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竖书书名号的写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文言文竖书书名号的写法,第1张

1 竖着的书名号怎么写

在我阅读过现今的港台竖排的书籍中,书名号多有两种写法:在书名的左边用波波线或用《》、〈〉〔当然是把符号旋转90°了〕。

参考下面网上资料,现今就用《》、〈〉为好。 以下选录网上资料: 世界各种文字中,唯独中文才有专门的书名号,港台与上世纪60年代之前大陆的中文采用竖排,书名号曾用过波浪线(95年的相关《国标》规定,出版古籍仍可用直线表示专名,波浪线表示书名),1954年大陆中文改为横排后民间一度用引号代替波浪线书名号,而有的出版物采用“《》”与“”表示书名,但直到1990年才由国标正式确认。

台湾1987年的《重订标点符号手册》仍规定书名号用波浪线,但台湾出版的书籍却多数也用“《》”与“”作书名号。但是,由于取消了专名号,书名号就经常承担表示专有名词的任务,如**名、歌曲名、节目名、电视栏目名等等,都用书名号表示,而且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据网上资料介绍:“由於?鹘y??(﹏﹏)在?脑?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现今台?骋?uu接受使用「《》」和「〈〉」做???。台?吃谑褂???r,有?r可以在?K非嵌套的情?r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

2 古代竖排版文章的格式是咋么样的阿

wjsjcz:你好。

你问:古代竖排版文章的格式是咋么样的阿?题目写哪?正文顶格?名字写哪?能配上图例最好! 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容易解决了。你只要到书店去一趟,就可以找到竖排版的书籍(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一看就知道了。

字是从上向下写的;竖行是从右向左排的,即先写右边的第一行,再写右边的第二行……;题目和每段开头空格数与横排版一样;作者的名字写在题目下面的适当位置。 Word 有竖排版的格式。

但是往这儿粘贴不过来,一粘贴过来版面就乱了。用附件发可以,但不知道你的邮箱地址,没法发。

最好的办法还是你到书店去一趟。

1、这个不好办,要么一个一个移动,要么变通一下,就是缩小这一页表格的列宽,增加一列,也就是这一页比其他页多一列内容。

2、页码比较简单,进入页脚,插入一个文本框,拖到边上中间,文本框文字设置成竖排,将线条颜色设置成“无”,插入页码、卷号。

3、现在这个程度再换用其他软件可能还是要从头来,可以先下载一个试一下能不能导入。

台湾现在的排版标准,已是横排左书了,但并未禁止直书排版。

中文书写系统原本就是由右至左,由上而下的竖排版面;至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任何书籍都是 。

横排是由欧美横书习惯所带入的;日本明治维新西化後,也逐渐变更为横排,连带影响中国文化界与当时属於日本领土的台湾。

国民政府迁台初期,公务人员仍沿用毛笔批阅公文的习惯;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期间,官方更是规定一律采用直书,招牌文书由右至左的型态。80年代台湾解除入出国境管制,民众与外国往来频繁,左右书写方向造成沟通极大困扰;民间开始自发性地在横排时改由左方书写,愈来愈多店铺招牌与公司文书,因为中英文并列,也都改为横排左书,官方并未禁止,表示左右书均可,但直排仍是官方立场。

直至90年代中期,开始有新设立的影剧报纸采用横排版面,此後愈来愈多报纸及出版业跟进;2003年官方正式将政府公文书由直排改为横排左书,并遽以为官方标准,但部分坚持传统的报纸如「联合报」、「中国时报」仍维持直排,而一些希望维持文字优美的诗集、散文集亦是。

日本的历程与台湾相似,若翻阅日本几大报纸,也可以看到直排的版。

建文件时很重要,你要确定是左边装订还是右边装订,正常的文字竖排古书籍都是右边装订(也就是翻阅的时候像是从后面反过来翻的一亲,其实是右边装订的效果),这个很重要,如果你的文字是竖排的而左边装订那做成书后,读者会读着读着就找不到内容了,因为文字不连,断左断右的。

右边装订,新建文件时开本设置好后,这里右边有些小按钮|装订|第一个小按钮是“左边装订”第二个按钮是“右边装订”点中后,建立文件,就行,排版时它自然就是右边装订了,打开后你能看得出来的。文字会自动按右到左的阅读方式,连排。

至于字体,你选用繁体字就行

古籍出版时保持原貌,使用繁体字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比如啊,就拿古书中最常见的通假字来说吧。“同音相借”的通假字实际上非常重要,它是在出现新事物之后,当时的人们利用现有词汇无法表达此事物时,灵活使用旧词汇才出现的现象。你如果一律强改,整齐划一倒是做到了,但这种变化的痕迹在古书上就消失了,时间长了,后人就无法理解这种变化了,历史的信息也就被你抹去了。举个例子吧,比如“装裱书画”的“裱”字,其出现非常晚,最早不会早过北宋。之前用的是“褾”字,其本意是袖子或衣领的外边,是衣服上的一种装饰。唐朝时才出现裱画这个技艺,之前没有,属于新事物,于是人们就借用“褾”字来表义。装褾本意就是给画心的四周镶边,是个名词。可后来词义转化,变成动词了,就创造出了“裱”字。你如果强改古籍,将唐朝文献中出现的“褾”都改为“裱”,这种词义变化就消失了,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古籍出版都是要用繁体字,而且尽量保持原貌的原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