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满子的诗句何满子的诗句是什么
1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我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
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3阅:经历。
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2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简短《河中石兽》清代: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河中石兽》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3 《河中石兽 》原文、注释、翻译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
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
余:多。 4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
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扩展资料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可是学。
4 《河中石兽》翻译《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没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原文:河中石兽作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作者纪昀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都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本译文摘自360问答。
5 《河中石兽》的原文和翻译,急啊河中石兽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
阅十余岁,僧募(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南,南部。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岸。干,岸。
圮:倒塌。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竟:终了,最后。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
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
为:被。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湮: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
为:认为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转转 一作:再转)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盖:因为。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遂:于是。
溯流:逆流。固:固然。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如:依照,按照。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
6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叙重点字拼音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7 河中石兽 译文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扩展资料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名家点评
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却相当严谨。寺僧的话、讲学家的话、特别是老河兵的话,一层深似一层,犹如剥笋一般,极具说服力。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
后世影响
此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017版)
仅供参考
徐福,龙口市人,秦代方士,伟大的航海家,二千多年前东渡日本,为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留下了千古佳话。位于龙口市西北的屺坶岛为其东渡日本的启航地。
在龙口市一直流传着一个中国古代帝王们的“不老梦”———在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著名方士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及百工东渡日本,开创了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成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开拓者。
位于龙口市西北的屺坶岛为其东渡日本的启航地。长久以来,祖籍烟台龙口的徐福更是作为中日两国交往的开创者,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敬仰……
寻药:开辟中日首条航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在今龙口市石良镇黄城集村东设置黄县,隶属齐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山东,在泰山举行完封禅大典后,率领群臣经历下(今山东济南)和齐故都临淄(今山东临淄),沿着渤海南岸东行至黄县(今山东龙口)。在黄县停留期间,徐福得到秦始皇的召见,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莱山,祭月神。不久,秦始皇一行人离开黄县,到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今山东荣成境内)。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又登上了芝罘岛(今山东芝罘区境内);接着向南到达了琅琊山,在那里停留了3个月,并从别处迁来3万户人口到此地居住,免除他们12年的赋税。同时,秦始皇又命人修筑琅琊台,立石刻字,歌功颂德,表明自己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的心情。
这时,为了迎合秦始皇长生不老、永做皇帝的梦想,徐福上书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山上宫殿中住着许多仙人,还珍藏着一种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奇药,他愿意前去求取并献给皇帝。秦始皇正盼望有朝一日能服上这种仙药,永远统治中国,于是便欣然同意。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时,正赶上徐福出海未归。9年以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船队沿庙岛群岛航行至辽东半岛南海域,然后东行至朝鲜半岛西海岸继续南行至济州岛,在济州岛休整后,横渡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徐福船队所走的航线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以保证沿途淡水供应。这是公元七世纪前中日之间惟一一条航路。
躲祸:长居于日本北九洲
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他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便决定长居于此,不再复返。
徐福东渡所率领的大批童男童女、百工、弓箭手等,主要是山东半岛人。他们把秦代山东半岛先进的文化和工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主要包括种桑养蚕、手工纺织、采药制药、航海、捕鲸等技术,解决了当地人吃、穿、用等问题,使处于石器时代的日本列岛飞跃发展,进入以使用金属工具、种植水稻为特征的弥生文化时期。
他们到达日本后,随行的农业水利技术人员,教会了日本人使用铁制农具开荒种地、选种耕种、浇水施肥、锄草松土,帮助他们兴修水利,以便抗旱排涝、灌溉农田、种植水稻。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日本原始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也有了剩余。日本人开始从渔猎采集经济进入农耕经济,由高山森林向平原地区迁徙,由游牧生活发展为定居生活。
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剩余,加快了日本原始社会的瓦解。随行的百工积极传授纺织、冶铁、木器加工等知识,使日本的手工业迅速兴起并得以发展。纺织、冶铁、木器加工等各行业的专业劳动者相继出现。这些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商品带到市场上,通过等价交换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商品经济最终导致了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出现,日本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时至今日,徐福仍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和歌山县、佐贺县、广岛县、爱知县、秋田县、富士山地区都有徐福活动的遗迹。佐贺、新宫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为神来大会奉祀,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徐福精神,中国、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和新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
定居:风俗习惯相互交流
徐福等人在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带给了日本居民,二者逐渐形成相近的爱好和相近的习俗。
龙口市徐福研究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的齐国是有名的茶国,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徐福把这一文化带到了日本,逐渐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深受中、日两国人民喜爱的兰花,就是由徐福带去的。先秦前后的中国人,有坐、立或跪的习惯,吃饭用矮腿桌,徐福把这些习惯带到日本后,日本人代代相传并沿袭至今。“在古代日本,人名、地名的起法都与烟台目前的地名及其相似。有的甚至连名称都一样,读音也相同,如富山又称蓬莱山,大黑岛又称蓬莱岛等。”
作为方士,徐福东渡日本后,将方士的功能一显无余。久而久之,受其影响的日本人民,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山河海都有神,自然和祖先成为日本人民信仰的神灵。在古代中国,方士的杂说及思想意识在东汉末年一统为道教;而在日本,则逐渐归一为神道教。在许多方面,二者有相似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徐福东渡对日本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徐福东渡,开创了中日交往的崭新篇章,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日本人民把给他们祖先传播华夏文明的徐福当做“神”来祭祀,称他为“弥生文化的旗手”。从14世纪起,日本文献开始记载徐福东渡的去向,很多日本人认为徐福到达了自己的国家,并带来了先进的文明。1339年出版的日本古籍《神皇正统记》,其孝灵天皇曾这样记述道:“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日本,日本欲得彼国之五帝三王遗书,始皇乃悉送之。”此后,徐福逐渐成传奇人物,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医药神、桑茧神而予以祠祀。如今,日本许多地方都存有徐福遗迹,其中年代较早的遗迹出现在熊野。在日本佐贺市北面的金立山,建有金立神社,社中以徐福为主祭神。在佐贺与福冈县交界的诸福町,存有“徐福登陆地”和“徐福洗手处”等遗迹。日本爱知县也分布着一些徐福旧迹,其中名古屋市有热田神宫,又称小蓬莱。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有尾崎神社,社中奉徐福为祖神。
据了解,徐福东渡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篇章。徐福东渡比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早900多年,比郑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1700多年。这一雄伟壮举虽然航程不长,但在秦朝那样遥远的古代,在航海物资、技术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徐福东渡无论是在时间、规模、目的、方式上,还是在航海、探险、胆识、精神上都是哥伦布所不能比拟的。徐福东渡,把中华民族认识海洋、驾驭海洋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十几个世纪,为世界文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徐福东渡虽然名为求仙,实际上则是一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内陆文明向大海文明跨越的尝试。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悠源的象征,并被两国人民世代传颂。我们缅怀徐福,宣扬徐福文化,不仅是对中日两国传统友谊渊源的追溯,也是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寄予良好的祝愿。我们相信,在徐福精神的指引下,两国关系的发展能够继往开来,扬帆破浪,开拓创新!
本文2023-08-07 03:52: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