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风失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治中风失音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治中风失音 1 拼音
zhì zhòng fēng shī yīn
2 处方白僵蚕七枚为末。
3 功能主治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
4 治中风失音的用法用量用酒调服方寸匕,立效。
5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古籍中的治中风失音 《圣济总录》:[卷第七]中风失音
。则气道不宣。故令人失音。入脏则不能言语矣。治中风失音不语。羌活汤方羌活(去芦头二两半)甘草(炙)
《普济方》:[卷九十二诸风门]中风失音不语(附论)邪搏而不末。灸熨内侧方羚羊角汤(出圣济总录)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羚羊角(镑)芎细辛(去苗叶)木香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九]治中风失音不语诸方门户也。舌者。声之机。口者。声之扇也。风也。治中风失音不语。两目不开。短气欲死。宜服防风散方。防风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诸风故布蘸掩病上,正即止。左拓右;右拓左,大效。治中风失音不语,偏风口眼斜,时吐涎水,四肢麻痹,骨间疼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药方脑血管意外即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为病症名。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指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性的疾病。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主晏包括脑血栓杉成和脑栓塞。
详见百科词条:脑血管意外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3:56:27 共1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徐评:心与小肠之病也。) 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 (徐评:心病) 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徐评此症宜心肾同治,而治心之药为主。拟方:半夏、茯神、元参、 益智、齿仁、甘菊、龙齿、天麻、炙草。)
龟腹甲心 熟地炭 干苁蓉 天冬 生虎胫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黄柏
(徐评:此方治下亦妥,但必当有治上之方不可缺也。)
详解:
神呆遗尿,当属于脑血管意外,神呆而不是神昏,估计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较大。若严重的脑动脉硬化(脑萎缩)也可有此等症状。至于徐评说心与小肠之病,心则有之,心主神明嘛,小肠则未必,因心君失守,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有功能均可出现异常,并不一定是小肠本身的问题(中医有小便异常与小肠有关的观点)。故说老人厥中,厥中者,即中风薄厥、煎厥之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通淤)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数月不寐,是心火浮越于上,肾水亏竭于下,心肾不交所致。徐评心病,实则少阴心肾通病,若伤寒黄连阿胶汤病也,上下同治,兼顾于肝甚好。(黄连阿胶汤黄连清心,黄芩清肝,芍药养肝,阿胶、鸡子黄补肾)。叶氏说痰火者,估计患者有舌红,苔腻,痰鸣等证,一般人们就会处以黄连温胆汤之类。但叶氏强调,不能把这些情况理解为痰火,所以不能用清热消痰之品,甚至用礞石滚痰丸攻下之类。而是提出,这是由下焦真精亏虚,不能摄纳浮阳,津液随虚阳而上,化为痰涎所致。顾治疗上主张填补下焦,摄纳浮阳为治。而徐灵胎则主张交通心肾,平肝熄风。方中半夏引阳入阴善治失眠而可兼化痰涎,茯神、齿仁(或为枣仁)宁心安神,元参清浮游无根之火而清心,益智仁补肾,龙齿可潜阳安神,菊花清肝熄风,天麻熄风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显然以养心清心安神为主,稍佐平肝熄风而兼顾补肾潜阳。与叶氏专主填精潜阳不同。
叶氏此方则似乎从朱丹溪虎潜丸化出。以龟板、熟地大滋肾阴,苁蓉峻补精血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中风病人多便秘),天冬清上热而滋阴虚,虎骨(现代老虎为保护动物,当用人工虎骨代替)、牛膝壮筋骨而起萎废,枸杞子入肝养血而生筋,黄柏清相火而防其随肝木上升而助心之虚火。
二者同为一代名医,为何会在认识上有此差异?盖叶氏是真实见到病人的,这个病人除了失眠外,根据前面神呆遗尿,应当还有思维减退(髓海空虚),肢体无力,腰足萎软等症状。故选用了益肾强骨的虎潜丸。而徐氏只能根据医案记载的症状立法,故只能把遗尿、失眠、神呆作为主证,而断为中风痰迷心窍,下焦不固遗尿的病症,因而采取了茯神、齿仁(或为枣仁)、龙齿宁心安神,元参清心,天麻等熄风的治法。同时加用益智仁固精缩尿而治疗遗尿。徐氏常以经方思想批评叶氏,但本案中,徐氏倒彻彻底底地按照时方的思路开了个方子。
