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贵妃爱吃荔枝?
荔枝”两字出自西汉,而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古名离枝,意为离枝即食。
荔枝栽培史可上溯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已有记载。因其风味绝佳,深受喜爱,唐代或更早即已列为贡品。杜牧名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古传诵。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同样风靡至今。
10世纪前后荔枝传入印度。17世纪传入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和缅甸等许多国家,被誉为“果中之王”,近年引种至南美等地。
一骑红尘妃子笑,天宝荔枝何处来
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大大有名,驿传千里,真正弄了个“人仰马翻”。可是,贵妃爱吃的荔枝如果真的产自岭南,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到达长安断断无法保鲜。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解决了这段公案,他画出了一条“天宝荔枝道”———千载之后,此道犹存。
七月仲夏,又到荔枝上市时。因现代交通的便利,北京街头水果摊上,上好的荔枝也不过几元一斤,暗红色的外壳,晶莹剔透的白色果肉,清香扑鼻,甘甜适口,我总要吃到嗓子冒火才能停下来。
小时生活在东北,没见过鲜荔枝,只在课本中读过作家杨朔的《荔枝蜜》,知道那是一种好吃的南方水果。再大些读历史,又知道唐明皇为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动用战时驿道的快马传递,以致差官累死,驿马倒毙。此事经晚唐杜牧一首《过华清宫绝句》的渲染,更留下了杨妃红颜祸水的骂名。那首诗是这样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有一品种即名“妃子笑”,可见其影响之深。但是,当年诗人并没有说荔枝自何处运来,史书也没有确指荔枝的产地。所以,杨贵妃爱吃的荔枝产自何处,竟然成为一段历史公案。
今年奥运会马术比赛选址香港,受友人之托为当地出版社编《马的中国历史》一书,翻阅史料和研究信息时,方知唐皇杨妃驿传荔枝一案,经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考据,早已有了新解。那便是先生六巨卷学术代表作《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中的《天宝荔枝道》一文。
编辑于 2013-08-1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2021全新荔波景区_去贵州必看的自由行攻略
荔波景区景点相关信息推荐
荔波景区—准备去贵州旅行必看哦!!本攻略包含西江千户苗寨+小七孔+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荔波景区热门景区攻略
gzlytgslytop广告
荔枝冻南红了_就选微拍堂_百种珍品_0元起拍_保真不贵
根据文中提到的荔枝食材为您推荐
微拍堂荔枝冻南红了,万种文玩,低价捡漏,正品保证还不贵,新人专享好礼!荔枝冻南红了就选微拍堂,源头直供,一手货源现场鉴定,买的放心!
杭州微拍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广告
更多专家
荔枝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法律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旅游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宠物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数码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评论详情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山荔枝怎么吃_炎炎夏日,教你在家自制荔枝冰棍,做法简单,清凉解暑
山荔枝怎么吃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山荔枝怎么吃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广告2021-07-20
荔枝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荔枝的确原产于中国,英文是用荔枝的广东话谐音变成的, 荔枝原名离枝,因其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得名。意思是果实离开枝头后会很快变质。 虽然离枝这种叫法生动形象,但在中国的文化意识里,离枝和别离相似,不吉利,后来人们就改叫荔枝了。
6赞·31浏览2020-04-30
