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学》第五章:伤科治法(2)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伤科学》第五章:伤科治法(2),第1张

外治法

 外治法是指损伤后局部治疗的方法,在中医骨伤科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方法很多。包括外用药物、手法(理筋手法,接骨手法,复位手法),夹板固定、牵引、手术疗法、练功疗法等,其中手法最重要。

外治法· 外用药物

  敷贴药

① 药膏:如生肌膏。膏药如麝香追风膏。药散如提毒散。

② 涂擦药:酒剂如活血酒。油膏与油剂如万花油、红花油。

③ 熏洗湿敷药:如骨科洗药。

④ 热敷药:如热敷灵。

外治法· 手法

 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如骨折、脱位及伤筋均需要应用手法,而手法对骨折、脱位的治疗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不用手法去正骨复位则无法纠正其畸形错位。

手法的分类,早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将其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现在习惯称之为“正骨八法”。解放后经过整理已成为一套比较完整具体的手法,如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等。

施手法是要遵循早、准、稳、巧、快的原则。早:指手法治疗越早越好;准:指施手法时用力要准确,恰到病位;稳:指手法要稳妥不能粗暴;巧:指手法轻灵没有拙笨之感;快:指动作轻快、迅速不拖泥带水,非常熟练。

外治法· 夹缚固定

 夹缚固定适用于骨折、脱位、急性伤筋等,是治疗伤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如骨折复位后应妥善固定在良好位置上,直到骨折端愈合;关节脱位复位后为使肌肉关节囊修复并防止再脱位,也需要进行固定,如肩关节脱位,膝关节脱位。

1 外固定

夹板固定(骨折概论中讲授)

石膏固定:根据需要可采用不同的石膏类型如石膏托、石膏夹板、石膏裤、石膏管型、人字石膏、“u”型石膏等。

2 牵引疗法

牵引是整复和固定的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

手法牵引:适用于骨折脱位的复位,对于一些单纯骨折脱位可用徒手牵引,而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脱位常需悬吊牵引,以补手力的不足如髋关节脱位、腰椎骨折等[如下图]。

 

持续牵引:既是复位方法也是固定方法,可以克服肌肉的收缩力,矫正骨折重叠移位和肢体挛缩。常用皮牵引、骨牵引、布托牵引等。

3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即手术疗法)

主要是通过手术切开对骨折、脱位等进行复位、固定,包括接骨板、髓内钉、三翼钉、克氏针、钢丝丝线和筋膜修补等方式[如下图]。内固定之后常需配合外固定。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聚焦于骨伤诊疗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在治疗理论上,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卅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手法上常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之准则。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望诊包括望全身(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态),望局部(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望舌苔,量法(即测量肢体长短粗细)。

 望诊·望全身

 一、望神色: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反映伤病的轻重,主要通过伤者的肢体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色泽气质、语言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若伤者表情痛苦、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光,均说明伤势严重;若伤者神志昏迷或谵语,汗出如油,四肢不温,口开目闭,瞳孔缩小或散大,呼吸急促或微弱等多为危症。

 二、望形态:即看伤者的体态或姿态。在严重的骨折脱位、伤筋及先天性畸形的患者中可发生姿态改变,如下肢骨折则不能行走;肩、肘关节脱位时患者多以健侧手臂扶持患侧的前臂,身体也向患侧倾斜;腰部急性扭伤,身体多向患侧屈曲,且用手支撑腰部等姿态。

 望诊·望局部

 一、望畸形(即望局部形态的改变)

 骨折或脱位后,肢体一般均有明显的畸形,如骨折可出现成角、旋转、短缩;肩关节脱位可出现“方肩”畸形等等。

 二、望肿胀、瘀斑主要看其伤部肿胀程度、皮肤色泽,如新伤肤色青紫,陈伤则肤色变黄。

 三、望创口指看伤口的大小深浅,创缘整齐与否,污染情况等。如有脓液要看色泽及稀稠程度;如金**葡萄球菌感染则脓液较稠厚;绿脓杆菌则脓色发绿,味恶臭,另外还要看排脓是否通畅。

 四、望肢体功能主要观察伤肢功能及活动情况,严重骨折脱位可有功能丧失,一般损伤则有肢体功能障碍。

 ◆ 望舌苔

 望诊·量法

 一、测量肢体长短粗细长于健侧:伤肢显著变长,常为脱位的标志,多见于肩、髋关节向前或向下脱位,亦可见于骨折过度牵引等。

 短于健侧:伤在肢体,多为骨折短缩畸形,伤在关节,多因脱位而引起,如髋关节及肘关节后脱位。

 粗于健侧:有畸形者多为骨折脱位;无畸形者多为伤筋肿胀。

 细于健侧:伤后因治疗不当而致肌肉萎缩或因神经疾患而致肢体瘫痪。

 二、使用量法的注意事项测量前要观察有无先后天性的畸形。

 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

 定点要准确。

 三、肢体长短测量法:根据人体解剖标志量取。

 上肢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或至中指尖)间的距离。

 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间的距离。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中指尖)间的距离。

 下肢长度:方法有二。一是髂前上棘至内踝尖下缘;二是脐至内踝尖下缘。第二种方法多用于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如髂骨取骨术后病人。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 考试大网站整理

 肢体周径:测量周径时,要求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位置,测量肿胀时应取最肿处,测量肌肉萎缩时应取肌腹部。如常在髌上10~15厘米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取最粗处测量小腿周径。

 四、测量关节活动范围中立位0度法: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则可成140°,在描述时应写成肘关节伸屈范围为0°~140°。

 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的夹角计算,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屈曲时可成40°,则关节活动范围为180°-40°=140°。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