关键的问题是,叶氏为何不用化痰宁心开窍的药,而直接填补下焦。这个也须从仲景厥阴病解读之,下元亏虚,水不涵木,则肝木火而上腾,循冲脉上至于心,则心火旺。即仲景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之厥阴病,即心烦不得卧之黄连阿胶汤证。叶氏方用黄柏清相火则杜龙雷之火上腾之源,尤乌梅丸用黄柏也,熟地、龟板、虎骨,犹黄连阿胶汤之阿胶、鸡子黄也,枸杞子犹乌梅丸之当归也。苁蓉,犹乌梅丸之附子也。天冬,犹乌梅丸之黄连,黄连阿胶汤之黄芩也。牛膝引血下行,犹乌梅丸之桂枝平冲降逆也。在这个案子中,真正师仲景法的不是灵胎,而是叶天士。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叶天士大用熟地等滋腻之药,难道就不怕助在上之痰浊蒙心吗?这里,有一个叶氏独特的理论,就是重用熟地填补肾精,可以引痰涎下行而化为津液,则不消痰而痰自消也。徐灵胎恐不知此,故仍用半夏、茯神以冀化痰也。
附张锡纯用熟地经验:
答曰 若论用熟地,我固过来人也。忆初读方书时,曾阅赵氏《医贯》、《张氏八阵》、《冯氏锦囊》诸书,遂确信其说。临证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黄丸作汤,加苏子、白芍,治吸不归根之喘逆;加陈皮、白芍,治下虚上盛之痰涎;加苏子、浓朴,治肾不摄气,以致冲气上逆之胀满(时病患服之觉有推荡之力,后制参赭镇气汤治此证更效,又尝减茯苓、泽泻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频数(《金匮》谓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详玉液汤下),又尝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阴虚不能化阳,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头疼;加胆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晕;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敛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数碗,浩荡饮之之说;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用熟地四两、白芍一两,以通阴虚不利之小便;又尝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许,治外感大病之后,忽然喘逆,脉散乱欲脱之险证(此证当用后来复汤,彼时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冯楚瞻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诚有所试也),且不独治内伤也;又尝用熟地、阿胶大滋真阴之类,治温病脉阳浮而阴不应,不能作汗,一日连服二剂,济阴以应其阳,使之自汗(详案在寒解汤下);并一切伤寒外感,因下元虚惫而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补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
张锡纯论痰: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中风,学名叫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同时,一天内发病的高峰通常是临近中午的一段时间,需要格外引起注意。另外中风还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脏中风的方剂 2 治疗心脏中风的穴位 3 治疗心脏中风的中成药 4 心脏中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心脏中风 1 拼音
xīn zāng zhòng fēng
2 注解
心脏中风为病证名[1]。亦称心中风[1]。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证候[1]。《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参见心中风:心中风为古病名[2]。又名心脏中风[2]。指风邪入中于心经而致的病证[2]。主症为发热,不能起,或但偃卧不可倾侧等[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
3简单的给你解释一下吧。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最早见于《内经》。病名:称之为“眩冒”。病因: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A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重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眩晕一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其病机以虚为主。其中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导致的眩晕较为常见,此型眩晕若肝阳暴亢,阳亢化风,可挟痰挟火,窜走经遂,病人可以出现眩晕头胀,面赤头痛,肢麻震颤,甚则昏倒等症状,此时当警惕有发生中风的可能。对于此类病人,当严密监测血压、神志、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的变化,以防病情突变,还应嘱病人平素忌恼怒急燥、忌肥甘醇酒,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定期就诊,监测病情变化。
本文2023-08-07 03:50: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