荔枝的来历?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离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三世纪时张勃着的《吴录》有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又《西京杂记》所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裁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在今日的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及台湾都有种植荔枝,大约是从北纬18度至北纬28度都有。中国以外很多国家亦有种植,近者东南亚大部份国家如越南,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远者地球另一方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加利福尼亚,及澳洲的昆士兰亦有引入荔枝裁种。 解释一、水果 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 别名大荔、丹荔 科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 特性与特征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不裂。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4月,果5~8月成熟。喜暖热湿润气候,喜光,怕霜冻。生长发育期间要求高温多湿,最适生长温度23~29℃,10~12℃生长缓慢。需要充足水分,要求年雨量1200mm以上。土壤适应性强,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有机质2%以上、土壤疏松以及能促进根菌繁衍的酸性(pH5~6)砂壤土为好。 分布状况原产于我国南部,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18世纪末向世界各地传播,现栽培面积较大并已发展成为商品性生产的国家有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南非等。 作用荔枝果实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效和滋补作用。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荔枝干、糖水荔枝罐头、荔枝汁、速冻荔枝、荔枝酒等。荔枝花量多,花期长,泌蜜量大,是良好的蜜源果树。 荔枝药用 性味归经 根:微苦、涩,温。 假种皮(果肉):甘、酸,温。 核:甘、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 根:消肿止痛。用于胃脘胀痛。 假种皮(果肉):益气补血。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 核:理气,散结,止痛。用于疝气痛,鞘膜积液,睾丸肿痛,胃痛,痛经。 用法用量果、果核:3~5钱。根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荔枝剥皮前后,和中间果实的样子荔枝(学名 Litchi chinensis)是中国南部出产的一种热带水果。果子是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挂在树上,一般是一寸左右的圆球形状,外边是薄薄的红色硬壳,里面包着白嫩透明的果肉,中心是深棕色的核。荔枝是华南的重要水果农作物,每年产量超过一百万吨。 历史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离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三世纪时张勃着的《吴录》有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又《西京杂记》所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裁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在今日的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及台湾都有种植荔枝,大约是从北纬18度至北纬28度都有。中国以外很多国家亦有种植,近者东南亚大部份国家如越南,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远者地球另一方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加利福尼亚,及澳洲的昆士兰亦有引入荔枝裁种。 保存 未经保存处理的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特点。荔枝的保鲜相对较为困难。传闻唐代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从岭南(亦有说是四川)把荔枝送到长安,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树砍掉然后以快骑驿送。现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选易于保存的品种,以低温高湿(摄氏二至四度,湿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气调,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或配合药物来杀菌防腐。 