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防己《本经》名解离,以生汉中者为佳,故名汉防己。江南
《证类本草》:[卷第九]防己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攻痹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攻痹汤 1 拼音
gōng bì tāng
2 处方车前子3钱,茯苓3钱,薏仁1两,肉桂5分,木通2钱,白术5钱,王不留行1钱。
3 功能主治小肠痹。风寒湿入于小肠之间而成痹,小便艰涩,道涩如淋,而下身生疼,时而升上有如疝气。
4 攻痹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一连数剂而似淋者不淋,似疝者不疝。再服数剂,而痛如失也。
5 摘录《辨证录》卷二
古籍中的攻痹汤 《医经国小》:[卷之五治法第五]辨证用药例略
病用之。如风证小续命汤。排风汤。风热防风通圣散。痹气寒湿不换金正气散。五积散之类。更根据伤寒法各分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瘕癖块论子散、疏肝导滞汤、益气养营汤、鳖甲煎丸、旋复葱绛汤等,俱可酌用,须随机应变,不执方而方始为我用矣。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以谓之经方。柯氏曰。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可拘也。外台。深师麻黄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则痛。脉数且涩。此胸痹也。因与仲景三物小陷胸汤。一剂而和。二剂而愈。医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咽喉肿痛本文2023-08-07 03:46: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