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兵法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上兵法典籍有哪些?,第1张

兵法书籍不完全记载有:

《八阵总述》 《美芹十论》 《太公兵法》

《百战奇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便宜十六策》 《乾坤大略》 《太公金匮》

《兵制》 《潜夫论》 《太公阴谋》

《策林》 《权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群书治要六韬》 《尉缭子》

《范子计然》 《三略》 《卫公兵法辑本》

《古今刀剑录》 《三十六计》 《握奇经》

《鬼谷子》《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吴子》

《何博士备》论 《守城录》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黄帝问玄女兵法》 《水战兵法》辑佚 《武经总要》(后集上)

《几策》 《司马法》 《武经总要》(后集下)

《将苑》 《司马法》逸文 《言兵事书》

《军政、军志辑佚》 《素书》 《阴符经》

《历代兵制》 《孙子兵法》 《曾胡治兵语录》

《练兵实纪》 《孙子略解》 《战略》

《刘子》《孙子算经》 《鹖冠子》

《六韬》 《孙膑兵法》

在汗牛充栋的中华古籍文献中,有一类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兵法。这些在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瑰宝,产生了无数的军事至理名言,至今仍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之光。“兵者,诡道也”,孙子的这句名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核心,那就是“谋略”: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在现代军事条件下也许这些都已不堪大用,但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古人的思想方法以及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中,仍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

中华文明起源较早,随着商代甲骨文字的诞生,文字记述开始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正式的文字文献。这时兵法书籍的代表人物便是吕尚。吕尚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或姜太公,他辅佐文王灭商建周,是杰出的韬略家、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留下的兵法典籍包括《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群书治要六韬》、《太公兵法》,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高明、深邃,奠定了他作为兵家鼻祖和千古武圣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百家争鸣,兵法著述也进入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刻。先后问世的兵法书籍精辟深刻,令人目不暇接。春秋晚期孙武作《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还有一位自称鬼谷先生的王诩作《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故此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但《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稍后的战国时代,卫国人吴起写《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与《孙子兵法》并称,军事思想颇为丰富。齐国人孙膑作《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此外,范蠡的《范子计然》,尉缭的《尉缭子》等都是有名的兵书。

汉代的黄石公是又一个兵法大家。他的《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传说此书黄石公传授给张良,为刘邦建汉立下了不灭之功。后世流传的还有黄石公的《索书》。此外,汉初曹错的《言兵事书》是针对当时匈奴犯境而提出的军事对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有《将苑》、《阴符经》、《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便宜十六策》等。其中《将苑》又称《武侯将苑》、《武侯心书》、《新书》等,以为将之道为核心,展开论述,内容涉及择将之道、为将之道、用兵之道、取胜之道等多个方面。曹操有《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它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晋初司马彪《战略》一书,是汉语“战略”一词的最早起源。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有《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刀剑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唐宋时期。李靖录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卫公兵法辑本》。唐李筌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论述战争成败,含丰富内容。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为宋代重要兵书,分别论及先秦至唐代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人物,多有卓识,论理雄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曾公亮、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是北宋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南宋陈规《守城录》是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阐述了后代兵制对前代兵制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车轮进入明清。刘基的《百战奇略》》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是中国古代享誉很高的一部著名军事理论书籍。民族英雄和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写的重要兵书《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实践经验的总结。明末何守法的《投笔肤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明末清初王余佑《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

除此之外,历史上散见的兵法类书籍更是不胜枚举。如《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还有非专著类的各种论述军事思想、作战战略和战术战法等的文章篇目。

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孔子是我国历史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曹刿论战》 《肴之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孟轲(名畸,字子舆。儒学大师。)《鱼我所欲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及言行的书。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仁政、民贵、君轻。 庄周(道学大师)《庖丁解牛》庄子有在政治和主张无为,在精神和主张自由。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涉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涉江》是“九章”一。 荀子(名况)《劝学》《荀子》是诸子散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愚公移山》 韩非(法家学派的代表。)《五囊》 《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策》(作者无法考证。现传本经西汉刘向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散文,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 二两汉 贾谊(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过秦论》 《论积贮疏》 刘安《淮南子》又名《淮南鸿列》 司马迁(字子长。)《鸿门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有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孔雀东南飞》见于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三魏晋南北朝 曹操(字孟德,魏武帝。)《观沧海》曹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才高八斗)。 诸葛亮(字孔明。)《出师表》 干宝(东晋史学家。)《搜神记》(写神怪灵异的故事。) 陈寿代表作:《三国志》 刘义庆《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新书》。 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后汉书》,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归园田居》 《饮酒》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 四唐代 王勃(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全称为“初唐四杰”。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回乡偶书》 王之涣(字季陵。)《凉州词》 孟浩然 王维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多描写自然景物,诗风清新自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宏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有“诗仙”之称。杜甫被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本杜工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他首创了即事成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高适(字达夫。) 岑参边塞诗人:以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为代表,题材多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伟,笔势豪健。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师说》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铭:本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歌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和种形式短小、文字简洁的独立的文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琵琶行(并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与朱元思书》) 代表作:《长恨歌》。 新乐府:用自拟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韩柳:唐代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合称。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摒弃六朝华而不实的骈丽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杜牧(字牧之。)《阿房宫赋》赋:讲究辞藻、对偶、用韵的一种文体。但也有以散文为主,夹着少数韵语的。 李商隐(字义山。)李杜:一是指李白和杜甫;二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又称小李杜)。 五宋代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岳阳楼记》 柳永(原名三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雨霖铃》词:诗歌的一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于宋朝。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58字内称小令;59—90字称中调;91字称长调。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伶官司传序》作品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六国论》三苏: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并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此高。) 周敦颐(字茂叔,哲学家。)《爱莲说

1《宋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是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膺的作品。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有趣,讲述了大宋帝国在三百年间发生的一些精彩故事。如果你想大概了解宋朝的历史而不做学术上的深究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值得推荐。

2《宋史》

众所周知,关于一个朝代的官方史书自然是对这个朝代历史事件相对来说最准确可信的。如果有一定文言文功底和相关历史知识,并且倾向于史学研究或者想对宋朝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宋史是必读的一本书,很有权威。

3《大家讲史:宋史十讲(典藏本)》

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所做的宋史论文的选集,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按专题课的形式编排,使读者更清晰立体的了解宋朝的历史。

4《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

这是一本优美的散文体历史读物,从大量的优美诗词中挖掘出从高堂之上至江湖之远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记忆,可谓“话中有词,词中有话”。本书分梦华、百事、闲乐、红颜、婚育五大主题,向读者娓娓道去宋人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它是一本有内涵地气的枕边书,也是一段有料有趣的历史记录,如果想对宋朝的人文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是本不可缺少的书。

5《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众所周知,宋朝自建国初始就确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著名的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和杨家将的故事,因此宋朝文治昌盛却武备废弛。宋朝拥有着文化繁荣、武功衰弱的双重性格,面对外族侵扰,它无力自保。《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既站在“人”的角度,考察宋朝百姓生活的点滴细节,亦着眼大端,呈现出史书少见的人性视角,努力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历史。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词。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词。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