新鲜的荔枝每年五开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当造的时节。产地附近的城市经常可以买到刚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至于离产地较远的地方,便只可以买到冰冻过的。荔枝罐头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壳去核,泡在淡糖水里。味道和新鲜的差的很远,经常用来作冷饮或甜点。 种类 荔枝有多个品种,当中桂味,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种,亦是鲜食之选;挂绿更是珍贵难求的品种。“罗岗桂味”,“笔村糯米糍”及“增城桂绿”有“荔枝三杰”之称。 挂绿:因外壳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都有一圈绿线而名。据《广东新语》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当中增城挂绿历来都是皇帝的贡品。据闻乾隆年间,增城人因为不堪每年纳贡之扰,把百棵挂绿砍掉,只存一棵母树现仍存在增城荔枝镇挂绿园,称”西圆挂绿”。西圆挂绿每年仍有结果,2001年便有一颗西圆挂绿荔枝,在拍卖会中创下”最贵水果”的世界纪录。 桂味:特点是有桂花味,肉爽而清甜。果皮浅红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脆;核有正常发育的大核,亦有退化的焦核。桂味中有一种叫”鸭头绿”,有墨绿色的斑片,是特佳的品种。 糯米糍:特点是肉厚,多汁,浓甜如蜜。果皮鲜红,皮薄,皮上裂片无峰尖。核小,更有退化成无核的。 其他常见的主要荔枝品种还有: 三月红:是最早熟的品种,每年五月左右就会上市。 妃子笑:较早熟的品种,皮淡红。传说当年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 怀枝:传闻古时有尚书路过岭南,把乡亲送的荔枝入怀中,故名。 黑叶 白糖罂 白腊 玉荷包:结果硕大,肉厚核小。 营养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高达20%;每一百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柠檬酸、果酸、磷、钙、铁等成分。 不过荔枝火气很大,有些人吃多了会烂嘴巴或流鼻血。广东人有一句话,「一只荔枝三把火」。本身火气大的人吃了十来个就会有反应。民间流行的解决方法是喝适量的淡盐水或蜜糖水。 俗语谓:「一啖荔枝三把火」,别以为是夸大其辞,对于阴虚肝热者来说,真是证据确凿。我有位病人就是因为跟团啖荔而弄出火。 须知荔枝是补血、壮阳火之物,面对这白玉凝脂般的佳果,热症的人惟有忍忍口。痛风、糖尿患者尤其不宜多吃。 假如荔枝吃多了,可服用以下一款茶,可收「降火」之效;用玄参3钱(9克)、麦冬3钱(9克)、灯芯花3个,以3碗水煎成一碗。或者吃性寒的西瓜,喝一碗荷叶冬瓜水,也可稍降过盛之火。 传说荔枝壳煮水可治吃荔枝所致的身体不适,杨贵妃就是用这独步单方消除恶心、肢软乏力、头晕目眩等啖荔枝的后遗症。大家亦不妨一试。实热或阴虚肝火旺之人,切记少吃荔枝为佳,多吃不妙。体质平和或虚寒者,能饱享岭南佳果而无后顾之忧。 荔枝简介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岭南佳果,色、香、味皆美,驰名中外,有"果王"之称。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园锥花序,花小,无花瓣,绿白或淡**,有芳香。果园形,果皮肯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属无患子科植物。 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据分析,每一百毫升果汁中含有维生素丙1320~7172豪克,含有可溶性固形物129~21%,为增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据《本草纲目》载:荔枝可"止渴、益人颜色……,通神、益智、健气(补脑建身)、治瘰疬、瘤赘……"等病。 荔枝具有栽培粗放、寿命长的特点,经营荔枝有耗工少、成本底、收入大的好处。其产值在果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鲜荔枝和荔枝干远销国内外。荔枝除鲜食、干制外,果肉还可罐制、渍制、酿酒和制成其他加工品,是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荔枝核含有57%的淀粉,也可酿酒,每百斤可制酒十多斤。花芬香多蜜,为发展养蜂业提供了很好的蜜源。果皮、树皮、树根含有大量单宁,是制药的原料,种子亦可入药。荔枝树干细蜜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舟船、桥梁和制造家具的优良木材。枝叶可作燃料。所以,荔枝全身是宝,可以综合利用,是一种发展前途广阔、实用价值很高的果树。 到目前荔枝共有六十多个品种,其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有十几个。如桂味、妃子笑、糯米糍、三月红、白腊、灵山香荔、南局红等。 吃荔枝 要适量 据知名的保健专家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的苏祥主任介绍,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果肉营养丰富,含有葡萄糖66%、蔗糖5%、蛋白质15%、脂肪14%,以及大量的维生素C,实为水果之上品。但在荔枝飘香季节,如果连续多日大量地食用鲜荔枝,不少人往往会产生头晕、心慌、脸色苍白、易饥饿、出冷汗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抽搐、呼吸不规则、脉搏细弱,甚至突然昏迷等类似低血糖的病理表现,这就是荔枝急性中毒,也叫荔枝病。那么如何对付荔枝病呢?遇上荔枝病,病人应立即平卧,然后喝一杯浓糖水即可恢复,但重患者应及时送医院医治。 什么人不宜吃荔枝? 荔枝属性温燥,阴虚火旺的人最好少吃(一次最好在025公斤以内)。如果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时,则不适宜吃荔枝,否则会加重病症。但身体虚寒、胃寒的则适宜多吃。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便有栽培荔枝的记载。如今海南岛还有野生的荔枝林,是中国原产的明证。自古以来,荔枝被列为珍贵名果,素有着“果中之王”的美称。唐代(618一907),荔枝曾作皇室贡品。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唐玄宗皇帝为了使杨贵妃吃上鲜荔,每年不惜飞马传送,从数千里外把荔枝送至长安,致使人马多毙。既说明了荔枝的名贵,又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奢侈生活。 中国的荔枝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这些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温热湿润,土壤多属冲积土和沙黄土,最宜荔枝生长。尤其是广东地区,栽培面积占全国的70%。目前,世界上荔枝有300多个品种,中国广东省就占170多种。荔枝树是一种四季常青的乔木,生长缓慢,树冠较大。一般四月上旬开花结果,到六月成熟上市。一棵小树从生长到开花结果大约需10年,盛果期约30年。荔枝树龄可达千年。福建莆田县宋氏祠堂里有一棵“宋家香”荔枝树,树龄已有1300多年,每年仍开花结果,呈现出一派生机。一棵大荔树每年可结果千斤以上,多的可达3000斤。荔枝皮壳带有鳞突形,直径约3一4厘米。皮红肉白,肉质似凝脂,呈半透明。吃荔枝贵在新鲜,果肉饱满多汁,入口即化,香甜爽口。人们为保“鲜”,在采摘荔枝时有意带上些枝叶,不带枝叶的荔枝称作“离枝”,色香味则稍逊。荔枝除鲜吃外,还可晾晒成干荔枝,或制成罐头运往国内外销售。由于荔枝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维生素、蛋白质等,对贫血、心悸、失眠、哮喘、疝气痛等病均有一定疗效。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产我国南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果王荔枝,特别是俗称“糯米糍”的品种,核尖小,肉芳洌清甜,完全可以想象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真情流露的满足样子。 荔枝属常绿乔木,野生树高可达30m,胸径1m。树皮灰褐色,不裂。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2cm。花小,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4月,果5~8月成熟。喜光,喜暖热湿润气候及富含腐殖质之深厚、酸性土壤,怕霜冻。目前我国荔枝品种有100多个,广州就有60多个,盛产于广州从化、增城二市和市内几个城郊结合区。 荔枝以果形致、色悦目、果肉状如凝脂,甘软滑脆、清甜浓香、色味具佳而著称,优良品种有糯米糍、桂味、挂绿、妃子笑等,而以淮枝、黑叶数量最多,大约占总产量的七八成。 荔枝品质则以桂味和糯米糍最佳。桂味以肉脆清甜诱人,而糯米糍则以核小肉厚汁多味浓著称。旧以"笔村糯米糍"、"罗岗桂味"、"增城挂绿"号称"荔枝三杰"。三杰中以"增城挂绿"至为珍贵,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增城挂绿"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荔枝都环绕有一圈绿线,果肉洁白晶莹,清甜爽口,挂齿留香,风味独特。现存活在增城荔城镇挂绿园的那株挂绿树是挂绿荔枝品种的老祖宗,有400多年树龄,高5米多,已由它成功培育了好几代的挂绿子孙树种,共100多株,在增城几个乡种植。 荔枝营养丰富,果肉中含糖量高达20%,在每百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成分。荔枝不仅是鲜食佳果,还可烘制成荔枝干、罐头,浓缩成为果汁、酿酒、煮荔枝胶等。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荔枝属常绿乔木。又名离枝。本属有2个种,主要分布于北纬20°~28°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原产中国。汉武帝元鼎年间 (111)即有移植荔枝的记载。栽培历史已达2000多年。宋代蔡襄的《荔枝谱》(1509)是最早的荔枝专著。10世纪以前传入印度,17世纪又陆续由越南传到马来亚半岛和缅甸,此后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竞相引种。目前作为经济栽培的国家有美国、印度、南非、泰国、马达加斯加、菲律宾、越南、毛里求斯、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中国的主产区为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云南、贵州和浙江也有少量栽培。 ◇形态和品种 树高可达20米。根系强大。压条繁殖苗无主根,成年后逐渐形成深而广的根群;嫁接苗主根深而发达,进入结果期后逐渐分生侧根。须根上有菌根真菌共生。树冠开阔,冠幅可达30~40米。树皮棕灰色,枝干多弯曲下垂。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革质,色浓绿,长圆或圆披针形,长6~12厘米。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核果状果实圆形、卵圆形或心脏形,直径25~45厘米,成熟后深红色。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龟裂片是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可食部分是假种皮,乳白色或黄蜡色,半透明。种子多为椭圆形,褐赤色有光泽。主要栽培品种有100多个,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 3种类型,其中以香甜、核小的中熟种“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晚熟种“香荔”等品种最为名贵。 ◇生物学特性 荔枝喜光,要求长日照。 23~26℃为生长最适温度,日平均气温达17℃以上新叶开始伸展,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长,-4℃时发生冻害,花期气温低于8℃时花药不开裂,但1月份花芽分化的关键季节,需15℃以下零度以上的低温。生长结果期一般需水分较多。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酸性(pH45~6)砂壤土为宜。壮年结果树枝条每年抽梢3~4次,形成浓荫的叶层,花芽在早春抽生的新梢顶部腋芽中形成,雌雄花同株异熟。雌花授粉受精后约70~90天果实成熟。 ◇栽培 传统的繁殖方法采用高枝压条或高接。20世纪70年代后多用 1~2年生干径粗约08厘米以上的实生苗进行片芽接或合接,方法较简易且可节省接穗。采穗前先将母枝环剥,有利于积聚养分,提高成活率。幼苗定植时尽可能带土,减少伤根。春植以2~5月、秋植以9~10月为宜。株行距一般为 5~6米。在主栽品种中配植5~10%花期相近的授粉树,可提高座果率。除一般肥水管理外,采果前后需重施一次以有机肥为主的混合肥料。冬季进行一次园区犁耙,有利于根系更新和抑制冬梢萌发。修剪时期一般在采果后一个月内进行,以通风透光为度。采果时须对结果母枝和结果枝交界处的芽眼妥加保护,以促进春梢萌发。主要病虫害有疫霉病、炭疽病、荔枝蝽和爻纹细蛾等。 ◇用途 荔枝是珍贵热带果品,除鲜食外,可制荔枝干和果汁,并可罐藏和用于酿酒。果壳可提取单宁;根可入药。荔枝开花多、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植物。但大小年现象严重。果实不耐贮藏。 ■番荔枝 Annona squamosa;sweetsop 番荔枝科番荔枝属半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佛头果 。以其独特香味,被列为热带名果之一。原产热带美洲,约17世纪传入中国,现在台湾、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均有少量栽培。除中、南美洲外,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产量较多。用种子繁殖 。一年可成苗出圃。一年可开花3次,开花至采收需时60~ 70天,以6月上旬结果最多,5月下旬所结的果最优。番荔枝适合温暖和干燥气候,耐寒力不如荔枝,低于0℃即冻死。对土壤选择不苛,种植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较快,3~4年能结果。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乔木或灌木,有时攀援状。单叶互生,全缘,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通常单生,生于叶腋或腋外生,与叶对生或茎生花,下位花,辐射对称,花被由3轮组成,每轮3片,外轮形成花萼,萼片离生或在下部合生,镊合状排列,内面2轮形成花瓣,花瓣通常 9,稀3或 4片,镊合状排列,在花被上方,有大而隆起或稀凹陷的花托,花托上螺旋地排列着多数雄蕊,中央着生多数心皮;雄蕊较特殊,有一短而粗的花丝,花丝上方有一对外向的花药,花药上方是药隔,药隔在不同属中各异,倒生胚珠通常多数,在心皮腹缝上排成 2列。果实肉质,形成分离的浆果,或与花托合生 成一肉质球状浆果;种子通常具假种皮。共120属约2100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中国有24 属120种,分布于西南至台湾,大部产于华南及云南南部。生于气温较高而潮湿的林中。 该科的暗罗属、野独活属等,材质坚韧,南美产的矛木,以坚韧而富于弹性的木材著名,用于弓柄、弹子杆等特殊用途。 该科的有些植物的花可提制高级香精油,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重要的日用化工原料。番荔枝,果供食用,外形酷似荔枝,为热带地区著名水果。树皮纤维可造纸,根和果实可药用。 番荔枝科具有比较原始的性状 ,被达尔文称为 “活化石”。在白垩纪与第三纪已有化石发现。该科与木兰科亲缘最近。该科包括2个亚科,5个族:番荔枝亚科,心皮螺旋状排列,离生。分4族:①紫玉盘族;②番荔枝族;③野独活族;④四瓣木族。单兜亚科,心皮环状排列,合生,侧膜胎座。1族:单兜族。 《荔枝谱》 中国古代有关荔枝的专著。北宋书法家蔡襄(1012~1067)撰。成书于1059年。书中论述了福建荔枝的栽培、服食、加工和品种。全书按专题分为以下 7卷。①阐述天下荔枝唯福建、广东、南粤、巴蜀有之。真正良种产于福建的4个郡,其中福州最多,兴化军特奇,泉州和漳州亦知名。②介绍兴化军的风俗,凡园池胜地,只种荔枝,其中陈紫品种色香味最佳,天下第一。③叙述福州种荔枝最多,甚至一家有万株的。商人将荔枝加工品外运,陆路至京师、北戎、西夏,船行到新罗、日本、流求和大食,莫不爱好。④认为食荔枝对人体有益无害,有人一天吃千颗,也不生病。⑤介绍种植技术。例如荔枝新苗畏寒,冬季要覆盖;长成后,春天开花,色白,每隔一年开花一次,叫作歇枝。⑥介绍加工方法。有红盐法、白晒法和蜜煎法等。其中白晒法的制品色黄白而味美,用于进贡和销往外地。⑦列出福建32个荔枝品种的成熟期、果实大小、颜色、香味浓淡、酸甜程度等。按品质排列顺序,领先的12个优良品种是陈紫、江绿、方家红、游家紫、小陈紫、宋公、蓝家红、周家红、沙家红(前 9种以种植者的姓命名)、法石白、绿核和园丁香。其余20种未按品质排顺序,它们是虎皮、牛心、玳瑁、硫黄、朱柿、蒲桃、蚶壳、龙牙、水荔枝、蜜荔枝、丁香荔、大丁香、双髻、真珠、十八娘、将军、粉红、中元红、火山和绿荷包。书中对每一品种的特征都有简要的说明。 ■荔枝的吃法 因为荔枝与高粱酒泡出来的酒色呈金黄,加入冰块是一种很棒的喝法,冰凉的甜香味便成为许多女性朋友的最爱,所以它有另一个浪漫的别称——冷金香,也就是专门给女人喝的另类伏特加。 此外,据古传秘方,以荔枝壳煮水成荔枝茶,对吃荔枝容易上火气、流鼻血的人,能达到降火的功效;没想到被丢弃荔枝壳,也有这样的用处吧! 荔枝茶口味很像青草茶,虽然有点苦涩,味道比较淡,但加了蜂蜜后会变得非常可口好喝;如产妇在产后坐月子时,很多凉性生冷的食物不能吃,若遇有“月内火”,就可以喝一杯荔枝茶,整个人顿时舒畅。现在,谁敢再冤枉荔枝不是好水果了呢! ◆冷金香 ˙材料:荔枝1斤、高粱3瓶、玉兰花五、六朵 ˙作法: 1,荔枝剥壳去籽,与高粱酒、玉兰花泡在一起封好。 2,密封3个月后再开封。 ˙叮咛: 1,泡得越久,喝起来越顺口。 2,拿冷金香里的玉兰花来泡澡,不但可消除疲劳,全身上下也会有玉兰花香味。 3,喝完冷金香,千万别将荔枝果肉丢弃掉,做菜时无论清炖、红烧,放一点冷金香代替料酒,菜的味道立刻不一样,还能飘着淡淡的清香。 ◆荔枝茶 ˙材料:荔枝壳约10个、水300㏄、蜂蜜1茶匙 ˙作法: 1,荔枝壳用清水洗净,再放入水中煮滚。 2,水滚后再以小火煮10分钟。 3,放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此外,它还是周杰伦专辑《依然范特西》中的《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明朝伟大的医药 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一首歌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 本草纲目原书插图 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药物解说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人大小硕不请自来,以我本科+硕士五年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经验来说,我觉得不应该单纯用“背书”两个字形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更应该说是“梳理”书。
背是肯定要背一些的,但是绝对不是死记硬背。
比如说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对待一些儒家经典,你应该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通过自己的深层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你虽然没有真正的去背诵文章,但其实你已经把它消化了,已经把它安排在了你自己大脑图书馆的一个位置了。
再比如学习一些文学理论的时候,如比较文学、西方文论,你要通过读一些理论专著,归纳出其精华,挖出一些深层的象征意义,这称不上背书,但实际上比背书要难上很多。
背书不是目的,只是学习的一个手段,如果你阅读得足够深入,思考得足够透彻,背书这个过程会在无形中完成,然后你就能够对知识进行升华和应用了。
当然,一些最基础的,如古诗词、文人的背景这些需要你去记忆一下,但是找对路子之后,背这些东西是很简单的。真正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你会发现背书是最幸福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论文可比这个难多了。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大学里的汉语言文学和你从小认知的语文完全不一样哦,文学院也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如果真的想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话,建议你还是多看看这方面的资料,确定是不是你心中想要的那个专业。
本文2023-08-07 04:06: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